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26.63 KB
- 文档页数:4
大邑县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发展建议大邑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行政单位。
该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具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
本文将对大邑县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并就其发展提出建议。
一、生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1. 自然资源大邑县位于岷山余脉与川西丘陵地带之间,是一个高原山地地形,拥有丰富的水源资源,其中包括石泉河、安丰溪、太室山水库等。
这些水源资源为大邑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开发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山地水上项目,例如漂流、垂钓等。
此外,大邑县还拥有较为丰富的植被资源。
该县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这里有森林、草地、湖泊、河流、峡谷等多种生态景观,极具观赏价值,可作为自然景观旅游的目的地。
2. 人文资源大邑县是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名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多种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为大邑县提供了优越的文化底蕴,也使得该县成为历史文化旅游的热门地点。
此外,大邑县还有若干民间工艺文化遗产,如蜀绣、竹编、剪纸、泥塑等。
这些文化遗产为大邑县提供了多元化的体验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二、发展建议1. 加大景点建设和维护投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邑县的旅游景点也不断增多,但对于景点的管理、保养不尽如人意。
必须加强旅游景点的投入,加强景点维护和绿化,提高景点服务质量,以提高游客参观景点的体验度。
同时,应加快保护历史遗产和文化遗址的工作,保护好自然环境、山林水源等生态资源。
2. 加强旅游基础建设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邑县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市场需求的研究与分析,加强各项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包括道路建设、酒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等,为旅游企业和游客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3. 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加强旅游相关部门的管理体制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服务水平的监管,维护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卫生清洁。
九寨沟旅游资源分类、分析及美学评价一、九寨沟旅游资源分类:1、依据资源的形成机制分,九寨沟的山水属于天然的资源,它形成于第四季古冰川时期,现保存着大量第四纪古冰川遗迹。
第四纪中,九寨沟内发育过古冰川,下到海拔2200m,甚至比这更低的位置.九寨沟内一系列海子是第四纪冰期中由冰蚀和冰川终碛阻塞形成的。
瀑布是冰川后期流水在古冰川高大终碛上侵蚀和局部崩塌作用形成,在海子堤埂上从水下长出的灌木和树木是冰后期植物长期适应冷水环境的结果,海子、堤埂,瀑布和雪山林海构成九寨沟奇特风景.2、按照自然资源的属性分,九寨沟既有自然资源又有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地貌:九寨沟角峰峥嵘,刃脊巍峨,冰斗、U字谷十分典型,悬谷、槽谷独具风韵。
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
水体:九寨沟一系列的海子属于冰川湖(五花海、熊猫海、箭竹海、孔雀河、孔雀海、盆景滩、芦苇海、火花海、犀牛海和季节海、五彩池和长海等)五花海的底部景观妙不可言,湖水一边是翠绿色的,一边是湖绿色的,湖底的枯树,由于钙化,变成一丛丛灿烂的珊瑚,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非常迷人。
五花海有着“九寨精华”及“九寨一绝”的美名,站在五花海最高点,即老虎石上俯视,可一览五花海全景。
金秋时节,四周山坡上的彩叶纷纷坠落在池水中,倒影、水波、阳光、落叶的完美结合,将人间最绚烂的颜色糅合在五花海水中。
犀牛海水下的色彩宁静了,好像大自然进入了哲理状态的思考,绵软的水草只需轻轻抖动几下腰身,就让那蓝和绿幻化出无限神秘。
珍珠滩上的激流破冰而出,水流白中泛蓝,银中凝绿,更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
夕阳照在海拔较低的芦苇海上,摇曳出满地金黄。
火花海神奇莫测,风吹浪生,显出朵朵“火花”,奇光闪闪,但此景多出现在清晨日出时分。
犀牛海是树正沟内最大的海子,是九寨沟内景色变化最多的海子,其倒影似幻似真,与天地、树林连成一体。
长海南北长7.5公里,宽500米,水深80多米,是九寨沟内最大的海。
它汇集南面雪峰的雪山和四水的流泉,没有出水口,排水靠蒸发和地下渗透。
3 成都市旅游资源分类我们先按照1990年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的规定对调查的成都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具体见下表:表1 成都市旅游资源普查分类表再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 18972-2003)》的规定对调查的成都市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具体见下表:表2 成都市旅游资源分类表最后我们按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级别分类,具体见下表:表3 旅游资源分类表4 成都市旅游资源评价4.1 成都旅游资源定性分析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主要通过评价者观察后的印象得出结论,我们在此用“三三六”评价法对成都市旅游资源经行定性评价。
4.1.1三大价值的评估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属于人文旅游资源范畴,评价历史古迹要看它的的类型、年代、规模和保存现状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成都拥有古镇、遗迹、博物馆、宗教寺庙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有独特的巴蜀文化和客家少数名族风情。
洛带古镇、金沙遗址博物馆,文殊院,武侯祠,青城山等旅游资源为代表,这些旅游资源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其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艺术观赏价值:艺术观赏价值指客体景象艺术特征、地位和意义。
成都地区积聚了大量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独特的钙华地貌、天然的湖泊与池沼、国宝栖息地,举国闻名的九寨沟、都江堰等,形成了一副集山、河、湖和人文景色完美结合的壮丽雄伟的画卷,使成都具有很高的旅游游憩艺术观赏价值。
科学研究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指景物的某种研究功能,在自然、社会科学和教学上各有什么特点,为教育工作者、科学探索者和追求者提供研究场所。
安仁汶川地震博物馆, 金堂云顶山风景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杜甫草堂, 武侯祠,三圣花乡风景区等旅游景点。
这些资源为考察地震构造,特殊的地质地貌,研究三国历史文化,探索农村新的发展模式,研究珍奇生物,奇特景观等科学工作提供最好的资源。
4.1.2三大效益的评估经济效益:成都市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且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交通便捷,旅游服务半径大,有一小时圈的和两小时圈的旅游服务半径,依托成都市和周边市区广阔的经济腹地有相对成熟的市场,加之国家的黄金周假期的推动,使成都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给成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四川省旅游资源的分类及评价 所修课程名称 旅游地理学 指导教师: 吴妍 小组成员: 我们是雷锋完成作业(论文)日期:2014年 5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签名:____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_____学院______2011____级_______1______班______地理科学______专业………………………………(密)………………………………(封)………………………………(线)………………………………目录1:背景 (3)2:分类 (3)2.1分类原则 (3)2.2 分类对象 (3)2.3 分类结构 (3)2.4:四川省主要旅游资源分类(见表1.2) (5)2.4.1:成都市内主要景点分类: (5)2.4.2:线路①主要景点分类 (6)2.4.3:线路②主要景点分类 (9)2.4.4:线路③主要景点分类 (10)2.4.5:线路④主要景点分类 (10)2.4.6:线路⑤主要景点分类 (13)2.4.7:线路⑥主要景点分类 (15)2.4.8:线路⑦主要景点分类 (16)3旅游资源评价 (18)3.1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三三六”定性评价法 (18)3.1.1旅游资源三大价值: (18)3.1.2旅游三大效益: (19)3.1.3旅游条件: (20)3.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22)3.2.1国家标准评价(见表3.1) (22)3.2.2:四川省旅游资源国家标准评价(见表3.2) (24)3.3:单因子评价——地形因子。
(26)4.四川省旅游资源图示 (27)4.1旅游资源图标准(见表4.1) (27)4.2四川省旅游资源分布图(见图2) (27)5.四川省旅游景点的发展建议 (29)5.1旅游景点的马太效应分析 (29)5.2马太效应对策分析——处于阴影下的旅游景区应对策略 (29)5.2.1“错位”营销形象导入 (29)5.2.2旅游市场的细分策略在旅游景区的运用 (30)5.2.3运营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30)1:背景本小组先是按照四川省主要旅游景点在川内的大致线路分布来选取的主要景点。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一般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一、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以客观的、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对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质量和数量等特性,进行客观定性描述、评价和分析,以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管理的可行性。
它通常采用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量表分析法、学者评分法和其他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旅游资源的定性分析和评价。
(1)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定性评价旅游资源最常用评价方法之一,是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结合现场观察、采访等方法,把握形态特征、资源结构等指标,考察其可科学遵守旅游发展规律,进行有效保护和发展,以满足业主使用需求。
(2)专家访谈法专家访谈法主要是通过访谈技术,从现有旅游资源的形态特征、形状、分布与衍生特征及勘测改造调整后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拟定的旅游资源管理规划,依据专家意见评价旅游资源状况,以此看出旅游资源发展的前景及其对其的影响。
(3)量表分析法量表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定性评价方法。
采用该分析法时,对被测资源采用从0到10分以上或1到4分以上的量表,按照专家访谈、调查研究结果进行评分,利用一定的期望点得分评价方法来确定各项分析指标的得分。
(4)学者评分法学者评分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的学术研究,建立评价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系统,并根据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以此决定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为旅游管理增添参考价值。
实景评价法是一种定量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方法,它采用客观的现场调查,特别是采用影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把旅游资源可视化后,根据不同的定量指标,进行旅游资源定量化和实地化评价和管理,发掘旅游资源的实际效果,准确判断旅游景区的ポジション、形状和状态等,以便为利用管理设计提供参考。
(2)优势比较法优势比较法是宏观定量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方法。
通过识别和对比不同旅游资源的定量指标,如景观质量、美学价值、资源负荷等,以确定最适宜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措施。
SWOT分析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它将旅游资源管理和利用过程中环境内外的资源优势与不足因素和机会与威胁,分别纳入内部环境的“SIL”(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和外部环境的“THR”(threat)四大衡量指标。
四川旅游可行性分析四川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四川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旅游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四川旅游资源丰富四川拥有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如九寨沟、黄龙、峨眉山等,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等。
此外,四川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如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这些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为四川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交通通达性一直以来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目前,四川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已经建立了较为便捷的陆路、航空和铁路交通系统。
鉴于四川地广人稠,部分地区交通可能还需要继续改善,但总体来说,四川的交通条件已经基本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中国境内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国民消费水平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
四川作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有着独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例如,九寨沟、峨眉山等景区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可以预见,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假期休闲意识的增强,四川旅游市场的需求会继续保持旺盛。
四、政府支持力度大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例如,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四川旅游业的竞争力。
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四川旅游业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四川旅游业的可行性很高。
四川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大。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数年内,四川旅游业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科学地评价旅游资源在国外已有30多年历史,在我国也有10多年的历史了,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评价的方法。
下面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来做具体介绍:1.定性评价方法这是一种描述性评价方法,又称经验法,是评价者在收集大量的旅游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凭经验通过人们的感性认识,主观判定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般采用民意测验法和专家评议法。
(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和“六大开发条件”。
三大价值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六大条件指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2)黄辉实先生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黄辉实提出评价资源应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来评价,从资源本身来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特、奇、名、古、用;从资源所处环境来评价则有七项标准:季节性、污染状况、资源联系、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
(3)体验性的定性评价法该方法是评价者(旅游者或专家)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进行个人综合体验。
根据评价的深入程度及评价结果的形式,又可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是通过统计旅游者或旅游专家有关旅游资源(地)优劣排序的问卷回答,或统计旅游资源(地)在旅游报刊、书籍上出现的频率,从而确定一国家或地区最佳旅游资源(地),其结果能够表明旅游资源(地)的整体质量和大众知名度。
美感质量评价是一种对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专业性评估,这类评价是在旅游者或旅游专家一般体验性评价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
其评价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
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视觉质量评价较为成熟,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四个学派,即: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
四川旅游资源定性评价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认识、正确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也是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首要环节。
这里对四川旅游资源的价值、条件与潜力的定性与定量的初步分析,有助于辨析四川旅游资源的性质、地位,从而明确开发目的和方向。
一、四川旅游资源概况四川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连西藏,北壤青海、甘肃和陕西,是沟通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全省面积48.5万km2,居全国第5位。
全省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
从地形地貌来看,全省地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秦岭山地,境内山岭、盆地、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江河湖泊网罗密布。
全省辖18市3自治州,人口8357万,但分布畸偏。
盆地面积不到全省的1/3却居住着全省人口的90%。
四川少数民族13个,为全国第一大彝族聚居区、唯一羌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族聚居区。
四川有丰富的各色旅游资源,如有66个主要景区(其中含2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9处国家级风景区)、7座国家级和2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0处全国重点和26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所博物馆(含陈列馆、纪念馆)、56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37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名胜景区(点) 263个。
可见全省旅游资源可谓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此对四川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很有必要,可为四川旅游深入发展理清思路和明确方向。
二、四川旅游资源定性评价1、旅游价值首先是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
四川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区内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即造就出了一大批原始绚丽的自然景观。
如有“天下秀”的峨眉山,“天下幽”的青城山,原始古朴的九寨沟,“人间瑶池”的黄龙沟,青风绿骨的蜀南竹海;有亚洲大陆位置最东、海拔最低的海螺沟冰川公园,以保护国宝大熊猫为主的蜂桶寨、唐家河和卧龙自然保护区,奔腾不息的金沙江峡谷等,都向人们展现出西部特有的天姿神韵,具有很大的观光旅游价值。
其次是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川因其独特的发展历程而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
资阳市黄鳝溪出土的“资阳人”头骨化石、资阳鲤鱼桥遗址、汉源富林镇遗址、成都羊子山遗址等,均是四川先民生息劳动的证据;在盐亭县至今还有许多黄帝的元妃嫘祖的传说,还有谜底待解、神秘离奇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可能是鱼凫王族先后建立的早蜀王国的都城,其青铜文明是古蜀文化最集中的代表),以及李冰治水、文翁兴学、诸葛亮治蜀等的名人遗存,有中国道教发祥地和藏传佛教的发展,还有八大王与大西政权、保路风潮等历史事件。
四川也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厚的省份,如有西汉文学三大家、陈寿与《三国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文章之宗”苏轼、黄荃与花岛画、明代状元杨慎、落下闳与太初历、唐慎微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秦九韶与《算学九章》、张宗法与《三农记》等。
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是四川省境内文明发展、历史长河呛桑变化的真实记载,蕴含着深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是科学考察研究价值。
四川许多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科学和研究价值。
四川盆地是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有着丰富和多样化的动植物物种;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铸就了四川深厚的地域色彩。
从科学考察与研究方面来开展旅游活动,可进行从平原到高山草地过渡地带的植物种群考察研究,观赏植物和珍稀植物考察研究,山区中草药的考察研究,稀有濒危物种如大熊猫等的研究,四川佛教和道教的专题考察研究,四川汉族民俗和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成都及川内各地工艺美术研究,川菜及茶馆文化、酒文化研究。
尤其是对毫无史料记载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研究,对泸州张坝桂圆林“桃花水母”的研究,对黄龙沟的世界最大钙华滩、最大彩池群的研究等等,更能旅游活动的科学意义。
2、旅游条件首先从位置和交通条件看,四川的地理位置虽然有其劣势,也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不足在于地处我国西部、地貌上的第二级阶梯,且深居大陆内部,距东、东北、东南部广大客源市场较远,联系不便,旅游资源的物理吸引力弱,因此成为客源市场开发的制约因素。
而优势在于其枢纽位置。
四川在西部12省市区中,除广西、内蒙古、青海和宁夏外都地界接壤,与西部各地联系十分方便。
从全国范围来看,四川邻近全国地理中心和西部东缘,向东辐射比西部其他省市区更为容易,为四川实现西西合作和东西合作的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桥头堡”提供了位置保障。
国家经济重心西移下的西部大开发、外资对西部的关注以及加入WTO后国际经技术的频繁交流,必然带来西部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四川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和地缘优势,大力开展跨省旅游和跨国旅游,拓宽旅游客源市场,推动四川旅游跃上一个新台阶。
在交通通讯方面,四川现已初步形成航空、铁路、公路、内河等技术设备较为先进、纵横交错的综合运输网和各种形式的邮电通讯网。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与西部一些省份比较,四川“蜀道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还有许多景区,由于位置偏僻、路途遥远、开发较迟,交通运输条件落后,可进入性较差,影响了景区的建设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从景象的地域组合条件来看,四川地域辽阔,旅游资源比较分散,加之开发时缺乏科学规划及系统建设因素,总的来说景象的地组合不理想,许多景区内容单调,缺乏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互补性,缺乏特征与品味。
这是四川有些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也不乏有组合条件较好的景区,如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既有“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的延绵山体,山上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动物2000余种、植物3000余种,其中枯叶蝶、凤蝶、髭蛙、弹琴蛙、树蛙、大蚯蚓为峨眉山特有,有三纪孑遗植物木共桐、银杏、洪椿、桫椤等,以雄秀奇幽著称于世;还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世界最高的弥勒坐像乐山大佛,以及汉代崖墓、唐代凌云寺与灵宝塔、宋代东坡楼及碑林、佛国天堂等人文名胜荟萃。
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成为中外驰名的中国旅游40佳和首批4A景区之一。
第三从环境容量条件来看,它是风景区的规模和效益的总标志。
其主要指标包括容人量和容时量。
四川地域辽阔,东西差异大。
广大川西高原人烟比较稀少,大部分景区环境容人量大;但一些景区由于资源比较单一,旅游活动内容贫乏,服务设施不足,因此容时量较差,这也是当地旅游效益和创汇不能很快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九寨沟风景区多年来是四川旅游业的一个品牌产品,但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环境容量问题。
虽然整个景区面积72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600平方公里,且其中还有3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但目前已开放宝镜岩、树正、诺日朗、剑岩、长海、扎如6个风景区,游人只能涉足到狭窄的60余公里的山沟谷地,活动空间大为受限。
据测算九寨沟最佳日容人量为8000余人,满负荷为12000余人。
而实际上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可达数万人之多,不仅人流拥挤、影响观赏,而且在清洁卫生管理和接待服务设施及水平大打折扣,故景区已开始采取了限量旅游的措施,但每到旺季仍显狭小、疏散能力较差,导致容人量较少。
同时,景象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主要限制在夏秋两季,冬季游人较少,加之目前游览活动内容较单调,其容时量就必然相对减少。
对于川东盆地而言,有些景区景点较为分散,路程叠绕,知名度不够,缺乏引导与组织,因而游人又嫌稀少,没有达到应有的接待能力,造成旅游资源浪费。
第四从投资条件来看,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保障。
四川境内知名度较高、具有多种功能的旅游风景区并不少,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景区的建设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远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求。
如果要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尚需巨额投资。
投资条件欠佳是四川旅游业过去一直处于较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一方面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国家加大了对西部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四川省已废止了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正努力营造入世开放的政策与法律环境。
同时四川正加强改革开放力度,如今年年初四川向海内外公布出让九寨沟、四姑娘山等10大景区经营权,汉龙集团五年投资20亿元开发包装四姑娘山,林凤集团13亿打造“自贡恐龙王国”,年末又推出包括大邑刘氏庄园、广汉三星堆在内的100个旅游招商项目。
这些表明四川的旅游业投资环境正逐步好转起来了。
第五从施工条件来看,四川地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和秦巴山地五大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多山和多高原为特色。
约占全省2/3的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部分,海拔3000-4900米不等。
由于高原气候特点,全年气温较低,冬季寒冷漫长,因此适宜施工的期限很短,加之考虑防寒的需要,施工量很大。
尤其是川西北高原区,有的地方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交通条件差,建筑材料、生活用品难以供应,更增加了施工难度,使这些地区的工程量、投资额、技术难度比其它地区要大得多。
而对于四川盆地,除6000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外,其余的盆中万山丘陵、盆东平行岭谷区和盆周山地,施工条件都比较困难。
盆底由于人口密度、农业密度较大而投资率高。
第六从开发后的效益条件来看,四川省旅游资源开发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就全省而言,由于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而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全省其它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馆、饮食、商业、交通运输、邮电等第三产业的壮大。
新世纪首届全国旅游盛会——全国旅游交易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39个代表团近万人参加了这些盛会,众多中外旅游商家都一致看好四川旅游业的潜力与前景。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四川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创造了较为可观的宏观经济效益。
2001年旅游业总收入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44%,相当于第三产业总值的18.93%,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全省非贸易外汇收入的42.30%。
2001年,全省接待国际旅游人数达57.48万人次,列全国14位,比上年增长24.4%;旅游外汇收入1.6579亿美元,列全国16位,比上年增长36.0%。
国内旅游方面,2001年全省接待63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3%,旅游收入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旅游业的发展,也拓宽了就业门路,增加了就业人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旅游效益首先,从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来看,追求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方针和核心。
旅游经济效益是在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占用、投入、消耗与有效成果产出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旅游资源的质量高低和环境的好坏决定了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心理感受,决定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