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2.21 KB
- 文档页数:3
碳交易分析报告1. 简介碳交易是一种通过买卖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的机制。
碳交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并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实施。
本文将对全球碳交易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参与主体、价格波动等方面的内容。
2. 碳交易市场概述2.1 市场规模根据国际碳银市场协会(ICMA)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达到XXX亿美元。
其中,欧洲碳交易市场占据了最大的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XX%。
其他地区如美国、中国等也陆续建立起了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并且市场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2.2 参与主体碳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
企业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需要购买足够的碳排放配额以满足监管要求。
金融机构作为碳交易市场的中介,提供碳配额交易和金融产品。
政府机构则负责监管碳交易市场的运行和管理。
2.3 价格波动碳交易市场的价格波动主要受到供需关系和政策变化的影响。
当供应过剩时,碳配额的价格会下跌;当需求超过供应时,价格会上涨。
另外,政府的政策调整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政府提高碳排放配额价格或者强制实施更严格的碳排放减少目标,都会使碳交易市场价格上涨。
3. 欧洲碳交易市场分析欧洲碳交易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也是最早建立起碳交易机制的地区之一。
本文将重点对欧洲碳交易市场进行分析。
3.1 市场规模截至2021年底,欧洲碳交易市场的年交易额达到XXX亿欧元,占据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XX%。
欧盟碳排放配额交易系统(EU ETS)是欧洲碳交易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涵盖了各个行业的碳排放配额。
3.2 参与主体在欧洲碳交易市场中,企业是主要的参与主体。
根据欧洲环境署(EEA)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约有XXX家企业参与了欧盟碳排放配额交易系统。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制造业和化工等行业。
此外,金融机构如交易平台、投资银行等也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
3.3 价格波动欧洲碳交易市场的价格波动较大,主要受到供需关系和政策调整的影响。
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一、碳交易行业发展概况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是实现碳中和的市场化机制。
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包括降低碳排放、碳移除和负排放。
由于碳排放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综合反映,因此实现碳中和需要人口、经济、产业、能源、技术等多领域协作,需要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及能源碳强度;需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增加碳捕获同时发展负排放技术。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起源于2005年,是依据欧盟法令和国家立法的碳交易机制,一直是世界上参与国最多、规模最大、最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我国参与碳排放交易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至2012年,主要参与国际CDM项目;第二阶段:从2013年至2020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八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第三阶段:从2021年开始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首先纳入电力行业(碳排放数据相对完善)。
二、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碳交易市场碳交易量呈波动走势,于2017年达到交易峰值4900.31万吨。
2021年上半年中国碳交易市场碳交易量达到412.91万吨。
自2014年我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开市以来,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014至2020年期间,中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由4.8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2.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2%。
分省市看,湖北省和广东省是我国碳交易市场额最高的地区,2020年的成交额占比分别为28.81%和27.14%,其次是北京市和深圳市,市场交易额占比分别为15.35%、12.58%。
三、碳排放试点市场自2013年起,我国陆续建立起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地的碳排放试点市场,在区域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自2020年以来,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相关的政策加速出台,2021年7月7日国常会提出,于2021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线交易。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概况及发展建议分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一、碳交易市场发展概况随着后京都时代到来,试点碳市场逐步发展壮大。
2014-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整体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趋势,2017年我国碳交易成交量最大,为4900.3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完成成交量4340.0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增长40.86%。
《2021-2027年中国碳交易行业市场经营管理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4-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金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仅在2017、2018两年有小幅度减少。
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达到12.67亿元,较上年增加3.18亿元,同比增长33.49%,创下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新高。
由于我国的企业地理分布形势以及各试点的建设进度不同,我国各个试点省市的碳交易市场情况尽不相同,差异性很高。
从交易总量来看,湖北省碳交易市场成交总量为7827.6万吨,占比32.46%;位居第二的广东省碳交易市场成交总量7755.1万吨,占比为32.16%。
从交易总额来看,湖北省碳交易市场交易总额成交总额为16.88亿元人民币,占比28.81%,位居第一;位居第二的广东省碳交易市场成交金额15.91亿元,占比为27.14%。
从年交易量来看,2020年广东碳市场成交量约1948.86万吨碳配额,是市场中唯一交易量破1500万吨的碳市场,居碳市场首位;其次是湖北省碳市场交易量1421.62万吨;深圳碳市场交易量逐年下降至55.13万吨。
从配额价格看,北京碳交易市场的配额均价为每吨89.49元;其余市场的配额均价都在每吨40元以下,且深圳、福建市场单价仍然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分别降至20.05元、17.54元;未来将出现全国与地方两种碳交易价格,全国碳交易市场与地方碳交易市场是独立的交易市场。
2021年碳交易市场行业研究报告行研君行业研究报告昨天1. “双碳”目标势在必行,碳市场上线迎两大变革1.1. 碳中和投资框架: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及碳交易气候危机刻不容缓,碳中和助力大国崛起。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越来越突出,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全球大多数国家已经签署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并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英国等国家还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2020 年人均GDP 已超过1 万美元,但经济发展导致的碳排放问题亟需解决,当前我国碳排放已居世界前列,碳排放权成为各国竞争夺取重要的话语权之一,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筹码,因此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实现综合国力的增强,巩固大国地位。
从行业投资框架及环保产业映射角度来看,我们将分别从能源替代、节能减排、再生资源、环境咨询和碳交易等角度指出环保受益双碳目标的板块。
1、能源替代:从前端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如光伏、风电、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炭,使用新能源装备替代传统燃油装备,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
2、节能减排:从中端提升节能减排效果,包括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及数字化技术应用、完善低碳发展机制、加强管理规划管理等,我们认为在环保领域,节能管理、技术研发及环境规划的推进等将有益于板块发展。
3、循环利用:从后端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度,推进废弃家电、报废汽车、危废等回收处理体系。
4、环境规划:全产业链受益,环境咨询企业为政府部门、控排企业及自愿减排企业提供环境规划、减排设计方案等。
5、碳交易:碳交易是有效控制碳排放及调节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途径,全国碳市场的统一构建将催生CCER 自愿减排项目需求:可再生能源(如生活垃圾焚烧、生物质利用等)、甲烷利用(填埋气资源化、餐厨处理、污水处理等)、林业碳汇等项目可以通过申请CCER (核证自愿减排量)以获取碳减排信用用于抵消控排企业超排配额,从而获取碳减排的附加收入。
22|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3.05|朱萃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我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8%,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主体,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交易市场。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碳减排的承诺目标,世界各国的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的《2022年全球碳排放交易报告》,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有25个碳排放交易系统(ETS)正式运营,另有22个ETS 计划在近期投入运行。
目前ETS 所涵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7%,累计交易金额超1610亿美元。
我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8%,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主体,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开展了碳减排的行动。
总体来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2002—2012);二是建立分散的试点碳交易市场(2013—2021);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2021年至今)。
本文分析了碳交易市场启动一年来运行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上线交易,首日成交均价51.23元/吨,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
发电行业是目前唯一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行业,涵盖重点排放企业2162家。
这2162家重点排放企业的碳排放总量约为45亿吨二氧化碳,这将使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覆盖温室气体排放的碳交易市场。
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交易市场经过一年时间的市场交易,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84.92亿元。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杨洁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24期今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并已在试点省市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国碳市场建设。
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2020年国际碳市场的实施进展情况,研究分析其主要运行机制,提出对我国碳市场建设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国际碳市场发展现状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建立3种补充性的“灵活机制”,帮助各国降低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包括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实施机制以及清洁发展机制,首次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
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成为共识,国际碳市场建设不断加快,交易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一)国际碳市场呈现扩张态势自2005年第一个碳市场—欧盟碳市场建立以来,截至2021年1月31日,全球共有24个运行中的碳市场,其司法管辖区的GDP占全球GDP的54%,覆盖了全球1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启动碳市场时覆盖比例的3倍。
此外,目前全球还有8个碳市场正计划实施,包括哥伦比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乌克兰、黑山等5个国家,1个国家内区域倡议(美国交通和气候倡议TCI-P)和2个省州市(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俄罗斯的库页岛)。
(二)主要碳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根据路孚特统计,2020年全球主要碳市场的成交量为103亿吨,交易总额达到2290亿欧元左右,较2019年增长近20%,连续第四年创纪录增长。
其中,歐盟、新西兰、美国RGGI、韩国等碳市场成交量比2019年分别同比增加20%、20%、16%、10%。
(三)主要碳交易市场价格普遍上涨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数碳交易市场价格出现短期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半年逐步恢复增长态势。
欧盟、美国RGGI和加州、新西兰等碳市场的价格,年中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其中,欧盟、美国RGGI、新西兰等碳市场的价格年底达到年初价格的1.4倍左右,2021年5月份欧盟碳价更是创出每吨56欧元的历史新高。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摘要:一、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背景二、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阶段2.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阶段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阶段三、国内碳交易市场现状与问题1.市场活跃度不高2.专业人才匮乏3.市场分割4.产品较为单一5.交易价格相对偏低四、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趋势与建议1.扩大市场开放程度2.完善碳市场监督机制3.探索碳市场金融属性4.扩大行业覆盖范围5.完善碳交易市场配套政策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突出,碳交易市场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回顾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现状与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
一、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背景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背景主要源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
从国际上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
从国内来看,我国面临着较大的环境压力,需要通过建立碳交易市场来推动节能减排。
二、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1.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阶段2011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了7 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标志着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开始。
2.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阶段在试点阶段的基础上,我国加快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
2016 年,福建省加入试点碳市场。
各地方试点根据当地特点,纳入了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
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阶段2021 年7 月16 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碳交易市场从试点建设迈向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阶段。
全国碳市场仅将发电行业年度排放达到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市场统一管理。
三、国内碳交易市场现状与问题1.市场活跃度不高:虽然我国碳交易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市场活跃度相对较低,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不高。
2.专业人才匮乏:碳交易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瓶颈。
2017-2021 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6 年1 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温室气体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地方、企业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确保2017 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2016 年3 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同时,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
(二)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需求大
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法律明确规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据此确定纳入减排规划中各企业的具体排放量,为了避免超额排放带来的经济处罚,那些排放配额不足的企业就需要向那些拥有多余配额的企业购买排放权,这种为了达到法律强制减排要求而产生的市场就称为强制交易市场。
而基于社会责任、品牌建设、对未来环保政策变动等考虑,一些企业通过内部协议,相互约定温室气体排放量,并通过配额交易调节余缺,以达到协议要求,在这种交易基础上建立的碳市场就是自愿碳交易市场。
我国碳排放水平居全球第一,庞大的碳排放量是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坚实基础,巨大的碳减排潜力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