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1. 引言机械加工是制造业中一项重要的工艺,通过加工和加工零件,可以制造出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产品。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制定机械加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要求。
本文档旨在介绍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2. 加工工艺流程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加工准备、加工操作和加工检验。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流程的具体内容。
2.1 加工准备加工准备是机械加工工艺的第一步,包括以下内容: - 材料准备:选择适合的原材料,并进行检查和清洁; - 设备准备:选择合适的机床和刀具,并进行检查和调整; - 工装准备:设计和制作合适的夹具和模具,以确保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精度。
2.2 加工操作加工操作是机械加工工艺的核心步骤,包括以下内容: -加工方案确定:根据零件的要求和材料的特性,确定合适的加工方案,包括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等; - 加工工序选择:根据零件的形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加工工序,包括车削、铣削、钻削等; - 加工操作执行:根据加工方案和加工工序,进行具体的加工操作,包括上下刀具、进给和主轴转速的控制等。
2.3 加工检验加工检验是机械加工工艺的最后一步,用于检查加工结果的质量和精度,包括以下内容: - 尺寸检测: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设备,检测加工后零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 - 表面质量检查:使用合适的表面检测设备,检查加工后零件的表面平整度和光洁度; - 功能检测:根据零件的要求,进行功能性测试,确保零件能够正常工作。
3. 常用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的选择取决于零件的形状、材料和要求。
以下是常用的机械加工工艺之一:3.1 车削车削是通过旋转工件和固定刀具相对运动,将工件的一部分材料切削掉,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车削常用于制造圆柱形零件,如轴、套筒等。
3.2 铣削铣削是通过旋转刀具和固定工件相对运动,将工件的一部分材料切削掉,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和表面质量。
铣削常用于制造平面和曲面零件,如平面、凸台等。
机械加工工艺规范1.1 总则1.1.1 机械加工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机械基础知识和机床操作能力,且能够满足现行产品零件对机械加工提出的各项要求。
1.1.2 机械加工设备和工艺装备应能满足现行产品的各项要求。
1.1.3 机械加工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是经计量部门检验合格并在规定检定周期内。
1.2 加工前的准备1.2.操作者接到加工任务后,首先要检查加工所需的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有关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1.2.2 机械加工人员事先必须熟读生产图样和工艺文件,了解零件加工的关键部位,并根据加工的需要准备各种加工工具以及测量器具。
1.2.3 机械加工人员加工前应复核毛坯或半成品是否符合图样要求,发现下列情况时不得进行加工:被加工件存在明显缺陷;被加工件与图样尺寸或形状不相符。
1.2.4 按工艺规程要求准备好加工所需的全部工艺装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新夹具、模具等,要先熟悉其使用要求和操作方法。
1.3 刀具与工件的装夹1.3.1 刀具的装夹1.3.1.1 在装夹各种刀具前,一定要把刀柄、刀杆、导套等擦试干净。
1.3.1.2 刀具装后,应用对刀具装置或试切等检查其正确性。
1.3.2 工件的装夹1.3.2.1 在机床工作台上安装夹具时,首先要擦净其定位基面,并要找正其与刀具的相对位置。
1.3.2.2 工件装夹前应将其定位面、装紧面、垫铁和夹具的定位、平紧面擦试干净,并不得有毛刺。
1.3.2.3 按工艺规程中规定的定位基准装夹,若工艺规程中未规定装夹方式,操作者可自行选择定位基准和装夹方法,选择定位基准应按以下原则:尽可能使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尽可能使各加工面采用同一定位基准;粗加工定位基准应尽量选择不加工或加工余量比较小的平整表面,而且只能使用一次;精加工定位基准应是已加工表面;选择的定位基准必须使工件定位夹方便,加工时稳定可靠。
1.3.2.4 对无专用夹具的工件,装夹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找正;对划线工件应按划线进行找正;对不划线工件,在本工序后尚需继续加工的表面,找正精度应保证下工序有足够的加工余量;对在本工序加工到成品尺寸的表面,其找正精度应小于尺寸公差的三分之一;对在本工序加工到成品尺寸的未注尺寸公差和位置公差的表面,其找正精度应保证GB1804-C 级 GB1189-10 级未注公差和位置公差的要求。
机械加工工艺操作规范第1章基本规定 (5)1.1 操作前准备 (5)1.2 安全技术要求 (5)1.3 机械设备的选择与检查 (5)1.4 工艺文件的制定与执行 (5)第2章钳工加工 (5)2.1 划线与标注 (5)2.2 锯削 (6)2.3 錾削 (6)2.4 钻孔 (6)第3章车削加工 (6)3.1 车床操作 (6)3.2 车刀的选择与安装 (6)3.3 车外圆 (6)3.4 车内孔 (6)第4章铣削加工 (6)4.1 铣床操作 (6)4.2 铣刀的选择与安装 (6)4.3 铣平面 (6)4.4 铣槽 (6)第5章刨削加工 (6)5.1 刨床操作 (6)5.2 刨刀的选择与安装 (6)5.3 刨平面 (6)5.4 刨侧平面 (6)第6章磨削加工 (6)6.1 磨床操作 (6)6.2 砂轮的选择与安装 (6)6.3 磨外圆 (6)6.4 磨平面 (6)第7章钻削加工 (6)7.1 钻孔 (6)7.2 扩孔 (6)7.3 铰孔 (6)7.4 锪孔 (6)第8章镗削加工 (6)8.1 镗床操作 (7)8.2 镗刀的选择与安装 (7)8.3 镗孔 (7)8.4 镗内外圆 (7)第9章特种加工 (7)9.1 电火花加工 (7)9.2 激光加工 (7)9.3 超声波加工 (7)9.4 化学加工 (7)第10章热处理工艺 (7)10.1 淬火 (7)10.2 回火 (7)10.3 退火 (7)10.4 渗碳 (7)第11章表面处理 (7)11.1 表面清洗 (7)11.2 表面涂覆 (7)11.3 表面改性 (7)11.4 表面装饰 (7)第12章装配与检验 (7)12.1 零件装配 (7)12.2 装配精度检验 (7)12.3 产品功能检验 (7)12.4 成品包装与防护 (7)第1章基本规定 (7)1.1 操作前准备 (7)1.1.1 操作人员应熟悉并掌握相关机械设备的基本原理、功能、操作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7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习 题7-1 T 形螺杆如图7-1所示。
其工艺过程如下,请分出工序、安装、工位、工步及走刀。
⑴ 在锯床上切断下料Φ35×125;⑵ 在车床上夹一头车端面,打顶尖孔;⑶ 用尾架后顶尖顶住工件后,车Φ30外圆及T20外圆(第一刀车至Φ24,第二刀车至Φ20),车螺纹,倒角;⑷ 在车床上车Φ18外圆及端面;⑸ 在卧式铣床上用两把铣刀同时铣Φ18圆柱上的宽15的两个平面,将工件回转90°(利用转台),铣另两个面,这样作出四方头。
图7-17-2 如图7-2所示套筒零件,加工表面A 时要求保证尺寸10+0.10mm ,若在铣床上采用静调整法加工时以左端端面定位,试标注此工序的工序尺寸。
7-3 如图7-3所示定位套零件,在大批量生产时制定该零件的工艺过程是:先以工件的右端端面及外圆定位加工左端端面、外圆及凸肩,保持尺寸5±0.05mm 及将来车右端端面时的加工余量 1.5mm ,然后再以已加工好的左端端面及外圆定位加工右端端面、外圆、凸肩及内孔,保持尺寸60-0.25 mm 。
试标注这两道工序的工序尺寸。
图7-2 图7-32⨯45︒7-4 如图7-4所示为一锻造或铸造的轴套,通常是孔的加工余量较大,外圆的加工余量较小,试选择粗、精基准。
7-5 试提出成批生产如图7-5所示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从工序到工步),并指出各工序的定位基准。
7-6 图7-6所示的轴类零件,在卧式铣床上,采用调整法且用两把铣刀组合在一起同时加工两个槽。
当此工序以大端端面为轴向定位基准时,根据零件图,重新标注工序尺寸A 。
图7-4图7-57-7 某零件的最终尺寸要求如图7-7(a )所示,加工顺序见图7-7(b ),求钻孔工序尺寸F 。
复 习 思 考 题 7-1 什么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其设计步骤和内容是什么?工艺规程设计卡片的形式。
7-2 生产类型分为哪几类?零件的生产纲领与哪些因素有关?7-3 什么是工序、安装、工位、工步、走刀?工序划分在工厂设计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7-4 基准、设计基准、工艺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的概念。
机械加⼯通⽤技术规范DOC机械加⼯通⽤技术规范1.⽬的1.1 对机加⼯产品质量控制,以确保满⾜公司的标准和客户的要求。
1.2 本标准规定了各种机械加⼯应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2.范围适⽤所有机加⼯产品,和对供应商机加⼯产品的要求及产品的检验。
3.定义A级表⾯:产品⾮常重要的装饰表⾯,即产品使⽤时始终可以看到的表⾯。
B级表⾯:产品的内表⾯或产品不翻动时客户偶尔能看到的表⾯。
C级表⾯:仅在产品翻动时才可见的表⾯,或产品的内部零件。
4.规范性引⽤⽂件下列⽂件对于本⽂件的应⽤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期的引⽤⽂件,仅注⽇期的版本适⽤于本⽂件。
凡是不注⽇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于本⽂件。
GB/T 3-1997 普通螺纹收尾、肩距、退⼑槽和倒⾓GB/T 145-2001 中⼼孔GB/T 197-2003 普通螺纹公差GB/T 1031-2009 产品⼏何技术规范(GPS) 表⾯结构轮廓法表⾯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GB/T 1182-2008 产品⼏何技术规范(GPS) ⼏何公差形状、⽅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GB/T 1568-2008 键技术条件GB/T 1804-2000 ⼀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度尺⼨的公差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4249-2009 产品⼏何技术规范(GPS) 公差原则GB/T 5796.4-2005 梯形螺纹第4部分:公差Q/JS Jxx.xx-2012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Q/JS Jxx.xx-2012 机柜半成品钣⾦件下料技术要求5.术语和定义给出的术语和定义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于本⽂件。
GB/T 1182-2008.5.1切削加⼯⽤切削⼯具(包括⼑具、磨具和磨料)把坯料或⼯件上多余的材料层切去成为切屑,使⼯件获得规定的⼏何形状、尺⼨和表⾯质量的加⼯⽅法。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10.1 工艺过程10.1.1 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1) 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指把原材料(半成品)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
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
①生产与技术的准备,如工艺设计和专用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资料的准备;
②毛坯的制造,如铸造、锻造、冲压等;
③零件的加工,如切削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④产品的装配,如总装,部装、调试检验和油漆等;
⑤生产的服务,如原材料、外购件和工具的供应、运输、保管等。
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比较复杂,目前很多产品往往不是在一个工厂内单独生产,而是由许多专业工厂共同完成的。
例如:飞机制造工厂就需要用到许多其他工厂的产品(如发动机、电器设备、仪表等),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架飞机的生产过程。
因此,生产过程即可以指整台机器的制造过程,也可以是某一零部件的制造过程。
(2) 工艺过程工艺过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
如毛坯的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均为工艺过程。
在工艺过程中,若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工艺过程,称为机械加
工工艺过程。
同样,将加工好的零件装配成机器使之达到所要求的装配精度并获得预定技术性能的工艺过程,称为装配工艺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是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的两项主要内容。
10.1.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由一个或若干个顺序排列的工序组成的,而工序又可分为若干个安装、工位、工步和走刀,毛坯就是依次通过这些工序的加工而变成为成品的。
(1) 工序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区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点(或设备)是否变动和完成的那部分工艺内容是否连续。
如图4.1所示的零件,孔1需要进行钻孔和铰孔,如果一批工件中,每个工件都是在一台机床上依次地先钻孔,而后铰孔,则钻孔和铰孔就构成一个工序。
如果将整批工件都是先进行钻孔,然后整批工件再进行铰孔,这样钻孔和铰孔就分成两个工序了。
工序不仅是组成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也是制订工时定额,配备工人,安排作业和进行质量检验的依据。
通常把仅列出主要工序名称的简略工艺过程称为工艺路线。
(2) 安装与工位工件在加工前,在机床或夹具上先占据一正确位置(定位),然后再夹紧的过程称为装夹。
工件(或装配单元)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内容称为安装。
在一道工序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安装。
工件加工中应尽量减少装夹次数,因为多一次装夹就多一次装夹误差,而且增加了辅助时间。
因此生产中常用各种回转工作台、回转夹具或移动夹具等,以便在工件一次
装夹后,可使其处于不同的位置加工。
为完成—定的工序内容,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或装配单元)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刀具或设备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称为工位。
图4.2所示为一种利用回转工作台在—次装夹后顺序完成装卸工件、钻孔,扩孔和铰孔四个工位加工的实例。
(3) 工步与走刀1)工步工步是指被加工表面(或装配时的连接表面)和切削(或装配)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
一个工序可以包括几个工步,也可以只有一个工步。
一般来说,构成工步的任一要素(加工表面、刀-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
①生产与技术的准备,如工艺设计和专用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资料的准备;
②毛坯的制造,如铸造、锻造、冲压等;
③零件的加工,如切削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④产品的装配,如总装,部装、调试检验和油漆等;
⑤生产的服务,如原材料、外购件和工具的供应、运输、保管等。
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比较复杂,目前很多产品往往不是在一个工厂内单独生产,而是由许多专业工厂共同完成的。
例如:飞机制造工厂就需要用到许多其他工厂的产品(如发动机、电器设备、仪表等),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架飞机的生产过程。
因此,生产过程即可以指整台机器的制造过程,也可以是某
一零部件的制造过程。
(2) 工艺过程工艺过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
如毛坯的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均为工艺过程。
在工艺过程中,若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工艺过程,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同样,将加工好的零件装配成机器使之达到所要求的装配精度并获得预定技术性能的工艺过程,称为装配工艺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是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的两项主要内容。
10.1.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由一个或若干个顺序排列的工序组成的,而工序又可分为若干个安装、工位、工步和走刀,毛坯就是依次通过这些工序的加工而变成为成品的。
(1) 工序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区分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作地点(或设备)是否变动和完成的那部分工艺内容是否连续。
如图4.1所示的零件,孔1需要进行钻孔和铰孔,如果一批工件中,每个工件都是在一台机床上依次地先钻孔,而后铰孔,则钻孔和铰孔就构成一个工序。
如果将整批工件都是先进行钻孔,然后整批工件再进行铰孔,这样钻孔和铰孔就分成两个工序了。
工序不仅是组成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也是制订工时定额,配备工人,安排作业和进行质量检验的依据。
通常把仅列出主要工序名称的简略工艺
过程称为工艺路线。
(2) 安装与工位工件在加工前,在机床或夹具上先占据一正确位置(定位),然后再夹紧的过程称为装夹。
工件(或装配单元)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内容称为安装。
在一道工序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安装。
工件加工中应尽量减少装夹次数,因为多一次装夹就多一次装夹误差,而且增加了辅助时间。
因此生产中常用各种回转工作台、回转夹具或移动夹具等,以便在工件一次装夹后,可使其处于不同的位置加工。
为完成—定的工序内容,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或装配单元)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刀具或设备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称为工位。
图4.2所示为一种利用回转工作台在—次装夹后顺序完成装卸工件、钻孔,扩孔和铰孔四个工位加工的实例。
(3) 工步与走刀1)工步工步是指被加工表面(或装配时的连接表面)和切削(或装配)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
一个工序可以包括几个工步,也可以只有一个工步。
一般来说,构成工步的任一要素(加工表面、刀:①在 1 次安装中完成内外表面及端面的全部加工,这样可消除工件的安装误差并获得很高的相互位置精度。
但由于工序比较集中,对尺寸较大的套筒安装不便,故多用于尺寸较小的轴套车削加工。
②主要表面的加工分在几次安装中进行( 先加工孔) ,先加工孔至零件图尺寸,然后以孔为精基准加工外圆。
由于使用的夹具( 通常为心轴) 结构简单,而且制造和安装误差较小,因此可保证较高的相互位置精度,在套筒类零件加工中应用较多。
③主要表面的加工分在几次安装中进行( 先加工外
圆) 先加工外圆至零件图尺寸,然后以外圆为精基准完成内孔的全部加工。
该方法工件装夹迅速可靠,但一般卡盘安装误差较大,使得加工后工件的相互位置精度较低。
如果欲使同轴度误差较小,则须采用定心精度较高的夹具,如弹性膜片卡盘,液性塑料夹头、经过修磨的三爪自定心卡盘和软爪等。
(2)防止套类零件变形的工艺措施套类零件的结构特点是孔的壁厚较薄,薄壁套类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常因夹紧力.切削力和热变形的影响而引起变形。
为防止变形常采取—些工艺措施:
1) 将粗、精加工分开进行为减少切削力和切削热的影响,使粗加工产生的变形在精加工中得以纠正。
2) 减少夹紧力的影响在工艺上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夹紧力的影响:
①采用径向夹紧时,夹紧力不应集中在工件的某一径向截面上,而应使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以减小工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夹紧力。
如可将工件安装在一个适当厚度的开口圆环中,在连同此环一起夹紧。
也可采用增大接触面积的特殊卡爪。
以孔定位时,宜采用张开式心轴装夹。
②夹紧力的位置宜选在零件刚性较强的部位,以改善在夹紧力作用下薄壁零件的变形。
③改变夹紧力的方向,将径向夹紧改为轴向夹紧。
④在工件上制出加强刚性的工艺凸台或工艺螺纹以减少夹紧变形,加工时用特殊结构的卡爪夹紧,加工终了时将凸边切去。
3)减小切削力对变形的影响①增大刀具主偏角和主前角,使加工时刀刃锋利,减少径向切削力。
②将粗、精加工分开,
使粗加工产生的变形能在精加工中得到纠正,并采取较小的切削用量。
③内外圆表面同时加工,使切削力抵销。
4) 热处理放在粗加工和精加工之间这样安排可减少热处理变形的影响。
套类零件热处理后一般会产生较大变形,在精加工时可得到纠正,但要注意适当加大精加工的余量。
word 资料达到当天最大量API KEY 超过次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