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动脉瘤的并发症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1
股动脉穿刺并发假性动脉瘤的护理摘要:随着介入导管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血液透析的广泛开展,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成为常见并发症,下面总结6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病原因及护理。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假性动脉瘤护理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86【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56-02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是指行经皮穿刺后血液通过动脉壁裂口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并形成一个或多个腔隙(瘤腔),收缩期动脉血液经过载瘤动脉与瘤腔之间的通道(瘤颈部)流入瘤腔内,舒张期血流回流到动脉内的一种病理现象。
发生涉及介入操作的各个环节、术前术后用药及患者自身血管解剖与功能状况。
一般发生在术后24~48h,患者自觉穿刺部位疼痛,穿刺部位出现进行性增大的肿块、搏动感、震颤以及血管杂音。
可出现血管破裂、压迫周围神经、血栓栓塞、皮下组织坏死等不良后果,因此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极其重要。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本科收治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6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3例是血液透析患者行股动脉穿刺后触摸局部有肿块,疼痛,大片瘀斑,3例是凝血功能差的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后出现上述症状。
1.2 结果。
4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加压包扎,肢体制动后瘤体闭合,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出院。
2 病因2.1 术后制动不佳:某些高龄或有腰部疾患的患者难以忍受术后长时间下肢制动而过早屈腿,导致压迫止血时形成的血栓脱落或加压包扎处纱布移位,动脉穿刺处再次出血。
2.2 腹压增加:频繁而剧烈的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均可导致动脉穿刺处再次出血。
2.3 性别与年龄:女性由于股内收肌群不如男性发达,高龄患者肌肉相对萎缩,推测同样条件下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女性可能高于男性。
高龄患者可能高于青壮年。
动脉瘤的手术和介入治疗现今正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材料为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空间,但是要想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还应该了解和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不同部位的动脉瘤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学会尽量避免和处理它。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动脉瘤手术和介入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
一、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1、出血术中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出血基本上来自血管损伤,损伤的原因是解剖变异和操作不当。
解剖时可能误伤副肾动脉、腰动脉、肾动脉和髂动脉,但是发生率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做近心端吻合口时,如果用力过大或者宿主动脉薄弱,可能将主动脉撕裂而不察觉,待移除动脉钳后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因此必须根据宿主动脉的病变程度收线打结。
发生这种出血时,可用手指压迫肾上腹主动脉,重新用动脉钳阻断主动脉,用细线轻轻缝合,加涤纶片、毡片或小块肌肉压在吻合口修补处再打结。
我们常在人工血管与腹主动脉吻合时,应用垫片(如加涤纶片)加强缝合的方法,可有效避免血管撕脱,防止吻合口出血。
最危险、最难处理的是左髂静脉损伤,匆忙中盲目压迫止血,又将裂口撕大,累及下腔静脉。
发生静脉损伤后切勿惊慌失措,可用示指以适当的压力探查和压迫出血点,然后缓慢移除手指,发现破口,迅速缝合。
在显露瘤体颈部时,如果不熟悉解剖关系,损伤肠系膜下动脉和左肾静脉在所难免。
肠系膜下动脉结扎即可,而肾静脉流量达500ml/min很难控制。
术后的失血性休克主要来自腹腔内出血,腹腔内出血主要来自吻合口,而且主要来自近心端吻合口。
术后血压如经输血后仍不能维持,又除外心源性休克时应考虑内出血,必须立即重新剖腹探查,逐层检查创口,逐一检查吻合口和可能损伤的血管。
发现出血部位后加以修复,吻合口出血或破裂是造成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吻合口出血的唯一处理方法是手术止血。
任何不必要的“观察”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宿主动脉条件太差,人工血管和缝线材料不佳以及手术技术失误都可导致术中大出血。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及护理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及护理一、定义定义:假性动脉瘤 (pseudoaneurysm,PSA)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由于创伤所致。
二、病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抗凝药的应用介入术前充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
2、肥胖者和高血压患者3、患者的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差是形成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因紧张和肢体长时间制动带来的不适导致频繁换动体位。
4、穿刺技术介入手术过程中操作人员由于穿刺点过高或过低,或刺破动脉后壁,或误入股浅动脉均可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增加。
5、术后压迫术后压迫时间不够或位置的不准确是术后形成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之一。
三、临床表现1、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杂音。
2、压迫动脉近心侧可使肿块缩小,紧张度降低,搏动停止,震颤与杂音消失。
3、巨大动脉瘤可有邻近神经受压损害和远侧组织缺血症状。
如瘤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有可能发生血栓迁移引起远侧动脉栓塞而产生相应症状,也可因外伤或内在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
四、治疗假性动脉瘤自愈者很少,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包括:1、动脉修复;2、血管结扎;3、瘤体切除;4、血管吻合及血管移植术等。
五、预防措施1、穿刺时正确定位,穿刺点不宜过高或过低。
2、医生在拔鞘管后按照正确的定位和手法压迫穿刺点。
3、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如发现血压过高,及时报告。
4、遵医嘱合理使用抗凝药物。
5、做好术前教育,让患者了解到活动可能带来的危害,鼓励患者坚持术侧肢体制动位。
6、患者卧床时间长时,会腰酸背痛,这时要给予按摩。
7、尽量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用力等。
六、护理1、穿刺部位的观察对于高危患者如高血压、肥胖患者、穿刺失败者应加强术后巡视,观察穿刺点周围是否有出血、皮下淤血及血肿的形成,一旦有出血、血肿,应早期发现并立即通知医生,重新给予包扎、压迫止血,严密观察出血情况、血肿范围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错构瘤(hamartoma)是指机体某一器官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组合、排列,因而导致的类瘤样畸形。
“错构瘤”一词由albrecht在1904年首先提出。
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该瘤生长缓慢,随机体的发育生长而增大,但增大到一定程度即可停止,和机体之间是协调的,极少恶变。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发生年龄多数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①腰、腹部不适或疼痛:其原因是由于肾脏肿大和扩张,使肾包膜张力增大,肾蒂受到牵拉,或者使邻近器官受压引起。
②血尿:③腹部肿块④蛋白尿⑤高血压:⑥肾功能减退梅毒性主动脉瘤:患者青霉素皮试阳性,故予头孢曲松第1天0.2g,静脉滴注,第2天0.4g,静脉滴注,第3天0.8g,静脉滴注,第4天起2g/d,静脉滴注,共2周,治疗前1天开始予泼尼松10mg2/d,口服,共3d并控制血压、血脂,抗血小板聚集。
后于血管外科行血管支架植术. 梅毒螺旋体经淋巴管引流至主动脉壁的滋养血管,因升主动脉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因此最易侵犯升主动脉壁,其次是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胸段,极少累及无名动脉、肾动脉以下。
病理变化为闭塞性内膜炎,引起主动脉壁血供缺乏,主动脉中层病变,弹性纤维破坏,被瘢痕结构代替,早期主动脉壁增厚,晚期在血流压力下主动脉壁变薄膨出,形成主动脉瘤. 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分为以下5种类型,按受累比例从高到底依次为:单纯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瘤、冠状动脉口狭窄及罕见的梅毒性心肌树胶肿。
临床常见上述两种以上类型共同存在. 目前胸腹动脉瘤的最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应注意,对于50岁以下有心血管症状,但既往无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警惕梅毒性动脉瘤的可能性.主动脉瘤的常见病因如下:①动脉粥样硬化;②感染性,以梅毒性主动脉炎所致者为多,其他尚有细菌、真菌(念珠菌、曲霉)、结核分枝杆菌、HIV;③囊性中层坏死,如遗传性疾病中的马方综合征;④创伤性,外伤、高空坠落;⑤炎症性疾病,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白塞病。
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又被称为假性动脉瘤隐匿性出血,是一种血管疾病,是动脉壁的一部分发生破裂或裂口后,血液进入壁外组织形成的局部血肿。
这种疾病并不常见,但危害性却相当严重,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假性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
通常而言,血管壁的损伤是主要的诱因之一。
这种损伤可能是由于动脉壁的炎症、创伤或外伤引起的。
动脉壁的减弱会导致血液逐渐渗入到壁外组织中,形成血肿。
与真性动脉瘤不同,假性动脉瘤的此处血肿并没有形成瘤体结构,而只是一团血液在组织间的聚集。
由于壁外组织容量的限制,假性动脉瘤可能会破裂,引发严重的出血。
一旦假性动脉瘤破裂,就会引发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由于瘤体处于动脉周围组织之间,容易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
这一过程可能导致血流受阻,进一步引发组织缺氧,导致组织坏死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依赖于瘤体位置以及破裂程度。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背痛以及心慌等症状,这是瘤体压迫周围组织所导致的。
而当假性动脉瘤破裂时,则会出现剧烈的出血症状,且可能伴有休克、大面积瘀斑或血肿形成等严重后果。
此外,在一些特殊位置的假性动脉瘤破裂时,还可能导致胸腔积血、腹腔积血甚至是气胸的发生。
诊断假性动脉瘤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
临床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征观察来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动脉瘤,然后再结合影像学检查来确认诊断。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CT、MRI以及超声等技术是常用的方法。
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出瘤体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破裂,并帮助医生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对于假性动脉瘤的治疗,目前主要依赖于手术干预。
一旦诊断出存在假性动脉瘤,手术治疗通常是必选的方法。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尽快恢复动脉的完整性,防止进一步出血的发生。
根据具体的病情而定,手术治疗可以分为开放手术和介入手术两种方式。
开放手术是指通过传统的手术方式来处理瘤体,而介入手术则是通过导管技术来处理瘤体。
超声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及护理探讨在超声下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及护理。
方法对15例心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并提供积极的护理措施。
结果12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有3例患者经2次栓塞成功,总成功率为100%。
无动脉栓塞及静脉血栓形成、无凝血酶过敏表现、无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方法治疗假性动脉瘤简单、安全、成功率高。
但在整个过程中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术中技术和细致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随着心脏冠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广泛开展。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也逐渐增多,是心血管介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与留置的动脉鞘大小、术后抗凝治疗、压迫止血及患者有效制动有关【1 2】。
既往多选用外科修补或加压治疗,但并发症较多。
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显示,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假性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的优点【3】。
我科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方法,成功地治愈了15例假性动脉瘤患者。
现将其疗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01/2009-12,川北医学院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中,有15例患者并发了假性动脉瘤,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58~72岁,平均66±16岁。
其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2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股动脉或肱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及放置动脉鞘管的操作。
有4例患者假性动脉瘤在拔管24h 内发生,11例患者在拔管后5d内发生。
发生假性动脉瘤后,临床表现为穿刺部位出现肿块、局部疼痛、触诊有搏动感及震颤,听诊有血管杂音。
彩色超声和多普勒明确诊断为假性动脉瘤。
1.2 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用物准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将探头轻置于病变部位,利用二位超声观察瘤体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并寻找破口,测量其大小;观察瘤体上、下段血管壁及腔内回声情况。
当骨科医生遇到假性动脉瘤,只能这么治!本文主要介绍四肢假性动脉瘤的开放性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我们对假性动脉瘤有个充分的认识,避免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尤其是骨科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假性动脉瘤,我们应当引起重视。
基本概述图1 假性动脉瘤的来源动脉称为载瘤动脉,最靠近载瘤动脉的假腔为近端腔,最远离载瘤动脉的假腔为远端腔;载瘤动脉与瘤腔之间的通道为瘤颈部。
病因:(1)先天性;(2)与其他疾病相关(如Ehlers-Danlos综合征,真菌性动脉瘤,川崎病,骨软骨瘤,结节性多动脉炎,Menkes病,Behçet病等);(3)创伤性:包括锐性创伤和钝性创伤,各种锐性血管损伤,如刀刺伤、枪弹伤、锐器刺伤、爆炸伤、骨折断端刺伤等;(4)医源性原因(如手术操作误伤动脉,血管造影,血液透析,动脉穿刺,介入穿刺伤);医源性损伤是肢体PSA的主要病因之一,占所有PSA的47.4%-52.9%;(5)吸毒人员药物滥用。
发生机制:假性动脉瘤多是由创伤等因素造成动脉壁全层或部分破裂,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由于动脉血液不断冲击机化血肿使动脉破口与血肿相通,有持续性动脉血流经破口流进-流出,剪力不断削弱机化血肿使其扩张,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最后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随着时间推移,在载瘤动脉血流持续的压力冲击下,假性动脉瘤囊壁不断扩张、增大,最终可能再次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1.局部搏动性包块2.扪及震颤3.闻及连续性杂音4.压迫动脉瘤体近端肿块可缩小,搏动、震颤及杂音等均减轻或消失5.瘤内附壁血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可导致远端动脉栓塞6.继发感染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典型的感染表现。
7.瘤体增大后,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压迫淋巴管和静脉时产生淋巴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肢体水肿;-压迫神经,可以出现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压迫肌肉,可以出现局部肌肉坏死;8.瘤体破裂,可导致局部血肿、出血性休克和死亡。
假性动脉瘤症状体征临床表现大多数假性动脉瘤有进行性疼痛,并有扩张性及搏动性肿块,在肿块部位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血管杂音,当合并动静脉瘘时,为持续性隆隆样杂音,压迫和阻断近段血流时杂音减弱或立即消失。
根据假性动脉瘤发生的部位不同,又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位于股深动脉的假性动脉瘤,可有大腿上段明显肿胀及搏动性疼痛;腹主动脉瘤破裂所致的后腹膜假性动脉瘤,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腰背部疼痛;位于颅内或腕部的假性动脉瘤,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使周围压迫症状更为突出,表现为局灶症状和定位体征;椎动脉起始部的假性动脉瘤可由于其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吞咽困难、气管移位、喘鸣等;另外,胸主动脉破人食管,腹主动脉破人肠管引起相应症状亦有报道。
感染性假性动脉瘤通常还伴有全身、局部的炎症反应,包括:发热、乏力及红、肿、热、压痛,肿块的搏动可能因周围软组织肿胀而不易扪及。
用药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近年来主张手术和介入治疗相结合,并根据瘤所在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①若损伤动脉为非主干动脉,可采用结扎或动脉栓塞法。
②若可修补者无论位于主干或非主干动脉,宁可行修补术。
③若损伤动脉为主干动脉又无法修补者,则需切除动脉瘤后进行端端吻合和血管重建。
端端吻合仅适用于瘤体较小,切除后无张力的情况,对裂口处血管壁炎症明显,组织脆弱,或缺损范围>2cm者,应考虑血管移植。
大隐静脉具有取材方便,无异物反应,通畅率高的特点,但应注意移植时将血管倒置,人造血管适合口径较大的血管,中等口径的血管如股动脉、桡动脉等容易形成栓塞。
国内杨德华等“’根据DSA造影和手术中所见,将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分为I、Ⅱ、11I(11I a、11Ib、11I c)、Ⅳ型,认为根据分型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良好。
经导管动脉栓塞、超声引导下瘤腔内凝血酶粉注射、动脉内覆膜支架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介入新疗法,因其微创且疗效肯定,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
对于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栓塞,在适应证的选择则应慎之又慎。
假性动脉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假动脉瘤(pseudoaneurysm)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20岁~63岁很常见,男女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它是动脉壁破裂后形成的搏动性血肿,血肿周围的纤维包裹成与动脉腔相连的搏动性肿块。
由于没有真正的血管壁结构,只有血肿机化形成肿瘤壁,一旦形成反复破裂出血或感染,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往往导致大出血和危及生命,假动脉瘤早期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可达30%,Perez-Cruet第一次破裂出血后,致残率可达800%、病死率为32%~40%,治疗假性动脉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病因假动脉瘤按病因分为创伤性、感染性、医源性、先天性、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性。
创伤包括锐性创伤和钝性创伤,前者更常见;感染常见于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近年来,1987年,医源性动脉壁创伤引起的假动脉瘤报道日益增多,Roberts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于1%..然而,随着激光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球囊扩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需要使用较厚的导管靴。
同时,传统的针灸也会导致医源性假性动脉瘤。
2.发病机制和病理假动脉瘤自发现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其形成机制和破裂出血的原因尚未完全澄清。
目前,人们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某些因素(如创伤、感染等)导致动脉破裂出血,形成局部血肿,然后被周围的软组织包围,逐渐形成血囊腔、凝血块、血栓形成和血液。
囊壁没有正常动脉壁的内膜、中层和外膜三层结构,完全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
囊壁的这一特征是真实动脉瘤(aneurysm)根本区别在于。
大多数假动脉瘤都有进行性疼痛,并有扩张性和搏动性肿块,在肿块部位可以闻到吹风样血管杂音和收缩期。
当动静脉瘘合并时,杂音减弱或立即消失,以压迫和阻断近期血流。
根据假动脉瘤的不同部位,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股深动脉假动脉瘤,大腿上部明显肿胀和搏动疼痛;腹主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后腹膜假动脉瘤,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背痛;颅内或腕部假动脉瘤,由于空间限制,局灶症状和定位体征;椎动脉起始假动脉瘤可引起吞咽困难、气管移位、哮喘等。
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摘要】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
一旦出现假性动脉瘤,很多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情绪,假性动脉瘤局部的疼痛肿胀等不适,也会加重患者心理反应。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脉管壁;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55-02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以及抗凝,抗学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假性动脉瘤成为介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我科从2011年01月至06月行pci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78岁,其中植入支架2例,术后均予宽胶布,沙袋压迫8小时,一例与患者提早活动有关,两例与穿刺和压迫有关。
1.2临床表现:2例患者在术后2天穿刺部位出现明显肿胀,可触及波动性肿块,患者主诉疼痛难忍,一例患者外观穿刺部位无明显肿胀,平卧位休息时无特殊感觉,下床行走时伤口穿刺处感牵拉痛,3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均确诊为假性动脉瘤。
1.3 结果:1例于徒手压迫1小时,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沙袋压迫24小时瘤口闭合,两例徒手压迫1小时然后弹力绷带包扎,沙袋间隔压迫72小时瘤口闭合。
2原因分析2.1穿刺技术:介入手术过程中由于穿刺点过高或过低,或刺破动脉后壁,均可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增加. 因此,操作者在实施介入手术前应准确地确定股动脉的位置,并选择鞘管的型号,对于穿刺困难者,应在超声定位下穿刺或由资深的人员穿刺。
2.2抗凝药的应用:介入术前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支架植入术后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但可增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
因此,术前应正确使用抗凝剂治疗,对术程较长、使用大量抗凝药的患者术后压迫和观察时间要长。
2.3肥胖者:体形肥胖者皮下脂肪层较厚,动脉粥样硬化者多,穿刺时动脉搏动不明显,给穿刺带来困难,压迫时又较难找准穿刺点,以致压迫不彻底,穿刺口闭合不完全。
桡动脉穿刺常见并发症与处理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ij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1]。
此后,随着此项技术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更新,并且以其对穿刺部位损伤小、不必强制绝对卧床、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在全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诊疗中。
但由于桡动脉路径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局限性,穿刺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一切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
下面简单讲述一下穿刺并发症及一般常规的处理办法:1、桡动脉痉挛国内报道男性桡动脉平均直径为(3.1±0.6)mm,女性为(2.8±0.6)mm,完全可以通过6F(约折合直径为 2.0mm)造影导管或指引导管。
但由于桡动脉血管壁薄、直径相对细小,对血中儿茶酚胺极度敏感。
因此,在术中穿刺针或导丝直接刺激及患者精神紧张,疼痛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时容易出现血管痉挛。
女性桡动脉较男性更细小,手术操作程中更易发生痉挛[2]。
并且,有些患者血管变异、术者动作不熟练等因素也会诱发桡动脉痉挛。
患者感到局部疼痛剧烈,同时术者导丝导管操作不畅,如应用造影剂造影可发现桡动脉细小。
针对性处理措施:术前对患者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信任,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可给予适量镇静剂;术者动作熟练,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桡动脉的刺激;也可鞘管内给予解痉、扩血管药物,如硝普钠、维拉帕米、硝酸甘油等。
以上各种措施均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不可强行拔管,以免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可暂时终止此穿刺点的操作,保留导管,选用其他穿刺途径,如肱动脉或股动脉。
2、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是穿刺动脉血管的一项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穿刺压力较大的大动脉。
相对股动脉而言,穿刺桡动脉,因其表浅,易于按压,故发生假性动脉瘤较少见,但由于术中、术后大量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及提前松解加压包扎,可能会增加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预防及处理假性动脉瘤的方法:①酌情增加穿刺点压迫时间。
经桡动脉路径行PCI治疗的患者,若无明显肢体肿胀及疼痛,可延长压迫时间12h。
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护理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假性动脉瘤是介入诊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它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既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愈合慢,增加医疗费用等缺陷。
近年来,我科采用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方法成功地治愈了20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
下面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患者一般资料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我科经皮穿刺脑血管介入术后的患者中,有20例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男性9 例,女性11例;年龄为62~75岁,平均68岁;其中19例患者假性动脉瘤发生在拔除动脉鞘24小时内,1例发生在3天后。
发生假性动脉瘤后,临床表现为股动脉穿刺处肿块、质硬、搏动样疼痛,行走障碍,听诊有血管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假性动脉瘤[2],大小在3.0-3.5cm22.6~5.0cm2之间。
所有患者均先采用局部加压治疗,并观察24小时,无效后再采用假腔内注射凝血酶方法处理。
所有患者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接受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最终均获得成功。
2 方法先以彩色多谱勒超声波诊断仪对假性动脉瘤进行仔细扫描,确定载瘤动脉破口位置、假性动脉瘤颈部宽度及长度、瘤腔大小和数量。
将冻干、灭菌凝血酶(200 U/ 支) 用生理盐水按200 U/ ml 稀释待用。
注射部位皮肤用碘伏消毒,消毒巾覆盖。
在超声引导下将消毒过的经皮穿刺针穿刺入假性动脉瘤腔内,在彩色多谱勒超声实时监测下,分次从小剂量开始将凝血酶(100~200 U) 通过经皮穿刺针注入瘤腔,使瘤腔内快速血栓形成,直至瘤腔内、瘤颈部的彩色血流信号消失,表明假性动脉瘤已经封闭,观察远端动脉血流及邻近部位的血管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同时观察病情及患者有无主诉,若无异常,拔出穿刺针,伤口包扎好,术侧肢体制动2-4小时。
3 护理3.1 术前护理准备3.1.1 切实做好患者及其家属术前宣教: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是非常必要的, 能有效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也增加了患者和家属对手术的知情度, 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假性动脉瘤是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为包裹性的血肿,与动脉穿刺部位相通,通常表现为有压痛的波动性包块,常伴发感染、出血以及局部压迫、疼痛等症状。
其发生率在0.03%~0.3%,常见原因为拔鞘后不正确的压迫,并与高血压、动脉硬化、使用抗凝药有关。
此外,还与穿刺部位过低有关,当穿刺部位离股动脉太远,如穿刺到股浅动脉时容易发生假性动脉瘤,因为此处没有股动脉鞘制止出血,也没有任何骨性结构可供适当压迫止血。
临床上治疗假性动脉瘤的常规方法为外科手术或内科局部加压,这两种方法,前者创伤性大,并发症多,须行:(1)动脉修复;(2)血管结扎;(3)瘤体切除;(4)血管吻合及血管移植术等。
这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大,后者痛苦虽小,但治疗效果不佳。
我们采取高位加压并局部加压后穿刺抽血治疗,给患者减小了痛苦,缩短了疾病痊愈的时间,提高了疗效。
高位加压并局部加压包扎后穿刺抽血治疗原理,是利用高位距假性动脉瘤上2~3cm加压的作用力,减少局部动脉内血流量,使假性动脉瘤内血流量减少,血流形成的涡流速度减慢,而局部加压,使假性动脉瘤内血液流入动脉内,进一步使瘤内的血量减少,均可使血液对假性动脉瘤壁的侧压力减小,有利于窦口愈合。
再合并局部穿刺抽血,进一步使局部血肿减小,加速了假性动脉瘤的愈合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