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释文
- 格式:docx
- 大小:26.48 KB
- 文档页数:9
唐代张旭经典草书加释文
张旭是中国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被称为“草圣”。
其草书风格独特,气势雄浑,线条纷乱曲折,非常富有艺术感。
下面是张旭作品的经典草书加释文:
作品一:《祭侄文稿》
草书加释文:
祭侄文并序
顷者东藩,有迎来之具。
千虑一得,旋踵而奔。
怀天下而告死敌,慷慨者其生以为祥矣。
情期于山阜之下,愿领于竹箦之邻。
作品二:《赠王逸人》
草书加释文:
赠王逸人文并序
同是圣贤心,相与在齐州。
蒿里虽多鹤,山中亦有楼。
小斋笑春岳,煮粥会雨秋。
松节直千尺,寒灯耐万钧。
陪臣车马到,高举壁上投。
异等皆狂喜,后晖常自留。
笔底忘言实,心源映物流。
谈笑入时庶,垂名万岁留。
作品三:《曲礼·史伯蓉集文》
草书加释文:
曲礼·史伯蓉集文并序
史伯蓉集文而来,忘彼驺虞之要,留吾龙骧之示,演乎曲礼之可怀也。
曰:汉而漢,将登乎太行之上,驻龙蹄于碣石之间,
披河袖而策天马之速,引异辞也,勃然如齿牙之状。
嗟嗟!序乎山川也,发乎蜂虿之心,有何豪壮!乎乎乎!酣凌列卧,捧心夜皓,味灵风生,哺鱼以熊腰!草侣蚊帐,椎軛於冰和,何思不能也哉!
以上是唐代张旭经典草书加释文的一些例子。
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张旭草书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影响。
王铎部分书法释文1、《赠张抱一草书诗卷》:张抱一公祖招集湖亭有酒沧池对烟丘,相招者谁任意游。
晋人唐人曾几度,泉水溪水还同流。
钟鼓此城鸣白露,戎兵何处领高秋。
芦花今古依然在,羡尔无声眠野鸥。
登岳庙天中阁看山同友四围紫逻坐相望,突兀高峰划大荒。
谁复凌空呼帝座,我今乘胜挹天浆。
香烟古庙通灵气,石路神丘点太阳。
冻草暮云无限意,汉京封禅旧山房。
牛首山同堪虚静原一樽绝巘放高歌,回首禅房忘坎坷。
旦树晴分天目近,午帆气挟海风过。
山吞吴楚犹新燕,寺趁齐梁只故萝。
莫管星辰朽不朽,吹箫何处倚嵯峨。
频入频入长安过九衢,谁知幽梦在髭须。
只今人路何从说,渐审岩居不可无。
屈指箸筹赊日月,伤心戎旅满江湖。
此生休外韬真处,锦瑟琪华待醐。
汴京南楼夷门萧瑟俯晴空,万事欷献向此中。
梁苑池台新萑苇,宋家艮岳老苔丛。
牧人壕外时驱犊,猎骑天边晚射鸿。
旧月多情依汴水,滔滔东去更朦胧。
崇祯十五年三月夜洪洞同邑弟王铎具草抱翁公祖教正2、《草书杜律卷》: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
蝉声集古寺,鸟影渡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
老夫贪佛日,随意坐僧房。
生死论交地,何繇见一人。
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风尘。
绵谷元通汉,它江不向秦。
五陵花满眼,传语故乡春。
秋窗犹曙色,木落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随)转蓬。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
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
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
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丙戌三月夜岩荦廷尉过访闲观大观佳帖戏书子美诗为二弟仲和王铎时五十五岁3、《王屋图诗卷》送自玉六载宅频移,汝归不必悲。
笙镛俱歇处,哭泣独存时。
有鹿堪为伴,河淡不可期。
微官终代谢,村酒带品篱。
自玉归寄题王屋解嘲云峰久与(“无”点去)别,薄禄复燕都。
落日空原上,幽山似怨吾。
花林春事早,鱼浦兴情孤。
寄语西王屋,茗华举举无。
人事多遗虑,终朝独静吟。
敢言巢父逸,空负食牛心。
伊洛风尘扰,衣裳虮虱侵。
火山与瘴土,翻觉林深远。
梅公临行,邀予过斋中归心去已久,行色更如何?徐孺曾相吊,柴桑又一过。
《蜀素帖》原文及释文《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蜀素帖》的原文及释文:《拟古》:青松劲挺姿。
凌霄耻屈盤。
种种出枝叶。
牵连上松端。
秋花起绛烟。
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
舒光射丸丸。
柏见吐子效。
鹤疑缩颈还。
青松本无华。
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
羽介所托殊。
种种是灵物。
相得忘形躯。
鹤有冲霄心。
龟厌曳尾居。
以竹两附口。
相将上云衢。
报汝慎勿语。
一语堕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断云一片洞庭帆。
玉破鲈鱼霜(旁改作金)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苎。
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
漫漫不辨水天形。
何须织女支机石。
且戏嫦娥称客星。
时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贤林舍人》:扬帆载月远相过。
佳气葱葱听诵歌。
路不拾遗知政肃。
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
晴献溪山入醉哦。
便捉蟾蜍共研墨。
彩牋书尽剪江波。
《重九会郡楼》:山清气爽九秋天。
黄菊红茱满泛船。
千里结言宁有後。
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
谢守风流古所传。
独把秋英缘底事。
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岘山之作》:皎皎中天月。
团团径千里。
震泽乃一水。
所占已过二。
娑罗即岘山。
谬云形大地。
地惟东吴偏。
山水古佳丽。
中有皎皎人。
琼衣玉为饵。
位维列仙长。
学与千年对。
幽操久独处。
迢迢愿招类。
金颸带秋威。
欻逐云樯至。
朝隮舆驭飆。
暮返光浮袂。
云盲有风駈。
蟾餮有刀利。
亭亭太阴宫。
无乃瞻星气。
兴深夷险一。
理洞轩裳伪。
纷纷夸俗劳。
坦坦忘怀易。
浩浩将我行。
蠢蠢须公起。
《送王涣之彦舟》:集英春殿鸣梢歇。
神武天临光下澈。
鸿胪初唱第一声。
白面王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
不使敲枰使传道。
衣锦东南第一州。
棘壁湖山两清(清点去)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
不爱纷华爱泉石。
相逢不约约无逆。
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
濯发洒心求易虑。
翩翩辽鹤云中侣。
土苴尫鸱那一顾。
迩(业点去)来器业何深至。
王羲之初月帖释文及译文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后世称为“王羲之风”,被誉为“楷书圣手”。
他的书法作品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是《王羲之初月帖》。
下面是对《王羲之初月帖》的释文及译文,以及对其艺术价值和书法技巧的探讨。
《王羲之初月帖》释文及译文:西瓜初斤甘生子而九天下毛氏初月帖十行书 Bella 爱《王羲之初月帖》的文字难度较高,这也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特点之一。
早期他的作品以多变且流畅的笔画为主,但《初月帖》却显示了他在晚年时期对于书法的独特理解。
译文:西瓜初斤,指的是刚刚采摘下的西瓜,新鲜多汁的水果,意味着万事开头难,从头开始需要有始有终的决心。
甘生子,意为从甘泉中涌出的泉水,代表着水的源头。
这个词的使用展示了王羲之对书法的独特见解:以「甘」为母帖,创造出稚嫩、柔韧的书法风格。
而九天下毛氏,指的是毛发浓密的孩子,引申为才华横溢的人。
王羲之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表达对于青年才俊的赞扬和期望。
帖,原指用作模本的帖子,这里指初学者的练习作品。
十行书,表示《初月帖》有十行的字数,尽管行数不多,但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王羲之苦心研究的结晶。
综合来说,整篇《王羲之初月帖》展现了王羲之晚年对于书法的独特见解与理解,以及对于才华横溢青年的期望与赞扬。
艺术价值与书法技巧的探讨:《王羲之初月帖》在艺术价值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首先,这幅作品所展示的流畅自然的笔画风格,让人感受到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独特理解。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规范,而是主张用自然流畅的笔法来表达情感。
其次,王羲之在《初月帖》中的技巧运用也非常独到。
他巧妙地运用了变化多端的笔法,创造出了独特的书法风格,并展示了他对于字形结构和布局的深刻把握。
每一个字都呈现出饱满的气韵和生命力。
最后,作为一幅书法作品,王羲之的《初月帖》还表现出了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
整幅作品流畅自然,每一个字都富有生命力,使人感受到一种内外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体现了王羲之对于书法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于才华横溢青年的期望与赞扬。
书法作品释文范例标题:秋日的思念篇一:深秋的午后,我坐在窗前,凝视着窗外那一株黄叶飘零的枫树。
它像一位孤独的旅人,在风中瑟瑟作响,散发出淡淡的忧伤。
我的思绪随着枫叶飘零,在这个寂静的午后,回到了往昔的故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我与你漫步在枫林小径上,手牵手,笑语盈盈。
你用一根枯枝在地上写下我们的名字,我用心去欣赏你那熟练的书法技艺。
那时,我们年轻而无忧,未来似乎一片光明。
可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如今,你我已经分隔两地,无法再牵手漫步在枫林小径,也无法再一起观赏枫叶飘零。
只能靠着书法作品中的那些字句,来寄托我们的思念。
我从书法作品中读出了你的思念,那些婉转的笔画仿佛是你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低语。
它们告诉我,你依然惦记着我,你依然对我们的过去心存感慨。
每当我看到那些书法作品,心中就涌起一股暖流,仿佛你就在我身边。
你的思念如同枫叶一样飘散,点缀着我的生活。
深秋的午后,我凝视着书法作品,思绪纷飞。
我将你的思念与我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希望它们能够化作飞翔的枫叶,飘向彼此的心灵。
无论相隔多远,我们的思念将永远连接在一起。
深秋的午后,我坐在窗前,凝视着窗外那一株黄叶飘零的枫树。
它仿佛是我们的见证,见证着我们的思念。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相信,我们的思念将永远不变。
篇二:风过枫林,枫叶纷飞。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都仿佛是一片飘落的枫叶,在我心中激起涟漪。
这是一幅寄托思念的书法作品,它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一幅秋日的景象。
枫树如火焰般绽放,枝叶交错,仿佛在述说着一个故事。
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秋天的午后。
我们曾一起走过枫林小径,手牵手,笑语盈盈。
你用一根枯枝在地上写下我们的名字,我用心去欣赏你的书法。
那时的我们年轻而无忧,彼此的思念像是一片枫叶,在风中飘荡。
然而,时光匆匆,你我分隔两地。
每当我思念你的时候,我就拿出这幅书法作品,凝视着它,仿佛可以听到你的声音。
那些婉转的笔画,仿佛是你的低语,轻轻地告诉我,你也在思念着我。
王羲之奉告帖释文及译文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其中,王羲之的《奉告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为您提供《奉告帖》的释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奉告帖》的释文如下:奉告:敬告,告知。
天下:指整个世界,泛指人间。
有:存在,具备。
道:指道德、原则、法则。
者:表示人或事物。
必:一定,必然。
学:学习,修养。
好:善于,擅长。
人:指人类。
者:表示人或事物。
也:表示强调。
根据以上释文,我们可以得出《奉告帖》的大致意思:敬告天下的人们,要学习道德原则,善于修养自己。
接下来,我们对《奉告帖》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首先,王羲之在《奉告帖》中强调了学习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相契合,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其次,王羲之在《奉告帖》中提到了“好人者也”。
这句话表明,他认为善良的人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通过学习善良的人的品德和行为,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模范的推崇和尊重。
此外,王羲之在《奉告帖》中使用了简练而富有力量的文字表达。
他通过简单的几个字,传达了深刻的道德教诲。
这种简练而有力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奉告帖》的译文:敬告天下的人们,要学习道德原则,善于修养自己。
善良的人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奉告帖》的含义和王羲之的艺术创作。
王羲之通过简练而有力的文字,传达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并强调了善良的人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教育意义。
总结起来,《奉告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简练而有力的文字,传达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并强调了善良的人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这一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教育意义。
黄庭坚书法作品译文?
答:以《山预帖》为例,释文如下:
当阳张中叔去年腊月寄山预来,留荆南久之。
四月,余乃到沙头取视之,萌芽森然有盈尺者,意皆可弃,小儿辈请试煮食之,乃大好。
盖与发牙小豆同法,物理不可尽如此。
今之论人材者,用其所知而轻弃人,可胜叹哉!
译文:
去年腊月,当阳的张中叔寄来了山药,在荆南留存了很长时间。
四月份,我去沙头取回来看了一下,发现它们已经长出了蓬勃的新芽,有些甚至长到了一尺高,本以为可以扔弃了,但小孩子们提议试着煮了拿来吃,结果味道非常好。
这大概与发芽的小豆差不多,事物间的道理不也都是这样的嘛。
如今,对于评价人才的讨论,人们只根据自己所知而轻易地舍弃人,实在令人叹息啊!。
快雪时晴帖释文解释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相间书写,与《中秋帖》和《伯远帖》并称为“三希”。
《快雪时晴帖》原文如下:“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
译文:王羲之敬上,山阴张先生好,刚才下了一场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上次的聚会我没能去,心里很郁闷。
你家送信的人说,不能在我这里多停留,要赶快回去,那我就先写这些吧。
此帖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
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
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
天下十大行書(图文释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认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以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以外。
虽弃取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事过境迁,感触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遗迹,犹不可以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先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何尝不临文嗟悼,不可以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文雅。
《兰亭序》是王羲之47 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汇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冷静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代学书者尊敬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合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构造、变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做作的印迹。
这样的鉴于资质超群,元勋力深沉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的确当之无愧。
兰亭书法,切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雅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文质彬彬”。
“内恹” 的笔法着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短;在书写技巧上包括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平作为权衡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王羲之 (303—361,一作 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 )人,后徒居山阴 (今浙江绍兴 )。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1《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1.1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6行,42字。
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2.姨母帖《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3.初月帖《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
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
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
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
方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4.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王羲之《平安》帖点击浏览高清晰图片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不多得《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
书法作品释文及其赏析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
“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
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
“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
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
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
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
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
“高路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
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
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
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
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
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
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
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
”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
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
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
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间经历的坎坷磨难难以数计。
但从宇宙的历史看,从时间无限的角度看,它又仅仅是一瞬间。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宇宙和历史的俯视感,从而窥见其博大的情怀。
继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三句,则充满了理想的色彩,进一步托出了词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信心。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困难镇定自若,“谈笑凯歌还”正形象地显现了他的这种气度与风采。
苏轼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辛弃疾也有“方谈笑,整乾坤”之句,与之相比,毛泽东的词句,更多几分潇洒与雄奇。
以上三句,不但突出表现了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对中国人民来说,世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最后二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俗语化出。
词人由登黄洋界以及对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升华出这样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词句,作为全词的收束,同样是在豪迈中充满轻松与自信的。
这一哲理的得出,并非靠抽象的议论,而是从词的艺术形象中自然总结出来的,这充分显示了词人在创作上造诣和功力。
毛泽东是一代词人,更是一代伟人。
宏大的气魄与从容的气度,已形成他的一种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定势。
他的诗词是以豪迈为基调的。
可是,这首词的豪迈与他以前诗词中的豪迈还不完全一样,其中多了几分轻松。
其次,全词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达到了巧妙的结合,层次结构搭配相当和谐。
第三,以口语、谚语入词,则杀这首词语言上的重要特点。
“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
”(清钱泳《履园谭诗》)。
如本词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句,既名如白话,,有辐射出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特别是他化用俗谚而又丰富了谚语的内容,同时与开头的“凌云志”相呼应,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登攀”精神。
词的境界因而大大提高,审美意味也更加丰富。
二、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作者】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应对皇帝诗作的诗。
这种诗一般以颂扬居多。
此诗题意在于为天子春游回护,因此,开头虽写道中景物,仪卫丰盛,春色醉人,结句却掩盖玩春之实,而颂扬他披泽于世之虚。
作品原文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韵译】渭水萦绕着秦关曲折地东流,黄麓山环抱着汉宫长年依旧。
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
帝城高耸入云的是凤阁凤楼,春雨润泽千家树木美不胜收。
为了把住春光时令出巡民忧,不是因为玩赏春光驾车逛游![2]“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诗一开头就写出由阁道中向西北跳望所见的景象。
首句写渭水曲折地流经秦地,次句指渭水边的黄山,盘旋在汉代黄山宫脚下。
渭水、黄山和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不仅显得开阔,而且因为有“秦”、“汉”这样的词语,还增强了时空感。
诗人驰骋笔力,描绘出这样广阔的大背景之后,才回笔写春望中的人:“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因为阁道架设在空中,所以阁道上的皇帝车驾,也就高出了宫门柳树之上。
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
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这两句仍然是回看中的景象。
经过三四两句回旋,到这里再出现,就更给人一种高峰突起的感觉。
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在雨水的沐浴中,更加显得生机勃发。
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
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
这两句不仅把诗题的“雨中春望”写足了,也表明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古代按季节规定关于农事的政令叫时令。
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
这是一种所谓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
古代应制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词。
王维这首诗也不例外,但诗歌的艺术性很高,王维善于抓住眼前的实际景物进行渲染。
比如用春天作为背景,让帝城自然地染上一层春色;用雨中云雾缭绕来表现氤氲祥瑞的气氛,这些都显得真切而自然。
这是因为王维兼有诗人和画家之长,在选取、再现帝城长安景物的时候,构图上既显得阔大美好,又足以传达处于兴盛时期帝都长安的风貌。
三、苏轼词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历史背景此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
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
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两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
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
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赏析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
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如他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
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
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
“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
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
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
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在杭的游赏活动。
“春山”,一些较早的版本作“暮山”,或许别有所据,但从词境来看,不如“春山”为佳。
前面写钱塘江时已用“斜晖”,此处再用“暮山”,不免有犯重之嫌;“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暮山”,则要用“暝色暗淡”、“暮霭沉沉”之类的描写;此词作于元祐六年三月,恰为春季,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留作别后的追思,于情理亦较吻合。
社会评价此词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深厚的情意,气势雄放,意境浑然。
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说,此词“云锦成章,天衣无缝”,“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贴之工”,这一评语正道出了本词的特色。
词人那超旷的心态,那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四、沈钦圻,明末诗人【梅】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