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知识点 说明文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33.96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目标:(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一、说明对象1.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 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目标:(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说明结构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式平等并列的。
3.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
03 把握说明内容【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说明了有关事物的哪些事理?二、答题方法。
1.根据题目要求,从题目或关键词句中,捕捉、筛选和概括有效信息。
(1)直接筛选法:摘录文中的关键语句。
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句子。
(2)综合概括法:有的段落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总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概括。
2.答题格式。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操作(实验、制作)的过程。
概括要抓住主要内容,做到准确完整、简明扼要。
一般形式为:说明(介绍)了+说明对象+内容(特征、事理)。
三、答题举例。
1.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的第5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这就是本段的总起句,它概括(总说)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2.《中国石拱桥》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说明(介绍)了我国的石拱桥(对象)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内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21分)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①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旨在唤起大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健康饮水的重要性。
水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②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③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
④人体缺水时,除感到口渴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唇裂、无力、尿少、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中考语文阅读-说明文(通用5篇)1.中考语文阅读-说明文第1篇量子棘轮棘轮,在周期力的作用下能产生单向运动。
如,用改锥连续拧带棘齿的螺丝钉,螺丝钉就会不断向深处钻。
这是向一侧倾斜的一圈棘齿产生的效应。
量子棘轮,通过一个振荡信号或随机变化信号可以实现对电子运动方向的控制,使它们完成有用运动。
在量子棘轮的研究领域居领先地位的德国科学家彼得?亨吉和他的同事认为,电子像人们预计的那样自动远离电路负极的时代很快就要结束。
亨吉兴奋的说:“你可以让电子转圈运动,或上下运动,还可以让它爬坡。
”量子棘轮能使电子在没有有向电压的环境中来回运动。
这意味它能够利用没有电线连接的电子设备指挥电子随意分流在不同的电器元件间跳跃。
随意分流的单个电子可用来储存量子信息。
经过专门设计的电路块则成为构建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逻辑门。
在低温下,处于电子通道槽底部的电子无法逾越槽两侧的壁垒,经典物理学认为,这些电子将被永久俘获。
然而根据量子理论,这些电子是能逃逸的。
电子是一种概率波,没有明确的方位,存在逃到势能壁垒之外的小概率。
它可以从两个方向贯穿棘齿型槽,如果“壁垒”极薄,贯穿概率便会大大提高。
这一理论,日前已被科学家的实验证实。
他们还指出,由于电子携带热量,量子棘轮也许可用做热力泵,给芯片的微元件降温。
对量子棘轮的研究可能有助于人体分子马达的研究。
我们身体的肌肉就是大批协调运作的分子马达,它们吸收体内化学反应释放的无方向能量,并发挥棘轮效应,否则能量之于人体便是无效的。
当然,分子马达不等同于量子棘轮。
另据报道:在量子世界运作的棘轮,不久将用于电子设备中。
生物学家正在研制量子锯齿沟槽,用以分割不同重量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1.下列有关“量子棘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助无有向电压的电子设备可使电子定向分流B.具有转圈、上下乃至爬波等多种电子运动形式C.通过特定信号控制电子的流向以完成有用运动D.将促进物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发展2.下列对第3自然段中重要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电子设备将得到全面更新不再使用电线连接B.量子棘轮上的电子能在不同电器元件间跳跃C.只要经过随意分流的电子就能储存量子信息D.量子棘轮将应用于新一代量子计算机的'研制3.对第4自然段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分子马达协调运作使其吸收的无方向能量成为定向能量以满足人体需要B.众多的分子马达协调运作使肌肉产生有效能量以适合人体各部分的需要C.肌肉在周期力的作用下完成有用的单向运动以抵消体内能量的无方向性D.肌肉将吸收的无方向化学能量进行改造再释放以补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4.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量子棘轮具有对电子的制导作用,因此电子不仅可以远离负极也可以自动靠近负极。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一、说明文基本文体知识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1、考查说明对象: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基本知识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从言语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1、从分析标题入手。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2、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三)理清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的办法有三种: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
“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
综合归纳。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四)领会“十大”说明方法巧记方法: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肯定的尺度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材料第一讲、说明文知识及常见题型一、说明文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二、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归纳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又如《“长信宫”灯》,题目即说明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三、概括类题型【归纳方法】1.当序数词与中心句很明显:①找出标志顺序词语(如序数词;首先、然后等)②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2.当序数词、中心句不明显则需要我们根据文章归纳:①找出关键词、概括事物本质②划分层次,整合要点,综合归纳③注意分值,一般1点对应1分。
题型示例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运动为什么能改善大脑机能?阅读全文,从中筛选信息,说说新的精确有致的预警系统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根据一、二两段的内容,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
准确提取信息,写出极技术人员修复古油画的三个步骤。
四、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①时间顺序:就是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的先后顺序。
理解时间顺序注意找到表明时间的词语就可以了。
②空间顺序:就是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进行介绍。
理解空间顺序要注意分辨表明方位的词语。
③逻辑顺序:包括由特点到用途, 由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理解逻辑顺序要注意表明因果关系的词语。
逻辑顺序比较复杂,(1)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也就是判断该文段是不是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如果这两者都不是,那就是逻辑顺序了,(2)但也要注意是否使用了多种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答题方法:题型一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说明内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判断说明顺序(2.)准确看出全文的结构特点(见下文结构形式划分),给不同的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3)找出中心句或者关键词概括,且按顺序作答(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例子: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生动性的体会。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分,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生动说明文/科学小品)。
①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要求具体、科学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说明文。
如《桥梁远景图》《珍奇而稀有的动物针鼹》等,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
②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苏州园林》《洲际导弹自述》等。
二、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2)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3)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三、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的……特点。
②.分类别: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的……特点。
④.作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或地位、影响等)。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之事理说明文阅读训练301-4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可燃冰①2017年6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宣布:我国正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采气时间最长的国家。
②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天然气水合物是是一种含有大量甲醛气体的水合物。
大量存在于陆地上的冻土带和海底。
在高温低压的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
如果把甲醛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③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甲醛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
海底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
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
④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
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
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
⑤但是,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
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
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
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说明文题库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题。
(13分)“样式雷”:他们设计了这些建筑周乾中央电视台第二季的“国家宝藏"节目中,样式雷建筑烫样是故宫拿出的三件国宝文物之一。
烫样,就是指古建筑的立体模型。
这种模型一般用纸张、秫秸、油蜡、木头等材料加工而成。
纸张一般选用元书纸、麻呈文纸、高丽纸、东昌纸。
木头一般选用红松及白松。
紫禁城古建筑烫样最开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间工匠制作。
在清代,出现了制作烫样御用皇家机构,即样式房,功能犹如现在的建筑设计院,主要负责皇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在设计的初期阶段,需制作出建筑烫样,供皇帝参考。
通过向皇帝展示拟建造模型的烫样,可显示出建筑的整体外观、内部构造、装修样式,和现在的三维效果差不多。
故宫博物院现藏烫样80余件,这些烫样涵盖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坛、清东陵等多处的实物模型,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
它们是研究清朝建筑历史、文化及工艺的重要资料,亦是部分古建筑修缮或复建的重要参考依据。
烫样的制作包括梁、柱、墙体、屋顶、装修等部分。
其中,梁和柱采用秫秸和木头制作;墙体主要用不同类型的纸张用水胶粘合成纸板,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裁剪;屋顶制作时,首先利用黄泥制成胎膜,然后将不同类型的纸用水胶粘合在胎膜上,晾干后,成型的纸板即为屋顶形状;装修的制作方法类似于墙体,再在上面绘制图级或彩画。
一般而言,制作好的烫样,包括很多信息:建筑造型、建筑内部构造组成、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基本尺寸数据、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基础等内容。
雷姓家族先后7代在样式房主持皇家建筑设计,极其罕见,故被世人誉为“样式雷”。
样式雷家族对于紫禁城古建筑保护与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样式雷家族留下来的大量烫样实物,提供了紫禁城古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丰富图档、画样及烫样,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工匠不仅具有良好的建筑施工技艺,而且具有图纸设计表达能力及立体模型表达能力。
样式雷改变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病。
读懂伟大长城,读懂中华文明①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长城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读懂了长城的伟大,也就读懂了中华文明。
②长城之伟大在于它体量的长。
“万里长城万里长”,中国长城到底有多长?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已公布长城准确的长度:明代长城,东起辽宁丹东的虎山,西至甘肃的嘉峪关,总长8851.8千米。
除此之外,中国历代长城遗址遗迹的长度是21196千米,分布于北京、山西、内蒙、山东、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
③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文献记载,长城从公元前656年就已发挥作用,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长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并增修了战国长城,此后的汉代、北朝时期直至明朝都修建了长城。
④古老的文明一般都是伴随着农业而发展的,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均是如此。
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命脉。
从战国以来,长城一直肩负这一伟大使命。
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长城对农耕的保障作用,使中国具有了人口众多和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
⑤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三大基本问题:生死存亡、文明发展秩序的构建、文明的发展和延续。
长城存在的价值,还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三大基本问题。
⑥生死存亡是人类第一大基本问题。
长城这一伟大的防御工程,一直庇护着家和国。
被建得固若金汤的长城,承载着中国人的独特情感和心理追求——渴望和平。
长城的存在还有助于文明发展秩序的构建。
有了长城,战争的数量大幅减少,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部分得以解决。
长城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保障。
长城自产生之始就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因此得以保持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记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与体系。
⑦与长城的存在价值不同,埃及的金字塔很宏伟,但其仅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很辉煌,但也不过是罗马帝国时期贵族的娱乐场所。
在世界文化遗产中,能解决人类三大基本问题的只有长城。
第15讲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广西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区星①广西的客家传统建筑,与湘赣式和广府式的传统汉族建筑相比,在建筑承重结构体系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客家式的传统建筑基本都以夯土或砌体实墙作为承重结构,起承重作用的木结构只是屋面檩条、部分联系梁和承托屋檐出挑的木挑手。
就现存的实例分析,广西客家民居并不重视祠堂和客厅空间的开敞程度,基本都只占据明间这单一开间的宽度,明间两侧墙体都为实墙。
一些地区为了突显中厅,两侧实墙做通透处理,但承重结构仍为砖砌体,如玉林朱砂垌围垅屋祠堂的中厅。
柳州凉水屯刘氏围屋的中厅是调研所见客家传统建筑中唯一采用木结构承重的实例,估计是受到广府式建筑的影响,其做法带有较为明显的插梁式特点。
以生土作为主要的承重和围护材料,是传统客家民居结构体系的最大特点。
生土是被人们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
②夯土版筑坚固有余但灵活性不足,如将粘土事先预制成小块的土坯,施工时就可运用自如。
目前所知最早的土坯在河南永城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
在历史上,土坯和夯土版筑的方法同时向前发展。
在奴隶社会,土坯的运用更加广泛。
西周时期,已经运用了大块土坯__(__据周原发掘资料__),长47cm,宽__17cm,厚为__7.5cm。
不过那时只将土坯运用在砌筑台阶和整齐的边线部位。
由夯土打墙到砌筑土坯墙,是一项巨大的技术进步,也是建筑材料的一大革新,它为砖的出现作了准备。
土坯依然是位于广西山区的客家民居最常使用的建筑材料。
为了避免雨水对土坯墙体的侵蚀,客家传统建筑的屋面外挑,形成悬山的造型。
作为实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火砖也是传统客家民居常用的砌体材料。
由于建造成本较高,火砖通常用于结构上的重要部位和有防潮要求的位置,如墙体交接的转角处以及墙基等。
同时由于砖墙细腻美观,重要场所如祠堂、厅堂等处的墙体也多用砖砌体砌筑。
夯土、土坯、火砖这三种材料,根据其不同的物理性能和经济要求,被合理地安排在传统客家民居中。
③客家传统民居因类型不同而形状不一,但其外形设计均浑然一体,内部间架整齐,秩序井然。
《宅经》云:“星形端肃,气象豪雄,护沙整齐,俨然不可犯,贵宅也。
”整齐美观的住宅,为居住者营造了良好的空间心理,使人身心安泰、平和。
④作为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民居,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特文化载客家人为适应异地环境的创造精但是,这种古老的民居随着历史的变迁正在逐渐消失,体。
.自然环境恶化的今天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神及与自然相依相生的生存观,在资源枯竭、义。
) )(考点一1.下列对“火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火砖是传统客家民居常用的砌体材料。
B.火砖的建造成本虽然较高,但砌出的墙细腻美观。
.火砖只能用于结构上的重要部位和有防潮要求的位置,如墙体交接的转角处以及墙C 基。
.祠堂、厅堂等重要场所的墙体多用砖砌体砌筑。
D))(考点二、三.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2 A.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柳州凉水屯刘氏围屋的中厅是调研所见客家传统建筑中唯一采用木结构承重的实C 例”一句中的“唯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将粘土事先预制成小块的土坯,施工时就可运用自如”一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D 生动性。
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C)(考点六)A.河南永城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的土坯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土坯。
B.客家传统建筑的屋面外挑,形成悬山的造型,是为了避免雨水对土坯墙体的侵蚀。
C.夯土、土坯、火砖这三种材料,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被合理地安排在不同的位置。
D.客家人为适应异地环境的创造精神及与自然相依相生的生存观,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铜鼓文化①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用青铜铸造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打击乐器和礼器,它约产生于公元前一千年中叶或稍早。
②广西是目前出土和收藏铜鼓最多的地区。
世界上最重的铜鼓王就出土在广西。
铜鼓铸造需要高超的技术和复杂的工艺,集冶炼、合金、制范、灌注、雕塑、调音于一体。
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如此高超的技术,不能不让人为之惊叹。
.从桂东到从桂南到桂北,③广西是我国古代铸造和使用铜鼓的主要地区之一。
在广西,壮族、瑶族等都是使广西如今仍有一些少数民族珍藏和使用铜鼓。
桂西,不断有铜鼓出土。
民间所藏和使用多面,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有馆藏铜鼓600用和制造铜鼓的民族之一。
厘米,156的铜鼓就更加丰富,仅东兰县就有近500面。
在北流县出土的一面铜鼓,面径达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
广西出土3005厘米,重达高67.是目前世界余面,广西博物馆收藏古代铜鼓300的铜鼓数量之多,居我国乃至世界之首位。
年,这些铜鼓上收藏铜鼓最多的一个博物馆,曾举办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展览。
1982 拿到北京展出,受到首都人民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
④战国、秦汉时期的骆越铜鼓,硕大浑重;三国、唐宋时代的俚僚铜鼓,小巧玲珑。
各类铜鼓,大小不一,无底空腹,腰凹胸凸。
每一面铜鼓都是精美的耐人欣赏的艺术珍品。
铜腰、全鼓由面、胸、中空无底,遍体花纹,两傍附耳。
平面曲腰,鼓的基本形态是体如圆墩,四周环绕以同心圆纹组成鼓面中心一般都有微微隆起的太阳纹光芒,耳等足、5部分构成。
的宽窄不等的图案圈带,称晕圈。
有的鼓面最外一晕塑有青蛙、鸟、龟、骑士等立体饰物。
胸下内收成腰,腰下外撇成足,胸腰之间对称嵌置两对形成一定球状弧度,鼓胸略为外凸,鼓耳。
胸、腰、足也有类似鼓面的晕圈,饰有精美的几何花纹和写实性图案。
太阳纹是铜鼓的基本纹饰之一,由光体与光芒构成,像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
太阳纹居铜鼓鼓面的中心,广太阳纹的形态因铜鼓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
除个别原始形态的铜鼓外,每个铜鼓均有。
滇系铜鼓主要分布于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
西铜鼓依照铜鼓具体形状及纹饰的不同,桂西和桂西南,粤系铜鼓主要分布于桂东和桂东南,桂中南则两个系统都有发现。
⑤历史上铜鼓用于祭祀、战争、集会、贮藏财货、随葬、娱乐等。
约在明朝以后,铜鼓宴饮、斗牛、节日等人们都击鼓为逐渐成为壮族等广西少数民族的一般娱乐乐器,凡婚嫁、乐。
⑥广西出土的铜鼓,为研究古代广西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情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下列对文中“铜鼓”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考点一)A.铜鼓的基本形态是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遍体花纹,两傍附耳。
B.鼓胸略为外凸,形成一定球状弧度,胸下内收成腰,腰下外撇成足,胸腰之间对称嵌置两对鼓耳。
C.鼓面中心一般都有微微隆起的太阳纹光芒,四周环绕以同心圆纹组成的宽窄不等的图案圈带,称晕圈。
.太阳纹是铜鼓的基本纹饰之一,居铜鼓鼓面的中心,每个铜鼓均有。
D.))(考点二5.下列句子属于生动说明的一项是(A A.铜鼓的太阳纹是由光体与光芒构成,像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
B.有的铜鼓鼓面最外一晕塑有青蛙、鸟、龟、骑士等立体饰物。
C.各类铜鼓,大小不一,无底空腹,腰凹胸凸。
D.广西出土的铜鼓数量之多,居我国乃至世界之首位。
6.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C)(考点六)A.在东兰县出土的一面铜鼓,面径达156厘米,高67. 5厘米,重达30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
B.广西博物馆收藏古代铜鼓600余面,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一个博物馆,曾举办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展览。
C.铜鼓铸造需要高超的技术和复杂的工艺,集冶炼、合金、制范、灌注、雕塑、调音于一体。
D.约在唐宋以后,铜鼓逐渐成为壮族等广西少数民族的一般娱乐乐器,凡婚嫁、宴饮、斗牛、节日等人们都击鼓为乐。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①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 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 72 候 24 节气,之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②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
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太阳每年运行 360 度,共经历 24 个节气,每月 2 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 12 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 15 天,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物候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夏至、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水汽出现凝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华为霜。
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一些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③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入了节日的氛围,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伏饺子二伏面,冬雪雪冬“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④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民间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