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管理类事故隐患排查标准及范围与要求
- 格式:docx
- 大小:29.97 KB
- 文档页数:4
目次前言 (2)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公路水路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3.1公路水路行业 (3)4基本要求 (4)4.1健全机构 (4)4.2完善制度 (4)4.3组织培训 (6)4.4落实责任......................................................................................................... 错误!未定义书签。
5隐患分级与分类 (6)5.1隐患分级 (6)5.2隐患分类 (7)5.2.1 基础管理类隐患 (7)5.2.2 作业现场类隐患 (7)6工作程序和内容 (7)6.1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7)6.1.1 基本要求 (7)6.1.2 作业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7)6.1.3 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7)6.2制定排查计划 (8)6.3隐患排查 (8)6.3.1 排查类型 (8)6.3.2 排查要求 (8)6.3.3 组织级别 (9)6.3.4 排查周期 (9)6.3.5 确定排查项目 (9)6.3.6 排查结果记录 (10)6.4隐患治理 (10)6.4.1 治理建议 (10)6.4.2 隐患治理的要求 (10)6.4.3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 (11)6.4.4 一般隐患治理 (11)6.4.5 重大隐患治理 (11)6.4.6 隐患治理验收 (12)6.4.7隐患排查分析评估 (12)6.4.8隐患排查统计分析 (12)7文件管理 (13)8隐患排查的效果 (13)9持续改进 (13)9.1评审 (13)9.2更新 (14)9.3沟通 (14)附录A (资料性附录) (15)现场管理类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15)附录B (资料性附录) (17)现场管理类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17)附录C (资料性附录) (19)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19)附录D (资料性附录) (20)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台账 (20)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隐患分级和分类、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隐患排查的效果、持续改进等。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内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各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实施指南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694—2013 风险管理术语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事故隐患hidden risk of work safety accident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2 隐患排查screening for hidden risk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3.3 隐患治理elimination of hidden risk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3.4 隐患信息hidden risk information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4 基本要求4.1 组织有力、制度保障企业应根据实际建立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能够保障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4.2 全员参与、重在治理从企业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都应当参与隐患排查治理;企业应当根据隐患级别,确定相应的治理责任单位和人员;隐患排查治理应当以确保隐患得到治理为工作目标。
4.3 系统规范、融合深化企业应在安全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隐患排查治理贯彻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1 目的和范围1.1目的对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缺陷等进行辨识,以确定隐患、危险、有害因素或缺陷的存在状态,以及它们转化为事故的条件,以便制定整改措施,消除或控制隐患和危险、有害因素,保证公司生产安全。
1.2范围适用于公司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AQ301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DB37/T 3010-2017《化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GB/T 23694—2013 风险管理术语公司获取识别的其他法规、标准、规范和文件。
3 定义3.1 问题是指尚未构成事故隐患的小缺陷或不符合,发现后能立即纠正或整改,即使发生,人员也不会受伤、不会损失工作时间、损失财产,公司内部声誉不受影响,例如:现场卫生。
3.2事故隐患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包括:(1)作业场所、设备设施、人的行为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规定的情况。
(2)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未作明确规定,公司危害识别过程中识别出作业场所、设备设施、人的行为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等。
3.3 隐患排查 (即安全检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内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各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实施指南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事故隐患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2隐患排查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3.3隐患治理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3.4隐患信息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4 基本要求4.1组织有力、制度保障企业应根据实际建立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能够保障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4.2全员参与、重在治理从企业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都应当参与隐患排查治理;企业应当根据隐患级别,确定相应的治理责任单位和人员;隐患排查治理应当以确保隐患得到治理为工作目标。
4.3系统规范、融合深化企业应在安全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隐患排查治理贯彻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4.4激励约束、重在落实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鲜明导向。
企业应明确每一岗位都有排查隐患、落实治理措施的责任,同时应配套制定奖惩制度。
5 总体结构5.1标准层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体系包括通则、细则和实施指南三个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