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设计——中小学校
- 格式:ppt
- 大小:16.52 MB
- 文档页数:40
中小学建筑——设计要点1定义及类型1、中小学校中小学校泛指对青、少年实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学校,包括完全小学、非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九年制学校等各种学校。
完全小学: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场所,共有6个年级,属义务教育。
非完全小学: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场所,设1年级~4年级,属义务教育。
初级中学:对青、少年实施初级中等教育的场所,共有3个年级,属义务教育。
高级中学:对青年实施高级中等教育的场所,共有3个年级。
完全中学:对青、少年实施中等教育的场所,共有6个年级,含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育的学校。
其中,1年级~3年级属义务教育。
九年制学校:对儿童、青少年连续实施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学校,共有9个年级,其中完全小学6个年级,初级中学3个年级。
属义务教育。
2、每班人数2总体规划1场地1、中小学校严禁建设在地震、地质塌裂、暗河、洪涝等自然灾害及人为风险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
2、城镇完全小学的服务半径宜为500m,城镇初级中学的服务半径宜为1000m。
3、学校周界外25m范围内已有邻里建筑处的噪声级不应超过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有关规定的限值。
2用地中小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用地。
有条件时宜预留发展用地。
(1)、建筑用地建筑用地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用房等全部建筑的用地;有住宿生学校的建筑用地应包括宿舍的用地;建筑用地应计算至台阶、坡道及散水外缘;2.自行车库及机动车停车库用地;3.设备与设施用房的用地。
(2)、体育用地体育用地应包括:体操项目及武术项目用地、田径项目用地、球类用地和场地间的专用甬路等。
设400m环形跑道时,宜设8条直跑道。
中小学校体育用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各类运动场地应平整,在其周边的同一高程上应有相应的安全防护空间。
2 室外田径场及足球、篮球、排球等各种球类场地的长轴宜南北向布置。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本文档旨在为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提供规范,以确保学校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实用性。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设计规范:1. 建筑安全规范- 学校建筑应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安全标准和建筑法规。
- 建筑材料应符合相关的消防安全和耐久性要求。
- 建筑结构应足够坚固,以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等的影响。
2. 教室设计规范- 教室应具备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以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
- 教室内应有足够的座位,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行动空间和舒适感。
- 科学合理地布置教桌、板书等设施,以便学生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3. 实验室和图书馆设计规范- 实验室应考虑到安全性和实验需求,包括适当的通风系统、实验台和设备储存空间。
- 图书馆应提供宽敞明亮的研究环境,同时考虑到书架的合理摆放和舒适的阅读区域。
4. 办公室和会议室设计规范- 办公室和会议室应提供良好的工作和会议环境,包括舒适的座椅、充足的储物空间和配套设施。
- 对于需要保护机密信息的办公室,应考虑到保密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5. 健身和运动场所设计规范- 健身和运动场所应有适当的面积和设备,以满足学生们的体育运动需求。
- 运动场地应具备良好的维护和管理条件,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和运动的顺利进行。
6. 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应考虑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包括能耗管理和废物处理等方面。
- 应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7. 无障碍设计规范- 学校建筑应提供无障碍设施,以方便残疾人士的进出和使用。
- 包括无障碍通道、坡道和升降设备等。
请根据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采用本文档所述的建筑设计规范,以确保中小学校建筑物的质量和功能的满足。
为了维护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权益和安全,我们还建议定期对建筑物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
中小学建筑设计方案1. 引言中小学建筑设计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校园空间。
本文档将介绍中小学建筑设计方案的要点和具体方案,包括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等方面。
2. 校园规划2.1 校园布局确保校园布局合理、统一。
校园内的建筑物和设施应当按照一定的规划和顺序布局,以便于学生的交流和活动。
2.2 绿化环境将绿化作为校园规划的重要一环,增加校园绿色空间的面积,种植各种树木和花草,提供良好的休闲和活动场所。
2.3 交通规划合理规划学生交通路线,包括道路、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确保学生的出行安全和顺畅。
3. 建筑设计3.1 教学楼教学楼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设计应考虑教室大小、布局合理性和光线充足等因素。
合理的楼层高度和走道宽度,保证教室之间的通风和自然光的充足。
3.2 实验室和图书馆为了提高科学教育和阅读环境,实验室和图书馆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储存、阅读和临时工作等需要,并提供先进的设备和舒适的环境。
3.3 礼堂和活动中心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设计一个宽敞、舒适的礼堂和多功能活动中心是必要的。
这些场所可以用于各种活动,如讲座、演出和社交活动。
4. 室内设计4.1 教室设计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设计符合学习需求的布局,包括适当的座位数量、合适的黑板和投影设备。
此外,教室应优化照明和通风系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4.2 办公室设计教职员工的办公室应注重隐私和工作效率。
设计应考虑到办公桌的布局、存储空间和隔音等因素,以提供一个舒适和专业的工作环境。
4.3 休息室设计学生在课余时间需要一个舒适和安静的休息空间。
设计应考虑到休息室的家具布局、座椅舒适度和通风质量等因素,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5. 建筑材料选择与可持续性考虑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应选择耐用且环保的建筑材料,如低碳混凝土和可再生材料。
此外,建筑设计应考虑节能和资源利用效率,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6. 安全考虑中小学建筑设计应考虑到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 1. 0. 1 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 1. 0. 2 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 1. 0. 3 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 1. 0. 4 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 1. 0. 5 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 2. 1. 1 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1/ 3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 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 270 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 80m 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 2. 2. 1 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2.2.1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三、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首先,学校建筑的安全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建筑结构必须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和外部威胁,并符合当地的建筑安全标准。
防火和疏散系统也必须得到特别关注,以确保学生和教职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另外,学校建筑还必须有良好的功能布局。
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各个功能区域应具备合理的空间划分和布局,以满足师生的需求。
教室要符合教学需求,设备齐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食堂要卫生安全,能够满足师生的用餐需求。
此外,学校建筑设计还应注重节能和环保。
建筑要考虑采光、通风和冷暖调节,以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水电设施要符合节能标准,废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要规范,并保证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要尽量环保,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一个良好的学校建筑设计还应包括合理的户外活动空间和绿化。
学校应该有宽敞的操场和运动场地,供学生进行各类体育和户外活动。
此外,校园内应有适量的绿地和植被,以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空气质量。
最后,学校建筑设计也要注重无障碍设施的设置。
学校必须为残疾学生提供便利的进出通道和设施,以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包括建筑的安全、功能布局、节能环保、户外活动空间和绿化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方面,这些规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高效和环保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只有按照这些规范进行设计和建设,才能够确保学校建筑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首先,中小学建筑布局应考虑校园整体结构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根
据学校规模和地形条件,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教学区、运动区、食
堂区、图书馆等。
不同区域之间应有良好的连接通道,并有足够的绿化带
和活动空间。
其次,教学区的建筑设计应注重教室的布置和功能划分。
教室应符合
防火、防震、采光等安全和舒适要求,应有合适的大小和高度,能满足不
同年级和课程的需要。
同时,教室应设有黑板、投影仪、空调、音响等基
础设施,并具备良好的声学和照明条件。
第三,学校的公共空间设计应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
例如,图书馆应
设有阅览区和借阅区,配备足够的图书、报刊和电子资源;食堂应具备合
理的餐厅布局和设施设备,提供营养均衡的餐食;操场应满足学生体育运
动和集会活动的需求,包括足球场、篮球场、跑道等。
此外,中小学建筑设计还应考虑特殊区域的设置和规范。
例如,实验
室应根据不同学科的需求设有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
同时要保证安全性和通风条件;艺术室应设置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等,满足不同艺术课程的需要。
最后,中小学建筑设计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
建筑材料和设
备应符合环保要求,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能源浪费。
学校应具备合理的排
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关注室内空气质量和水质安全。
总而言之,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是为了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建筑布局、空间设计、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明确的要求。
通过合理的布
局和设计,可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学生成才。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要点[5篇范例]第一篇: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要点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要点一、学校总平面设计(一)学校总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1.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自然科学园地、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2.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
3.音乐教室、琴房和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
4.学校的门不应开向城市主干道,门外应留有一定缓冲距离。
5.建筑间距:2h日照;两边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25m;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的距离≥25m。
(二)学校总平面各组成部分1.建筑用地:2.运动用地:距教学楼厕所超过90m时应设室外厕所,其面积为15%×总学生数。
3.绿化用地:包括实验园地、发展用地以及道路、园林绿地(三)学校总平面布置方式:二、教学楼设计1.普通教室:分班教室,排距900,纵走道600,第一排距黑板≥2000。
最后一排距黑板≤85002.专用教室:实验室和准备室、语言教室和准备室、音乐教室和乐器间、练琴房、舞蹈教室、微机室、美术教室、史地、书法和自然教室等。
23.公共教室:多功能厅、阶梯教室、合班教室、图书阅览室;≥50人或≥50m的房间要开设相距≥5m的两个门。
4.行政及教师办公用房:行政办公楼应靠近校区大门,方便对外联系;教师办公室与教师休息室的区别。
教师办公室与教师休息室应设洗手盆和挂衣钩等。
三、辅助用房和水平垂直交通设计1.卫生间:小学:女生每20人设一个大便器,男生每40人设一个大便器和2个小便器;中学:女生每25人设一个大便器,男生每50人设一个大便器和2个小便器;厕所内应设污水池和地漏;教学楼内厕所每90人应设一个洗手盆。
教学楼内宜分层设饮水处,每50人设一个饮水器,饮水处不应占用走道的宽度。
2.走廊:外廊栏杆高1100(中学),1000(小学),宽2400~30003.门厅:公共集散地4.楼梯和出口:两个出口间的距离≤30m(至防烟或封闭楼梯间+5m),袋形走道≤20m(至防烟或封闭楼梯间+2m);踏步尺寸150×300,楼梯栏杆高:900(室内),1100(室外);楼梯间开间3000~3900,多为平行双跑。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小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优良的建筑设计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适宜学习的环境。
因此,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必不可少。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规范。
首先,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需求。
校舍应当根据学校的规模和类型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体育馆等。
每个区域应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规划,以便满足学生们的教育需要。
其次,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安全。
校舍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定,如消防安全、逃生通道和疏散标识的设置、紧急照明等。
此外,校舍的结构和材料应具备良好的耐火性能,以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第三,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应注意环境友好。
校舍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校园内的植被和绿化应得到重视,以提供一个美丽、宜人的学习环境。
此外,校舍周围的交通和停车设施也应合理规划,以确保学生和家长的出行安全和便利。
第四,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室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舒适度和学习效果,如合理的座位布局、适宜的照明和通风设备、噪音控制等。
此外,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场所,如自习室、阅览室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五,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应注重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学校的公共场所应充分利用,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活动空间。
例如,公共图书馆、多功能厅和艺术展示区域等。
此外,学校的教育设施和设备也应具备可持续性和便利性,以便学生和教师的使用。
最后,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应关注无障碍设施和特殊教育需求。
学校应为残疾学生提供无障碍设施,如无障碍坡道、卫生间和电梯等。
此外,学校的建筑设计还应考虑到特殊教育需求,如空间布局、辅助设备和资源等。
总之,中小学校的建筑设计规范是确保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获得优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关注安全和舒适性、注重环境友好和学习体验,以及共享教育资源和考虑特殊需求,我们可以打造一个理想的中小学校校舍。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2.2.1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三、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