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的历史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第二讲: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原始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
史前艺术证明,原始人类的活动中已经内含审美活动,虽然他们的审美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审美活动,绝大部分与劳动生产、巫术活动、生命活动以及游戏不能截然分开。
这说明了审美活动有一个发生的过程。
二.审美发生理论辨析研究文学的起源,不仅能从发生学角度来解释文学产生之谜,而且能由此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历代理论家关于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假说。
其中比较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大约有五种。
1摹仿说2 游戏说3表现说4巫术说5劳动说.6.神示说。
例证:1史前艺术遗迹,史前艺术已经有了按现代分类所说的造型艺术、舞蹈、工艺品、装饰品等。
2史前艺术与人类活动。
(一).摹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摹仿说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摹仿说。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摹仿说,而摹仿说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
古罗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摹仿说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摹仿说的游戏。
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摹仿说。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今天,用摹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摹仿说的冲动去解释的。
但摹仿说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
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摹仿说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
试论审美的起源作者:杨柏高来源:《教师·上》2010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各种审美起源的学说,来引发对审美的思考,通过对世界不同地方的原始资料的分析,找出共同点,科学地引出美的起源。
关键词:审美;起源;原始艺术在艺术里精神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黑格尔当我们再次提起审美起源这一话题时,就不得不面对过于深厚的理论传统和过多的理论遗产。
脑海里就不断涌现各式各样的哲学论说,诸如: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等等。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了解前人的精神遗产,才能对现有的材料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在我的这篇文章里,我不想过多发表个人对审美的见解,只是基于对原始美术遗产的一种兴奋和发现,来谈一谈审美这一人皆有之的感知。
何谓审美,顾名思义,就是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过程。
何为美?为什么人们对事物要区分出美与丑,而尽量去对美的事物感知,使自我得到娱乐?可至今对美的诠释仍然是一个谜。
因为判定它的因素太多,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学说,都给了它不同的定义。
因为美是一种表现形式,它源于精神内容,它的超越性又推动了它的精神内容的发展,产生另外一种美的形式。
当今社会,人类对美的感知打上了太多的历史和社会的烙印,在还没有来得及对美的事物原本的自然面貌进行感知的情况下,就在头脑里增添了各种功利的砝码,忘却了自然美的本质。
正如当代美学家何新所说:“自然物之所以美,是由于主体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理性秩序的发现,如果主体没有这种心灵的感知,就不可能感知自然美(即使这种美就在他的身边)。
”所以,要谈论这一话题,我们就不得不回到最单纯的年代——史前。
因为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时代,没有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的沉积,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洞查出人类心理最深层次的感受。
归纳前人学者的美的起源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巫术说。
史前文化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所有的原始民族当其由蒙昧期、野蛮期向文明化的过程,都曾经历过“巫教文化”的阶段,其普遍具有两种特征:①在观念形态上以氏族(灵魂)崇拜,图腾(动植物)崇拜,自然界(山、日、月、等)崇拜为特征;②以艺术活动作为巫术的手段。
关于艺术的起源,人的审美意识的起源与美学起源的关系艺术起源说法陈出不穷,有很多不一的说法.至今最广传的为模仿说、游戏说、宗教说、表现说、劳动说一共5种。
模仿说: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主要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不能成立原因是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
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不是动机。
游戏说:主要代表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宗教说,代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表现说,主要代表是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
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情感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劳动说,代表希尔恩、恩格斯,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以说艺术的起源是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经历过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人提出各种不同看法,可以说艺术的起源是漫长且深远的。
而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争论由来已久,从唯心论到唯物论,各有其说法,从远古的人类生活的演变可以证明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也同样是在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演化而来。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4、模仿说起源于“模仿"。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游戏说起源于“游戏".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8、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9、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第三章艺术发展论关于美术的本质,历代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美术家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做出过许多不同的解释和回答。
他们的解答不乏真知灼见,但由于谈论问题的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思想方法和观点不同,又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和缺点,不能令人满意。
一、游戏说又称“席勒—斯宾塞理论”,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一时。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游戏就是过剩经历的发泄。
斯宾塞进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认为游戏与审美的共同特征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去。
游戏与艺术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但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未能科学、全面地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其把“游戏”看做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
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
因此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未能揭示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游戏说: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天生的游戏本能。
理论内容:肯定了游戏的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的部分特殊性,但不够全面。
代表人物:席勒:艺术是一种游戏的冲动。
斯宾塞: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
二、模仿说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重要代表。
亚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因此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而且是更高的真实。
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艺术表现的事物比生活中原来的事物更理想、更美。
这对后来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
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
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
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2.艺术起源于“游戏”。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
尤其是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
事实上,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
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
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
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3.艺术起源于“表现”。
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
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显示出这种说法的巨大影响力。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的演变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的演变是一个在漫长历史中逐步形成、变迁和发展的过程。
它蕴含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认知和感悟,同时也受到历史、文化、哲学等多方面的影响。
1.古代自然审美观的起源:在中国古代,自然被视为神圣、神秘和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存在。
自然景观被视为天地造化,具有超越人类尘世的美和力量。
例如,在古代诗歌、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山水、花鸟、季节变化等自然元素,展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自然与人的融合: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自然的美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观念。
3.审美观的变迁: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不同朝代的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都对自然审美观产生了影响。
比如唐代的山水诗画追求意境和写意,宋代则更注重精致和细腻,明清时期则强调山水画的写实与工笔。
4.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的演变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比如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观念,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
然而,自然审美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保持着独特的特色和传承。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是一个多元、深远而丰富的主题。
它代表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赞美和感悟,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理解。
1/ 1。
审美活动的历史起源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历史起源一、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的问题,除了以上谈到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巫术与图腾崇拜说”和“劳动起源说”,以及曾经流行过的几种传统学说(“摹仿说”、“生物本能说”、“游戏说”)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应当承认,这些说法都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个侧面探讨了审美的发生与艺术的起源,有助于揭示审美发生学的奥秘,但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些说法又都有自身的片面性或局限性,常常把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原因,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
审美发生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复杂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来进行探索。
至于各门原始艺术形式的出现,更是难以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原因。
因此,在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这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问题上,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恐怕无法揭示它的真正奥秘,必须采用辩证的多元思维方式才能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研究途径。
在西方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法国著名学者路易·阿尔都塞(1918—1990),将结构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
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发展,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
阿尔都塞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构和马克思辩证法的结构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元论(绝对精神),而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多元论的。
在此基础上,阿尔都塞提出了“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因此,这种“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重要的或复杂的文化现象,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正是这些多种因素形成了一股合力,导致了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或产生。
虽然阿尔都塞并没有谈到审美发生问题,但他的“多元决定论”完全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显然,对于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这样复杂的问题来讲,更不能够仅仅使用单一的原因去解释。
事实上,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且共同组成了原始文化。
正因如此,原始人类从事的一部分实践活动,既可能是巫术活动,又是艺术活动,同时也具有生产劳动的性质,原始人根本就没有将它们区分开来。
例如,原始狩猎部落的图腾歌舞就是如此,它既是一种巫术礼仪活动,又是一种原始艺术活动,同时也是狩猎的需要,具有生产劳动的性质。
可见,“多元决定论”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解释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这一复杂问题。
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是由多种原因构成的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一些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赞同。
芬兰著名艺术家希尔恩就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就必须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结合的角度,运用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美的起源的奥秘。
在其代表作《艺术的起源》中,希尔恩从揭示艺术的非审美因素入手,将艺术的发生和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冲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希尔恩认为,导致艺术产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冲动大体上可以分为六类:知识传达(通过造型艺术或原始歌舞使狩猎经验代代相传),记忆保存(原始神话与雕刻岩画将部落的历史传承下去),恋爱与性欲冲动(原始艺术在性选择和激发性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原始歌舞可以减轻劳动中的劳累和痛苦),战争(原始装饰与文身、原始歌舞等可以吓唬敌人与鼓舞士气),巫术(原始巫术与原始艺术具有天然的联系)。
因此,希尔恩指出:“对最强有力的非审美因素作一考察,这些非审美因素有助于某些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当我们坚持特别考虑功利的要求时,例如那些理智方面的信息,劳动或者战争方面的刺激,性的抚慰或者巫术的功效,那么,我们将被迫不去考虑所有特殊的审美因素和条件。
”1显然,希尔恩认为,应当从原始人生活的不同侧面来研究艺术的起源,因为原始人的多种基本生活冲动都与原始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采取综合的办法,从多角度、多侧面来研究艺术的起源,才能真正揭示审美发生学的奥秘。
正因如此,从“多元决定论”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以及巫术与图腾崇拜活动,原始人的审美意识开始萌芽,原始艺术逐渐诞生。
其实,对于当时的原始人类来讲,不管是原始生产劳动,还是原始巫术与图腾崇拜,乃至于原始审美活动与原始艺术,它们都是原始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原始人那里,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长达数万年的历史进程,人们现在所理解的纯粹意义上的艺术才逐渐独立出来了。
由此我们认为,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产生于非艺术,人类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最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漫长历史进程的结果。
从汉语中的“美”字的词源意义来讲,也可以看到美的事物最初是离不开实用价值的。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写到:“美,甘也。
从羊从大。
”显然,这是一种大羊为美的看法。
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美”字是一位巫师戴着羊头面具跳图腾舞。
此外,从“艺术”这个词的含义的历史演变,也可以看出审美价值与实用目的、艺术活动与物质生产逐渐分化的漫长过程。
汉语中的“艺”字原写做“踨”,在甲骨文中,它是一个人在种植的形象,从中不难发现“艺术”最初离不开生产劳动技术。
而在拉丁文和英文中的“art”,原意也是技术的意思。
可见,在东西方文化中,艺术都同样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只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才逐渐与物质生产实践分离开来,与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分离开来。
只是到这个时候,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才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动机、生物的本能、游戏的需要。
虽然我们用“多元决定论”来解释人类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起源,但这些原因实际上集中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上,不管是原始生产劳动,还是原始巫术活动仪式,都是人类在原始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
正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极端低下,人类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十分不发达,才使得原始人把巫术礼仪作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手段。
因此,原始人在从事雕刻、绘画、舞蹈时,并不是为了审美与艺术,而是如同他们从事种植、狩猎或巫术仪式一样,是在从事一种认真的实践活动。
无论是对史前艺术遗迹的考古分析,还是对现代残存的原始部落艺术活动的分析,都不同程度地证明: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实践活动这一漫长悠久的历史过程。
二、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与美的诞生审美发生其实也标志着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
审美主客体关系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具有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发生与发展过程。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客观地存在着,但是那时候还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更谈不上主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从猿到人的转化,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漫长历史。
在早期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制造工具与使用语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得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从而有了主体和客体之分。
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1转引自蒋孔阳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英法美卷),720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
”2在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几乎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只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历史进程,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自然界)之间,才逐渐形成了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在内的各种现实关系。
而审美关系正是主客体价值关系中的一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全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上如果没有人类,也就没有美。
大自然还没有和人类建立审美关系之前,也无所谓美与不美。
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虽然泰山日出、黄山奇峰等自然景物早已存在,甚至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但那时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美与不美的。
通过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人与大自然之间形成了主客观关系,早已存在的泰山、黄山,开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朝霞红云的泰山日出,形状独特的黄山奇峰等,也开始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和画家的作品之中。
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正是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形成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审美主体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即“人化自然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己,“人化”着自身的感觉和感官。
人的感官不但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正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逐步形成了主体能够欣赏音乐美的耳朵和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3。
人类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尤其是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完成了手脚的分工,锻炼出了高度发达的大脑与灵巧的双手,形成了人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
审美感受作为人的高级情感之一,绝不能简单归结为某种生物性的遗传本能,而是人所独具的精神感受。
虽然达尔文曾经以某些鸟类在求偶时有意展示色彩鲜艳的羽毛来论证动物也具有审美的本能,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动物这种所谓的美感只是一种生物本能,只是因为这些颜色、声音、形状刺激起它们的生理快感罢了。
“对牛弹琴”只是由于音乐刺激可以使奶牛多产牛奶,“孔雀开屏”则是由于色彩刺激使孔雀争奇斗艳,动物只有生理需要而没有审美需要,更不可能和客体形成审美关系。
只有人类,除物质需要外还有了精神需要,除低级需要外还有了高级需要,除自然需要外还有了社会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了审美需要。
当审美需要成为人的唯一动机时,人所进行的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审美也就自然发生了。
审美客体同样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山水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天然存在的。
客体的审美价值不能离开主体和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存在。
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指通过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使原来与人为敌或与人无关的自然,终于变成了人化的自然。
所谓“人的对象化”,则是指人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使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体现出来。
正因如此,我们在欣赏审美客体的色彩、形状、比例时,不光是在欣赏美的事物的这些感性形式,而且也在欣赏凝聚在审美客体中的人的智慧、才能和自由创造,也就是在欣赏审美客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