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54
1、简述无因管理的构成与效力。
答:(一)无因管理是指无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
双方当事人一为管理人,一为本人,发生无因管理的情况后,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债的关系。
所以各国民法把无因管理也定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
(二)无因管理的构成:1、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
2、管理人须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管理。
3、管理人须对他人进行了管理或服务。
(三)无因管理的效力。
1、管理人的义务。
(1)适当管理义务。
(2)通知义务。
(3)报告、计算义务。
2、管理人的权利。
在无因管理成立后,管理人不得向本人要求支付报酬,但有权要求本人承担下列费用:(1)偿还管理人管理事务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及其利息。
(2)管理人为本人负担必要的债务时,本人应清偿该债务。
(3)管理人因管理事务而遭受损失时,本人负责赔偿。
2、简述不当得利的构成与效力。
答: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1 )一方获得利益,指因一定事实而增加其财产总额,既括财产的积极增加,也包括财产的消极增加。
(2 )他方受有损失,指因一定事实而使其财产总额减少,既可以是财产的积极减少,也可以是财产的消极减少。
(3 )取得利益和受有损失间有因果关系。
(4 )没有合法根据,指此类得利没有法律上的原因。
不当得利的效力:不当得利的事实一旦成立,在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便形成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3、合同成立与合同有效的关系如何?(不知对否)答:所谓合同的成立,是指订约当事人经由要约、承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即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建立了合同关系,表明了合同订立过程的完结。
所谓合同的有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律效力。
合同的成立与有效常常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合同的成立是有效的必要前提,合同不成立就无所谓有效。
反之,一个合同有效了,意味着它已经成立了。
但已经成立的合同并非全部有效,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会有效。
合同成立与合同有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区分: 1.内容判断上不一致。
民法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民法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
首先,民法原理具有普遍性。
这是因为民法原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法律经验和规范。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法原理都是法律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无论是西方的罗马法系国家,还是东方的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原理都起着统一和协调的作用。
这是因为,民法原理涉及到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一种基本的法律规范,与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普遍需求密切相关。
例如,契约自由、责任原则、公平原则等都是广泛适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原则,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因此,可以说民法原理具有普遍性。
其次,民法原理也具有特殊性。
这是因为民法原理不仅仅适用于一般的社会生活,还要根据具体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补充。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经济条件,所以在具体的民法制度中,也会存在一些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规定和原则。
例如,在中国的《民法典》中,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工等特殊法律关系的规定就比较多,这是因为中国具有特殊的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
又如,在法国的法典中,有关社会风俗、习惯和法律传统的规定就比较多,这是因为法国具有自己独特的法律文化和法律体系。
因此,可以说民法原理具有特殊性。
民法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基础的。
普遍性体现了民法原理的基本性质和根本价值,是它在全球范围内适用和共享的基础。
特殊性体现了民法原理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是它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具体法律制度中实现的具体方式和特定要求。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使得民法原理能够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起到统一、协调和共享的作用。
在国际民商事法律合作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平衡和妥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以实现各国之间的法律合作和交流。
总之,民法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
普遍性体现了民法原理的基本性质和根本价值,是它在全球范围内适用和共享的基础。
民法学原理(一)——民法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法”的概念认知一、“民法”的语源•非中国本土自产(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产生“民法”的社会基础),系移译至西方(通过日本)。
•源自古代罗马法的ius civile;–罗马法将全部法律区分为“万民法”与“市民法”,后者指适用于罗马市民(国民)的全部法律,后也用来指称法律中私法的部分。
•中世纪“市民法”与“教会法”相对–《市民法大全》与《教会法大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对)与市民法–法国大革命后的民法:适用于全体国民的、无身份差异的法。
–市民法=私法二、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通则》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80年代的民法与经济法之争•平等主体(私法上的主体)•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私人之间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交往关系–何者更为重要的问题二、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通则》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80年代的民法与经济法之争•平等主体(私法上的主体)•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私人之间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交往关系–何者更为重要的问题三、民法的私法属性•公法与私法的区分–古代罗马法明确提出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乌尔比安:这一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和私法。
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
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
公法见之于宗教事务、宗教机构和国家管理机构之中•帕比尼安:公法不得为私人协议所修改–当代的区分标准•利益说(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隶属说(隶属关系与平等关系)•主体说(公权力主体与私主体)•确认民法之私法属性的意义–公法是决策受约束的法,私法是决策自由的法——私法自治!私法主体的动机是一种禁忌四、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一)形式民法•以《民法》或《民法典》为名称的立法文件•在民法体系中往往居于核心的地位•为大陆法系特有的现象,英美法系国家没有民法典(判例法、特别立法、法律重述等)•我国目前还没有民法典,《民法通则》有核心规范的价值(二)实质民法•调整私法关系的全部法律规范–法律渊源问题五、“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私法=民法OR 私法=民法+商法?统一的法OR 区分的法?•民商分立–在《民法典》外,另行订立《商法典》–对商人或商行为适用特别规范–法国、德国等实行民商分立•民商合一–一切私人,无论其是否为商人,均统一适用《民法典》,无《商法典》民法是一切普通人的法律,没有身份的烙印。
大学民法原理知识点总结一、责任法1. 民事责任的种类在民法中,民事责任可以分为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两大类。
合同责任是指因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产生的责任。
侵权责任则是指因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对于合同责任,民法规定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合同触犯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而对于侵权责任,民法则规定了侵权行为人违反了公序良俗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 民事责任的成立在民法中,民事责任的成立需要具备一定的要件。
一般而言,需要具备违约行为、违约责任和归责要件这三个方面的条件。
违约行为是指违反了约定的行为,违反了约定的行为,违约责任是指违反了合同义务而受到的法律责任。
而归责要件是指违反了合同义务而导致了损害的法律成立要件,又称紧急权利保护。
3. 民事责任的效力民事责任的效力是指民事责任的产生和实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在民法中,要求民事责任具备三大效力,即补偿效力、抑制效力和惩戒效力。
补偿效力是指对受损害人进行赔偿,使其得以补偿损失。
抑制效力是指通过对侵权行为人进行的责任追究,防止其再次侵权。
而惩戒效力则是指对侵权行为人进行的追究和处罚,以达到对侵权行为的惩戒效果。
二、法人1. 法人的概念在民法中,法人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或者团体,可以享有法律主体权利和承担法律主体义务。
根据不同的法人性质,法人又可以分为基金会、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等多种类型。
在民法中,法人拥有独立的法人资产和责任、法定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主体的地位。
2. 法人的成立在民法中,法人的成立需要具备一定的要件。
一般来说,法人的成立需要具备合法资金、合法名称、合法组织机构以及合法活动范围等要件。
合法资金是指法人依法取得的资产,合法名称是指法人依法注册的名称,合法组织机构是指法人的组织结构和权利义务分配,合法活动范围是指法人依法享有的活动权利范围。
3. 法人的权利义务民法中规定了法人的权利义务,即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对于法人的权利而言,民法规定了法人具有的权利范围和收益权,同时也规定了法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民法的原理
民法的原理是指在民法领域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它们是制定和解释法律的依据。
以下是有关民法的一些重要原理:
1. 自由原则:民法以个人自由为基础,保护人们的意思自治和自由选择权。
个人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自由行使权利的权利。
2. 平等原则:民法要求对所有人平等对待,任何人都应该在法律面前平等无差别。
这个原则保证了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3. 合同自由原则:合同自由原则体现了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的自由意志,鼓励合同订立和合同自愿履行的习惯。
根据这个原则,当事人可以自由地约定合同的内容和条件。
4. 保护诚信原则:诚信是民事活动中的重要价值观念,民法要求当事人诚实守信地履行合同和其他法律义务。
5. 保护利益原则:民法旨在保护个人和经济利益的正当权益。
这个原则要求法律确保个人的权益不受侵犯,并提供救济措施来保护利益的受损一方。
6. 私有财产保护原则:民法承认和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权。
个人在法律保护下享有财产的自由支配权。
7. 实质正义原则:民法追求实质正义,要求法律应当适用于具体案件的特定情境,保护弱势当事人的利益。
民法的原则是民法体系的基石,通过确立公平、平等和自由等基本原则,为个人和社会关系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
这些原则在解释和适用法律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确保公正、合理和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建立。
第二讲民法基本原理及适用复旦姚军一、民法概述1、延进及概念(1)来源及延进:●民法(lus civile)一词源自于古罗马法中,它区别于万民法(lus gentium)而只调整其本邦市民(公民)间关系的法律。
●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又被称为《拿破仑法典》)是近代民法的代表,它确立了:①以权利为本位、②人格平等为基础、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④契约自由(意思自治)、⑤过错责任等原则。
●修订于19世纪末的德国民法典则是现代民法的典范,它①为社会公共利益对私权绝对化和私法自治予以限制,并且它又确立了:②诚实信用、③公平、④无过错责任等原则。
●如今,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民法不仅是一国的基本法律,也是任何一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之一。
●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第4次会议通过并于198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通则》是调整我国民事领域关系的基本法律依据与准则。
●我国现已先后制定并施行了《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合同法》、《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等单行民事法律,而基于这些法律的新中国《民法典》正在编纂中。
(2)概念●在我国,民法是指调整(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称。
(3)民法的调整范围●基本表述:○任何一部法律都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依《民法通则》第2条,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为平等(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
●具体体现为:○人身关系,涵盖:★这里的人身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不直接体现经济利益而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其特点为:①主体地位平等;②与民事权利的享有和行使相关;③与主体的人身密不可分;④不可转让与抛弃;⑤不直接体现经济利益。
★它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其中:☆前者是基于主体人格(系主体之能成为独立主体存在的必备条件,如生命、身体等)利益为内容的人身关系;☆后者是基于主体一定身份(系主体在特定关系中所处的一种不可替代或让与的地位与资格,如因生育而形成的父母子女身份、因创作而发生的作者身份等)而发生的以身份利益为内容的人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