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二课《牧童谣》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4
一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2-牧童谣》人音版(五线谱)(1)一. 教材分析《2-牧童谣》是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富有童趣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描绘了牧童们在田野间放牧的情景,展现了孩子们无忧无虑、快乐生活的画面。
歌曲旋律轻快,节奏明快,富有跳跃性,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热爱。
但在音乐学习方面,很多学生还是初次接触乐器,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旋律和节奏,能够用正确的音高和节奏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欢乐氛围。
3.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熟练演唱。
2.教学难点:音高的准确性,特别是跳跃音的演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场景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运用分组教学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3.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4.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和简短的语言描绘牧童们在田野间放牧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歌曲学唱: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游戏环节:设计音乐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5.创编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对歌曲进行即兴编创。
6.展示环节: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才艺,增强自信心。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音乐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课程重点。
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2课演唱《牧童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牧童谣》是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首演唱曲目,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牧童们在田野上放牧的场景,歌曲节奏明快,旋律简洁,富有童趣。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音乐具有较强的感知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
此外,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牧童谣》,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牧童谣》,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牧童谣》,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2.教学难点: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唱;运用乐器,辅助学生掌握节奏;进行分组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听一首关于大自然的歌曲,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新课教学:讲解《牧童谣》的基本知识,如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然后引导学生跟唱。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他们的合唱能力。
4.课堂展示: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牧童谣》的曲谱、歌词、基本音乐理论知识等,要求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牧童谣》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培养学生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好品德。
2、通过学习集体舞《牧童谣》,使学生初步接触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学做硬肩、笑肩、挤奶等动作。
教学重点:集体舞:《牧童谣》教学难点:感受《牧童谣》风格、节奏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随音乐《如果你高兴》律动。
二、导入新课:老师奖励给同学们一段动画片,大家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播放《牧笛》片段。
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呢?——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原来是一位放牧的小牧童。
这悠扬、清脆的竹笛声美不美?小牧童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首他放牧时演唱的童谣,大家想听吗?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牧童谣》——播放《牧童谣》范唱。
三、进行新课:学唱歌曲《牧童谣》:1、初听范唱,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
(活泼欢快/抒情悠扬)。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
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
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
2、复听范唱,请同学们“跟我做”。
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腿、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3、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
看看那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大家给老师打节拍好吗?——衬词,放牧时的吆喝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4、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好,请学生轻声用“wu”哼唱旋律。
5、加入歌词演唱。
6、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7、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8、同学们唱真不错,这位小牧童他只顾着跟我们唱歌,他的牛儿不见了,估计是跑到不远处的山坡上去了。
我们一起帮他找一找好吗?感受音高关系,学习“la”及手号:画出山坡,学手号。
来到山坡发现的牛儿的脚印,我们一起找找看:55556——上山坡; sol——盾牌,坚硬、牢固的;55553——下山坡; la——大象的鼻子,长长的;33332——最后牛儿自己回到了山脚下。
歌曲《牧童谣》是一首带有山歌风格、叙事童谣的湖北民歌, 4/4 拍子,五声商调式。
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
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
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
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
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
全曲由 re 、mi、 sol、 la 四个
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新授课
一课时
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歌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愉快心情。
2、通过《牧童谣》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民歌风谣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1、唱准高音。
2、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
把握音准,能够进行编创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充分运用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精心编制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以小牧童的活动贯穿整节。
《牧童谣》教案教材分析:《牧童谣》是一首带有山歌风格、叙事童谣的湖北民歌,歌词简单、通俗,采用问答的形式,抒发了儿童们热爱光明的真挚情感。
这首歌曲由上下句构成一段休,4/4拍,商调式,旋律高亢、舒展、轻松、风趣。
“那斯那斯嗨”的衬词增强了趣味性,充分地表现了牧童在放牧对歌时顽皮而活泼的情趣。
学情分析: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生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牧童谣》又是一首表演歌曲,教师充分调动学生都主动参与表演,在本首歌曲短小的四个乐句里有三句歌词都是衬词“那斯那斯嗨”,这三句衬词完全一样只有曲调不一样,根据手势可以把曲调唱准,但是学生很难自己想出不一样的动作来表演,所以我选用了小乐器对这一部分进行辅助,在学习新的手势后,用沙锤代表音高,让学生整体分组配合表演,达到丰富课堂的效果。
教学目标:1、认识6(la)并唱准其音高。
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歌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愉快心情。
3、培养学生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好品德。
教学重点:1、认识6(la)2、学唱歌曲《牧童谣》,体会民歌的风格,感受歌曲的情绪。
学时难点:歌曲中第三小节旋律的音准。
教学活动:一、导入:教师弹奏乐曲《牧童短笛》。
(1)(师语)老师想给同学们演奏一首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生回答略)在听的同时,老师还会给同学们播放一组与乐曲有关的图片,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当我弹奏结束以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弹奏乐曲《牧童短笛》)(2)老师弹得好听吗?给点儿掌声鼓励可以吗?谢谢同学们!(3)同学们知道老师弹奏的是什么曲子吗?曲子描写了什么内容?你们听到乐曲看到图片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回答略)(精彩处表扬,每一位回答的同学都有所关注,及时给予评价。
)(4)老师相信同学们都可以感受到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想知道牧童唱的什么歌吗?那我们就听听牧童唱的歌曲。
(板书题目《牧童谣》。
)讲授:用听、读、表演等体会歌曲情绪。
一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2-牧童谣》人音版(五线谱)(2)一. 教材分析《2-牧童谣》是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形象、简单的旋律描绘了牧童们在田野上放牧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
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富有生活气息,易于学生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牧童文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音乐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在学习《2-牧童谣》这首歌曲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高、节奏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力。
然而,部分学生在唱歌时音准、节奏把握不够准确,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此外,学生对牧童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理解歌曲《2-牧童谣》的内容,了解牧童文化,认识五线谱中的音高标记。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准确地把握音高和节奏,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2-牧童谣》,掌握基本的音高和节奏知识。
2.教学难点:学生准确地把握音高,尤其是在跳跃音程时的音准问题,以及五线谱的识谱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五线谱教具、钢琴等设备,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牧童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歌曲:讲解歌曲《2-牧童谣》的背景、内容,教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3.练习演唱:分组练习,教师指导,纠正音准和节奏问题,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4.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编曲,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牧童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的《牧童谣》。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草原上”,详细讲解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和音符;第二章“牧童之歌”,深入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和音符,能独立演奏;2. 学会歌曲《牧童之歌》,并能熟练演唱;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和音符,歌曲《牧童之歌》的旋律和歌词。
难点:对牧童谣节奏的把握,歌曲中音高的准确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设备、谱架学具:音乐课本、五线谱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草原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童的生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和音符,通过示范演奏,让学生跟唱并模仿。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牧童谣的练习,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学习歌曲《牧童之歌》(10分钟)分组教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旋律和歌词。
5. 合唱练习(10分钟)全班同学共同演唱《牧童之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牧童谣基本节奏和音符;2. 歌曲旋律和歌词;3. 本节课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1)熟练演奏牧童谣;(2)背诵《牧童之歌》歌词;(3)完成课后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创编一段牧童谣。
答案:(1)略;(2)略;(3)创编内容不限,要求节奏准确,音符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牧童谣的基本节奏和音符,学会了歌曲《牧童之歌》。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草原文化,了解牧民生活,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可组织学生参加草原音乐夏令营,亲身体验牧童生活,提高音乐素养。
一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2 《牧童谣》人音版(五线谱)一. 教材分析《牧童谣》是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牧童在田野上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歌曲采用五线谱记谱,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学习五线谱知识的重要素材。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学会了识谱、唱名、简单的节奏和音符。
但是,对于五线谱的认识和运用还比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线谱识谱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掌握五线谱的基本知识,认识五线谱上的基本符号,能够自主识谱。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牧童谣》,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线谱的识谱能力,歌曲的演唱技巧。
2.教学难点:五线谱的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的识别,以及相应的音符和休止符的认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五线谱教具、钢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五线谱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五线谱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授:讲解五线谱的基本知识,如五线谱的线条和间,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的识别,以及相应的音符和休止符的认知。
3.示范:教师用钢琴弹奏《牧童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五线谱与音高的关系。
4.练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唱《牧童谣》,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错误。
5.巩固:学生分组演唱,相互评价,提高演唱能力。
6.拓展:引导学生创作类似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牧童谣》教案
教材分祈:歌曲《物童淫》是一首胡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
歌曲的节秦抒展,旋律优美抒情。
用一问一言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放牛的愉快心情。
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庭”的衬词,简单易字,利于传唱。
也方便学生编创回苦式词。
全曲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牛时快乐的心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滴唱歇曲,学生能够对“m i,s o l,1a r 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趣、准确的滴昌歇曲,唱出胡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学习融击双响简,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体验与感受。
教学重点:能够用风誣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对“m,0l,1sr 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重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身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意的课堂氛国。
) 2发声练习
二、新授:
,一,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歌曲的演唱情绪。
(活泼欢快/抒情悠扬)。
学生听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把身体动起来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
学生听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把身体动起来。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
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
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边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
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
3、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
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拍手心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
4、体会歌词持点
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么快,接下来请同学认真听音乐,再仔细看歌词,看
着哪位同学发现这首的词有什么特点?
,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
)
5、同学们想不唱一唱?老师用琴带字生唱。
教师唱响些,字生轻些。
5、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7、解决问题—纠正—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青楚;嗨—要保持住
9、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四、歌曲的编创与活动
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势,第三句唱歌词。
2、歌词部分师生对唱。
(师问生答)
五、歌曲的拓展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含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委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
这首歌曲的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扁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答的形式创扁歇词呢?这
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
另外老师还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习小
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