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30.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四章血液循环二、填空题1、内分泌2、缩短,舒张期缩短3、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4、关闭,关闭5、关闭,关闭+-1.心脏除了有循环功能外,还有______功能。
2.心率增快时,心动周期_______,其中以_____更为显著。
3.心室收缩期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
4.等容收缩期时,房室瓣处于______状态,半月瓣处于______状态。
5.等容舒张期时,房室瓣处于______状态,半月瓣处于______状态。
三、单项选择题(A型题)1.E 2.B 3.B 4.B 5.E1.心动周期中,占时间最长的是()A.心房收缩期B.等容收缩期C.等容舒张期D.射血期E.充盈期2.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的充盈主要取决于()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B.心室舒张时造成负压的“抽吸”作用C.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心D.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E.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促进静脉血回心3.在一次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升高速度最快的是()A.心房收缩期B.等容收缩期C.快速射血期D.减慢射血期E.等容舒张期4.在一次心动周期中,室内压最高的时期是()A.等容收缩期B.快速射血期C.减慢射血期D.等容舒张期E.快速充盈期5.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最大是()A.等容舒张期末B.快速充盈期末C.快速射血期末D.减慢充盈期E.心房收缩期末四、多项选择题(X型题)1.AC 2.ABC 3.BD 4.CD 5.ACD1.等容收缩期的特点是()A.心室容积不发生改变B.心室内压下降速度最快C.房室瓣膜和半月瓣都关闭D.心室内压高于动脉压E.心房内压高于心室内压2.xx泵血时()A.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造成室内压力变化的原因B.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在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C.瓣膜的活动可控制血流方向D.瓣膜的活动与室内压的变化无关E.心室容积不发生改变3.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A.房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来自心房收缩B.心室等容舒张期内,室内压力大幅度下降C.心房收缩对于心室充盈起主要作用D.心房收缩进入心室的血量约占心室充盈总量的30% E.房室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来自心房舒张4.关于搏出量正确的叙述有()A.等于每分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B.xx大于右心室C.指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D.正常人安静时为60-80mlE.5~6L/min5.关于心音正确的叙述有()A.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持续时间较长B.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持续时间较长C.第一心音产生标志着心室收缩开始D.第二心音产生标志着心室舒张开始E.第一心音调高、持续时间长五、是非题(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1.T 2.T 3.F 4.T 5.T( )1.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
心衰一临床表现:(一)、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1.症状(1)、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较早出现的症状,1)、劳力性呼吸困难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病人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可伴阵咳,肺部哮鸣音泡沫样痰,后者称为心源性哮喘。
其发生机制为睡眠平卧血液重新分配使肺血量增加,回心流量增加,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以及小支气管收缩,膈肌高位,肺活量减少所致。
3)、端坐呼吸。
4)、急性肺水肿是心源性哮喘的进一步发展。
(2)、咳嗽、咳痰和咯血。
(3)、体力下降、乏力和虚弱。
(4)、泌尿系统症状;心排血量下降,肾血流减少,出现少尿,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等。
2.体征(1)、一般体征,活动后呼吸困难,重者发绀。
外周血管收缩,四肢未梢苍白。
窦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等交感神经等活性增高伴随征象。
(2)、心脏体征:典型有为奔马律。
(3)、肺部体征:肺底湿罗音是左心衰时肺部的主要体征,在急性肺水肿时,双肺满布湿罗音,哮鸣音及咕噜音爆破音。
(4)、神经系统:极重者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晕厥,称为心源性晕厥,晕厥发作持续数秒钟时可有呼吸暂停,四肢抽搐、紫绀等表现,称为阿—斯综合征。
(二)、右心衰竭。
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征。
1、症状:(1)、胃肠道症状:长期胃肠道瘀血,可引起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及上腹疼痛症状。
(2)、肾脏症状:肾脏淤血可引起少尿及肾功能减退。
(3)、肝区疼痛:肝瘀血所致,长期肝瘀血可发生心源性肝硬化。
(4)、呼吸困难:较轻(单纯右心衰)。
2、体征:水肿为右心衰竭的典型体征,,其它有胸腹水,肝大,肝颈静脉反流征等。
鉴别诊断:(三),左心衰竭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尤其是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和心血管疾病时,如有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史者发生左心衰竭常发生很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和哮鸣音。
治疗鉴别。
对大气管扩张剂有效者支持肺源性呼吸困难,而对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有效则支持心衰是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
血流动力监测各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每个参数都有他的临床意义,怎样结合其它参数或临床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掌握和经常思考的,而且只有在临床中不断运用、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参数。
本文介绍了直接测量所得指标:上肢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心输出量。
由直接测量指标所派生的指标:心脏排血指数、心脏搏出量、肺血管阻力、心室做功指数和PICCO参数:血管外肺水、胸内血容量。
介绍了临床应用于判断左心功能、疾病的鉴别、心功能状态的治疗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等。
供大家参考。
1、主要监测指标1.1直接测量所得指标1.1.1上肢动脉血压(AP)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X压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
一般用袖带血压计测量。
在休克或体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时,应以桡动脉穿刺直接测量为准[1]。
血压是反应心排量水平和保证器官有效灌注的基础,过高时增大左室后负荷和心肌耗氧,过低不能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
当MAP低于75mmHg 时,心肌供血曲线变陡下降,因此,MAP75~80mmHg,是保证心肌供血大致正常的最低限度[2]。
对原有高血压病人,合理的MAP应略高于此。
1.1.2心率(HR) 正常值:60~100次/min。
反映心泵对代谢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
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3]。
1.1.3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体循环血容量改变、右心室射血功能异常或静脉回流障碍均可使CVP发生变化,胸腔、腹腔内压变化亦可影响CVP测定结果。
在无条件测定PCWP时,CVP对血容量的估计及输液的监测有一定价值。
心内科常见护理诊断一、心输出量减少相关因素1、前后负荷增加或减少2、后负荷增加3、心肌收缩力降低4、心动过速或过缓5、心瓣闭锁不全评估1、评估心输出量减少的指征2、监测并记录心衰病人的早期症状和体征3、测量生命体征4、观察周围血管灌注不良的症状:出汗、脉细数、皮肤发凉、失眠、头晕、毛细血管充盈度差、陈—施呼吸5、监测右心衰竭产生的体静脉充血增强的迹象:颈静脉怒张、腹水、眼眶水肿、肝肿大6、测量并记录尿量7、评估肺呼吸和喘鸣音措施1、让病人卧床休息,限制活动2、遵医嘱严格限制液体入量,记录液体出入量,维持液体平衡,输液速度不超过20-30滴/分3、遵医嘱给予利尿剂,监测有无电解质失调4、提供病人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保证病人充分休息5、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体位6、吸氧7、必要时每日称体重8、限制盐和水的摄入量9、遵医嘱给下列药物,如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物,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抗心律失常药,同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毒副作用二、体液过多相关因素1、排尿量减少继发于心力衰竭2、饮食不当3、腹水继发于心衰/肾衰措施1、抬高床头,半卧位2、详细记录24h液体出入量,维持体液平衡,限制一天摄入包括食物中钠的摄入,给予低盐、高蛋白饮食3、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药4、鼓励病人经常自己翻身,保持床上有床档,下地活动时有扶手或拐杖5、每日称体重三、潜在并发症:电解质紊乱危险因素1、体液总量增加导致电解质浓度降低2、肾灌注量减少导致钾、钠的再吸收增加3、利尿治疗增加了体液及钾、钠的排泄4、低钠饮食措施A\低钠血症1、遵医嘱限盐,提供饮食指导2、遵医嘱给利尿剂,并监测效果B、低钾血症1、遵医嘱口服或静脉补液,口服补液应在饭后或进餐时,以减少胃肠道的刺激2、鼓励病人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葡萄干、香蕉、马铃薯四、活动无耐力相关因素1、心输出量下降2、病情恶化措施1、根据心功能的分级决定病人的活动量2、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使心脏负荷突然增加3、教会病人使用环境中的辅助设施,以增加活动耐力和自理程度4、在病人活动量允许的范围内,让病人尽可能自理,并为病人自理活动提供方便条件5、病人活动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以减轻焦虑及恐惧6、吸氧五、缺乏知识相关因素1、对疾病及治疗不熟悉2、焦虑3、信息缺乏措施1、教会病人疾病知识、药物的作用、治疗的重要性、常见症状2、活动量要适宜,以不引起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为原则,避免劳累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绪激动4、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避免过饱,限制钠盐摄入,肥胖者要减轻体重,禁刺激性食物,戒烟酒5、定期复查6、鼓励病人/家属提问题六、气体交换受损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肺淤血)相关因素1、肺静脉淤血2、肺泡—毛细血管床改变措施1、让病人半坐位,双腿下垂,以利于呼吸盒减少静脉回心血量2、鼓励病人尽量做缓慢的深呼吸,协助病人咳嗽,必要时吸痰3、遵医嘱给病人20%——50%的酒精湿化吸氧4、遵医嘱给药:吗啡、硝酸酯类、利尿剂、氨茶碱心源性休克相关因素1、血流改变2、毛细血管—肺泡膜的改变措施1、抬高床头以利于病人呼吸2、吸氧3、必要时吸痰七、疼痛相关因素:1、心肌缺血缺氧2、高血压措施1、卧床休息2、吸氧3、遵医嘱给药:硝酸甘油、吗啡或杜冷丁,降压药4、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八、潜在并发症:心脏骤停措施1、立即进行心外心脏按压2、如出现室速或室颤,应立即给予电除颤3、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药和输液,纠正酸中毒4、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5、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6、做好抢救记录。
心输出量测定1简介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
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输出量。
2作用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
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
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
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3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一是心脏本身的射血能力,外周循环因素为静脉回流量。
此外,心输出量还受体液和神经因素的调节。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
体液因素主要是某些激素和若干血管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变化。
血管紧张素Ⅱ可使静脉收缩,静脉回流增多,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此外,甲状腺素(T4和T4)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
在缺血缺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作功能力降低,因此心输出量减少。
另外,某些强心药物如洋地黄,可使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得以增加。
心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率相适应。
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前后负荷是指心脏在不同工作阶段下所承受的负荷,包括前负荷和后负荷。
前负荷是指心脏在舒张期接受的血液容量负荷,后负荷是指心脏在收缩时需要克服的血液阻力负荷。
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影响机制。
前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1.血液容量:前负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血液容量,血液容量的增加会引起心脏充盈增加,从而增加心脏舒张末期容量,进而扩大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是影响心输出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血液容量可以增加心输出量。
2.静脉回流:前负荷还包括静脉回流的速度和质量。
静脉回流速度快,回流质量好,可以增加心脏充盈和心房的舒张期填充,进而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3.心室顺应性:心室顺应性是指心室对舒张期充盈的敏感性,顺应性越高,相同的充盈压力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越大,心输出量就越大。
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1.动脉压力:后负荷主要受动脉压力的影响,动脉压力增加会增加心室收缩时需要克服的阻力。
当后负荷增加时,心室需要产生更大的收缩力才能将血液推出,从而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反过来影响心输出量。
2.动脉顽张:动脉顽张是指动脉血管的收缩状态,当动脉血管收缩时,阻力增加,心室需要付出更大的收缩力才能将血液推出。
因此,动脉顽张的增加会增加后负荷,降低心输出量。
3.扩张压:扩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心室内的压力,扩张压的增加会导致心室容积减少,降低心胸房协调性,进而影响心输出量。
综上所述,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有重要影响。
前负荷增加可以通过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来增加心输出量,而后负荷增加则会增加心脏耗氧量和心脏收缩所需的力量,降低心输出量。
正常情况下,心脏能够根据前后负荷的变化来自适应性调节心输出量,以维持机体对血液的需要。
然而,一些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会导致心脏的自适应性调节障碍,使心输出量不能有效增加或维持,进而导致心功能不全。
容量判断及容量反应性的评估柳开忠刘文生黄剑【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17(019)006【总页数】3液体治疗是重症患者最常规的治疗手段,也是ICU患者血流动力学治疗的基础[1]。
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容量判断非常重要,准确的容量判断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容量反应性的评估是重症患者中容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只有当心室处于心功能曲线的上升支时,增加心脏前负荷可以显著提高心排出量,即容量反应性好;而当心室处于心功能曲线的平台支时,即使增加心脏前负荷也难以进一步提高心排出量,即容量反应性差,过度补液不仅不能有效增加心排出量,而且会导致肺水肿及组织间质水肿,影响氧合及组织细胞的供氧,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过度的液体复苏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
预测容量反应性成为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3]。
对容量反应性的监测指标有:静态前负荷压力指标: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前负荷容积指标:持续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CEDVI)、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动态前负荷指标:脉压变异率(PPV)、收缩压变异(SPV)、每搏变异率(SVV);心脏超声评估心内流量、心肺相互作用以及上腔静脉的扩张变异度等。
容量反应性评估的方法有:容量负荷试验、被动抬腿试验、呼气末阻断法。
本文总结并探讨各种容量反应性的评估方法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建议。
1 静态前负荷指标监测静态前负荷判断容量状态,是目前指导容量治疗最为常用和传统的方法。
传统的观点认为前负荷低,则容量反应性良好,反之则差。
但多个临床研究表明静态前负荷指标并不能准确地评价和预测容量反应性[1]。
1.1 压力负荷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反映血管内容量和右心压力负荷。
有学者认为,CVP作为静脉回流下游的压力,是心排血量(CO)的决定性因素,可作为液体复苏的目标。
心输出量测定1简介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
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输出量。
2作用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为指标: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平方米。
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
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升/分/平方米。
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3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一是心脏本身的射血能力,外周循环因素为量。
此外,心输出量还受体液和神经因素的调节。
心时,其末梢释放,后者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心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
体液因素主要是某些激素和若干血管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变化。
可使静脉收缩,静脉回流增多,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此外,(T4和T4)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
在缺血缺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作功能力降低,因此心输出量减少。
另外,某些强心药物如,可使衰竭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得以增加。
心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率相适应。
机体在静息时,代谢率低,心输出量少;在劳动、运动时,代谢率高,心输出量亦相应增加,以满足全身新陈代谢增强的需要。
麻醉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2041080课程名称:麻醉生理学/ anesthesia physiology课程属性:必修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开课学期:4 学时:18学时适用专业:麻醉专业(五年制本科)学分:0.5开课部门:医学院考核要求:考核课程简介:麻醉生理学实验是为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以动物实验为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麻醉学基础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观察实验中存在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中需要相互配合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通过动物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今后学习临床麻醉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实验项目设置及学时分配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项目1:麻醉药对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的影响1、教学内容(1)制备坐骨神经干标本;(2)观察双相动作电位波形;(3)测定动作电位传导速度;(4)麻醉药等因素对传导速度影响2、教学目标(1)了解:电生理仪器使用方法。
(2)熟悉: 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纪录方法及传导速度的测定。
(3)掌握: 几种因素对传导速度的影响。
实验项目2: 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1、教学内容(1)打开胸腔,暴露心脏;(2)插后腔静脉和左主动脉进行心脏灌流;(3)改变前后负荷观察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2、教学目标(1)了解:心脏的结构和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
(2)熟悉: 不在体蛙心灌流方法。
(3)掌握: 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实验项目3:肌松药对坐骨神经腓肠肌的作用1、实验内容(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2)给阈上刺激作用于坐骨神经使其腓肠肌收缩。
(3)观察琥珀酰胆碱作用于不同部位腓肠肌收缩的情况。
2、教学目标(1)了解:肌松药(琥珀酰胆碱)的松弛作用的部位。
(2)熟悉:记录骨骼肌收缩的方法。
(3)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技术。
实验项目4:麻醉期间不良刺激对循环功能的影响1、实验内容(1)家兔麻醉固定。
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是指心脏每分钟所排出的血液量,它是心脏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心输出量的大小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两个方面,而前后负荷则是影响心脏收缩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负荷是指静脉回流至心脏后,心脏需要克服的充盈压力,主要由心脏舒张时心室内的容量所决定。
前负荷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进而影响心脏收缩力。
后负荷是指心室在收缩时克服的阻力,主要由主动脉的压力和阻力决定。
后负荷的改变会影响心室的射血量和心脏小梁肌的收缩力。
前负荷的改变对心输出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前负荷增加时,心室在舒张末期容积增加,这导致了心室舒张末期压增加,从而增加了心肌纤维的伸展程度,激活了心肌收缩元件,增加了心肌收缩力,最终增加了心脏的射血量和心输出量。
例如,在运动的时候,肌肉活动引起了静脉回流的增加,心脏需要通过增加心输出量来满足肌肉需求。
而当前负荷减少时,舒张末期容积减小,舒张末期压降低,心肌纤维的伸展程度减小,心室的功能降低,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例如,在出血的情况下,减少了回心血量,导致心室的舒张末期容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心输出量。
后负荷的改变同样对心输出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增加后负荷会导致心室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去射血,心肌的收缩力增加,心室的射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也增加。
与此相反,减少后负荷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例如,当主动脉狭窄或高血压时,主动脉的阻力增加,心室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才能射血,这导致了心输出量的减少。
相反,当主动脉疾病得到缓解或降压药物的使用降低了主动脉阻力时,心输出量会增加。
总结起来,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前负荷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来提高心输出量,而前负荷的减少会导致心输出量的减少。
后负荷的增加会导致心输出量的增加,而后负荷的减少会导致心输出量的减少。
因此,了解前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对于评估和处理心脏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与思考一、单选题1.肺循环终止于AA.左心房B.右心房C.左心室D.右心室2.心尖朝向AA.左前下方B.右前下方C.左后上方D.右后上方3.右心房的入口不包括 DA.上腔静脉口B.下腔静脉口C.冠状窦口D.右房室口4.右心室内没有 CA.三尖瓣B.肺动脉瓣C.卵圆窝D.乳头肌5.不直接开口于心脏的静脉是 BA.上腔静脉B.奇静脉C.冠状窦D.肺静脉6.心腔内没有瓣膜开口的是 DA.左房室口B.右房室口C.肺动脉口D.肺静脉口7.冠状沟是 CA.左右心房在心表面的分界 B.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C.心房和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D.左右冠状动脉的分界8.有关右心房的说法,错误的是:A.上、下半身的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口流入右心房。
B.由肺静脉将动脉血流入右心房。
C.心静脉血经冠状窦口流入右心房。
D.右心房侧的房间隔下部有卵圆窝。
9.心率的正常范围是;AA.60—100次/分 B. 70—90次/分 C. 80—120次/分 D.90—120次/分10. 自律性最高的结构是 AA. 窦房结B. 房室结C. 浦氏纤维D.房室束11.动周期的论述,错误的是 AA.收缩期短于舒张期B.心房与心室有共同的舒张期C.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D.心房与心室有共同的收缩期12.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DA.等容收缩期B.等容舒张期C.射血期末D.心房收缩期末13.第一心音标志着 BA.心房收缩开始B.心室收缩开始C.心房舒张开始D.心室舒张开始14.下列哪一项是评价心功能最基本的指标AA.心指数B.每分心输出量C.射血分数D.外周阻力15.心肌的后负荷是指 DA.外周阻力B.回心血量C.血液粘滞性D.动脉血压16.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主要是有 BA.0期去极化B.形成2期平台C.3期复极化D.4期自动去极化17.在心电图上反映左右心室去极化的波形是BA.T波B.QRS波群C.P-R间期D. P波18.从心肌兴奋与收缩的关系看,有效不应期相当于CA.舒张期B.从收缩开始到舒张结束C.收缩期D.从收缩开始到舒张早期19.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主要原因是 CA.有平台期B.动作电位时程长C.有效不应期长D.终池不发达20.早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额外刺激落在心室兴奋的 CA.绝对不应期B.有效不应期C.相对不应期D.心室收缩期21. 以下关于心血管机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动脉弹性对血压起缓冲作用 B.心脏具有泵功能C.小动脉口径可改变外周阻力D.通血毛细血管是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22. 主动脉弓的正确描述是AA. 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B. 发出左、右颈总动脉C. 发出左、右冠状动脉D. 壁内有化学感受器23.颈外动脉的分支不包括 DA.面动脉B.颞浅动脉C.上颌动脉D.甲状腺下动脉24.关于肱动脉的描述错误的是:DA.为锁骨下动脉的直接延续B.沿肱二头肌的外侧下行C.在肘窝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D.在肱二头肌腱外侧可摸到其搏动25.腹主动脉不成对的脏支中没有 CA.肠系膜上动脉B.肠系膜下动脉C.卵巢动脉D.腹腔干26.腹腔干的分支中没有 BA.胃左动脉B.胃右动脉C.肝总动脉D.脾动脉27. 股动脉的描述哪项错的 CA. 是髂外动脉的直接延续B.下行于股前部上份C.位于股静脉内侧D. 为下肢的动脉主干28.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AA.血管口径B.血流量C.血管壁弹性D.血液粘滞性29.其他因素不变,心率加快使脉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A.收缩压增高B.收缩压降低C.舒张压增高D.舒张压降低30.上腔静脉收集范围不包括 DA.头颈部B.上肢C.胸壁D.心脏31. 关于下腔静脉的错误描述是 DA. 是全身最大的静脉B. 为下腔静脉系的主干C. 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D. 注入左心房32. 关于门静脉的描述正确的是 AA.为一短而粗的静脉干B.收集腹腔所有不成对器官的静脉血C.通常由肠系膜上、下静脉汇合而成D.直接注入下腔静脉33.常用作穿刺的静脉不包括 AA.面静脉B.颈外静脉C.头静脉D.大隐静脉34.患者动脉血压降低而中心静脉压升高,一般表示 AA.全心衰B.右心衰C.静脉回流障碍D.循环血流减少35.下列各项中可引起水肿的是AA.毛细血管血压下降B.组织液静水压上升C.血浆胶渗压下降D.组织液胶渗压下降36. 组成淋巴系统的是 DA. 淋巴管、淋巴器官B. 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器官C. 淋巴管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D. 淋巴管道、脾、淋巴结37.关于胸导管的描述错误的是A. 起始部位于第一腰椎体前方B. 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C. 到左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D. 收集下半身和右上半身的淋巴38. 关于右淋巴导管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汇合而成B. 收集右侧上半身的淋巴C. 注入右静脉角D. 收集右侧下半身的淋巴39. 关于毛细淋巴管的错误描述是A. 以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B. 不与毛细血管相连C.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D. 通透性较毛细血管小40.不成对的淋巴干是A. 颈干B. 支气管纵隔干C. 腰干D.肠干一、填空题1.脉管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发现递增负荷运动前血压心率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运动后则明显上升。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体质、运动方式、运动强度等。
血压心率变化与运动前后的关联性分析表明二者呈正相关。
生理学解释指出运动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生理反应。
递增负荷运动对大学生的血压心率有一定影响,对健康也有启示。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运动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以及制定更加科学的运动方案。
本研究对加强大学生运动健康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血压、心率、影响因素分析、关联性分析、生理学解释、健康、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关注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运动作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
递增负荷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方式,通过逐渐增加运动负荷来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力。
递增负荷运动对大学生的血压心率有着明显的影响,研究这种影响不仅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身体的生理反应,还可以为大学生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运动方式对血压心率的影响,但对于递增负荷运动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运动对大学生血压心率的影响规律,为大学生健康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建议。
通过分析血压心率变化的生理学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运动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在递增负荷运动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血压心率变化的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运动对大学生血压心率的影响机制,为制定科学的运动方案提供依据。
我们也希望能够揭示运动前后血压心率变化的关联性,并探讨其生理学解释,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参考。
休克病人的心电图变化在我国,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紧急情况,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失血、创伤、感染等。
休克病人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
其中,心电图变化是休克诊断和评估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正常心电图呈规律的波形,而休克病人由于心脏和血管的改变,心电图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休克病人的心率往往会增快。
这是由于休克状态下,心脏为了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通过提高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
休克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也会导致心率增快。
心率的增快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每分钟心搏次数的增加。
休克病人的心肌缺血会导致ST段的变化。
心肌缺血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组织缺氧。
在心电图上,ST段代表心室肌全部除极后,心室开始复极的过程。
在休克状态下,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发生,ST段会出现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
严重休克时,ST段可能会出现抬高,提示心肌损伤。
再次,休克病人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电生理活动的紊乱导致的,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在休克状态下,由于心脏和血管的改变,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
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心脏波形的异常。
休克病人的QT间期可能会延长。
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其延长可能与心肌缺血、低血钾、低血钙等因素有关。
在休克状态下,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肌灌注不足,QT间期可能会延长。
QT间期的延长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的增加。
休克病人的T波变化也值得关注。
T波代表心室肌复极的过程。
在休克状态下,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发生,T波可能会变得平坦或倒置。
严重休克时,T波可能会出现明显倒置,提示心肌损伤。
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见证了无数次生命的起伏,尤其是在处理休克病人的心电图变化时,我深刻体会到了心电图在急症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当平均动脉压较高时左心房平均压的变化对左心室心输出量cardiacoutpujordanelite1t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心输出量。
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心率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000毫升(4500~6000毫升),即每分心输出量。
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输出量。
作用心输出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为了便于在不心输出量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timothyjordanii时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一般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
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
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单位体表面积的代谢率不同,故其心指数也不同。
新生婴儿的静息心指数较低,约为2.5升/分/平方米。
在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高,可达4升/分/平方米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调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调jordanxirelease节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一是心脏本身的射血能力,外周循环因素为静脉回流量。
此外,心输出量还受体液和神经因素的调节。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后者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
体液因素主releasesjordans要是某些激素和若干血管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心血管活动,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变化。
血管紧张素Ⅱ可使静脉收缩,静脉回流增多,从而增加心输出量。
此外,甲状腺素(T4和T4)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
在缺血缺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情况时,心肌收缩力减弱,作功能力降低,因此心输出量减少。
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实验目的和原理】
心输出量指一侧心室的每分输出量。
它受心率、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和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当前负荷不变时,后负荷增加,则心输出量降低。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在体蛙心灌流,观察前、后负荷改变时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器材和药品】
1、仪器和材料FCO-1蛙心输出量测定系统(长立柱、前负荷标尺0-250 mm、后负荷标尺0-450 mm、后负荷调节模块、动脉插管、10ml量筒、静脉插管、储液瓶300ml)、蛙类手术器械
2、药品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系统组件的安装
二、营养液管路及前、后负荷的准备
将储液瓶中加入实验所需的任氏液,使液体充盈至静脉插管,排除气
泡,关闭三通;调节储液瓶高度,观察前负荷标尺刻度,当液面到达设定前
负荷时,固定储液瓶;拧松后负荷调节模块的锁紧螺钉,滑动模块至设定后
负荷刻度时锁紧螺钉,完成后负荷的调节。
三、FCO-1型蛙心输出量测定系统介绍
计量单位时间内的收集量即为蛙心输出量。
前负荷标尺上液面高低表示了前负荷的大小。
后负荷标尺上液面最高点与心脏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心脏收缩所需克服的静水压,它的高度代表收缩时后负荷的大小。
通过改变前后负荷的高度,可测定蛙心在改变条件下的心输出量。
(装置如下图所示)
四、制备心脏标本
1、用探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将其仰卧并固定于蛙板上,打开胸腔,暴露心脏、剪去心包膜。
2、细心剪去左右主动脉两旁的包膜,右主动脉下穿一丝线,左主动脉下穿两丝线备用。
(正面观)
3、将心脏倒翻向头部,识别静脉窦、后腔静脉(下腔静脉)的解剖位置。
细心剪去下腔静脉两旁的包膜,穿一丝线备用(背面观)
五、后腔静脉插管
储液瓶中加任氏液,将心脏倒翻向头部,识别静脉窦、后腔静脉(下腔静脉)的解剖位置。
细心剪去后腔静脉两旁的包膜,穿一丝线(背面观),提起丝线或用眼科镊子夹住后腔静脉上壁,用眼科剪刀在后腔静脉做一小切口,随即把与储液瓶相连的静脉插管向心插入静脉(注:进行插管时为方便手术操作,可将插管从插管组件上取下进行操作,插入后再装入组件中),并结扎固定。
再将插管组件的三通打开,储液瓶中任氏液即通过静脉插管灌流进入心脏(注意:储液瓶要预先装上任氏液,同时排尽整个管道的气体)。
六、主动脉插管
翻转心脏向下,分离结扎右侧主动脉。
左侧主动脉远端结扎,近心端上方剪一小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插入动脉,并结扎固定。
此时可见液体从动脉插管中流出,心输出液通过主动脉插管进入后负荷管路,收集至小量筒中。
【观察项目】
1.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①调节储液瓶高度,将后负荷固定在5cm处(后负荷标尺显示),用
量筒收集1min流出的液体量。
②缓慢抬高储液瓶,将后负荷固定在10cm处(后负荷标尺显示),用
量筒收集1min流出的液体量。
③缓慢抬高储液瓶,将后负荷固定在15cm处(后负荷标尺显示),用
量筒收集1min流出的液体量。
2.后负荷(动脉血压)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①将前负荷固定于10cm左右,移动后负荷滑动模块将后负荷置于5cm
处,记录1min流出的液体量。
②将前负荷固定于10cm左右,移动后负荷滑动模块将后负荷置于10cm
处,记录1min流出的液体量。
③将前负荷固定于15cm左右,移动后负荷滑动模块将后负荷置于10cm
处,记录1min流出的液体量。
【实验结果】
1、前负荷对心输出量的调节
以前负荷为横坐标,心输出量为纵坐标,绘制心输出量-前负荷关系曲线。
2、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调节
以后负荷为横坐标,以心输出量为纵坐标,绘制心输出量-后负荷关系曲线。
【结果分析】
本实验以蟾蜍心脏为实验材料,通过改变灌注液面高度改变前负荷(同时也就改变了回心血量),通过改变动脉插管的液面高度改变后负荷。
1、前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
前负荷、心机收缩能力、后负荷决定搏出量的多少。
前负荷指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着心肌的初长度。
通常用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容积反映心室的前负荷或初长度。
在一定限度内,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容积)愈大,心室肌的初长度愈长,则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就愈大、搏出量就愈多。
因此,把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使心肌的收缩强度和速度增大,搏出量提高的这种调节,称为异长调节。
•心脏前负荷指心室末期压力或容积。
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初长度↑→搏出量↑。
其意义: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可以随着静脉回流量增加而提高搏出量,使搏出量与静脉回流量经常保持动态平衡,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内蓄积,这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表现,是对搏出理的一种精细调节。
心室肌的前负荷是由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决定的。
此量等于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剩余血量的总和。
其中静脉回心血量是影响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重要因素。
而静脉回心血量又与心室舒张期的时程和静脉回流速度呈正比。
此外,心房收缩也能增加心舒末期的充盈量,因而可提高心肌收缩强度和速度。
2、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调节
指心室肌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即心脏在射血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
这一阻力来自动脉血压。
因此用动脉血压来反映心脏的后负荷。
在整体内,动脉血压升高,使心室后负荷增大而导致搏出量减少,但搏出量的减少,却使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加之静脉回流量不变,因而使心脏的前负荷增加,通过异长调节搏出量恢复正常。
在动脉血压增高的情况下,要通过心脏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脏后负荷三方面综合作用的影响,使心脏得以维持适当的搏出量。
【结论】
心脏的泵功能受到前负荷、后负荷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心脏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证在特殊情况下的供血。
【注意事项】
1、静脉插管水平放置的高度应与前负荷标尺上的零刻度线持平,动脉
插管水平放置的高度应与后负荷标尺上的零刻度线持平。
2、手术操作时应注意分离并穿线结扎两侧肺静脉和右侧主动脉,防止
灌流液溢漏。
3、整个实验中管道不要扭曲,输液管道中不得存有气泡。
4、心脏表面经常滴加任氏液,防止组织干燥;手术时不要损伤静脉窦。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