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一碗清汤荞麦面》
- 格式:pptx
- 大小:540.88 KB
- 文档页数:61
《一碗清汤荞麦面》《一碗清汤荞麦面》《一碗清汤荞麦面》1◆教学目的:1、学习小说所表现的面对艰难而不屈服的精神及其社会根源性。
2、体会小说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复杂性发展性和互动性。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
2、难点:人物形象对塑造整体环境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自读,思考下列问题:(一)1、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面?2、他们为什么连续三年都在同一时间到北海亭面馆吃面?3、那女人购买阳春面时,为什么“怯生生地问……”“可以吗?”4、在这母子三人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精神?(二)1、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再来北海亭面馆吃面了,老板夫妇为什么还要年年将二号桌上摆好“预约席”的牌子?2、在老板夫妇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社会公德?(三)结尾段时“雪”“窗子”“布帘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四)文中哪些句子最感人?请结合自身实际来谈一谈。
1、找出文中为什么三次写那女人穿着“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的短大衣”?而她的儿子分别穿得是什么呢?2、体会:“大儿,淳儿,今天,我做母亲的想要向你们道谢。
第一课时一、导入:非常荣幸能和同学们在这里一起上课,希望我能和大家配合好,共同欣赏好这篇课文。
课前,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歌曲《北国之春》。
这是日本的一首经典歌曲。
当我们踏过冰雪消融的冬季,迎来明媚可人的春光时,也一起来口味一下日本作家栗良平为我们捧出的这《一碗清汤荞麦面》吧!二、复述:故事情节是我们读小说要掌握的第一要素,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
这篇小说写两个孩子的父亲死于交通事故,生前欠下八个人的钱。
母亲把抚恤金全部用于还债。
还不够的部分,每月五万元分期偿还。
大儿每天送报赚钱支持母亲,二儿每天买菜烧饭帮助母亲,让母亲能够安心工作。
遭受沉重打击的母子三人,大年夜来到北海亭面馆,“头碰头”同吃一碗清汤荞麦面。
以后他们又去过两次。
一碗清汤荞麦面课件瑞文教育文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一碗清汤荞麦面》。
该章节主要讲述了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过程,包括食材的选择、处理和烹饪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清汤荞麦面的起源、食材挑选、面条制作、汤底熬制、配菜处理和成品呈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制作过程。
2. 培养学生对中华美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美食的认知。
3. 通过对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难点:面条的制作、汤底的熬制和配菜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食材、烹饪工具等。
学具:笔记本、餐具、烹饪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碗美味的清汤荞麦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食材挑选:讲解食材的选择标准,如荞麦面的品质、汤底的原材料等。
3. 面条制作:演示荞麦面的制作过程,讲解面条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4. 汤底熬制:讲解汤底的熬制方法,包括高汤的熬制和调味。
5. 配菜处理:讲解配菜的处理方法,如蔬菜的切丝、煮制等。
6. 成品呈现:展示一碗美味的清汤荞麦面,让学生品尝并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碗清汤荞麦面食材挑选面条制作汤底熬制配菜处理成品呈现七、作业设计2. 设计一份关于清汤荞麦面的菜单,包括主食、配菜和汤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烹饪技巧和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对中华美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面条制作和汤底熬制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拓展延伸:邀请一位厨师或餐厅老板来校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清汤荞麦面的制作经验和经营心得。
组织学生参观一家荞麦面餐厅,了解餐厅的运营模式和烹饪过程。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尝试制作不同的面食,提高他们的烹饪技能。
一碗清汤荞麦面一、讲述故事,导入课文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许多人家就开始吃饺子了,因为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更岁交子”、新旧交替之意。
而饺子形如元宝,取其“招财进宝”、“财源广进”之意。
所以,饺子深为人们所青睐,成为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主打食品。
日本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荞麦面。
按照传统风俗,除夕之夜,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荞麦面,寓意人们的缘分长久,幸福常在,健康长寿,正是因为荞麦面在日本人心里的特殊地位,所以它又被称为“年面”。
1989年第十一期《读者》刊登了一篇日本作家栗谷良写的与荞麦面有关的文章,这篇文章后来成为《读者》创刊20年最具影响力的十篇文章之一。
《读者》创始人胡亚权的荐语:这是一篇令人垂泪的好文章,讲的是爱心,爱与被爱,示爱与报答。
这些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使这篇文章成为道德范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文章朗诵,理清小说的情节,学生思考,细节提问:)1、小说以什么线索将情节串连起来?以“一碗清汤荞麦面”为线索,以北海亭面馆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
2、把小说的四个吃面场景找出来。
一碗清汤荞麦面第一年开端设悬一碗清汤荞麦面第二年发展蓄势两碗清汤荞麦面第三年发展释疑没来,等待中第四年再蓄势三碗清汤荞麦面十四年后高潮结局解悬三、深入阅读,全面把握(小组阅读,批注人物描写,将揭示人物性格的词句批注出来。
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
)(一)第一场面:写母子三人第一次到北海亭面馆吃清汤荞麦面的情景。
时间:大年夜店主要关门打烊的时候母子三人服饰:两儿子 ------ 一身崭新的运动服女人 ------ 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神态:女人怯生生的问两儿子也怯生生的望着老板娘立即围着这碗面,头碰头地吃了起来店主夫妇动作:领三人坐到靠近暖气的二号桌瞥了一眼,抓起一堆面,继而又加了半堆设疑:为什么这么晚了才来吃大年夜的清汤荞麦面?为什么三个人合吃一碗清汤荞麦面,而且有滋有味?(读过小说我们不难理解,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难,在母亲心中刻上了深深的伤痕,每当除夕夜来临,既要与孩子过年又不愿在人前表现家境的窘迫,以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只得在顾客散尽时候去。
一碗清汤荞麦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方法及其特点;(2)学会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技巧,提高烹饪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总结的方法,掌握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过程;(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美食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内容:1. 一碗清汤荞麦面的起源和发展;2. 一碗清汤荞麦面的食材及其特点;3. 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方法步骤;4. 一碗清汤荞麦面的烹饪技巧;5. 一碗清汤荞麦面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方法及其特点;2. 教学难点:一碗清汤荞麦面的烹饪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一碗清汤荞麦面》;2. 食材:荞麦面、鸡胸肉、蘑菇、青菜等;3. 工具:锅、碗、勺、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荞麦面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一碗清汤荞麦面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 食材介绍:讲解一碗清汤荞麦面所需食材及其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荞麦面及其它食材。
4. 制作方法讲解:讲解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方法步骤,包括煮面、炒面、煮汤等。
5. 烹饪技巧讲解:讲解一碗清汤荞麦面的烹饪技巧,如煮面的火候、炒面的调味等。
6.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制作一碗清汤荞麦面。
7.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8. 总结与评价:总结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方法及其特点,对学生制作的菜品进行评价。
9.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荞麦面的品种及其制作方法,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10.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荞麦面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实践并总结。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制作一碗清汤荞麦面的熟练程度;2. 学生对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技巧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一碗清汤荞麦面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的了解程度。
高中语文课件《一碗清汤荞麦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碗清汤荞麦面》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文章通过描述母子四人每年冬至去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故事,展现了家庭亲情和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家庭亲情和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
2.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家庭亲情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背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结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一碗清汤荞麦面》2. 生字词:X、X、X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思想:家庭亲情、传统节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章的结构,说明其特点。
(3)谈谈你对文章中某个情节的感受。
2. 答案:(1)文章主题思想:通过一碗清汤荞麦面,展现了家庭亲情和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
(2)文章结构特点:起承转合,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3)示例:我非常喜欢文章中母亲为孩子们准备清汤荞麦面的情节,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家庭亲情和传统节日的文章,提高文学素养。
《一碗清汤荞麦面》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一碗清汤荞麦面》的相关内容。
该内容位于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语文”,详细内容包括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文章中所传达的亲情、友情、陌生人之间的温情等美好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对生活中语文现象的敏感度和观察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情感的表达,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文本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解读,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文章中的美好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一碗清汤荞麦面2. 结构分析:起、承、转、合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一道美食。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个载体,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鼓励他们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可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亲情、友情等美好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一碗清汤荞麦面》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这篇课文,该课文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四章。
课文讲述了在一个除夕之夜,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到面馆吃面的感人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课文传递了亲情、友情、善良与关爱等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体会课文所传递的亲情、友情、善良与关爱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2.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美好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指导学生运用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和评价。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体现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六、板书设计1. 《一碗清汤荞麦面》2. 人物形象:母亲、两个孩子、面馆老板3. 美好情感:亲情、友情、善良、关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信息,描述母亲和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2. 答案:母亲和两个孩子之间有着深厚的亲情,母亲关爱孩子,孩子也体谅母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美好情感的感悟。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章,进一步培养道德情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碗清汤荞麦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日本料理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一碗清汤荞麦面的起源和发展。
2. 清汤荞麦面的食材及调料。
3. 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步骤。
4. 清汤荞麦面的风味特点及食用方式。
5. 拓展:日本料理的其他特点和流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2. 教学难点:清汤荞麦面的烹饪技巧和调味方法。
四、教学准备1. 食材:荞麦面、鸡胸肉、香菇、胡萝卜、葱、姜、蒜等。
2. 调料:盐、酱油、料酒、胡椒粉、高汤等。
3. 教学工具:炒锅、刀具、砧板、碗、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一碗清汤荞麦面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清汤荞麦面的食材及调料,让学生了解并认识这些食材和调料的作用。
3. 演示:教师现场演示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过程,讲解每一步的操作要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品尝与评价: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一碗清汤荞麦面,相互交流心得,教师进行评价。
6. 拓展:教师介绍日本料理的其他特点和流派,激发学生对日本料理的兴趣。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2. 学生了解和认识了清汤荞麦面的食材和调料。
3. 学生能够描述清汤荞麦面的风味特点及食用方式。
4. 学生对日本料理产生了兴趣,了解了一些其他特点和流派。
七、教学反馈1. 学生对一碗清汤荞麦面的制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大部分能熟练掌握制作方法和步骤。
3. 学生对清汤荞麦面的食材和调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一碗清汤荞麦面【课文解读】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
小说描写了母子三人在艰难的生活中互相体贴、互相扶持、力争向上、决不屈服的故事,表现了普通人身上可贵的坚韧、顽强的品质,这不独是普通日本人共有一种美德,更是我们所有人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课文按照文中的自然空格,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母子三人第一次到面馆吃清汤荞麦面的场景。
这部分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第二部分:写第二次吃清汤荞麦面,场面依旧。
这部分情节激发了读者进一步的好奇心,是“蓄势”部分。
第三部分:写第三次吃面,时间、地点依旧,面却变成两碗。
这细小的变化是继续“激疑”和“蓄势”。
当读者的好奇被进一步撩起来,小说才通过母子三人的对话道出其中原委。
而两碗面表示母子三人的境况有所转变,读者的“好奇”也变为“关切”。
第四部分:写母子三人虽没有来,“二号桌始终默默地等待着”。
这是第二次蓄势,令读者更加关心主人公们的命运。
第五部分:写时隔十年,母子三人重返北海亭面馆,第四次吃清汤荞麦面的场面。
他们终于战胜了厄运,人们的期望也变为现实。
小说在高潮中结束。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母子三人,主要情节是四次吃清汤荞麦面的场面。
这遭受了精神与经济双重打击的母子三人没有在现实面前悲观绝望,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
第一年、第二年的大年夜“头碰头”吃一碗清汤荞麦面,表明了他们经济确实窘迫;第三年的大年夜三人共吃两碗清汤荞麦面,表明了他们开始走出低谷;十年后的大年夜三人专程从京都赶来要了三碗清汤荞麦面,说明他们已完全摆脱了困境,过上了幸福生活。
根据小说的具体描述,这四个场景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
每次吃面的时间、地点相同,吃的都是清汤荞麦面,前两次都是一碗,后来才增至两碗和三碗。
这种增长,显示出母子三人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而经济状况好转后,还来吃面,这就说明母子三人对以往艰难岁月中美好感情的眷恋,也是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迈进的开始。
每次吃面都为下次吃面留下了悬念,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第一次来吃面,女人怯生生地说,两个小男孩也怯生生地望着,以及老板娘的神态,激起读者好奇。
《一碗清汤荞麦面》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一碗清汤荞麦面》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中学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第二章节,内容描述了一个小男孩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一段温馨感人的故事。
通过故事反映出母爱的伟大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哲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以及句子结构。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背后的寓意。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词语、句型的学习。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主题思想,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PPT、黑板、粉笔、教学录音机。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母爱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讲解生词、短语、句子结构。
c.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讲解其语法结构和用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练习。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故事背后的寓意,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一碗清汤荞麦面》2. 生词、短语:清汤、荞麦面、温馨、感人、母爱等。
3. 句型:通过……来表达、反映出、体现出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
2. 答案示例:我的母亲,勤劳、善良、无私,她总是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创造一个温馨的家。
正如课文中的那碗清汤荞麦面,平凡却充满爱意……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学生拓展延伸:通过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感悟母爱的伟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以及句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