公共物品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15
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的实例及对策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中,理论上认为市场能够自由而有效地分配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然而,某些情况下,公共物品的存在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使资源分配出现问题。
本文将通过具体实例和对策,探讨公共物品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潜在的问题。
二、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是指能够被所有人共享且一人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效用的物品。
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园、街道、空气等。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分配和提供这些物品,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三、实例分析1. 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实例。
乘客只需支付车票,就可以共享交通系统提供的服务,而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乘坐体验。
然而,市场机制往往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
原因如下:•成本分摊问题:提供公共交通服务需要巨大的投入,例如购买车辆、维护路线等。
然而,由于乘客对交通系统的贡献很小,个体利益倾向于不使用公共交通,导致资金来源不足,影响服务质量。
•难以实现竞争:私营企业往往难以与公共交通系统进行直接竞争,因为公共交通系统拥有路线优势和服务保证,私营企业难以覆盖到所有需求。
2. 公共教育系统公共教育系统也是一个存在市场失灵的实例。
公共教育系统的特点是所有学生可以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不受个人经济能力的影响。
然而,市场机制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主要原因包括:•资源分配问题:公共教育系统的资源分配依赖于政府的决策,而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这导致了某些地区供给过剩而其他地区供给不足的问题。
•效率问题:由于教育资源不会因为个体贡献的增加而增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现象。
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充分的动力来追求个人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从而降低整体教育质量。
四、对策探讨针对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1. 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解决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资金补贴:政府可以提供资金补贴,以补偿公共物品的供给者。
第二章公共物品理论相关案例案例退耕还林的财政补贴政策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决定》提出林业的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体系。
从工程建设任务量看,2001-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战略规划任务占同期全国造林规划总任务的42%。
回顾1999年至2003年,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任务1516.5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721.93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94.60万hm2;截止到2003年6月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279.34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640.87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38.47万hm2。
1999-2002年,中央财政已投入235.8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等基建投资64亿元,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的生活费和粮食补助167.8亿元,财政转移支付4亿元。
2003年,退耕还林工程中央将下拨种苗造林补助费53.5亿元,生活补助费21.7亿元,补助粮食133.6亿kg,折合资金达260多亿元[2]。
照此计算,到2010年,按0.147亿hm2的规划设计,可以匡算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今后每年补贴的粮食大约在100~150亿kg,每年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50~300亿元。
目前,国家对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粮食补贴年限是:经济林5年,生态林8年。
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参与退耕的农民不愿意投资生态林而热衷于种植经济林。
据调查,部分地区现已出现了“经济林灾”,比重超过了六成[3];部分地区不尊重自然规律,重林轻草,重乔轻灌,该退不退。
这些不能说与国家现行的财政补贴政策无关。
1、用所学公共经济学原理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财政补贴政策的必要性。
公共物品举例公共物品举例:故宫、长城等旅游景点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享受它带来的好处。
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导致大量中外游客涌入故宫观赏,造成了交通拥堵,甚至出现排队2-3个小时才能进去参观的局面;同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长城也是如此,每天慕名前往参观的海内外游客数以万计,其所到之处寸步难行,本地居民根本无法靠近。
由此可见,公共资源缺乏合理配置已经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从另一方面看,除非相关部门加强管理与宣传力度,普及珍惜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意识,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精力和财力,也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虽然大部分企业家认识到公共资源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并且开始承担责任,主动履行义务,努力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但总体上讲,我国仍未形成全社会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整个社会的公益热情尚待唤醒和激活。
尤其是像北京这类具备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资源的首善之区更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筑完善的公众教育平台,鼓励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健康的休闲模式,让优秀的文化遗产真正服务于社会大众。
而一些不良商家却利用人们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将伪劣假冒产品包装得花枝招展,诱惑着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者们;“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等食品安全问题频繁爆光后,国人终于惊觉,食品安全竟比毒品危害性更大!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各种高端科技电子设备层出不穷,老年人对此特别感兴趣。
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买手机、音箱、按摩椅的比率远超过年轻人,而且越来越呈低龄趋势。
专家指出,智能设备给老年人晚年生活增添了乐趣,应该被允许接触,只要监管跟上就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不少厂商钻空子打擦边球,推销售价仅几百元或千余元的廉价智能设备。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网购渠道基本覆盖全国范围,网络店铺信誉和质量有保证,而且操作简单,运输迅捷,满足了老年朋友选择和获取高科技电子产品的愿望。
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的实例及对策一、引言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的物品,例如公园、街道、空气等。
由于其特殊性质,公共物品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并提出对策。
二、实例分析1. 公园垃圾问题公园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由于其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往往会出现垃圾问题。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前往公园休闲娱乐。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机制,一些游客随意乱扔垃圾,导致公园环境恶化。
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也给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2. 道路拥堵问题道路作为另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道路容量却没有相应提升。
这导致道路拥堵问题愈发严重,交通效率低下。
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调控,只能通过政策手段来解决。
三、对策分析1. 加强公共物品管理针对公园垃圾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公共物品管理。
一方面,可以增加环卫人员巡查频次,及时清理垃圾;另一方面,可以设置垃圾分类桶和提示牌等设施,引导游客文明游园。
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智能监控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公园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2. 优化交通组织针对道路拥堵问题,政府应该优化交通组织。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来减少私家车数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智能交通系统、车辆限行等措施来调控道路流量。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交通组织的因素,在建设新的道路时要考虑到未来的交通状况。
四、结论总之,公共物品作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调控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政府应该加强公共物品管理和优化交通组织,以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说明:下列两个设计公共物品的案例,请任选一个进行分析。
海上的灯塔非得由政府来提供吗?——析论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一、描述著名经济学家科斯( R.Coase)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研究了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
17世纪以前,灯塔在英国是名不见经传的,17世纪初,由领港公会造了两个灯塔并由政府授权专门管理航海事务。
科斯注意到,虽然领港公会有特权建造灯塔,向船只收取费用,但是该公会却不愿投资于灯塔。
1610-1675年间,领港公会没有建造一个新灯塔,但同期,私人却投资建造了至少10个灯塔。
但在当时的灯塔制度下,私人的投资要避开领港公会的特权而营造灯塔,他们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希望政府同意授权向船只收费。
该申请还必须由许多船主签名,说明灯塔的建造对他们有益,同时要表示愿意支付过路费,过路费的多少是由船的大小及航程经过的灯塔多少而确定的。
久而久之,不同航程的不同灯塔费,就干脆印成册,统一收费。
私营的灯塔是向政府租地而建造的,租期满后,再由政府收回让领港公会经营。
到1820年,英国当时的公营灯塔有24个,而私营灯塔有22个。
在总共46个灯塔中,有34个是私人投资建造的。
后来,政府开始收回私营灯塔。
到1834年,在总共56个灯塔中,公营(即由领港公会经营)的占42个。
到1836年,政府通过法规将剩余的私营灯塔全部收回,在1842年以后,英国的灯塔全部由公会经营了。
二、评析灯塔是经济学家探讨公共产品理论时最喜欢用的一个例子。
从穆勒到萨缪尔森,都认为灯塔收费困难而只能由政府经营。
科斯的论文却提出了一个命题:公共产品非得由政府提供吗?科斯的挑战有没有成功呢?关于收购私营灯塔的理由,英国当局的解释并不在于私人收费的困难,而在于私人收费过高。
科斯自己说,他调查英国灯塔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证明灯塔的私人收费是可能的,从而表明从穆勒到萨缪尔森关于把灯塔看作必须由政府经营的观点是枉费心思的。
但是,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言,问题并非这么简单。
九个公共设施案例分析目录一、公共信息设施——标识设施二、公共交通设施——公交站点——自行车停放设施三、休息游乐设施四、商业服务设施——售货亭五、公共管理设施——树池篱六、公共照明设施——广场照明七、公共卫生设施——垃圾箱八、公共配景设施——景观雕塑九、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卫生设施一、公共信息设施——标识设施一、标识设施——指在城市公共空间利用建筑、构筑物、场地、空间等设置的给人行为指示的公共服务设施。
具有显著的记号作用和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标识设施包括的内容:指示牌、门牌标识、路名指示牌、大楼指示系统、商业招牌、公交车站牌、交通信息屏、导游图等。
三、形式:屋顶塔式、独立式、地面固定式、壁面固定式、悬挂式等。
四、设计要点:1.醒目度。
即在视野中,标志较其背景更容易引起注意的程度。
醒目度主要考虑的内容是标识牌本身及其背景之间的关系。
在标识牌的规划设计中标识牌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协调是标识设计的整体目标。
但标识不能过分与环境中各元素类似,其要具有足够的可识别性。
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明确的看到各种标识牌可以给游客节省寻找各种信息的时间,使游客的游览过程更顺利,节省游客时间,保护了游客的利益。
2.觉察。
即人的视觉系统从视野中感受到刺激的能力。
标识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传达信息,而信息传播是视觉传达的中心主题。
同时,与视觉传达有关的各要素中最重要的即是“色彩”,不同的颜色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因此在标识设计创作中,不但要有主观性色彩的积淀和经验,而且要理性地运用各种色彩为标识设计服务。
3.视角。
即从观察者眼睛向标志长轴方向两端点的连线所夹的角。
景区标识的视角主要有平视、仰视、俯视、鸟瞰四种。
平视的效果给人感觉便捷、规则、有序;仰视的效果给人感觉稳定、雄伟、高大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和标志性;俯视时标识给人一种随意、亲切的感受;平视视距是标识高度的1.5~2倍时,旅游者容易看清标识内容,把握标识全貌。
公共物品案例分析公共物品指的是供公众共同使用的物品,如公园、道路、桥梁、图书馆等。
公共物品的使用和管理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体现,因此,在案例分析中,关注公共物品的使用、管理和问题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个公共物品案例分析的例子:背景:城市A的市中心拥有一座公共广场,广场是市民日常生活、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也是市政府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地。
然而,广场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长期没有更新设施、环境脏乱差等。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市民的不满和投诉。
问题:1.广场旧设施陈旧、破损严重,不满足市民的需求;2.公共设施及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对广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3.缺乏有效的广场管理机制,无法推动问题的解决。
分析:1.旧设施问题:根据市民反馈,广场设施已经超过十年未进行更新,很多设施破损,无法正常使用。
此问题需要由市政府或相关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更新计划和预算,并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设施更新。
此外,也可以通过市民参与的方式征集意见和建议,确保新设施能够满足市民的需求。
2.环境卫生问题:广场环境脏乱差会给市民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并影响广场的形象。
因此,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增加清洁人员的数量和频率,定期进行清扫和维护工作。
此外,也可以设置垃圾箱,并增加宣传教育市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市民的环境责任感。
3.管理机制问题:缺乏有效的广场管理机制是导致问题解决困难的原因之一、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并设立管理团队或机构专门负责广场的日常管理和问题解决。
在管理机制中,可以设立市民参与的机制,例如成立广场管理委员会或以民主的方式选举广场管理者,以确保广场管理与市民需求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解决方案:1.设施更新:市政府筹措资金,制定设施更新计划,并与企业合作进行设施更新。
同时,征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新设施能够满足市民的需求。
2.环境卫生管理:增加清洁人员数量和频率,定期进行清扫和维护工作。
设置垃圾箱,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境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