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二)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2.27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标题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年级初三学语文编稿老师李满园科课程标题现代文阅读篇:记叙文阅读——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一校林卉二校黄楠审核苏宇嵬一、考纲解说1.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局部精读的前提。
2. 明确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理清行文思路。
3. 理清文章的线索并理解其在组织内容、表达中心方面的作用,4.准确地摘取重要细节——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5.能找到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把握思想感情的脉络(显性的关键词语,隐性的具体描述。
)二、考点要求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利用文中信息和日常积累对关键词句、重要段落、写作手法、情感认识等,进行合理地解释。
知识精讲、易错指津:立足于文章的重要词句,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作用、表达效果。
重要词句:1. 文章题目。
2. 与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3.文章中议论抒情句。
4. 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
◆示例:一、文章的题目·选文第⑤段慕生忠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阴树”,请根据文意说说将军这样命名表现了他的哪些心愿?(《望柳庄》)·奶奶为“我”取“心灾”这个乳名的用意是什么?(《心灾》) ·本文以“你遗失了感动吗”为题,有什么作用?(《你遗失了感动吗?》)·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我看到了一条河》)·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六个馒头》)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的小花”的作用。
(《长在岩石下的小花》) ·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晨》)◆解题思路:题目的含义和题目的作用。
题目的含义:1. 原文可能会有解释。
例:《心灾》“奶奶为‘我’取‘心灾’这个乳名的用意是什么?”(1)为了消掉心里的灾,(2)叫“我”永远不要忘记这个灾。
答案就在文章中,仔细阅读就可以找到。
专题01: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记叙文阅读中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一直以来都是各省中考卷的常考题,考试概率高达百分之70以上,虽然在全卷中占分不大,但在阅读题中分值占很大一份子且易拿分,所以这一专题是一个拿分大题。
二、2019年各省中考此类考题〔※号是各省出现频率较多〕:※1.理解文中*划线句含义。
※2.请简要分析选文*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结合上下文,从*角度分析以下句子表达效果?※4.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5.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结合文章容,赏析划线句子。
7.请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妙处。
三、综合以上各省关于记叙文阅读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出现的考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题型:〔一〕直接解含义题1.理解文中*划线句含义2.请谈谈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二〕以描写手法或修辞手法入手赏析题:1.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请简要分析选文*划线句的表达作用3.结合上下文,从*角度分析以下句子表达效果?4.结合文章容,赏析划线句子5.请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妙处常考形式一、直接解含义题:此种题属于句子含义及表达效果此专题的最直接的题型,一般题目简单明了,指明答复句子的含义,且在题目下方给出句子,便于分析答题。
【分析思路】1.先找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提取出来2.再看句子中是否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3.在文中找出此划线句4.结合句子所处位置,联系上下文,具体知道此句是写了什么,怎么样,蕴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5.整合答案。
【答题模板】由分析直接点明此句深层含义。
【真题分析】〔2019年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原题〕小铁锤中杰"呯!〞随着儿子猛烈的关上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啊护,儿子却长了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
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
有一次儿子眼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
【 - 小学作文】【篇一】记叙文阅读教案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记叙文阅读考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把握文章的主旨3、找准文章的线索4、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5、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6、分析人物形象7、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8、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9、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10、赏析记叙文的语言11、了解记叙的顺序12、区分写作手法(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常见问法: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答题思路:1、分析文章的标题: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赞扬、抒发)了?的感情(精神、品质)。
答题技巧: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将标题适当补充一下,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经历。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事件是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课上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课文实例:《背影》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指导之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记叙文阅读指导之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关于文中的“重要句子”1、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及答题模板一、标题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小学语文阅读之理解句子含义与句子作用一、同步知识梳理小学阅读理解句子具体评价标准:能正确理解句子意思:①能联系文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推想、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②能就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③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④正确理解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反问句、排比句、设问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⑤通过句式变换,领悟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
二、同步典型例题分析题型1: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修辞手法入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分析:把“老桥”比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修辞手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好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钦佩。
(读者的感受)题型2:读读下面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句子的含义。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打哪些“不确定”?)分析:①“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②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可预料的情况,如考试下降,家人下岗了,生病了,朋友之间闹矛盾等等……题型3: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分析: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
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答案记叙文知识点、出题点举隅【知识点】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出题点】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指导与训练一、*信息的感知和提取*的信息包括*的内容要点、写作顺序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出题形式】1、理清*的思路(梳理写作顺序或*线索)〖补充知识点〗记叙文的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找出*要素、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补充知识点〗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常用格式:*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习题训练】例一:《背影》节选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①那个早晨,看见家门口的野蔷薇枝条上钻出一个个小芽,惊叫一声。
②那些嫩芽刚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
所以不停地犯嘀咕:呀,我是怎样冒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它们在枝条上跺脚,摇晃着身体,但是枝条没有动静。
而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它们的心又该慌张了吧?③一个嫩芽长出来,也有好几种色彩:芽的根处,是微红的,好像带着血,想必也是疼的。
没有一种事物能够轻轻松松地获得美丽,没有经过疼痛的事物也配不上美丽,所以每一个春天都值得赞颂和尊重。
④往上一点,有微微的绿意,这是春天烙进它身上的生命的基因:告诉它以后会长成一片葱郁的叶子。
这是让它放心呢!所以,一片叶子从一开始就不会出错,它只要尽情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蓬勃。
春天如此宽厚,万物才重新生长。
⑤再往上一点,就是鹅黄了:刚刚长出来的娇柔的模样,仿佛弱不禁风。
当然,它也不需要经过几场风,就会又往上长一点了。
如同一个走夜路的人,总是担心一脚踏进泥泞,但是还没有踩到泥泞,这一段路就已经走过去了。
仿佛人生路上的一些事情是早注定的,如同这个春天必然到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尽情绽放。
⑥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⑦春天就这样来了,一点一滴漫不经心的样子,油菜花也零零星星地开了,不用担心,它们会越开越多,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它们和春天是互相映照互相需要的。
而春天也是一个凶猛的季节,它不开个酣畅是不会罢休的。
⑧当然这棵野蔷薇并不知道我对它的憎恨:我在淘宝网上看见它开得那么妖娆,还可以接连不断地开,结果栽下去,它却是一棵野蔷薇——花开得乱七八糟,没有一朵成形的,挂在枝头上的全部是小小的白花,我被淘宝骗了。
但是它没有骗我,因为它不敢骗春天。
所以春天一来,它似乎就叫了起来:我在,我也会开花!⑨今年,我又买了几棵花苗栽下,我一样不知道它们是真是假。
但是我最关心的不是它们的真假,而是它们能不能活起来。
专题02 分析字词句段作用及含义一、知识点回顾句段作用(1)根据段落位置,分析段落作用(内容/结构)。
①开头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设置悬念/引用诗歌、谚语……)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对比等表现手法,突出……;开篇点题,表明文章主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结构上:照应题目;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首尾照应;总领全文。
②中间内容上:突出强调某事/某种感情;揭示某事意义;丰富内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结构上:承上,总结上文;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与前文......照应。
③结尾内容上:总结全文,归纳主旨;暗示主题,强化感情;委婉含蓄,发人深省。
结构上:呼应标题/开头,首尾圆合。
小结:内容上:1概括该段具体内容;2深化主题。
结构上:1总结全文;2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注意:结尾段如果戛然而止,则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果提出问题,则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如果是景物或环境描写,则要从: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的气氛;②表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这两方面作答。
比如宗璞《紫藤萝瀑布》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就可以这样答:“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开头写被紫藤萝花繁花旺盛所吸引驻足欣赏,结尾写感悟紫藤萝花的生命活力后,加快了脚步,内容上,深化中心,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3.答题思路开头内容主题+结构作用注意:1开头段不一定是第一段,可能是前几段。
2开头段如果是景物描写,应该考虑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或烘托人物心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中间:内容:(概括段落)写了......的内容。
人物/主题:丰富、衬托、正/侧面......人物形象/主题。
记叙文阅读中对句子的理解一.要求新课标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杭考纲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二.考查的形式1. 分析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分析重要句子在给文段中有什么含义3.对文中某重要句子进行赏析4.分析重要句子表现的思想感情三.考场实战1.含义和作用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007年杭州中考第14题2.句子的赏析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一会儿欣赏健美躯体的影子,一会儿欣赏修长的四肢,还摆出一些造型欣赏着自己,一双毛茸茸的漂亮的眼睛在注视露水中的自己时也含情脉脉。
②我突然觉得它变得高大起来,从它矫健优美的四肢中透出一股摄人魂魄的力量。
——2008年杭州中考第13题3.表现得思想感情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
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2010年杭州中考第12题四.分条解析(一)句子的作用方法:分析句子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在结构上: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教材:1.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七年级·上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问:为什么作者要说“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记叙文(散文)阅读技巧基本读文方法: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为什么写(文章的主题、要表达的情感等)。
一、整体感知:1.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格式:谁+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或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2.理清线索(1)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2)作用: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文章的线索(只能答一个单线)1)时间顺序(人或物的成长经历)答题时只答成长经历…2)空间顺序(游记的行踪)答题时答行踪或所见所闻所感(具体写)3)某一事物为线索(具体写出) 4)情感为线索(具体写)(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3.概括文章中心的方法:(1)分析题目概括法(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3)从过渡句、段找中心(4)从文章的结尾拨出中心(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中心(6)从抒情部分找中心(7)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8)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9)从重点句、段找中心(10)套路法。
如:记叙文的文字表达的写法是“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
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11)写作背景法(12)归纳段意,理清文章逻辑结构法。
专题11 记叙文阅读一一、记叙文及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现代文中的小说、散文、传记、回忆录、游记、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运用多种表达方,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1)人物(2)时间(3)地点(4)事件起因(5)经过(6)结果二、记叙文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一)理解重点词语重要词语是指文中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这个词可能不再具备词典里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句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1.常见题型(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3)“××”段中“××”词语的用意是什么?(4)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词可否删除,或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为什么?2.解题思路(1)理解词语含义方法。
①表层含义(词典义+结合文章内容);②深层含义(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区别词典义,不离词典义;关注手法的运用;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2)赏析词语的妙用①用词角度(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词义大小、感情色彩);②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语、……);④表现手法(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象征、对比……)。
(3)赏析词语的解题思路①从语义上理解:词语本义+语境义(内容义、比喻义、象征义、主旨义)+作用、效果(对表现文章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方面的作用);②从词性角度理解:句子运用××词,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贴切传神)地描写了____(人、物)___(××情况下××的特点/样子、动作、神态等),表现了××。
记叙文阅读(线索、词句含义及作用)(1)方向词: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
句:肯定句或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2)方法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如《七根火柴》苦恼有一句话:“他(卢进勇)苦恼地叹了口气……咒骂着这鬼天气!”联系特定语境,“苦恼”是因为掉队;“咒骂”表示他急于赶上部队的迫切心情。
这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革命战士急于归队的情感。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
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
“标致”是反语。
又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其句中的“狡猾”一词的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联系上下文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应理解为“机灵,聪明”。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
4.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
如《故乡》“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
”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方法指导:(一)1、理解记叙文中字、词的含义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
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
特殊作用: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语言上的作用、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比如说加强了文章的节奏、使下文与上文合辙压韵、衔接了上下文、转折了前后句等等。
特殊含义: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短文中某种情况下的特殊意义、特殊意思、隐藏义、引申义等等。
词语具有的感情:往往是指这个词语为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方面来理解。
记叙文阅读指导(二)
—— 分析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学习流程】
1.准备寒假作业和七下语文教材 , 熟读《寒假作业》第25页《打》一文,思考文后的第3题,
第38页《一只恸哭的金色钢笔》一文,思考文后的第2题,P36 页《沉在水底的豆子》一文,思考文后的第,2题, P29页》《木鱼馄饨》一文,思考文后的第2题。
熟读七下语文教材第2页的课文《邓稼先》、第31页的《老山界》、第106页的课文《紫藤萝瀑布》
2.自学完成“自学案”的内容。
可以打印出来,也可以对着电脑完成。
(20分钟左右)
3. 听微课,学习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方法。
(20分钟左右)
4完成课堂检测.(10分钟左右)
5.自学过程中有问题通过微信或者腾讯视频找老师答疑。
6.课后酌情完成作业。
(10分钟)
【学习目标】:
1、准确分析文章中句子的含义、作用。
2、掌握分析句子的含义、作用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概括、深究探索的能
力。
随堂笔记:本课案的三案。
今日家庭作业:1、滚熟背诵并默写《爱莲说》原文。
2、默写教材p162的四首古诗 3、读书笔记
自学案
一、常识积累★(核心素养——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在记叙文阅读中,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句子作用比较重要。
(1)感悟句、哲理句、主旨句。
(2)总起句、总结句。
(3)过渡句。
2、记叙文阅读中赏析句子应从哪些角度进行?
(1)修辞的作用。
(2)分析语言特点。
(3)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4)结构方面的作用,
(5)分析句式特点。
二、自查质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
请你根据下列答案,订正寒假作业,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第25页 3题 2分文章第(11)段中画线句子具有怎样的含义?《打》总14分;
答案:为儿子自豪;对儿子的思念。
(评分:两点各1分。
)
★第29页 2题 5分文章第(1)段画线句连用了两个“依旧”第(11)段划线句连用了两个“还是”,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从结构和内容分析其作用。
《木鱼馄饨》总12分;
答案示例:
结构:两个“依旧”引出下文对木鱼馄饨的回忆;两个“还是”呼应回忆中见到老人的情景。
内容:运用反复手法,两个“依旧”强调老人开朗风趣的性格没变;两个“还是”强调老人平朴、善良的品格没变;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美好心灵的赞美、深切怀念以及深深的敬重之
情。
(共5分。
结构2分,内容3分)
★第36页2题4分:请你谈谈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沉在水底的豆子》总12分答案示例:豆苗的茁壮成长使我理解了爸爸的话,要想成功必须沉下心,储备力量。
不能浮
躁。
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了,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
评分:共4分,理解爸爸的话和自己知道如何做。
每点2分。
★第39页 2题 4分品析文章第(5)段中的划线句。
《一只恸哭的金色钢笔》总 12分;
答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其表达作用是增强语势,强调突出了女孩处处躲着老师的情状,表现她受到了伤害(1分),也充分渲染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之情(1分)同时也表现出老师内心的不安(1分)。
(共4分)
训练案
【学习过程】
一、了解地位★★(语言建构与应用)
1、示例举隅
第23题本文语言平淡,却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请选择一个句子品味语句。
体会蕴含的情感。
(二选一)(2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那一束光》共10分
(1)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
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
(2)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
就行了。
”
2、寒假作示业例:共4篇文每篇都涉及本要点。
第25页 3题 2分文章第(11)段中画线句子具有怎样的含义?《打》总14分;
第29页 2题 5分文章第(1)段画线句连用了两个“依旧”第(11)段划线句连用了两个“还是”,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从结构和内容分析其作用。
《木鱼馄饨》总12分;
第36页 2题 4分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沉在水底的豆子》总分12分;
第39页 2题 4分品析文章第(5)段中的划线句。
《一只恸哭的金色钢笔》总 12分;
3、2019年中考试题题例:
20.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梯田的描写,二者在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等方面有共同点。
请你任选一点,结合这两处语句,作简要分析。
(4分)
4、小结:本要点在试题中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且出现频率高,所占分值比率也高占 25%—
30% ,可见学会答次题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实例讲评★★★
1、寒假作业中第25页 3题 2分文章第(11)段中画线句子具有怎样的含义?《打》总14分;
2、第39页2题 4分品析文章第(5)段中的划线句。
《一只恸哭的金色钢笔》 12分;
3、第36页 2题 4分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沉在水底的豆子》总分12分;
4、第29页 2题 5分文章第(1)段画线句连用了两个“依旧”第(11)段划线句连用了两个“还
是”请结合上下文分别从结构和内容分析其作用。
《木鱼馄饨》总12分;
三、课堂小结:归纳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
从以上四道题的分析思路归纳出基本的答题步骤;
检测案
一、教材第50页的课文《阿长和<山海经>》“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
含义的不同。
二、教材第82页的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成第85页第二题。
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出一些来作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