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_营口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比较分析_董晓菲
- 格式:pdf
- 大小:230.12 KB
- 文档页数:6
港口与腹地之间关系最早由德国的高兹(E.A.Kautz )于1934年发表的《海港区位论》提出[1],1950年代末,麦耶(H.M ayer )、威根德(G.W eigard )和拜顿(Patton )认识到港口形成发展过程中对腹地的竞争机制[2-4]。
塔夫-莫里尔-古尔德模型(Taaffe -M orill -Gould model )以及瑞莫尔(Rimmer )对模型的改进,反映了各个阶段中港口与内陆腹地联系的扩大和联系网的建立[5-6]。
1970年代之后,随着贸易全球化和多式联运运输方式的出现,集装箱港口与混合腹地之间的联系复杂化[7-10]。
1990年代,西方地理学者对滨水区开发与港口—海岸带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11-15]。
近期,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亚洲的港口—腹地体系的发展[16-19]。
我国对港口腹地的研究起步较晚,于1980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始进行专门研究。
主要包括港口对腹地经济的影响[20-21]、腹地经济对港口发展的促进作用[22]、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互动关系[23-25]。
引进定量方法主要包括港口腹地指标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24],计算港城发展的均质关联度的灰色关联法[25],港口腹地区位熵模型及外贸依存度分析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规律[26]。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尝试梳理港口—腹地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并以大连港与辽宁经济腹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测算1997—2006年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联特性空间演变进程,进而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内部机理。
1港口—腹地系统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1.1自然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对港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港口水况、陆域状况及同腹地间的联系等条件上。
不利的地貌条件阻碍交通网络的建设,势必影响港口经济腹地范围与发展规模。
反之,具有良好通航条件的水路运输,则有利于港口与腹地的联系,进而对港口本身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27]。
港口的区位是指港口进行经济活动的场所、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位置,而港口的区位条件则是指影响港口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诸因素之总和[28]。
营口港发展情况分析
营口港位于辽宁省营口市,是东北地区的大型多用途港口之一,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口岸之一。
下面是营口港发展情况的分析:
1. 规模扩大:营口港的港口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发展成为以营
口港口为中心集运输、装卸、贸易、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多用途深水
港口,包括港口码头12个、岸线长度16.1公里。
2. 港口设备更新:营口港不断升级设备,在港口码头设立多个
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油品码头等,并引进多项现代化数字技术,提高了港口的装卸效率和安全性。
3. 货运服务优化:营口港与国内外多家港口签订合作协议,建
立起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港口的货运服务质量和
效率。
4. 区域经济发展:营口港已经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和贸易
中心,为沿岸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为当地提
供就业机会,改善民生。
总之,营口港在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完善服务、加强港口安全
方面不断发展,未来将继续打造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港口之一。
辽宁省港口群协调研究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沿海省份,拥有多个重要港口,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港口群。
这些港口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对外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辽宁省港口群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协调方面的问题。
辽宁省的主要港口包括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丹东港等。
大连港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在货物运输、集装箱业务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营口港则是我国重要的内贸港口,在煤炭、粮食等货物的运输方面表现出色。
锦州港在油品、化工品运输方面有一定特色。
丹东港则在对朝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尽管辽宁省港口群在各自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协调不足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首先,各港口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
由于缺乏明确的分工,部分港口在业务类型、目标市场等方面存在重叠,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其次,港口群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一些港口在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与其他港口的协同发展,造成了资源配置不合理。
此外,港口群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共享程度低,影响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了实现辽宁省港口群的协调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在规划层面,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港口群发展规划。
明确各港口的功能定位和分工,避免恶性竞争。
例如,大连港可以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国际航运业务;营口港则侧重于内贸货物运输和临港产业服务;锦州港专注于油品和化工品运输;丹东港进一步发挥对朝贸易的优势。
同时,要加强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根据各港口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合理安排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
在资源整合方面,推动港口间的资产重组和合作经营。
通过建立港口联盟或合并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等集疏运体系的衔接,提高物流效率。
此外,还应整合港口的物流资源,建立统一的物流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
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是关键举措之一。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物流站点都要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参加操作。
另外,为了减少风险,建议采取预售的形式,以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防止出现产能过剩,在执行的时候,将订单交给物流公司,待农产品成熟了,再将订单送到农民手中,以此将农村电子商务与共享物流融合在一起。
3.3电子商务物流共享信息平台创新。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电子商务物流共享信息平台创新。
在农村电子商务中,仓储是最基础的环节,所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仓储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农村电子商务与共享物流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整个电子商务物流共享信息平台功能包含了商品的出库、财务、保管等,财务方面包括进出仓库的货物装卸、日常仓储的费用等;而仓库的日常管理,就是清点库存。
同时,为了保证以上过程的顺畅,必须将现代科技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中心相结合,对每个商品进行统一的编码。
定期对信息平台更新和优化,为消费者、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信息沟通和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条件,以此提升商品信息、物流信息的透明化,使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到配送信息,并与商品配送人员及时沟通,满足用户需求,以此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与共享物流的协同发展。
4.结束语此次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个人经验,对共享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及创新进行了探究,此次研究丰富了该方面的研究理论,为共享物流与农村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C(作者单位:河南经济贸易技师学院)引用出处[1]马震.农村电子商务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来自我国村镇层面的证据[J ].商业经济研究,2022,(22):94-98.[2]王辉,王金杰,周云波.电子商务是否改变农村居民社会资本的构成———基于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42(08):54-69.[3]刘振滨,刘蕾.社会网络视角下河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机制与对策建议———基于河北省清河县的实例分析[J ].南方农机,2022,53(22):29-32.[4]汤飞飞,段辉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融媒体建设助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研究———以衡阳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3):238-240+244.[5]卫龙宝,许王芳,方露.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首份数字农业报告解读[J ].大数据时代,2022,(10):6-15.[6]孔陇,赵福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以河南汝阳县为例[J ].武汉商学院学报,2022,36(05):28-34.[7]孙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评《农村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J ].商业经济研究,2022,(20):2.[8]谢阳越.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需求协调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9):260-262.[9]许明玉,庄道元,张浩.“数商兴农”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讨———以安徽霍山县为例[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4):58-60.[10]谭词,杨军,孙嘉泽.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准自然实验[J ].世界农业,2022,(08):77-89.1.引言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良好的资源调配,在与世界交流的过程中更是如此,而在国际经济交流中,由于海运运输量较大且运费便宜的巨大优势,使得港口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水路贸易更是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必然选择。
经f济{论J坛科耥港口与腹地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安红恩1郭杏莉2(1、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622、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62)摘要: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下,港口与城市及腹地经济之间的关系越加紧密。
港口不仅在其所处的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有力地推动着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腹地经济的发展为港口的生产和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沿海港口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港口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大连港;腹地经济;互动l港口对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口的发展也会吸收大量的人才、科技等其他产腹地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此地区1.1港口对腹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业发展也需要的基础力量。
如果资源总量一定,进行着不同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问重新1.1.1港口促进腹地城市经济发展增长极那么,港13与有相同基础需求的企业之间在土组合,使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流通企业间的融的形成地、资金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竞争。
合和联盟日趋频繁,产生许多新的管理制度的发展经济学认为,在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1.2.2破坏环境创新,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相关企业资金流、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发展从城市的观点看,港口工作所带来的污染、物流、信息流的管理,在相关企业间建立合作伙是不平衡的。
近几年,我国沿海地区港1:3经济发噪声、交通拥挤是被经常提到的伤脑筋的敏感伴关系,提高整个链条上的相关企业的竞争力,展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以问题,且不说港口作业还有碍城市观瞻和工业这直接导致专门为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物流服东北亚地区为例,世界上的生产与资金力量的港的安全问题。
港口管理部门渴望获得新的运务的企业组织的出现,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实质性的再分配,越来越向着有利于亚太地区营土地,为此不是损害城市,就是在海上消费巨2.4政府经济政策在港口发展中发挥作用和东北亚地区国家的方向发展。
辽宁省港口市场前景分析1.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了我国外贸的重要门户之一。
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
本文将对辽宁省港口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 辽宁省港口概况辽宁省辖区内拥有多个重要港口,其中大连港、营口港和沈阳港是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港口。
这些港口不仅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网络,还拥有完善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运营管理。
3. 市场机遇3.1 外贸需求增长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对港口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辽宁省港口作为连接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重要枢纽,将会受益于外贸需求的增长。
3.2 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辽宁省港口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辽宁省作为沿海地区的重要门户,将成为连接欧亚经济大陆桥的枢纽港口,进一步提升其地位和竞争力。
3.3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
港口作为外贸、物流的重要节点,将为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4. 市场挑战4.1 竞争压力增大随着中国港口的快速发展,各地区港口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辽宁省港口面临着来自其他港口的竞争压力,需要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挑战。
4.2 港口设施老化一些辽宁省港口的设施和设备存在老化和落后的问题,这对于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港口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设施升级和改造,提升运营效率。
4.3 安全环保要求提高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港口面临着更严格的环保和安全要求。
港口需要加大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投入,提高运营水平,以满足监管部门和客户的要求。
5. 发展策略5.1 提升服务质量港口需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港口的运营管理,优化港口流程,提高货运能力和效率。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航运公司和客户选择辽宁省港口。
5.2 加大投资力度辽宁省港口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行设施升级和改造,提高港口的装卸能力和运营效率。
大连港与腹地经济的互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大连港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在我国海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大连港不仅在中东地区的贸易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成为我国向俄罗斯、蒙古等北欧国家进出口的重要口岸。
但是,仅仅将大连港作为一个港口单独研究是不够的,要考虑到港口所依托环境和腹地经济对大连港的影响。
不仅如此,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研究大连港与其腹地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选择研究大连港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关系,旨在探究大连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如何与腹地经济互动,推动腹地经济的发展,并为地方政府和港口企业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大连港与腹地经济的概况分析。
这部分主要包括大连港和其腹地经济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基本情况的分析。
2.大连港与腹地经济互动的现状分析。
这部分主要考察大连港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腹地经济对大连港的支撑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3.影响大连港与腹地经济互动的因素的分析。
这部分将考察大连港与腹地经济互动的影响因素中,包括政府政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等因素的作用和交互作用。
4.大连港与腹地经济互动的优化路径和建议。
该部分将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发展路径和建议,以达到推动腹地经济发展和港口产业升级的目标。
三、研究意义1. 有助于推动大连港和腹地经济的协同发展。
2. 有助于深入了解大连港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其对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3. 有助于研究中国港口运营模式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
4. 有助于为地方政府和港口企业提供制定决策的参考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搜集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搜集和案例研究,了解大连港与腹地经济互动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专家访谈,深入了解港口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大连港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港口与腹地之间关系最早由德国的高兹(E.A.Kautz )于1934年发表的《海港区位论》提出[1],1950年代末,麦耶(H.M ayer )、威根德(G.W eigard )和拜顿(Patton )认识到港口形成发展过程中对腹地的竞争机制[2-4]。
塔夫-莫里尔-古尔德模型(Taaffe -M orill -Gould model )以及瑞莫尔(Rimmer )对模型的改进,反映了各个阶段中港口与内陆腹地联系的扩大和联系网的建立[5-6]。
1970年代之后,随着贸易全球化和多式联运运输方式的出现,集装箱港口与混合腹地之间的联系复杂化[7-10]。
1990年代,西方地理学者对滨水区开发与港口—海岸带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11-15]。
近期,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亚洲的港口—腹地体系的发展[16-19]。
我国对港口腹地的研究起步较晚,于1980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始进行专门研究。
主要包括港口对腹地经济的影响[20-21]、腹地经济对港口发展的促进作用[22]、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互动关系[23-25]。
引进定量方法主要包括港口腹地指标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24],计算港城发展的均质关联度的灰色关联法[25],港口腹地区位熵模型及外贸依存度分析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规律[26]。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尝试梳理港口—腹地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并以大连港与辽宁经济腹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测算1997—2006年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联特性空间演变进程,进而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内部机理。
1港口—腹地系统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1.1自然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对港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港口水况、陆域状况及同腹地间的联系等条件上。
不利的地貌条件阻碍交通网络的建设,势必影响港口经济腹地范围与发展规模。
反之,具有良好通航条件的水路运输,则有利于港口与腹地的联系,进而对港口本身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27]。
港口的区位是指港口进行经济活动的场所、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位置,而港口的区位条件则是指影响港口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诸因素之总和[28]。
营口港、大连港比较分析作者:[廉仲和 ]营口港、大连港比较分析廉仲和营口港快速发展的成因近年来,营口港保持了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增长速度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2009年营口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76亿吨,同比增长17%;完成集装箱量253.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4.6%;两项指标增幅分别高于大连港6.4和23.5个百分点。
支撑营口港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展,把鲅鱼圈港和港口所在的开发区当作牵动全市经济的“龙头”,要人给人,要地给地,予以全力支持。
二是港口建设力度大。
近10年通过高强度的投入,建成了一批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港口基础设施。
目前营口港共拥有包括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20万吨级矿石码头在内的生产性泊位61个。
三是注意发挥区位优势。
营口和大连虽然拥有共同的经济腹地,但东北内陆到营口鲅鱼圈港较大连大窑湾港可缩短190公里,大大降低了陆路物流费用和时间,内贸货主更愿意选择营口港出海。
营口背靠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为营口港提供了70%以上的货源。
四是服务意识强。
营口港比大连港更早地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为腹地、为客户服务的发展理念,对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服务标准作出严格、细致的要求,采取十分灵活的揽货政策,降低了管理费用,提高了服务水平。
五是通关环境良好。
口岸各查验单位在严格依法行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通关和监管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了通关效率,创造了便利化的通关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营口港的发展。
大连港、营口港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我们通过对东北地区主要货种的分析,初步研判大连港与营口港的发展趋势。
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
营口港虽然依靠陆路运距短的优势,已成为东北内贸集装箱枢纽港,但其集装箱泊位规模小、国际航线少,尚不具备国际集装箱中转条件,很难在外贸集装箱市场上与大连港抗衡。
预测到2020年全省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800万标准箱左右,其中大连港完成1500万标准箱,营口港完成800万标准箱,省内其它港口完成500万标准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