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动物》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26
大班音乐《快乐的小鼹鼠》教案大班音乐《快乐的小鼹鼠》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性格。
2、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形象和内容。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鼹鼠,乐曲活动过程:一、完整倾听音乐,初次感受音乐的旋律。
出示课件,教师介绍来了一位小客人(小鼹鼠),他和大家去旅行发生了有趣的事情,听一听音乐告诉你发生了什么?音乐结束,你觉得小鼹鼠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自由回答并又用动作把自己想到的简单做出来)二、欣赏A段音乐第一段想象发生的事情教师:是不是和小朋友想的一样。
(1)小鼹鼠在排队有的小鼹鼠不听话总是自己跑进跑出,请孩子们自己学一学模仿做小鼹鼠跑进跑出的动作。
(2)放音乐,幼儿感受音乐的旋律做动作,教师随旁加入丰富小鼹鼠的跑进跑出队伍的动作。
三、欣赏音乐B段,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创编动作。
1、小鼹鼠继续往前走,听到了什么?(幼儿一起做动作)2、刚刚听到了什么声音?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谁来了?小鼹鼠们应该怎样做?动作是怎样的?(请幼儿讲述并自由表演)教师:这段音乐来了可怕的动物,小鼹鼠们有的吓得倒下了,有的藏起来了……3、放音乐让幼儿把小鼹鼠遇到可怕的动物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师:可怕的动物走远了,小鼹鼠们出来吧。
4、小鼹鼠用自己的动作庆贺可怕的动物走了。
并请能力强的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四、播放C段音乐,感受乐曲的变化5、小鼹鼠们继续走到哪里了?出示课件花园6、来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在这么美的地方你想会有什么事情?你想做什么?(跳舞,转圈……)7、幼儿根据音乐自己自由的做动作,可以请幼儿互相一起来把音乐中发生的事情做出来。
五、请幼儿再次听完整的音乐,说一说路上发生的事情1、听音乐幼儿再次说一说路上发生的事情。
2、让幼儿一边说一边做动作。
音乐不同的时候,我们的动作也会不同。
六、完整的感受乐曲,师幼共同表现《快乐的小鼹鼠》1、幼儿互动合作,根据旋律的变化用动作表现音乐的形象和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快乐的动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比较两种动物的数量,并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比较。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和识数的能力,对于简单的加减法和数量比较也不再陌生。
但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和实践来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于数学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比较两种动物的数量,并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比较两种动物的数量,并能够用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比较。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课件展示有趣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通过讲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认识比较两种动物的数量。
3.教学演示: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和教学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比较方法。
4.小组合作: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方法。
《我的动物朋友》PPT 优质课件contents •课件背景与目的•动物分类与特点•动物习性及行为解读•人类与动物关系探讨•互动环节:分享你的动物朋友故事•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目录01课件背景与目的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陪伴我们,带给我们欢乐和温暖。
通过了解动物,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责任心,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我的动物朋友》PPT课件旨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动物,与动物建立深厚的友谊。
背景介绍目的和意义适用范围和对象适用范围适用对象02动物分类与特点哺乳动物特点例子生活习性鸟类特点01例子02生活习性031 2 3特点例子生活习性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特点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通常经历变态发育例子青蛙、蝾螈、大鲵生活习性两栖动物的幼体通常生活在水中,而成体则可以在陆地或水中生活。
昆虫类特点例子生活习性03动物习性及行为解读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030201食性习惯繁殖方式及周期卵生动物胎生动物特殊繁殖方式栖息环境选择水生动物生活在水域环境中,如鱼类、海龟、鳄鱼等,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生理构造。
陆生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多种生态环境,如狮子、大象、鹿等。
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如青蛙、蝾螈等,具有适应两种环境的生理特点。
独居动物倾向于独自生活,如老虎、熊等,具有独立的捕食和防御能力。
群居动物喜欢生活在群体中,如狼、猴、企鹅等,具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和协作行为。
伴侣动物形成稳定的伴侣关系,共同生活和繁殖后代,如天鹅、鸳鸯等。
社交行为特点04人类与动物关系探讨宠物陪伴作用分析健康促进情感寄托与宠物互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减轻焦虑,对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
教育作用工作伙伴:导盲犬等辅助角色导盲犬军犬治疗犬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意义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环境保护十二生肖民间故事与传说艺术创作灵感以动物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人对动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
《快乐的动物》教案《快乐的动物》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快乐的动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快乐的动物》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在初步理解了除法运算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本节课通过“快乐的动物”的主题情境,体会动物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材把“倍”作为学生的生活概念来处理,没有下“倍”的一般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例,体会“倍”的含义,把“求倍数”作为除法运算的一种应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处于城乡之交,生源多来自菜农、打工人员、下岗职工的子女。
尽管学校教学资源有限,但教师们严谨治学,紧跟教育形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动手制作了许多教具、学具,以丰富课堂内容。
我班有48名学生,其中打工人员子女占全班人数的45%,菜农子女占10%,少数民族学生占15%,下岗职工子女占10%。
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学生们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一般,上课时注意力易分散,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差。
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师:秋天到了,一阵雷雨过后,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小动物们都出来玩了。
这些快乐的小动物们邀请我们一起去玩。
想去吗?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出发。
(出示挂图。
)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2.师:瞧,它们多快乐多高兴呀!仔细看图,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小动物?(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动物图片。
)生:图上有鸭子、猴子、松鼠、小鸟、孔雀、小鸡。
师:数一数,你知道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吗?(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在动物图片旁边添上数字。
)生:有6只鸭子,3只猴子,2只松鼠,12只小鸟,1只孔雀,8只小鸡。
3.师:小动物们也很爱学习,它们根据自己的数量制成了表格,我们一起去帮它们完成好吗?生:好!师:请你拿出老师发给你的纸条。
小班幼儿语言教案《快乐的小动物》小班幼儿语言教案《快乐的小动物》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认识和朗读有关小动物的基本词汇。
2.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课件或图片:包括一些常见的小动物图片,例如猫、狗、兔子、小鸟等。
2.故事书:《快乐的小动物》。
3.卡片:上面写有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和名称,用于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与活动:1.引入(5分钟)- 让幼儿观察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的图片,并问:“你们都认识这些小动物吗?”让幼儿逐个回答,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 引入故事书《快乐的小动物》:出示故事书的封面,让幼儿预测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2.阅读故事书(10分钟)- 用朗读的方式给幼儿讲述故事《快乐的小动物》,同时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例如,请幼儿模仿动物的叫声、动作等。
3.词汇学习(10分钟)- 准备一些写有小动物名称的卡片,例如猫、狗、兔子、小鸟等。
- 将卡片展示给幼儿,让他们看到卡片上的图片和名称。
- 教师读出一个小动物的名称,然后引导幼儿齐声重复,并指着对应的卡片。
- 让幼儿回答有关这个小动物的问题,例如:“这个小动物是什么颜色的?它喜欢吃什么?”4.听力训练(10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小动物的音频,让幼儿倾听并回答与音频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听到了哪些小动物的叫声?”5.口语表达(10分钟)- 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要求他们描述一个他们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 鼓励幼儿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例如:“我喜欢小狗,因为它很可爱,可以陪我玩耍。
”6.拓展活动(10分钟)- 让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作品,例如用纸制作小狗的面具、用橡皮泥做小兔子等。
- 幼儿完成手工作品后,让他们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7.总结与评价(5分钟)-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幼儿自己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六节内容,教材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设计思路】在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拓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丰富教材资源,通过创设大量的丰富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含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由表及里内化“倍”的意义,加深对“倍”的理解和感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和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但“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注重创设大量的丰富的数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建立丰富的认知,主动建构“倍”的概念。
【教学目标】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片学具【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情趣交融1.谈话:同学们,在遥远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瞧!小动物们多开心,多快乐啊!有的在玩耍嬉戏,有的在展示才艺,有的在采摘果实,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时光。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视频《快乐的小动物》。
2. 揭示课题:在这美丽的画面里蕴藏着数学知识,这节课让我们和快乐的小动物们一起走进数学王国,探索新的数学奥妙!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习性,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本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的分类、比较和排序,以及通过故事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他们对动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动物的了解较多,有的学生可能只知道一些常见的动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动物,掌握动物的分类、比较和排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动物的分类、比较和排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分类、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动物的分类、比较和排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对动物进行分类和排序。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的分类、比较和排序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和排序。
4.故事情境: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拓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动物的分类、比较和排序的方法,以及故事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