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的启示22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22
破窗效应的启示破窗效应是一个有趣的概念,它源于一系列研究,揭示了环境的质量和维护的关系。
它首先由犯罪学家Philip Zimbardo在1969年提出,他观察到一系列破窗、涂鸦和其他破坏行为,加剧了一个社区中的不良行为和犯罪。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维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如何看待细节以及他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破窗效应的概念是这样的:一个破窗如果不被及时修复,那么会给人们传达一种信息,即这个地区的管理者或居民对这个社区的状况并不关心。
这会导致其他人更容易采取类似的破坏行为,从而在整个社区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换句话说,一个被忽视的小问题很容易演变成一个大问题。
这个概念可以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犯罪学。
在商业环境中,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如果在我们的眼中显得不注意细节、不充满活力,我们可能会对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失去信心。
这就是为什么品牌形象和体验非常重要的原因。
如果一个公司的网站或营业场所表现出破窗效应,我们就可能认为他们对维护高质量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有所不足。
另外一个领域是教育。
在教室中,一个不修复的破窗可能让学生产生不重视学习、不遵守规则的印象。
这可能导致班级氛围的恶化,学生们更有可能从事一些不良的行为。
而相反,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可以给学生们传达秩序、规则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它可以激发他们更好的参与学习,并培养出好的行为习惯。
相对来说,我们可能觉得只是一个掉了渣的墙角或者一个杂乱的办公桌并不重要。
但是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些细节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时,我们就会明白破窗效应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避免掉入这种漫无目的的破坏行为中,而是要努力维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并提供一个积极的榜样。
破窗效应的启示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层面。
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和公共场所看起来破破烂烂、肮脏不堪,那么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也会随之变差。
这会影响到城市的吸引力,对经济和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6S管理:与心态有关的哲理与现实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或楼房,如果那些被打破了窗户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同样一个道理:如下这些现象,就是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1、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2、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大家(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3、如果我们的生产车间现场有人乱丢、乱摆放产品,那么就会出现第二个人这么做,第三个、第四个、、、、、、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
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
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
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
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 ..............................................1、把早餐带入厂区或车间,吃完了身边没垃圾筒,就随手丢弃了吧?2、去市场买瓜子,抓几个尝尝。
瓜子皮你放哪儿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将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3、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当时没找到垃圾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直接扔呢?4、设备上的灰尘、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5、一个脏、舌L、差的工作环境,你会满意吗?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1969年做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一辆停在加州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结果后者当天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加州的那辆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
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管理。
}9S、地板、墙面}良品、不良品标识与区分}完好的东西,没有人去破坏;而破坏了的东西,就会遭受更大的破坏。
没有“窟窿”的时候,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一起去把它变成“大窟窿”。
这种奇怪的“破窗现象”,在组织管理中经常出现。
对于违反组织程序和规章制度的行为,没有进行严肃处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发生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当大家违反了程序和制度时还称“XX都是这样干的!”或者“上次就是这样做的!”制度多半也就是成了废纸一张。
例子.某企业推《XXXXX制度》}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员工穿着工作服上班”是公司的一项规定,可是有一天,某员工没有穿工作服上班,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理且从其它人那里得到一种无言的宽容,另一个员工就会想:“有人不穿工作服了,明天我也不穿”。
渐渐就会有一小批人不穿工作服上班,进而发展到一大批人不穿工作服上班,最后“员工穿着工作服上班”的规定也就不再成为规定了。
以致于出现“有制度不依,执行制度不严,违反制度无所谓”的现象,制度的执行力严重下降、内部管理混乱也成为必然。
究其原因,固然和某些个体的自身素质有关,但群体对违规行为的宽容与执行部门对违规行为的纵容也是难辞其咎的。
“破窗效应”的概念和启示一、“破窗效应”的概念: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二、“破窗效应”的表现: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
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
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
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
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
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
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
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
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三、“破窗效应”的理论启示: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破窗效应”的表现尤为明显。
教室的垃圾桶旁边有一块纸屑,没人捡,不久,就会有第二块,第三块纸屑的出现,没过半天,教室内就会纸屑遍地;上课时,一个学生趴着睡觉,老师视而不见或没有及时提醒,不久,上课时睡觉的学生就会递增;课堂上,对班里个别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熟视无睹,不加以制止,不知不觉中“破窗”就会越来越多,结果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违反课堂纪律。
“破窗效应”为我们教育者带来这样一个启示:班级管理的缺失往往就在一些细小的方面,如果这些缺失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那么整个班级就会产生缺乏责任心的氛围,而班风和学风往往就会在这种不良氛围中受到侵蚀。
“破窗效应”既然对班级教育管理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就要重视和防范“破窗效应”的产生。
同时,我们又可以巧妙地运用“破窗效应”来加强和优化班级管理。
一、环境“美窗”。
当我们进入一个环境非常优美一尘不染的地方,我们就不会去吐一口痰,扔一张纸,这就是周围的环境在暗示我们不要去破坏这美好的环境。
“破窗效应”强调的是利用外在的环境来教育人,因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逆其道而行之,运用“破窗效应”的反面——“美窗效应”来指导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