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翻译(2019届用)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2019全国乙卷文言文翻译详解(201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翻译专练一、(2019·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5分)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5分)【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很多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多次上奏,指出诸侯封地有的多达几个郡,不合古代的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1)关键词:“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诋毁,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关键词:“数”屡次,多次;“言”说,指出;“或”有的;“连”接连;“稍”逐渐。
二、(2019·全国卷Ⅱ《史记·商君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参考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礼制。
(关键点: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
(关键点: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三、(2019·全国卷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训练30则一、二人并走(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姥者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晋书·符融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卧薪尝胆勾践之围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志会稽之耻邪身自操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孟子少时(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四、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jí不安)。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主备人:许志海刘云龙靳超峰一、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技巧】第一招: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器物、书名、度量衡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2.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贾谊《过秦论》)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的意见。
3.褒禅山亦谓之花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称作花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
4.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08安徽高考)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过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第二招: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句中停顿词、倒装句子的标志词、偏义复词的虚指成分。
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句中短暂提顿)(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公姥”偏指“姥”:婆婆)就可以告诉婆婆,及时把我遣送回娘家。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已经出洞了,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没能尽情享受到游览的乐趣。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苏洵《六国论》)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5.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陶渊明《桃花源记》)山上有个小洞,(里面)好像有光亮。
6.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啊,多么高的山峰啊!7.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第三招:换——古代表年岁、风俗的词要换,词类活用词的词要换,古今异意的词要换,通假字要换……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
(特别注意:“丁…忧”“下车”、“乞骸骨”及表示官职升降的词“除”、“拜”、“左迁”、“谪”、“召”“辟”“公车”)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古今异义:地位低,见识浅)先帝不因为我出身卑微,见识短浅,(竟然不惜)降低自己身份委屈自己(而三顾茅庐)。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垂髫”古代年岁,三四岁至八九岁儿童;注意“弱冠”“及笄”“耄耋”,“期颐”等)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赤壁赋》)(十六。
同时注意“晦”“朔”“望”)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划着小船在黄州赤壁下游玩。
4.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登上皇帝的宝座而控制天下。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廷;乡野)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为他的百姓担忧;处在边远的乡野之间,就为他的君主担忧。
6.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有”通“又”)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
小结:对文言句子的每个字,我们落实这三个方法,就能做到“字字落实”了。
第四招:调——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第五招: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单音实词扩展成双音实词)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增补主语)问他们(为什么讥笑),(那些耻笑别人拜师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年龄相近,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增补谓语“择”)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发现)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輮以为轮。
(《劝学》)(增补宾语)用火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5.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增补介词成分)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6.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数词的增补)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第六招: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有修辞的把修辞句翻译出来,灵活贯通地翻译。
当然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此基础上看看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是否符合逻辑。
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互文手法)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类似: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西值松柏左右植梧桐)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借代,古诗文中比较多,比如:布衣,黔首,元元等)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清静(的居室),也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对照式翻译/对仗式翻译/对偶翻译)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
第七招:猜——遇到疑难时,不妨根据语境来猜。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
吴履查案问清原故,立即释放百姓,并告诉以中。
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
”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多而犯人未捕住,情况紧急有些变化怎么办?”周以中怒气才消解。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必须注意上下句或者上下文。
文言文翻译歌诀文言翻译重直译,实词准确关全句。
人地官名不必译,古义通假要代替。
碰见虚词因句译,特殊句式按规律。
猜词联系上下句,留删换调补贯记。
文言文翻译学案第一招: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器物、书名、度量衡的词,皆保留不动。
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贾谊《过秦论》)——————————————————————————————3.褒禅山亦谓之花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08安徽高考)——————————————————————————————第二招: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句中停顿词、倒装句子的标志词、偏义复词的虚指成分。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2.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苏洵《六国论》)——————————————————————————————5.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陶渊明《桃花源记》)——————————————————————————————6.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7.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第三招:换——古代表年岁、风俗的词要换,词类活用词的词要换,古今异意的词要换,通假字要换……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赤壁赋》)——————————————————————————————4.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6.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小结:对文言句子的每个字,我们落实这三个方法,就能做到“字字落实”了。
第四招:调——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第五招: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8.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韩愈《师说》)——————————————————————————————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10.輮以为轮。
(《劝学》)——————————————————————————————11.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1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六招: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有修辞的把修辞句翻译出来,灵活贯通地翻译。
当然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此基础上看看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是否符合逻辑。
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类似: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西值松柏左右植梧桐)——————————————————————————————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3.既无叔伯,终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