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井喷事故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68.89 KB
- 文档页数:13
12.23井喷事故反思12.23井喷事故反思在重庆“12·23”井喷周年之际,对事故进行反思,从中吸取教训,有利于防止同类事故的再度发生。
事故回顾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境内天然气矿发生井喷,致243人硫化氢中毒死亡,大面积污染,6.5万余人逃离家园,直接经济损失9000余万元。
“井喷”发生在罗家16号井。
罗家16号井所在气田共有五六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是西南地区的大气田,同时也是高含硫气田。
川东北气矿作为业主,将16号井承包给四川石油局川东钻探公司,二者同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6号井由四川石油管理局川钻12队承钻,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晓阳村境内。
该井设计井深4322米,水平横穿700米,2003年5月23日开钻,12月23日21时55分,井底突发溢流,造成井喷失控。
井喷发生后,由于现场有毒气体浓度太高,无法施救,24日16时,对放喷管线实施点火,才使空气中硫化氢浓度逐渐降低,井喷得到初步控制。
26日上午,实施压井。
27日,压井成功。
在这起事故中,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派出防化分队70余名官兵,承担了搜救井喷核心区群众、化学侦察、采样分析、检查人畜的中毒症状、对染毒区实施监测等救援任务。
此外,防化分队官兵还对灾民集中安置地点进行消毒防疫,并向群众讲解防护知识,演示防护自救的动作。
事故教训1.违规操作是造成井喷事故的直接原因井喷的主要原因是有关人员对这口井的特高出气量预测不足,起钻操作违规,不按规定灌注钻井液,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
直接原因是有关人员违章拆卸钻杆上的回压阀(防井喷的装置)。
2.未能及时点火,造成事故的扩大和恶化事故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未能及时采取放喷管点火,烧掉硫化氢,造成大量含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扩散,致使现场有毒气体浓度太高,无法组织力量进入现场施救,从而导致事故的扩大和恶化。
3.安全存在漏洞,缺少事故应急预案川东北气矿的安全制度存在很多漏洞。
例如罗家16号井的作业指导书只记录到2003年9月15日。
罗家16井“12?23”井喷事故对应急工作的启示2003年12月23日,罗家16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并造成243人死亡。
针对中石油最严重的这起灾难,笔者从应急工作角度思考提出,提出应急工作重在准备。
标签:应急工作;应急准备;启示一、事故回放2003年12月23日22时,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二公司川钻12队承钻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16井在起钻过程中发生特大井喷事故。
事故造成243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转移疏散人口6.5万人,9.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9千余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1.井喷直接行为原因:2003年12月23日12时起钻过程中顶驱发生偏移,检修4小时后继续起钻。
副司钻向××,没有按照规定在起钻前要进行90分钟泥浆循环,仅循环35分钟便起钻,没有将井下气体全部排出,影响泥浆液柱的密度和密封效果;起钻过程中违反了“每起3柱灌满钻井液1次”的规定,其中有9次是超过了3柱才进行灌浆操作,最多起了9柱钻杆后才灌注钻井液,致井内液压下降0.5MPa,不足以克服地层压力,加之提升钻具产生的“抽吸”作用,是导致井喷的主要行为原因。
间接行为原因:其心理行为是加快工期、早干完早结束,即节省成本又能早些休息,认为泥浆密度足以克服地层压力,麻癖大意、心存侥幸。
录井工肖××,对副司钻连续违章作业未及时制止、也未上报队长,未尽到监督义务。
2.井喷失控直接行为原因:2003年12月21日,因地面无法接收到井下测斜仪信号,钻具起出后,定向井服务中心工程师王××,现场技术组负责人在发现钻具内的“无线”测斜仪已损坏后,更换为“有线”测斜仪,因有线测斜仪需要从钻具内投放电缆为测斜仪供电,钻具组合中的的回压阀(防钻具内井喷的装置)受电缆制约,一是回压阀不能对钻具起到正常关闭作用,二是回压阀在上移关闭钻具时亦会对测斜仪电缆造成损坏,便做出卸下回压阀的决定。
12.23特大井喷事故反思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重庆开县,中石油川东北气田罗家寨16号井发生井喷事故,剧毒硫化氢夺走了243条人命,4000多人中毒就医,10万人连夜疏散。
事故过后,经过事故的调查人们发现,当天作业的各个环节责任人都有着自己的违规行为,麻痹和过失紧紧串起,最终成为引爆特大安全事故的导火索。
在我们的安全生产中,各个环节节节相扣,互相监督的机制可以避免人因懒惰心理或者疏忽在工作中的不足,但是制度终归是制度,而执行这些制度的人才是应该处于工作的核心地位。
在现有的工作机制中,往往更注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而忽略对执行人的培训,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这些工作的人缺少责任心和应对各项问题的技术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说,在我们日后的工作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工作重心,加强工作执行人员责任心和技术能力的的培训,真正我们的工作制度更好地执行下去。
201004 重庆开县重庆开县“12·23”“12·23”“12·23”特大特大特大““井喷井喷””事故事故■事故经过事故经过2003年12月23日夜,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由川东石油钻探公司承钻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号井,在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
由于大量的天然气和硫化氢气体从井口喷出达30米高程,失控的有毒气体随空气迅速扩散,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
井喷事故波及28个村庄,总共造成2142人因硫化氢中毒住院治疗,243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9.3万多人受灾。
当时有媒体估算,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6432.31万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以及环境受到的影响无法估量。
■事故事故原因原因原因事故直接原因:现场作业人员对这口高产出的气井预测不足,对高含硫高产出的水平井钻井工艺还不够成熟,违章违规,在起钻过程中,泥浆的循环时间严重不足,又不按规定进行灌注,没有及时发现溢流的征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产生井涌、井喷。
事故扩大、恶化原因:现场人员违反有关规定拆除了在钻具中安装的回压阀,也就是防井喷的装置,导致了井喷的严重失控。
井喷失控以后,没有及时对放喷管线实施点火,以致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有害气体喷出,造成了这次事故的扩大和恶化。
经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确定为特大责任事故后,重庆市公安机关随即成立了“12·23”专案组,于2004年1月2日正式立案侦查,1月10日,经检察机关批准,依法对王建东等3人实施逮捕。
王建东,四川省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院定向井中心工程师、开县高桥镇16号井现场负责人。
宋涛,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二公司12队技术员。
向一明,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12队副司钻。
公安机关侦查查明,2003年12月20日、21日,王建东在发现并证实钻具内的测斜仪已损坏后,将此情况告诉了宋涛,提出要换测斜仪,卸下钻具内的回压阀,并令工人实施。
12.23特大井喷事故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调查报告结果,罗家16H井井喷失控后,未按有关规定安排专人监视井口喷势情况、检测井场有毒气体浓度,致使无法及时收集井口准确资料和确定点火时间。
公司经理在是否应该采取放喷点火措施问题上,未能尽快做出明确指示。
公司总工在井喷失控后,作为现场总指挥,在有关人员请示是否采取点火措施时,没有向上级请示就以天太黑、现场情况不明、不安全为由不同意放喷点火,到达现场后未去井场进行实地勘察,也没有按规定组织人员观察井口情况,以至未能及时掌握井口放喷情况并采取点火措施。
当时井场天然气的浓度还未达到天然气—空气混合比和硫化氢—空气混合比的爆炸极限,组织放喷点火应该有充足的时间,点火也不致危及井场安全。
井喷事故发生时,钻井队发出了井喷警报,但是这种警报信号只有钻井作业人员了解其意义,周围的居民并不了解这种警报信号,同时由于事发时正值人们睡眠时间,睡梦中的居民没有及时作出反应。
突发事故下,缺乏对周边群众发出警报的设备。
井喷失控后,在组织井控无效的情况下,当班人员开始撤离现场,并通知疏散周边群众。
高桥镇当地政府得到事故信息后,也立即派人通知群众疏散撤离,但是,由于缺乏通知报警技术及装备,井队作业人员和当地组织的通知人员只能靠人员的呼喊去惊醒睡梦中的居民。
通知警报技术在疏散撤离群众时严重制约了疏散效率。
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公众之间缺乏必要的协同应急机制,没有制订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应急预案,在决策、指挥、联络、执行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应急救援中权责不明,分工不清,延误了应急处置时机,严重影响了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钻井队没有及时履行向群众普及安全防范常识的义务,让群众明白如何自救,从来没有告知他们如何防范有毒气体,导致当地群众对井喷的毒气危害性认识不足,疏散过程中甚至有部分群众擅自逃回家中,其中晓阳村有近40人返回后无一人生还。
中石油2006年“3.2”井漏事故事故发生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联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科学果断决策点火放喷卸压,杜绝了硫化氢气体扩散中毒事故的发生。
重庆开县井喷事故案例分析赵胜绪事故背景“罗家16H”井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境内,气藏天然气高含硫,中含二氧化碳,该井设计井斜深4322米,垂深3410米,水平段长700米,于2003年5月23日开钻,设计日产100万立方米。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川钻12队对该气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来势特别猛烈,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具水眼喷涌达30米高程,硫化氢浓度达到100ppm以上,预计无阻流量为400万-1000万立方米/天。
失控的有毒气体(硫化氢)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据统计,井喷事故发生后,离气井较近的开县高桥镇等4个乡镇,30个村,9.3万余人受灾,6.5万余人被迫疏散转移,243位无辜人员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8200余万元。
其中受灾最重的高桥镇晓阳、高旺两个村,受灾群众达2419人,遇难者达212人。
此次事故是建国以来重庆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故[1]。
事故涉及的主要问题1.罗家16号井采用的是“过平衡钻井”,即钻杆内外的泥浆形成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地层流体(天然气)原则上不可能进入井筒,即使井口敞开也不会发生井喷。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事故调查组专家组的专家排除起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气侵现象以及地层可能出现溶洞等异常情况,从而断定发生井喷的原因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起钻时没有注入足够的泥浆,或者是泥浆的密度不够,二者的结果会使井内液柱压力减小,导致地底有毒气体涌出。
2.井喷是石油钻探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即便发生井喷,如果得到合理的控制也不会酿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而且各国的石油工业都有一套完善的防喷操作规程。
对于本次发生的井喷,钻井工人虽然立即开动防喷器封闭了钻柱和井筒之间的环形空间,但是没有及时抢接顶驱或者抢接失败,泥浆高速从钻杆中间的泥浆孔喷出,才导致井喷失去控制。
3.井喷失控之后,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有毒气体喷出并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