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梗阻性黄疸
- 格式:ppt
- 大小:6.18 MB
- 文档页数:15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外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肝、胆管和胰腺等部位的癌症患者。
患者常常出现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和药物的不断进步,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也在不断完善和增进。
一、内镜下黄疸引流术内镜下黄疸引流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常规方法之一。
通过内镜技术,在患者体内引流管置入专用引流管,通过引流管将梗阻部位的胆汁引流至肠道中,从而减轻黄疸症状。
内镜下引流术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镜下引流术还可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
通过透皮技术将支架置入梗阻部位的胆管中,扩张梗阻部位,恢复胆汁的通畅。
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它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手术方法之一。
三、经肝或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患者,特别是早期诊断的患者,经肝或外科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切除梗阻部位的癌症组织或异位组织,恢复胆道的通畅,从根本上解决梗阻性黄疸问题。
经肝或外科手术治疗需要患者身体情况良好,手术风险低,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是一种较为彻底的治疗方法。
四、辅助放射治疗辅助放射治疗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放射治疗可以缩小梗阻部位的肿瘤组织,减轻梗阻的程度,从而恢复胆道的通畅。
辅助放射治疗在不适宜手术的患者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辅助放射治疗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地位将会更加重要。
五、药物治疗除了手术和放射治疗外,药物治疗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北京海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上腹部原发或转移性肿瘤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可见于胆管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囊癌、原发性肝癌、肝门淋巴结转移瘤、肝转移瘤和术后吻合口狭窄等。
其中以胰头癌、胆管癌最为常见。
目前针对恶性梗阻姓黄疸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和经内窥镜治疗。
1、外科治疗主要适用于肝外胆管梗阻,其优势在于:不仅能解除黄疸同时可以去除造成梗阻的原因,如胰头癌或壶腹周围癌行Whipple手术。
但临床上较多病例由于病灶较大侵及周围血管而不宜作根治性手术治疗,或因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合并症、高龄等不适合手术治疗。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针对老年、不能手术、术后复发或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首选治疗。
方法是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胆管内支架置入成形等。
其优势在于操作简便、适应症较广泛,创伤小、见效快、不良反应少,内支架置入成型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
适应症:对于肝门区、肝内病变所致的胆管梗阻及胰头癌等所致的低位梗阻性黄疸均适合介入治疗。
患者诊断为梗阻性黄疸后,应尽快评估是否有手术治疗机会,如目前没有手术治疗可能,应尽快考虑介入治疗,减轻黄疸症状、改善肝脏等器官功能,争取早日进行手术根治。
如实在没有手术治疗机会,也应先行介入治疗,尽早联合其他姑息性治疗措施。
3、内镜治疗内窥镜下治疗可选择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鼻胆引流管或内支架等达到减黄目的,但其并发症较多(如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局部感染等)、操作时病人痛苦较大,近年来已逐渐为介入治疗所提替代。
现在很多癌症患者多伴有梗阻性黄疸,而且多半患者都不可以手术治疗,能够手术切除的只有20%,胆管的梗阻,造成肝内胆汁淤积而进展为肝衰竭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不进行治疗其自然生存期仅约2~3月,因此有效的减黄或退黄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治疗梗阻性黄疸方法很多,不同阶段治疗方法也不同,需要正确科学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作者:廉东延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0期[关键词] 恶性;梗阻;介入[中图分类号] R5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022-05恶性梗阻性黄疸(m 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是一组由胆管系统管腔内、外或管壁本身的恶性病变引起的胆管机械性阻塞,包括胆管癌、胆囊癌、原发性肝癌、壶腹癌、胰头癌及转移癌等,常伴有阻塞近端的胆管扩张、胆道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变深、粪色变浅呈陶土色,全身皮肤瘙痒,伴或不伴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实验室检查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可造成胆管内压力增高、胆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胆红素进入血液,发生脓毒血症、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肾综合征等,病情凶险,足以致命。
一般来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最重要和根治的方法。
手术的方法主要为切除病变、胆管改道。
但恶性梗阻性黄疸被发现时已多属晚期,能作外科根治术仅占7%,姑息行胆肠吻合术也仅适用于19%的病例, 而且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病死率较高[1~3]。
不宜手术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不足3个月[4]。
近年来,由于介入治疗方法和器材的不断进步,使其取代了部分外科手术疗法,或成为外科手术前、后的重要协助手段。
尤其对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胆管梗阻患者,无疑介入治疗的微创性、可重复性、易于操作、安全准确以及不受梗阻部位限制等优点使其成为解除梗阻的首选疗法[5~8]。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着重于胆道系统的再通,并不能对肿瘤本身起直接的治疗作用,但对于减轻梗阻所致的黄胆、提高患者晚期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以及为放、化疗创造条件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9~11]。
早在1921年,Burkhardt及Muller等就对胆管造影术进行报道,但在1952年以前,各种胆管造影技术由于受到设备条件的限制,未被广泛认识和利用。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摘要】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引起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案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从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影像学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总结。
随着技术和医疗的不断进步,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中包括创新的手术技术、进步的内镜治疗、精准的影像学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新型药物的应用以及综合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等。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将会更加个性化和精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影像学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综合治疗模式,展望。
1. 引言1.1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概述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影像学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模式等方面,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治疗方法的新进展,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机会。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2. 正文2.1 手术治疗的进展手术治疗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手术方法的不断创新,手术治疗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胆道橡胶支架植入术、经皮胆道引流术、肝内外胆管吻合术等。
胆道橡胶支架植入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狭窄的胆管内植入支架来扩张狭窄部位,帮助恢复胆管通畅。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能够快速缓解黄疸症状。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是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引起黄疸和病情严重的一种疾病。
由于其病情危重且预后不良,治疗方法必须做出必要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展,包括保胆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胆治疗方案保胆治疗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最初治疗,它通过使用药物和留置胆管来减轻黄疸症状和维持患者临床状况。
最常用的保胆治疗药物是孟鲁司特钠、多西紫杉醇和奥沙利铂。
留置胆管的两种方法是外科手术和逆行胆管造影(ERCP)。
除了大多数患者都接受的保胆治疗,累积电子剂量加速器(EBRT)也被评估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个可能的治疗方法。
陆续临床研究发现,EBRT与留置胆管和/或化疗剂疗效相当,能够缓解或消除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镜治疗方案成为了热门课题。
内镜治疗主要包括经胆道内镜下胆管支架的放置(CSEMS)和经胆道内镜下胰管排通术(PD)。
CSEMS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有效畅通胆管,改善黄疸症状,缓解患者痛苦。
但是,CSEMS在用于治疗杜氏癌等不良预后的恶性肿瘤时,手术后存活时间短且易复发。
PD是指通过胆道内镜将导管放置于胰管引流道中,从而通过增加胰液的排放来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
PD在治疗肝胆管胰管恶性狭窄时,能够缓解黄疸,并减少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引起的并发症,如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腹胀等。
随着外科手术切除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治疗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案包括开腹胆管引流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且手术治疗有着高度的安全性。
开腹胆管引流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在减轻黄疸症状和缓解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CSEMS和内镜治疗相比,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避免了恶性肿瘤的黄疸复发和其他复发的可能性。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范围更广的治疗方案,切除胰腺部分或全部肿瘤可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和其他并发症。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是一种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胆管梗阻,表现为黄疸、肝功能受损、因肝胆淤积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主要有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经皮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P)治疗等,本文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的现状与进展。
内科治疗内科治疗通过贴合性疗法、光动力疗法、放射性核素疗法等手段,来抑制或减退肿瘤,缓解黄疸等症状。
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贴合性疗法,即在肿瘤周围贴合放射性药物,通过放射性药物破坏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光动力疗法则通过针对性的激光技术,将光敏剂注射到人体内,然后通过激光对光敏剂进行激发,使其释放出热量杀死肿瘤组织。
放射性核素疗法则是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让其富集在肿瘤处,然后通过辐射作用杀死肿瘤组织。
内科治疗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位置,注意到对于部分肿瘤内科治疗效果较小,需要进行其他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开腹手术来去除肿瘤,恢复胆管排泄功能,缓解黄疸等症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手术方式更加精确,创伤更小、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对于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而言,手术风险也是很高的。
而对于较为局部化(局限的)肿瘤而言,手术治疗的效果更佳,因此通常会在内科治疗效果差的情况下使用手术治疗。
经皮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P)治疗经皮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P)是一种通过内镜将导管放入患者的胆管内进行治疗的方法,其效果与手术治疗相当,但不需要进行切口手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具体操作包括从患者口中置入一根软管,并将其放入消化道内。
然后,医生通过内镜观察,找到肝和胆管的入口。
随后,通过在导管中放置一个光纤之类的器械,可以通过治疗来缓解肝胆淤积等症状。
ERCP治疗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主流的治疗方式之一,对于无法手术治疗或具有手术风险的患者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于胆道癌或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晚期,导致黄疸、上腹痛和恶心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治疗手段的进步,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和创新,本文将对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通过内窥镜操作,在胃肠道内直接作用于胰胆管系统,常见的内镜治疗包括胆管内支架置入、胆道括约肌切开术(ES),以及胆囊引流术等。
1、胆管内支架置入胆管内支架置入是一种介入式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将支架放置于肝内或肝外的胆管狭窄处,以保持胆管通畅,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症状。
目前,内支架的种类包括金属支架、聚环酯支架和自展式支架等,其中金属支架是最常用的种类。
2、胆道括约肌切开术(ES)ES是一种通过内镜操作放置支架的治疗方式。
相比内支架置入,ES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切开胆道括约肌,增加内支架的留置时间,从而减少再次梗阻的发生率。
同时,ES还可同时进行黄疸原因的活检,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胆囊引流术胆囊引流术通常是针对于胆管结石或胆囊梗阻引起的黄疸,通过内镜将胆管直接引流至胆囊内,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则较少采用胆囊引流术。
二、外科手术治疗1、胆道解剖复原手术胆道解剖复原手术是一种治疗胆管结石、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手术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修复胆管通畅,并可同时摘除癌肿等患病部位。
但由于其较高的手术风险和较长的术后恢复期,一般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癌瘤部位较小,患者身体状况好等。
2、胰十二指肠切开术胰十二指肠切开术是一种可行性较高、风险较低的手术方法,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症状并减少死亡风险。
该手术的主要作用在于切开胰头和十二指肠间的组织,以缓解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和胆汁淤积等症状。
三、介入放疗介入放疗是一种以介入手段将放射性物质置于肿瘤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可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由于肝外胆管的阻塞而引起的黄疸。
常见原因是胆道结石、胆管癌、胆囊癌、胰头癌等。
MOJ患者严重程度参差不齐,病情发展迅速,危及患者的生命。
治疗MOJ的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某些患者,还需要探索和改进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对于MOJ患者,应优先采取基础治疗。
包括清除内毒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平衡、防止感染等。
此外,为了预防胰腺炎和急性胰腺坏死的发生,可以使用胰酶抑制剂,减轻胰腺的分泌功能。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治疗胆道梗阻的有力工具。
对于MOJ患者,内镜治疗通常包括放置胆道支架和行胆管引流术。
放置胆道支架是通过胆道内镜将支架放到梗阻部位,以保持胆管通畅。
行胆管引流术则是通过胆道内镜将导管插入胆管,并排空胆汁,以减轻黄疸和疼痛。
外科治疗对于不能通过内镜治疗或内镜治疗无效的MOJ患者,外科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包括胆管憩室切除、胆管狭窄切除、胆管部分切除、肝切除等。
或者更常见的是Whipple手术,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前需要进行术前评估,以确定患者的手术可行性。
新兴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MOJ的方法。
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介入技术和医用影像学设备,将导管放入肝动脉,输送肝内化疗药物和放射性微粒,直接杀死肝癌细胞。
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可以有效治疗MOJ患者。
总之,MOJ是一种常见、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基础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并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肝脏功能衰竭和其他并发症。
治疗进展通常包括对梗阻的治疗、黄疸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手术或介入放置支架来解除梗阻。
手术通常是选择肝切除术或胆管手术,而介入放置支架则是通过内窥镜或X射线引导下将支架插入梗阻部位来维持胆汁流动。
梗阻解除后,患者可能会需要进一步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和抗炎药。
黄疸的管理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症状的改善。
一旦梗阻解除,黄疸通常会逐渐减轻。
对于严重的黄疸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血浆置换,以帮助消除体内的胆红素和其他代谢产物。
对于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包括液体管理、营养支持和防治感染。
由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可以导致体内液体丢失和蛋白质分解,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补液和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液和肠外营养。
患者可能还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预防和治疗感染。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解除梗阻、黄疸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梗阻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尽早诊断和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非常重要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摘要】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方案的进展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从手术治疗、化疗及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内镜治疗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手术治疗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手段,化疗及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和内镜治疗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新型治疗方法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目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进展,同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这些进展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内镜治疗,新型治疗方法,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概述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因为患者胆道受阻导致胆汁不能正常排出而引起的黄疸,在恶性肿瘤中尤为常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从传统的手术治疗到现代的化疗、放射治疗和内镜治疗,患者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手术治疗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传统方法,通过手术减轻患者的黄疸症状,但手术对于患者的身体负担较重。
化疗及靶向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及延长生存期。
放射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局部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率。
内镜治疗则是通过内窥镜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治疗方法如微创手术、免疫疗法等也在不断涌现,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合利用各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在未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机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正文2.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于患有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可以迅速减轻黄疸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取得新进展
……
据了解,因各种肿瘤引起的胆道系统恶性梗阻性黄疸,发现时多为晚期。
如不及时接受治疗,病人生存期不足3个月。
由于肿瘤位置特殊,患者一般身体耐受情况较差,仅5~20%的患者可以接受外科切除术和分流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王小林主任医师等专家经多年研究,在我国较早开展了在患处放置胆道支架的新方法来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以便使患者获得进一步治疗的机会,延续生命。
在治疗过程中,专家们发现:由于肿瘤继续生长,常会引起支架堵塞,造成黄疸复发,而在支架置放的同时,积极控制肿瘤的生长,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为攻克这一难关,医务人员新近又探索出了全新的“二步疗法”新技术:专家们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放置支架后,将细小的放射源,通过胆道直接送至肿瘤位置进行腔内放射治疗。
这种新方法不仅可使患者的局部肿瘤病灶较快地消褪,症状缓解,而且由于放射源体积小,极易接近肿瘤,缩短了“轰击肿瘤”的距离,并使射线集中于肿瘤区域,从而能在最大程度上杀灭肿瘤,比常规疗法更具针对性和杀伤力。
而对病人的正常组织则影响较小,把肿瘤治疗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据悉,这一新技术已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满意的疗效。
通过“二步
疗法”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晚期肿瘤病人,平均生存期可达16.8个月,明显高于通常采用的“经皮穿刺行胆道引流术”(PTCD 术)平均8个月的生存期,且无一例出现并发症,进一步延长了此类病人的生存期,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