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 格式:doc
- 大小:423.31 KB
- 文档页数:24
植物学一.名词解释1.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HYPERLINK "/view/10382.htm"|生态、系统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
2.植物界各大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_。
3.《植物名实图考》: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记载了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共1714种。
4.《齐名要术》:公元第六世纪,北魏《齐名要术》概括了当时农、林、果树、野生植物的利用。
5.《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是闻名中外的要书,书中描述了藻、菌、苔藓、蕨类、和种子共1173种。
6.《诗经》:约在2000多年前,《诗经》就提到了200多种植物。
7.《植物种志》:18世纪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发表了《植物种志》(1753)建立了“双命名法”。
8.双名法:是用“属名”和“种加词”这两个词来对一个物种进行命名。
9.分化: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逐渐到细胞的分裂停止,细胞外形伸长,以至形成各种具有一定功能和形态结构的细胞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
10.组织:是指凡是相同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群构成的结构叫组织。
11.胚乳:一般是指被子植物在双受精过程中精子与极核融合后形成的滋养组织,也称内胚乳。
12.胚:由(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一代植物体的雏型(即原始体)。
13.种皮:指被覆于种子周围的皮。
14.壳斗:指植物坚果外面或下部呈杯状、碗状、盘状或球状的总苞,外面常有针刺或鳞片。
为苞片聚集愈合而形成的碗状器官,通常包着果实。
15.柑果:是由复雄蕊具中轴胎座的上位子房发育而成的,为柑橘类植物特有的一类肉质果。
16.瘦果:是由1~~3心皮组成,上位子房或下位子房发育而来的,内含1粒种子的一种不裂干果。
17.梨果:是由复雄蕊的下位子房和花筒愈合发育而成的一类肉质假果。
18.花:被子植物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在茎上孕育着花原基并发育为花。
植物学简述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生态、遗传、进化和分布等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在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农业、林业、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植物学的定义与重要性、分类与系统发育、组织与结构、生长与发育、生理功能与代谢、生态学特性与环境适应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植物学的定义与重要性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等。
植物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就开始对植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学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展,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植物学在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植物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还可以为农业、林业、医药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此外,植物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二、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分类的原则与方法植物的分类是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态等特征进行分类和命名的一种方法。
分类的原则包括形态学原则、遗传学原则和生态学原则等。
形态学原则是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遗传学原则是根据植物的遗传关系进行分类,生态学原则是根据植物的生态环境进行分类。
2.植物系统发育的理论基础植物系统发育是指植物从祖先到现在演化过程中的历史和规律。
系统发育的理论基础包括进化论、遗传变异理论和分子进化理论等。
进化论认为物种是不断进化的,遗传变异理论认为遗传变异是物种演化的基础,分子进化理论则认为分子进化的速度和方向可以反映物种的演化历程。
3.分类与系统发育的研究意义分类与系统发育的研究对于了解植物的演化历程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物种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上册1.植物学: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分类、生理、生态、分布、起源和发展、遗传与进化的科学。
2.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外始式分化:根的初生木质成熟方式从外至内渐次发育成熟,称为外始式分化。
4.分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
5.组织: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6.花:花是适应生殖功能的变态短枝。
7.茎:来源于胚芽,是植物地上部分的轴状体。
8.变态:植物器官为了适应某一特殊的环境,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这种变化能够遗传下去,称为变态。
9.保护组织:覆盖于植物体表起保护作用的组织,例如表皮。
10.芯皮:芯皮是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由叶变态而成。
11.被子植物:种子由果皮包被的一类植物。
12.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的一类植物。
13.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顺序。
14.虫媒花:借助昆虫传送花粉的花是虫媒花。
15.边缘胎座单子房,一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
16.花公式:用特定的符号和数字表示花各部分组成的式子,称为花公式。
17.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18.休眠:种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下也不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时间,才能萌发,这一特性叫种子的休眠。
19.胚珠:胚珠是芯皮腹缝线上的卵形突起,发育成熟后由珠被、珠心、珠柄、珠孔、合点等部分构成。
珠心组织内产生胚囊母细胞,并由其发育成配囊。
20.侵填体:进入导管内部的瘤状后含物,称为侵填体。
21.双受精: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进入胚囊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结合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胚;一个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三倍体的胚乳核,并进一步发育成胚乳,这一特殊的受精方式,称为双受精。
22.分生组织:在根尖、茎尖和形成层中,具有持久分生能力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
23.次生保护组织:由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细胞形成的具有保护功能的组织。
24.花序:花在花序轴上的排列顺序。
植物学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系统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植物学植物学botany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的科学。
它的主要分科有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胚胎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地理学等。
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材料等。
分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以植物为研究对象。
早期人类的食、住、衣、药、装饰物、工具等乃至巫术用品无不取自植物。
绿色植物借助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养育了一切生物,而今日人类及许多生物所需的氧气全系35亿年以来植物借光合作用所产生。
原始人先是采集植物,以后进而种植植物,自农业人口定居之後才出现了人类文明。
人类在这些活动中积累的知识便构成今日植物科学的基础。
今日常称亚里斯多德的弟子泰奥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300BC)为植物学创立者。
西元1世纪,希腊的迪奥斯科里斯(Pedanius Dioscorides)将植物分为芳香、烹饪及药用3类。
西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博物志》中也记载不少植物知识,但谬误甚多。
中国的药草书出现甚早,但对西方植物学无直接贡献。
印刷术流传後,西方的草药志(herbal)才於15∼16 世纪逐渐出现。
16世纪研制出光学镜头和复式显微镜,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17世纪的植物学家不再偏重於研究药草,鲍欣(Gaspard Bauhin)提出许多至今有效的新概念。
胡克(Robert Hooke)、格鲁(Nehemiah Grew)及马尔皮基(Marcello Malpighi)等人的工作创立了植物解剖学。
胡克创「细胞」一词。
18世纪,实验生理学初步证明,植物在阳光下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增加植株重量,并放出氧气。
1753年林奈(Carolus Linnaeus)发表《植物种志》一书,确立了双名制,并将生殖性状(花)用为重要分类根据。
绪论一、植物学的含义: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界和植物体的生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植物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是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掌握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及植物界规律,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改造植物,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植物界及植物的多样性1、种类多地球上现有的生物已知的有200多万种,其中植物:50万种。
包括: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由这些种类繁多的植物构成庞大的植物界。
2、分布极为广泛从高山至平原、从海洋至陆地、从赤道至南北极、到处都有植物的分布。
3、植物体的大小、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如:单细胞植物、群体、多细胞植物、绿色植物、非绿色植物。
由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说,自然界中生长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形成了复杂的植物界。
三、植物在自然界和国民经济中的意义1、合成有机物提供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和氧气。
2、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3、在国民经济中,植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四、植物学的发展简史植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是分不开的,它是在类的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古时候的人类,在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并且学会了栽培植物。
随着农、牧业的发展,积累了有关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知识。
我国是研究植物最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二千多年前,•周代的诗经已记载了200多种植物。
汉代(公元前200多年)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用植物365种。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概述了当时农、林、果树和野生植物的栽培利用,提出了豆类植物可以肥田及嫁接技术。
•明代李时珍从1552-1578年,•花费了27年的时间编著了《本草纲目》一书,分以三十年的深入实践,详细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1094种是植物,现已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这是世界植物分类和药学方面的重要文献。
清代吴其 •《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我国植物学的又一巨著。
总之,我国古代植物学萌芽很早,成绩也很大,但由于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而只限于记载和描述阶段,发展很慢。
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植物的多样性。
2.植物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哪些?3.植物学的内容是什么?4.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有哪些?第一章植物细胞1.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2.细胞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哪些?为什么说原生质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3.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保证了多细胞植物体中细胞之间进行有效的物质和信息传递?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是怎样的?有何功能?5.何为细胞骨架?它们在细胞中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证明细胞骨架的存在?6.简述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分层,结构特点和功能。
7.何谓后含物?细胞后含物对植物有何重要意义?8.怎样理解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在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有什么意义?9.怎样理解高等植物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适应?第二章植物组织1.试从结构和功能上区别: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木质部和韧皮部;表皮和周皮;导管和筛管;导管和管胞;筛管和筛胞。
2.传递细胞的特征和功能是什么?3.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组成分析,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高级?4.什么是脱分化,这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有何重要意义?5.试述植物组织系统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功能。
第三章种子和幼苗1.为什么说胚是种子的最重要部分?2.简述种子休眠的原因及打破休眠的方法。
3.试分析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内因和外部条件?4.简述种子萌发后,种子各部分的活动去向。
第四章根1.为什么说根是植物长期适应陆生生活所形成的产物?2.根的表皮和其它器官的表皮在结构、功能上存在哪些差异?3.内皮层的加厚有何特点?它与水分和物质吸收有何关系?4.试述根的初生结构与其生理功能的相互适应关系。
5.双子叶植物根和单子叶植物根在结构上有何区别?6.根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是如何发生和活动的?7.侧根发生的生物学意义如何?8.何谓共生现象?根瘤和菌根的形成在农业生产实践上有何重要意义?第五章茎1.了解分枝形式对农业或园艺整枝修剪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1、单性结实:是指子房不经过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种子果实的现象。
2、无融合生殖:胚囊里的卵细胞不经受精,或者助细胞、反足细胞、甚至珠心或珠被珠被直接发育成胚,此种现象称为无融合生殖。
3、叶迹:指由茎进入叶的维管束痕迹,从茎刺中分枝起穿过皮层到叶柄基部止的这一部分。
4、内生菌根:指菌根中菌丝侵入高等植物根部皮层组织的细胞内,进行共生性或寄生性的生活者。
5、维管束:是维管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叶和幼茎等器官中,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
6、分蘖:禾本科植物的茎基部的节较密集且接近地表附近,每节生一叶,每叶腋有一腋芽,由腋芽长成分枝,同时在长有分枝的节位上产生不定根,这种分枝方式称为分蘖。
7、外起源:叶原基和芽原基在顶端分生组织的表面发生,这种起源方式叫外起源。
8、原体:具有感染力的细胞称作原体。
9、心材和边材:心材是靠近中央部分的木材,是较老的次生木质部,颜色较深,这部分薄壁组织死亡,导管由于侵填体的形成而失去储藏、输导功能。
边材是靠近树皮部分的木材,是近年形成的次生木质部,颜色较浅,具有活的木薄组织和木射线,能有效地担负输导和储存功能。
10、花芽分化:当植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转入生殖生长,此时茎尖分生组织不再产生叶原基和腋芽原基,而是分化形成花或花序的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11、传递细胞:是一些特化的薄壁细胞,一些非木质化的次生壁向细胞腔内形成指状、乳突状等突起,质膜紧贴这种内突生物,形成壁-膜器结构。
12、绒毡层:在花药结构中,是花粉囊壁最内一层的细胞,与花粉囊内的造孢组织细胞直接接触。
13、聚花果:有些植物的整个花序一同发育形成果实,称聚花果,也称复果。
14、外胚乳:少数植物种子在形成过程中,胚珠中的一部分珠心组织保留下来,形成类似胚乳的营养组织,称外胚乳。
15、雌性生殖单位:卵细胞、助细胞与中央细胞,称雌性生殖单位。
16、细胞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植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植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植物这一类生物。
通过系统地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以及遗传等方面的特征,植物学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分类、演化、生理生态和生物化学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植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植物学的相关知识。
一、植物学的基本概念1.1 植物的定义植物是指一类多细胞有机生物,具有细胞壁、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无活动能力的特征。
植物通常通过根、茎和叶进行吸水、运输与生物合成,能够自身合成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与养分。
1.2 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植物学主要研究植物的多样性、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与环境的互作关系。
研究对象涵盖了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各个植物门类。
二、植物的分类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遗传等特征,植物学家将植物进行了分类。
目前,植物分类主要基于基因序列相似性。
根据最新的分类系统,植物被划分为四个大类:绿藻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和种子植物门。
下面将对这四个门类进行详细介绍。
2.1 绿藻门绿藻门包含了绿色、以水中生活的植物。
它们通常以细胞单体形式存在,但也有以丝状体、板状体或团块形式存在的绿藻。
最具代表性的绿藻是海藻,如海带、昆布等。
绿藻门的特点是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2.2 苔藓植物门苔藓植物门包括苔藓植物、角苔植物和灯藓植物等。
它们在地球的早期就出现了,并且是陆地植物的起源。
苔藓植物一般以胞子繁殖,叶绿体发达,但缺少导管。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的功能。
2.3 蕨类植物门蕨类植物门包含了蕨类植物、藻苔植物和铁线蕨植物等。
它们具有真根、真茎和真叶,可以进行有性与无性繁殖。
蕨类植物通常具有维管束,可以快速输送水分和养分。
此外,蕨类植物还能适应各种环境,在陆地上广泛分布。
2.4 种子植物门种子植物门是最广泛的植物门,包括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植物学名词解释1. 植物学:- 定义: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科学领域,包括植物的结构、分类、生长、发育、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 解释:植物学是一门对植物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旨在深入了解植物的各种特征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生长方式。
2. 植物:- 定义:植物指的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有机物质合成能力、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细胞生物,包括细菌、藻类和真核植物等。
- 解释:植物是一种生物体,具有特定的生物学特征,如细胞壁的存在、能够合成有机物质、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等。
3. 植物分类:- 定义:植物分类是将植物按照其相似性和关系进行分组和命名的科学方法。
- 解释:植物分类是对植物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的过程,通过比较植物的形态、结构、遗传信息等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群,以便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演化。
4. 植物生长与发育:- 定义:植物生长与发育是指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成熟植株的整个过程,包括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等。
- 解释:植物生长与发育是植物的生命周期,它包括了植物各个阶段的生物学变化和形态发育过程。
5. 植物生理功能:- 定义:植物生理功能是指植物体内各种生化和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吸收等。
- 解释:植物生理功能是植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包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通过呼吸作用获得能量等。
6. 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定义: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是指植物对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的感应和适应能力。
- 解释: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是植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对环境中各种因素的感应和响应过程,包括对光线、温度、湿度和营养等要素的适应性变化。
以上是对植物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注:本文档内容均为植物学基础知识解释,不涉及法律内容)。
欢阅读迎细节细态结构节细第一章植物胞第一植物胞的形第二植物胞的繁殖节细长第三植物胞的生和分化细构单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一、胞是成植物体的基本位二、植物胞的形和大小三、植物胞的四、植物胞的后含物细状细结构细细真细五、原核胞和核胞细构单一、胞是成植物体的基本位1665年,英人虎克显镜观细国(Hooke1635—1703)第一次用自制的微察到胞,取名“cell”。
论发”中第一指出个“一切植物,如果它们国学莱“植物的生1838年,德植物家施登单细话细细结构单”。
不是胞的,都完全是由胞集合而成的。
胞是植物的基本位动结构单显研”一文中指出物及植物的基本位1839年,德物家施旺在国动学“微究细都是胞。
纪学发现“细胞学说”,即:们观称为19世自然科的三大之一的他的点就是恩格斯之细学说进发国细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此后,胞一步展,德进现细来细”。
Weismann更一步指出,学Virchow(1858)指出“胞自于胞胞家细远时个1880)。
在所有胞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共同祖先(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但并不是唯一的构成单位。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1.大小:一般细胞直径为10—100μm。
少数植物细胞较大,如番茄果肉、西瓜瓤的细胞。
原因:①细胞的大小受细胞核的控制作用相关。
②细胞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有利于细胞与周围环境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运。
2.形状:单细胞植物,细胞常呈球形。
多细胞植物体,理想状态下,细胞呈正十四面体(但是这种细胞很少见)细胞的形状与细胞所执行的功能有关。
色体(不含色素)。
Ⅱ叶绿体(chloroplast)的结构:光学显微镜下,高等植物的叶绿体为球形、卵形或凸透镜形。
电子显微镜下,叶绿体具精细的结构。
Ⅲ叶绿体的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质体。
CO2+H 2O [C H 2O ]+O2光反应:在基粒上进行。
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
Ⅳ有色体(chromoplast)和白色体(le u coplast):有色体只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它们常存在与果实、花瓣和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使植物体呈现黄色、橙色、和橙红色。
植物学一、什么是植物通俗地说一切不属于动物的生物都称为植物,目前没有一条独立的标准可以完全将它们划分开来,但是以下若干特征综合起来可以作为划分它们的基础:1、植物一般固定生活,而动物多数具有移动能力;2、植物细胞一般具有纤维素结构的细胞壁;3、植物一般具有丰富、持久、活跃的胚性组织;4、植物大多数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是,有些低等生物则兼有植物和动物的特征,既不能专一的划归植物、也不能专一的划归动物,被称为“植物动物”(Plantimals)。
例如:植物学中的黏菌、在动物学中称为黏虫。
第一章一、细胞表面结构(一)细胞壁具有一定弹性与硬度,包围于原生质体之外。
1、功能(1)使细胞维持一定形状、对器官具有支持作用;(2)保护原生质体、减少蒸腾,防止微生物入侵和机械损伤;(3)参与植物体吸收、分泌、蒸腾和细胞间运输等过程;(4)参与细胞生长调节、细胞识别等重要生理活动。
2、分层(1)胞间层是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形成的,是相邻细胞共有的一层较薄的膜质结构,其主要成分是果胶质,具有可塑性,在细胞间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2)初生璧是在细胞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细胞壁的主要层次,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和果胶质,通常较薄、柔软而有弹性,以“填充”的方式进行生长,能扩大细胞壁的面积。
(3)次生璧是细胞体积停止增大后加在初生壁内表面的璧层,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常有木质素、木栓质等物质渗入。
在植物体中,只是那些在生理上分化成熟后,甚至是原生质体消失的细胞才在分化过程中产生次生璧,以“附加”的生长方式增加细胞壁的厚度。
如:导管分子、管胞、纤维细胞、石细胞等。
二胞间连丝是指穿过相邻活细胞间纹孔对的原生质细丝。
1、功能(1)使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相互连结;(2)在细胞间起着物质运输、传递刺激、控制细胞分化的作用。
2、细胞间物质运输途径(1)共质体运输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的物质运输。
①通过胞间连丝进入细胞质;②通过胞间连丝进入细胞质后继续进入液泡。
《植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分类,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和调控方法,为学生将来在植物科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分类;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和调控方法;熟悉常见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植物分类和鉴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态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植物概述1. 植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3. 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 植物组织的种类和特点3. 细胞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第三章根的功能与发育1. 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根系发育的原理和调控方法3. 根际生态与植物营养吸收第四章茎的功能与发育1. 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茎的生长和发育原理3. 维管组织的形成和功能第五章叶的功能与结构1. 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 叶的生态适应性第六章花的形成与发育1. 花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花的传粉与受精过程3. 花粉管的发育和功能第七章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1.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 植物激素的作用和调控机制3. 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因调控第八章植被与生态系统1. 植被的分类和特点2. 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作用和影响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植物学第一部分绪论一、生物界的划分两界说:植物界和动物界。
建立者:瑞典的林奈。
三界说: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四界说: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或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五界说: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
创立者是魏泰克,于1969年和马古利斯于1974年六界说: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二、种子植物的类型(一)木本植物1.植物特点:多年生、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组织多,质地坚硬。
2.分类: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乔木:1)植株高大2)主干显著3)距地面较高的主干顶端形成广阔的树干灌木:1)植物矮小2)无显著主干3)近地面处枝干丛生的木本植物半灌木:1)外形类似灌木2)地上部分为一年生3)越冬时枯萎死亡(地上部分)乔木和灌木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生长型不同而不是内部结构。
(二)草本植物1.植株特点: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少,茎干柔软,植株矮小。
2. 分类:分为一年生植物、两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三)藤本植物1.植株特点:茎杆不能直立,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而生长2.举例:草本的牵牛、木本的葡萄、紫藤三、植物界演变低等植物(水生)——苔藓植物(过渡类型)——蕨类植物(陆生)——种子植物(根茎叶,维管组织,花粉管的产生)四、植物学简史1.诗经:200多种植物2.《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豆类肥田、豆谷轮作增产、接枝技术。
3.《种树法》郭橐驼,《农书》王桢4.徐光启《农政全书》共60卷。
5.《本草纲目》李时珍152卷,十二至三十五卷是植物,1173种植物6.《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吴其睿1714种7.林奈——创立双名法和植物分类系统为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
8.李善兰——《植物学》是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译本第二部分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一、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1.细胞的发现1665年英国罗伯特•虎克:细胞学说1878年德国施莱登指出:细胞是职务结构的基本单位1839年德国施旺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单位。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矿化作用:在非绿色植物作用下,土壤中有机态化合物转化为无机态化合物过程的总称。
2.碳素循环:自然界中的有机和无机含碳化合物在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下,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过程。
3.氮素循环:自然界的氮及氮素化合物在生物作用下的一系列相互转化过程。
4.植物学: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界和植物体的生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5.植物解剖学:研究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形态建成的规律,结构与功能以及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6.植物分类学:按照植物进化的程序和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对植物进行分类的科学。
7.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体内部活动及各种过程,以及植物体在个体发育中因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的物质变化的科学。
8.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以及人工选择的理论及实践。
9.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相关知识点1.一般将植物界的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六大类群。
2.藻类、菌类和地衣统称低等植物;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统称高等植物。
3.根据植物体内是否含有叶绿素,把植物区分为绿色植物和非绿色植物。
细菌和真菌体内部具叶绿素,属于非绿色植物;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具叶绿素,属于绿色植物。
4.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
5.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简单的无机物(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植物能利用光合产物进一步合成脂肪、蛋白质、多糖等复杂的有机物。
6.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内。
7.中国是研究植物最早的国家。
8.亚里斯多德和阿弗芮斯特被公认为植物学的奠基者。
9.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创立了植物分类系统和双名法,为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定了基础。
10.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首次提出“细胞学说”,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11.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对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
12.植物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植物分布的规律,植物进化与分类,植物资源利用等。
13.植物形态学是植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14.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可简要地概括为描述、比较和实验三种方法。
三、综合知识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是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2)植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3)植物界是植物种质保存的天然基因库;(4)植物对环境的具有保护作用。
2.与农、林业科学的关系植物学是造林学、森林学、果树学、园林树木及花卉、树木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等专业学科的基础。
农业方面的考生主要从:遗传育种、新品种培育、野生种驯化、珍稀物种保护、病虫害防治、食物资源等方面重点回答。
林业方面的考生主要从:荒山绿化、水土保持、城市绿地建设、园林苗木培育、林业资源利用等方面重点回答。
第二章植物细胞一、名词解释1.细胞: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单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植物细胞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构成。
原核细胞:细胞的遗传物质分散于细胞中央一个较大的区域,没有膜包被,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即它们的细胞遗传物质分散于细胞中央一个较大的区域,没有膜包被。
真核细胞:细胞的原生质体都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内有各种被膜包被的细胞器,这样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真核生物: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
2.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原生质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3.原生质体:活细胞中细胞壁以内各种结构的总称。
原生质体由原生质构成,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
4.胞基质:质膜与核膜、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部分称为胞基质。
5.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细微结构,包括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质体、高尔基体、核糖体、微管等。
(意为:细胞内的器官)6.质膜:细胞质紧贴细胞壁的膜状结构,也叫细胞膜。
7.内质网:分布于细胞质中,由一层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
膜系统:细胞质内内质网复杂交织以及内质网与质膜和核膜想连接形成的系统称为膜系统。
(调节细胞器之间的物质交换)8.胞质运动:在生活细胞质,胞基质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能带动其中的细胞器,在细胞内作有规则的、持续的流动,这种运动称胞质运动。
(细胞内细胞质的流动)9.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
10.质体:绿色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它是一类与碳水化合的合成、贮藏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
前质体:未成熟前的质体称为前质体。
造粉体:在细胞生长过程中能积累淀粉的白色体称为造粉体。
造油体:在细胞生长过程中能参与油脂形成的白色体称为造粉体。
自体吞噬:溶酶体消化分解细胞自身的局部细胞质或细胞器的现象称为自体吞噬。
自溶作用:溶酶体将衰老或不需要的细胞溶解掉的现象称为自溶作用。
细胞骨架:细胞质内由微管、微丝、中间纤维和微梁四种不同粗细的蛋白质性质的纤维状细丝交织形成的网络系统称为细胞骨架。
11.液泡:植物细胞中由单层膜围成的贮存水、离子和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的细胞器。
12.细胞内含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原生质体新城代谢活动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
生理活性物质:生活细胞以至整个植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13.细胞壁:包围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外由多糖类物质组成的起支持作用的结构。
14.纹孔:在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中,局部不进行次生增厚,从而形成薄壁的凹陷区域,此区域成为纹孔。
纹孔缘:纹孔四周增厚的壁隆起部分称为纹孔缘。
纹孔腔:纹孔四周增厚的壁向中隆起形成的腔室。
单纹孔:细胞的次生壁加厚过程中,纹孔缘不隆起,形成的纹孔口底同大,纹孔腔成圆筒形,正面观察成一单一的圆,这样的纹孔称为单纹孔。
具缘纹孔:细胞的次生壁加厚过程中,纹孔缘隆起,形成底大口小的纹孔腔,正面观察呈现大小两个同心环,这样的纹孔称为具缘纹孔。
半具缘纹孔:由彼此相邻的厚壁细胞上产生的具缘纹孔和薄壁细胞上产生的单纹孔形成的纹孔对称为半具缘纹孔。
15.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
16.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的细胞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17.细胞壁的特化:细胞在形成次生壁时,原生质体常分泌不同性质的化学物质填充在细胞壁内,与纤维素密切结合而使细胞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细胞壁的特化。
木化:细胞壁上增加木质的特化。
角化:细胞壁上增加角质的特化。
栓化:细胞壁上增加栓质的特化。
矿化:细胞壁上增加矿质的特化。
18.细胞周期: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之间细胞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
分裂间期与有丝分裂期:19.染色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内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细丝状结构。
(由于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称染色质)20.染色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折叠、缩短、变粗的结构。
21.染色体组型:一种生物的体细胞具有一定数目和大小、形状的染色体,这些特征的总和叫染色体组型。
22.细胞板:有丝分裂进行胞质分裂时,位于赤道板的纺锤丝收缩增粗,形成成膜体,成膜体在赤道面上融合成一薄层称为细胞板。
23.有丝分裂:又称为间接分裂,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分裂涉及DNA浓缩成可见的染色体和出现纺锤体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24.减数分裂: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由此产生四个单倍体细胞(配子),染色体数目减半(2n→n)的特殊细胞分裂方式。
25.无丝分裂:又叫核粒纽丝分裂,在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也不形成纺锤体,细胞核直接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裂成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
26.同源染色体: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形状、大小、长度相似的两个染色。
27.同源染色体配对: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来自父本的与来自母本的大小和形状都很相似的染色体配合成对的过程,称为同源染色体配对。
28.二价体:减数分裂I前期I的粗线期中两条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原来2n 条染色体形成n对染色体,每一对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称二价体。
29.四分体:减数分裂Ⅱ末期Ⅱ形成的四个结合在一起的子细胞,称为四分体。
30.联会:减数分裂I前期Ⅰ偶线期来自父本和母本的同源染色体侧向靠紧,两两配对现象称为联会。
二、相关知识点1.植物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1665年英国人虎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他观察到的细胞仅仅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3.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4.细胞的形状是由所处环境和担负的生理机能决定的。
5.细胞根据其进化程度和结构复杂程度可以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6.原核细胞比真核细胞小,结构简单。
与真核细胞构造比较,原核细胞没有核膜。
7.病毒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
病毒比细菌小,但比蛋白质分子大。
8.病毒不能在非生命物质上生长而需在活的有机体上生存。
9.生活的植物细胞由细胞壁和原生质体两大部分组成。
10.原生质主要由水、无机盐、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类等化合物组成。
水的功能:溶剂、物质运输、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植物体温;无机盐的功能: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维持细胞酸碱度,调节细胞渗透压;蛋白质的功能:组成细胞的某些部分,参与细胞代谢,贮藏细胞所需物质;核酸的作用:对细胞的遗传、生长、发育、细胞分裂、蛋白质及其它细胞成分合成有作用;脂类的作用:构成各种膜结构,形成植物体其他物质,参与细胞壁形成,参与酶和激素合成,储藏热量;糖类的作用:光合作用产物,细胞代谢活动的能源,构成原生质、细胞壁的主要物质11.幼苗和嫩叶含水量达鲜重的60%~90%,成长的树叶含水量达鲜重的40%~50%,休眠的贮藏种子只有10%~14%。
含水量高,细胞的代谢活动效率高。
12.原生质中含有没有无机盐,是植物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缺乏的物质。
13.蛋白质占原生质干重的60%。
14.按其空间构型蛋白质可分为纤维状蛋白和球状蛋白。
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结合蛋白(糖蛋白、脂蛋白、核蛋白等,属于结构蛋白)、酶蛋白和贮藏蛋白。
15.核苷酸是核算的组成单位,核酸的类型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16.脂类除含C、H、O三种元素外,还有韩P和N等元素。
细胞中最重要的脂类是:磷脂和糖脂17.细胞中重要的糖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18.原生质中生理活性物质主要有酶、维生素、激素、抗菌素等。
19.原生的性质:物理特性(张力、粘性、弹性、流动性)、胶体特性(带电性与亲水性、扩大界面、凝胶作用、吸胀作用)、液晶性(膜具流动性)20.原生质体是细胞有生命的部分,是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进行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