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IRF命令参考-IRF命令
- 格式:pdf
- 大小:239.22 KB
- 文档页数:32
IRF配置1、概述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是H3C⾃主研发的软件虚拟化技术。
它的核⼼思想是将多台设备通过IRF物理端⼝连接在⼀起,进⾏必要的配置后,虚拟化成⼀台“分布式设备”。
理解为堆叠有助于我们更快理解2、⼯作原理IRF分为四阶段:物理连接、设备间通过IRF端⼝进⾏信息收集、选举主备关系、IRF⾃⾏维护。
只需了解选举规则以及分裂处理机制,其它信息不必深⼊。
如果有需要可以单独debugIRF信息即可。
选举规则:根据IRF的优先级进⾏选举,Priority值⼤的则为MASTER,值⼩的为SLAVE。
分裂机制: (1)IRF分裂分为两种情况,主机或者备机整机down掉,那么OK直接更换新设备即可。
(2)如果是IRF链路或者端⼝down掉,主备之间需要IRF的⼼跳线(MAD检测)彼此互换IRF信息. 为避免⼆层信息混乱,IRF是让备机完全处于停机状态,It really doesnt work .3、常⽤名词IRF合并、IRF分裂、IRF端⼝、IRF⾓⾊、IRF主备4、IRF配置⽰例(1)配置A机为MASTER#设成员号及优先级irf mem 1 pri 4#把需要加⼊irf-port的端⼝down掉,shutdown XGE1/2/1,XGE1/2/2。
并加⼊相应的IRF group组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1/2/1shut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1/2/2shutirf-port 1/1des IRF_PORT_1port group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1/2/1port group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1/2/2#重要⼀步,激活 IRF,很多⼈会忽略这条命令。
irf-port configuration active#保存配置save(2)配置B机为SLAVE#设成员号及优先级,H3C设备默认都是mem 1,需要retu为mem 2。
IRF2 技术详解简介 (2)工作机制 (3)发现邻居 (3)交换信息 (3)确认角色 (4)top管理 (4)设备管理与报文转发 (5)堆叠分裂多master的处理机制 (6)1简介Irf2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是华三的高可靠性技术,是一种软件虚拟化的技术。
简单的来说就是可以把多台设备变成一台设备,就如同框式设备主用主控板和备用主控板一样,而且irf是一种局部技术,在网络关键部位使用,比如汇聚和核心,对网络整他并没有太大影响。
这种技术能够简化配置,保证网络可靠性的同时极大的简化网络结构,并且收敛速度非常快,这与mstp+vrrp的配置麻烦,结构复杂,收敛缓慢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与mstp相比可以实现完全的负载分担。
在数据中心以及一些网络延迟要求严格的网络里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组建简单快速高效的大二层网络。
与其他厂商的虚拟化技术相比irf2更加灵活,华三低端交换机也支持的比较好。
本文先对irf2技术进详细的分析,别且结合公司发展方向。
指出了irf2在今后网络中的使用场景。
2工作机制与其他协议类似,irf2分为发现邻居—交换信息—确定角色—top管理这几个阶段。
发现邻居:邻居发现较为简单无报文确认机制,irf默认堆叠口的对端就是邻居交换信息:设备通过堆叠口发送hello包,其中带有确认角色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比如域编号,成员编号,优先级,mac地址等。
确认角色:根据协议定义以及相关信息确认master 与slave角色,master设备管理堆叠top,计算路由,同步配置,但是master和slave共同完成数据转发。
维护top:包括堆叠的合并,分裂等。
2.1发现邻居堆叠口是有特殊的链接关系的,中有将对应的接口相连才能建立堆叠,堆叠线两断就是邻居。
具体的关系如下:链形环形top:2.2交换信息交换信息是确认角色的必要条件,irf根据hello报文多携带的信息,收集全堆叠top 信息,主要包括域编号(domain id),成员编号(member id),优先级,mac地址等。
H3C-IRF配置指导------ 据H3C官方技术文档整理yang 2012.2.231.1 IRF简介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是H3C自主研发的软件虚拟化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多台设备通过IRF物理端口连接在一起,进行必要的配置后,虚拟化成一台“虚拟设备”。
使用这种虚拟化技术可以集合多台设备的硬件资源和软件处理能力,实现多台设备的协同工作、统一管理和不间断维护。
1.1.2 IRF的优点1、简化管理。
IRF形成之后,用户连接到任何一台成员设备的任何一个端口都可以登录IRF系统,对IRF内所有成员设备进行统一配置和统一管理。
2、强大的网络扩展能力。
通过增加成员设备,可以轻松自如的扩展IRF系统的端口数、带宽和处理能力。
3、高可靠性。
IRF的高可靠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IRF由两台成员设备组成,Master 设备负责IRF的运行、管理和维护,Slave设备在作为备份的同时也可以处理业务。
一旦Master设备故障,系统会迅速自动选举新的Master,以保证通过IRF的业务不中断,从而实现了设备的1:N备份;成员设备之间IRF物理端口支持聚合功能,IRF和上、下层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也支持聚合功能,这样通过多链路备份提高了IRF系统的可靠性。
1.2 基本概念1. 角色IRF中所有的单台设备称为成员设备。
成员设备按照功能不同,分为两种角色:Master:负责管理整个IRF的成员设备,由角色选举产生。
一个IRF中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台Master设备。
Slave:隶属于Master设备的成员设备,作为Master设备的备份设备运行,由角色选举产生。
IRF中除了Master设备,其它设备都是Slave设备。
2. 成员编号IRF中使用成员编号(Member ID)来标识和管理成员设备,IRF中所有设备的成员编号都是唯一的。
比如,IRF中接口的编号会加入成员编号信息:设备在独立运行模式下,某个接口的编号为GigabitEthernet3/0/1;当该设备加入IRF后,如果成员编号为2,则该接口的编号将变为GigabitEthernet2/3/0/1。
H3C S7500E系列以太网交换机IRF命令参考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资料版本:20110607-C-1.02产品版本:Release 6613及以上版本Copyright © 2010-2011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及其许可者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书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H3C、、Aolynk、、H3Care、、TOP G、、IRF、NetPilot、Neocean、NeoVTL、SecPro、SecPoint、SecEngine、SecPath、Comware、Secware、Storware、NQA、VVG、V2G、V n G、PSPT、XGbus、N-Bus、TiGem、InnoVision、HUASAN、华三均为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
对于本手册中出现的其它公司的商标、产品标识及商品名称,由各自权利人拥有。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手册内容有可能变更。
H3C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者提示的情况下对本手册的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
本手册仅作为使用指导,H3C尽全力在本手册中提供准确的信息,但是H3C并不确保手册内容完全没有错误,本手册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也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前言H3C S7500E系列以太网交换机命令参考共分为十二本手册,针对S7500E Release 6610系列软件版本支持的命令进行了介绍。
《IRF命令参考》主要介绍在组建基于IRF技术的虚拟化设备的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命令,包括配置IRF端口绑定、配置成员设备的编号和优先级,以及IRF链路的检测和维护过程中所使用的命令。
前言部分包含如下内容:z读者对象z内容组织z本书约定z产品配套资料z资料获取方式z技术支持z资料意见反馈读者对象本手册主要适用于如下工程师:z网络规划人员z现场技术支持与维护人员z负责网络配置和维护的网络管理员内容组织本书主要从如下部分进行介绍:命令参考内容IRF命令参考 IRF配置命令本书约定1.命令行格式约定格式意义粗体命令行关键字(命令中保持不变、必须照输的部分)采用加粗字体表示。
IRF是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的简称,即智能弹性架构,是华三公司专有的设备虚拟化技术,将物理设备虚拟化为一台“分布式设备”供用户使用,IRF技术有点类似于堆叠技术,但比堆叠技术更为先进。
IRF可将多台设备虚拟化为一台设备,使其拥有更高的性能、扩展性、可靠性。
加入了IRF的物理设备,管理员只需要连接其中一台设备即可对全部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大大缩短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以及降低错误率。
IRF分为一下四个阶段:物理链接、设备间通过指定的IRF端口收集信息、选举主备设备、IRF自行维护。
选举规则:根据IRF的优先级进行选举,优先级越大越优先,优先级最大的则为该IRF系统中的Master,其余则为Slave分裂机制:1、IRF分裂分为两种情况,master或者slave整机down掉,那么直接更换新设备即可2、如果是IRF链路或者端口down掉,主备之间需要IRF的心跳线(MAD检测)彼此互换IRF信息,为避免二层信息混乱,IRF是让备机完全处于停机状态组网要求,建立IRF链路的端口必须使用专用的IRF板卡或者10G以上的普通业务接口,端口数量一或一以上都可以,本例使用两条链路以达到冗余的效果。
设备默认的Member ID为1 ,Priority也为1,这时需要修改该设备的Member ID,使其可与另一台机器区分,将SW32的Member ID修改为2 ,将SW31的priority修改为32,使其必定为master。
修改member ID的时候提示,修改member ID 会导致之前的配置失效输入Y即可保存并重启设备,使得修改生效修改完member ID之后,该设备的所有接口标识也会改为2/0/*开头修改SW31的priority值为32,使得SW31必定为master创建IRF端口,在IRF端口中第一个一是该设备的Member ID 第二个一则为该IRF端口的编号,在IRF中端口是一对一起使用的,如SW31创建了1/1的IRF端口那么SW32则要使用Member ID/2的端口,此次SW32的Member ID为2,所以SW32创建与SW31相连的IRF端口时应使用2/2端口编号,若IRF端口号不为一组则无法建立连接将要作为IRF通信的接口加入到IRF-port中,加入之前需要先将接口手动关闭,因为SW32的Member ID改为了2,所以该交换机的接口编号也改成了2开头将接口接入到IRF 中,加入到IRF组之后提示使用irf-port-configuration active激活配置,该命令稍后在使用。
H3C-IRF2配置步骤1.13.2 使⽤两台设备搭建IRF典型配置举例(BFD MAD检测⽅式) (1)1. 组⽹需求 (1)2. 组⽹图 (1)3. 配置思路 (2)4. 配置步骤 (3)(1) 配置Device A (3)(2) 配置Device B (4)(3) 配置BFD MAD检测 (5)1.13.2 使⽤两台设备搭建IRF典型配置举例(BFD MAD检测⽅式)1. 组⽹需求由于⽹络规模迅速扩⼤,当前中⼼交换机(Device A)转发能⼒已经不能满⾜需求,现需要在保护现有投资的基础上将⽹络转发能⼒提⾼⼀倍,并要求⽹络易管理、易维护。
2. 组⽹图图1-14 IRF典型配置组⽹图(BFD MAD检测⽅式)3. 配置思路z Device A处于局域⽹的汇聚层,为了将汇聚层的转发能⼒提⾼⼀倍,需要另外增加⼀台设备Device B。
z 鉴于第⼆代智能弹性架构IRF技术具有管理简便、⽹络扩展能⼒强、可靠性⾼等优点,所以本例使⽤IRF技术构建⽹络汇聚层(即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配置IRF功能),接⼊层设备通过聚合双链路上⾏。
z 为了防⽌万⼀IRF链路故障导致IRF分裂、⽹络中存在两个配置冲突的IRF,需要启⽤MAD检测功能。
因为成员设备⽐较少,我们采⽤BFD MAD检测⽅式来监测IRF的状态。
z 通过配置IRF优先级,保证DeviceA成为IRF中的Master设备。
z 当IRF链路出现故障后,⾸先修复IRF链路,然后重启Recovery状态的设备,使其重新加⼊IRF。
4. 配置步骤(1) 配置Device A# 设置Device A的成员编号为1,创建IRF端⼝2,并将它与物理端⼝Ten-GigabitEthernet3/0/1绑定。
system-view[Sysname] irf member 1Info: Member ID change will take effect after the switch reboots and operates in IRF mode.[Sysname]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Sysname-Ten-GigabitEthernet3/0/1] shutdown[Sysname-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Sysname] irf-port 2[Sysname-irf-port2] port group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Sysname-irf-port2] quit[Sysname]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3/0/1[Sysname-Ten-GigabitEthernet3/0/1] undo shutdown[Sysname-Ten-GigabitEthernet3/0/1] quit# 配置Device A的成员优先级为10,保证其在形成IRF后能够被选举为Master。
IRF系列场效应管参数首先,IRF系列场效应管的参数包括了静态特性参数和动态特性参数。
在静态特性参数方面,常见的参数有漏极-源极电压(VDS)、漏极-源极电流(IDS/ID)、栅极-源极电压(VGS)、栅极漏电流(IGSS/IDSS)和栅源电压阈值(VGS(th))。
VDS是指场效应管的漏极-源极电压,是指在工作状态下,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
该参数可以决定场效应管的工作区域,包括截止区、放大区和饱和区。
IDS/ID是指场效应管的漏极-源极电流,是指在工作状态下,通过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流。
该参数与VDS相关,可以确定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包括输出电流的变化范围。
VGS是指场效应管的栅极-源极电压,是指在工作状态下,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
该参数可以控制场效应管的导通和截止,决定了场效应管的工作状态。
IGSS/IDSS是指场效应管的栅极漏电流,是指在工作状态下,栅极和源极之间的漏电流。
该参数与漏极-源极电压无关,可以判断场效应管的泄漏电流。
VGS(th)是指场效应管的栅源电压阈值,是指在截止区和放大区之间的电压差。
该参数决定了场效应管的截止区和放大区的划分,也是控制场效应管工作状态的重要参数。
除了静态特性参数,IRF系列场效应管还有一些动态特性参数,包括输入电容(Ciss)、输出电容(Coss)和反向传输电容(Crss)等。
Ciss是指场效应管的输入电容,是指在输入信号变化时,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容。
该参数描述了输入信号对场效应管的印象,影响场效应管的放大效果。
Coss是指场效应管的输出电容,是指在输出信号变化时,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容。
该参数描述了输出信号对场效应管的印象,影响场效应管的输出效果。
Crss是指场效应管的反向传输电容,是指在漏极和栅极之间的电容。
该参数影响场效应管的输入和输出特性,反映了栅极与漏极之间的电流传输效果。
综上所述,IRF系列场效应管的参数包括静态特性参数(如VDS、IDS/ID、VGS、IGSS/IDSS和VGS(th))和动态特性参数(如Ciss、Coss和Crss)。
H3C S12500 IRF典型配置举例1 简介IRF配置举例。
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弹性架构)是 H3C 自主研发的软件虚拟化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多台设备通过物理 IRF端口连接在一起,进行必要的配置后,虚拟化成一台“虚拟设备”,通过该“虚拟设备”来实现多台设备的协同工作、统一管理和不间断维护。
为了便于描述,本文把这个虚拟化形成的设备称为 IRF。
2 配置前提本文档中的配置均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配置和验证,配置前设备的所有参数均采用出厂时的缺省配置。
如果您已经对设备进行了配置,为了保证配置效果,请确认现有配置和以下举例中的配置不冲突。
请确保成员设备间的 IRF物理连线正确连接,与配置组网图保持一致。
本文假设您已了解 IRF特性。
3 使用限制1. IRF形成条件在配置 IRF前,S12500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否则不能形成 IRF:• S12500只能与 S12500组成 IRF,不能与其他产品组成 IRF;•组成 IRF的设备上主控板类型必须相同,不同的主控板类型不能形成 IRF;•组成 IRF的设备的系统工作模式必须相同;•组成 IRF的设备主机软件版本必须相同;•组成 IRF的设备上 acl hardware-mode ipv6命令必须配置一致,即都为 acl hardware-mode ipv6 enable或都为 acl hardware-mode ipv6 disable;•组成 IRF的设备上 vpn popgo命令必须配置一致,即都为 vpn popgo或都为 undo vpn popgo。
2. IRF连接限制本设备上与IRF-Port1绑定的 IRF物理端口只能和邻居成员设备 IRF-Port2口上绑定的IRF物理端口相连,本设备上与 IRF-Port2口绑定的IRF物理端口只能和邻居成员设备 IRF-Port1口上绑定的 IRF物理端口相连,如表 1所示。
H3C-IRF配置典型案例
H3C IRF配置典型案例
●进入系统模式
●切换IRF模式
●配置成员编号
●配置成员优先级
●配置IRF端口
●使能BFD MAD检测
●使能LACP MAD检测
●配置保留端口
●手动恢复处于Recovery 状态的设备
●重定向到指定的Slave 设备
●IRF 显示和维护
●配置举例(BFD/LACP MAD)
1.进入系统模式
2.切换IRF模式
3.配置成员编号
注:配置完成员编号后需要重启该设备。
4.配置成员优先级
IRF2配置前应该将接口手工SHUT(没连线都不行);12500系
统默认都是SHUT的,95E以下必须手工SHUT
5.配置IRF端口
IRF2端口配置后应该将接口手工undo shutdown;然后关闭电源,连接IRF线缆,重启,IRF 形成。
6.使能BFD MAD检测
注:此项与弟7项LACP MAD检测只能二选一,一般情况下使用BFD MAD检测。
7.使能LACP MAD检测。
目录1 IRF堆叠配置............................................................1.1 堆叠简介..........................................................1.1.1 堆叠组成 ....................................................1.1.2 IRF堆叠的应用和优点 .........................................1.2 堆叠工作原理......................................................1.2.1 基本概念 ....................................................1.2.2 堆叠的物理连接 ..............................................1.2.3 拓扑收集 ....................................................1.2.4 角色选举 ....................................................1.2.5 堆叠的管理与维护 ............................................1.3 堆叠配置任务简介..................................................1.4 配置堆叠模式......................................................1.5 堆叠配置..........................................................1.5.1 配置堆叠口 ..................................................1.5.2 配置成员编号 ................................................1.5.3 配置成员优先级 ........................................... 1-91.5.4 配置堆叠的桥MAC保留时间 .....................................1.5.5 使能堆叠系统启动文件的自动加载功能..........................1.5.6 配置堆叠链路down延迟上报功能 ................................1.5.7 多Active检测配置 ............................................1.6 访问堆叠..........................................................1.6.1 访问Master ..................................................1.6.2 访问Slave ...................................................1.7 堆叠显示和维护....................................................1.8 堆叠典型配置举例.............................................. 1-141.8.1 堆叠典型配置举例(BFD MAD检测方式).........................1.8.2 堆叠典型配置举例(LACP MAD检测方式)........................1 IRF堆叠配置1.1 堆叠简介根据当前的网络环境以及设备在网络中担当的角色,设备支持两种运行模式:独立运行模式:设备作为一台普通的设备单机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