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语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72 KB
- 文档页数:2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易错题诊断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
2019全国语文一卷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翻译鲍子难客【原文】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翻译】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席间,有人献上鱼雁,他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帝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仅凭借智慧大小,力量强弱,相互制约,得以生存,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注释】齐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食:宴饮.祖于庭:在庭院里设宴祭路神.祖:古人出远门先设宴祭路神叫“祖”.殖:种植,使……繁衍生长.以:用来 .为:给.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中间.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和:应和.表示同意.亦:也.坐:通“座”,坐席,座位.响:回声.徒:只.类:种类;物类.蚊蚋(ruì)囋(zǎn)肤:蚊蚋咬人的皮肤.蚋,一种吸血昆虫.囋:叮咬.食客:投靠在贵族门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并:一起.智力:智慧和力量.本:本来,原本.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2. 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翻译新浪教育,语文原卷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019年全国一卷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下面是一篇文言文,共有四道题目,完成题目后可以得到19分。
XXX是洛阳人,年仅十八岁,因为能够诵读诗歌并且写作能力突出,声名在郡中传开。
XXX是河南的守护官,听闻了XXX的才华,就召见他并且宠爱他。
XXX被召入门下,受到了很高的待遇。
当时汉朝的皇帝XXX登基继位,听闻河南守XXX治理国家平稳,于是与XXX一起前往研究。
之后,XXX征召XXX为廷尉。
廷尉认为XXX虽然年纪尚轻,但是已经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后来,XXX皇帝任命XXX为博士。
当时XXX年纪最小,但是每次诏令下来时,他总是能够与老一辈的博士一起商议。
XXX认为汉朝已经安定,应该改正朔、改变服色、制定制度和官名、振兴礼乐。
他起草了相关的仪式和法规,崇尚黄色,采用五行之说,改变秦朝的法律。
XXX即位后,他采纳了XXX的建议,修改了律令,将列侯都归国。
绛、灌、东阳侯、XXX之等人都嫉妒XXX,短他是年轻人,想独揽大权,使各种事情混乱。
XXX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不再采纳XXX的建议,但还是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XXX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XXX。
为长沙XXX三年。
后岁余,XXX见。
XXX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XXX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XXX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XXX,自以为过之,今不及。
居顷之,拜XXX为XXX太傅。
”XXX,XXX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XXX。
XXX复封XXX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XXX,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XXX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XXX不听。
居数年,XXX骑,堕马而死,无后。
XXX自伤为XXX,哭泣岁余,亦死。
2019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取胜易断文言翻,高考卷中要求直,也就是字字落。
所字字落,主假如判断每一个虚、的用法和意,找出通假字、古今异字、活用等,并做正确解,要掌握句式特色和句子的气。
详细来,从“留”“ ”“ ”“ ”“ ”“ ”六个方面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等闻名,皆保存不。
“ ”,将音成代双音,将活用成活用后的,将通假字成本字⋯⋯凡的,一律之。
“ ”,即出古代法省略或含的内容,特是省略句。
“ ”,指去那些无心或没有必需出的虚。
“ ”,指把文言句中特别句式按代要求整来。
“ ”,指文言句中修辞方法的法,用典用事的地方,依据上下文灵巧、通地出。
可住口:文言翻重直,掌握粗心斟句。
人名地名不用,古代替。
倒装成分地点移,被省略律。
碰虚因句,会气重流畅1.( 2019 年湖北卷)把资猜中画的句子翻成代。
二世祖伍,有善行,称好人公。
⋯⋯好施予,勤力活家,人口食,余悉以里乏者。
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作糜哺者于其下。
⋯⋯高祖重光,字廷宣。
⋯⋯丁巳,皇新三殿,求大木,取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公。
公深入其阻。
冲瘴,勤事以死。
事,特加恩恤,祭葬。
壬戌秋,三殿成功,以公前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川公次子,方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母常、岳、,如1 / 2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让步,君子也。
遇事大方,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分析】(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茂盛”。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好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 放到谓语“作”前。
参照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茂盛,(好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怪树木。
走:跑。
从文意通畅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边。
参照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怪树木告诉他。
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对于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南: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
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 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07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
走:跑。
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
参考译文:忠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
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2.(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
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 (2)易错点是“平治”。
平:平定,治理。
治:治理。
“平治”同义。
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
汉末扰乱,关东皆震。
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
峻说原曰:“ [注]①太祖:曹操。
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
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
……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考点解读★★“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
“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
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技巧点拨★★翻译方法(1)留。
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
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
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
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
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 译“荒年”。
(3)拆。
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二(4)增。
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
如:“黑质而白章。
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二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
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 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5)册h 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
2019⾼考语⽂⽂⾔⽂翻译技巧如何做⽂⾔⽂翻译题 要说起⾼考语⽂当中除了作⽂,最难的是什么,就要属⽂⾔⽂翻译了。
如何拿⽂⾔⽂的⾼分呢? 今天⼩编在这分享⼀些2019⾼考语⽂⽂⾔⽂翻译技巧给⼤家,欢迎⼤家阅读! ⾼考语⽂⽂⾔⽂解题技巧 ⼀、悟词义——重点实词要落实 所谓重点实词,就是那些在句⼦中承担关键意义的、意义有别于现代汉语的或有多重义项的词语。
翻译时既要借助于平时的积累与联想,⼜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
1.译准古今异义词 为了考查考⽣对关键实词的精准理解,命题者通常会选⽤那些最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来翻译。
对此考⽣要有⾜够的警惕,千万不可先⼊为主,“今为古⽤”,应该紧紧结合语境确定其义。
如⽂段1第(1)句中的“廉”字,⽂段2第(1)句中的“物”字,都是容易以今律古的实词,应借助积累与语境,准确译为“调查”“⼈们”。
这两个字都是单⾳节的古今异义词,对于那些形同现代汉语双⾳节词⽽实为两个词的古今异义词更要格外注意,它们是两个词,应拆开翻译。
如⽂⾔⽂中的“妻⼦”应为“妻⼦”“⼉⼥”两个词义。
2.译准多义词 重要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中只能有⼀个义项切合。
因此,要学会利⽤上下⽂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
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词中⼏个相近⽽⼜易混的义项。
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
不管如何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个义项是最恰当的。
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检验来确定了。
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3.译准专有名词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化知识”这⼀考点已正式⾛进《考试说明》,考查中既单独设题,⼜在翻译中体现。
近年来,命题者越来越青睐含有⽂化知识的句⼦。
如果考⽣不知道它是⼀个⽂化知识、⼀个专有名词,结果硬译就会使语意佶屈聱⽛。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其辞简而意赅,其义深而难解。
欲通文言,非一日之功,需得法度,方可渐入佳境。
兹为吾辈献上六招,以制胜文言文翻译之难关。
一、字字落实,逐句翻译文言文翻译,首当其冲者为逐字逐句。
然文言与白话,字义有异,故须详查字典,明辨字义,不可臆测。
如遇生僻字,当查考其本义,不可随意替换。
逐句翻译,使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此为翻译之本。
二、把握句式,调整语序文言文句式与白话文不同,有省略、倒装、宾语前置等。
翻译时,须把握句式,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
如遇倒装句,应将主语与谓语调换位置;如遇省略句,应补充省略成分。
调整语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三、理解词类活用,掌握修辞手法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繁多,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翻译时,须理解词类活用,使译文准确。
此外,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如比喻、拟人等。
掌握修辞手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四、注意语气、情感,传神达意文言文表达含蓄,语气、情感丰富。
翻译时,应注意语气、情感,传神达意。
如遇感叹句、疑问句等,应适当添加语气词,以表达原文的语气。
同时,注意把握原文的情感,使译文生动传神。
五、对比原文,核实无误翻译完成后,需将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核实无误。
如遇疑点,应重新查阅资料,确保翻译准确。
对比原文,使译文更加严谨。
六、借鉴前人,汲取经验翻译文言文,可借鉴前人经验。
历代翻译家如王义山、严复等,均有翻译佳作。
阅读前人翻译作品,学习其翻译技巧,汲取经验,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需字字落实,把握句式,理解词类活用,注意语气、情感,对比原文,借鉴前人。
如此,方能克服难关,翻译出准确、通顺、生动的文言文。
吾辈当勤学苦练,砥砺前行,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翻译时,首先要理解“学”和“思”的含义,分别指学习和思考。
然后,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解析:这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时,要注意“固”表示“本来”,“或”表示“有的”,“泰山”和“鸿毛”分别比喻重要和轻微的事物。
翻译为:“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
翻译时,要理解“青”和“蓝”的比喻意义,分别指颜色和事物。
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解析:这句话出自《周易·乾》。
翻译时,要注意“天行健”表示天道刚健,君子应效仿。
翻译为:“天道刚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
翻译时,要注意“庸”表示“岂”,“乎”是句末语气词。
翻译为:“哪管他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六、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余闻之先师董仲舒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解析:这句话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翻译时,要注意“善”表示“好的”,“师逸而功倍”表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翻译为:“我听说我的老师董仲舒说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总结: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2. 关注上下文,把握文章主旨;3. 翻译时,要忠实原文,尽量做到字字落实;4. 注意句子结构,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备战2019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实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实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能够变化,句式也能够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相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2019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三事继母常、岳、卢,如
所生。
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
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遇事慷慨,不避艰险。
及卒,无一语及家事。
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
“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
“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
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
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
走:跑。
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
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
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1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