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人车交通分流道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将车行和步行两条路线独立分开,车行道和步行道在交叉处设立交。
车行道分级明确,常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周围,且以枝状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团内。
在尽端路的尽端处设有机动车停车场或回车场。
步行道常贯穿于居民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起居宅、卧室联系起来。
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私人汽车较多的居住区。
人车混行道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没有将车行和步行路线完全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并贯穿于居住区或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多采用互通式、环状尽端式或两者相结合。
人车部分分流道路系统:这种形式是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居住区内公共服务中心或中小学的专用步行道,但步行道和车行道的交叉处不采取立交。
居住区道路分级居住区道路的分级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
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3.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
在规划设计中为了维护组团内部空间的领域性,防止外来无关车辆随意进入组团,在组团入口处常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门头、门牌等。
标志要有特色,便于识别。
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龙泽苑是由多个组团构成的住宅小区,各等级道路比较齐全;京原家园为居住区组团直接构成的小区,规模较小,但小区内道路较宽,可看作住宅组团级道路。
总结:我们要根据小区规模合理设置道路等级道路等级居住区级道路:是整个居住区内的主干道,是居住区内城市道路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在大城市它可视为城市支路,在中小城市可作为城市的次干道。
小区主干路:是居住区的次干道,对居住小区来说则是小区的主路,沟通小区内外关系。
小区支路: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最末一级道路,其平时主要是是自行车及人行交通,但要满足清运垃圾、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需要。
道路结构混合式深圳世纪村的道路布置较为灵活,其布局更像是混合式。
由于连接主要出入口的是宽度为5米的道路,所以小区内主干道成分多分枝状。
其优点在于道路清晰,布置规整。
但是要多处设置公建。
支路连接至个住宅楼。
环通式龙泽苑龙泽苑的主路是环通式道路,然后由主路分出支路通往各个组团,环形中央,方便服务于小区各个方向。
商店,公园,处于小区中央能节省更多的公建空间。
然而龙泽苑没有很好的利用这种规划优势,不当。
贯通式奥林匹克花园奥林匹克花园的道路布置为贯通式,由中间一条主干道贯穿组团始末,简洁的道路分级使小区的布局十分规整,利于采光通风。
不同的小区根据自己的独特地段,设计出不同的道路结构。
因地制宜,使小区更为便民。
龙泽苑的公建设施位置应与其道路形制相结合。
居住静态交通组织机动车存车设施规划龙泽苑的停车场在小区的极端,那么对于另一侧的住宅区极为不便,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小,相对院内停车数量增加,对居民休息的影响开始加剧,甚至机动车占用人车混行车道。
致使居民的活动减少,并触发一些安全问题。
奥林匹克花园采用全地下停车场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的增加地面的绿化,并保证居民安全。
结构分析:居住区要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环境,而道路设计影响着居民出行的方便与安全。
其内外联系道路应通而不畅、安全便捷,既要避免忘返迂回和外部车辆及行人的穿行,也要避免对穿的路网布局。
居住区道路及消防规范一、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合适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当公共交通路线引入居住区应进行阻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4.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5.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各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二、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规定: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2.小区路:路面宽6M-9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
三、居住区内道路设置规定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联,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路,当建筑物长度吵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对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该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对接。
3.进入组团道路即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安。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纵坡不应大于2.5%5.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四、消防车道1.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m。
转弯半径不应小于9~10m,重型消防车不应小于12m,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供消防车操作的场地坡度不宜大于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8 道路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
(取消该款)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主要街道:主要街道通常是连接居住区与城市其他区域的主要干道。
它们通常比较宽敞,拥有多条车道和行人人行道。
主要街道通常是交通繁忙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商店、餐馆和其他商业设施。
2. 次要街道:次要街道通常是连接主要街道与居住区内部的道路。
它们通常比主要街道窄些,但仍然能够容纳车辆和行人交通。
次要街道通常是居住区内居民的主要出行路线,通常也有行人人行道和停车位。
3. 小巷和背街:小巷和背街通常是连接居住区内各个街区的窄小道路。
它们通常只能容纳一条车道,主要为居民提供通行,车辆流量相对较少。
小巷和背街通常被用作停车位或作为居民的后院进出口。
4. 步行街:步行街通常是用于行人活动的区域,禁止车辆通行。
它们通常是商业区的一部分,有各种商店、餐馆和咖啡馆。
步行街为行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和宜人的环境,使他们可以自由地逛街和交流。
5. 自行车道:自行车道是专门为自行车骑行者设立的道路。
它们通常与主要或次要道路平行,与行人人行道隔离开来,为骑行者提供安全通行的空间。
自行车道的设置有助于鼓励居住区居民采用环保和健康的交通方式。
这些基本形式的居住区道路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规划和设计需求进行组合和扩展,以适应当地的交通需求和居民活动。
住宅小区道路的类型和尺度1居住区级别:(连接城市的主干道)最小宽度不应小于9m ,通行公共交通时,增至10~14m2居住小区级别:(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中间车道,两旁是人行车行道宽度:6~9m人行道宽度:1.5~2.5m总宽度:9~14 m3组团级别(进出组团的主要道路): 一般是人车混行车行道:3~5m人行道:1~1.5m4邻里院落级道路(住宅院落及宅间道路): 进出住宅的最末一级道路,供居民平时出入,基本是自行车及人行的交通。
宽度:2.5~3m 5 休闲小路:各景点之间,或水边树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双人行走: 1.2~1.5m单人行走: 0.6~1m功能图解:泡泡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各个功能区块(入口景观区、中心绿地区、宅间绿地)道路走向(主干道、次干道)围栏、绿化、出入口考虑因素1大小:画的同时要考虑到大小(任何不符合实际的功能分区对后续工作都是无意义的)2位置:图框的位置可表达居住区中各个分区之间的关系,如儿童区与老年人活动区临近,与入口景区相隔。
3比例:框图注意比例,等比例框图、不等比例框图等比例有种向心力,不等比例可以制造方向性和流动性流线用符号结合表示视线:框图和箭号表现居住区的视线分析。
景观细部设计1水景:瀑布、跌水、喷水、溪流、水池、涌泉、旱喷、泳池、驳岸等水景常常会以喷泉、水池、跌水等形式出现水景也常常以雕塑、花池相结合,布置在入口或广场处。
2建筑小品(岗亭、大门、廊架、花架、围墙)大门常常包括岗亭、水景、绿化、铺砖、景墙岗亭布置在居住区入口处、居住区的风格常常会通过岗亭的形式而透露出来。
3景观小品(景墙、花池、花钵、灯柱、雕塑、座椅景观柱)景墙:常常会与水、花钵、雕塑等结合出现在居住区景观中,景墙的材料风格也常常受到居住区风格的影响,呈现不同状态。
围墙:与铁艺景观灯等相结合雕塑小品:起到点亮整个场景的作用,例如巴厘岛风格的居住区中,摆放巴厘岛风格雕塑,从另一个侧面传递文化和风格。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居住区道路一般可以分为三级或四级: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人行道宽度为2-4m不等。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14m,车行道宽度6-8m,人行道宽1.5-2m。
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其宽度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
道路名称道路宽度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道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组团道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园路(甬路)不宜小于1.2m 一: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主宜,辟有人行道。
在内外联系上要做到通而不畅,力戒外部车辆穿行,但应保障对外联系安全便捷。
二:组群级道路一块板,不高人行道,重点考虑消防车、救护车、住房小汽车、搬家车以及行人通过。
三:宅前路以人行为主,还应考虑少量住户小汽车、摩托车的进入。
在道路对内联系中要做到能简捷地将行人输送到支路上和住宅中。
此外,居住区内部街坊与街坊之间和街坊内部的道路,主要为居民参加生产、工作、学习、购买物品和参加娱乐活动服务,也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货运交通所用。
为了保证居住区内的安静,尽可能不设公共交通路线,居住区道路可以直接与次干路相接,尽可能不与主干路(见城市道路)相接。
可通行小型货车,限制大型货车和过境车辆通行,车速一般不超过20公里/时,道路做平面交叉,可有断头道和回头路,局部线型也可设计成曲线。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提要: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地产e网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
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3.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
在规划设计中为了维护组团内部空间的领域性,防止外来无关车辆随意进入组团,在组团入口处常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门头、门牌等。
标志要有特色,便于识别。
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是道路系统的末梢。
虽然交通量不大,但为方便居民生活,送货车、搬家车、
急救车应能达到单元门前为好,因此宅间小路最好以3米为宜,一般在道的一侧设1.2~1.5米的人行道。
考虑到宅前单元门口是居民活动最频繁的场所,尤其是少年儿童最愿意在此游戏,在设计中主张将住宅与小路间这块场地铺装起来,在满足步行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过渡领域供住区居民使用。
除上述四种等级的道路外,在居住区内有时还设计步行林荫路,其宽度及形式可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
地产e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