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常州市实施细则2.2.3 制定和实施新建居住区的规划,应按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国家和省城乡规划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开发项目分期实施的,配套公建设施的配建原则及实施时序需在规划条件中具体明确。
住宅、办公和普通商业建筑(大型商场、大型超市、专业市场及特殊商业除外)折算容积率的基准层高按表执行。
建筑设计层高小于等于折算容积率的基准层高的不折减容积率,建筑设计层高大于折算容积率的基准层高的需折算容积率。
经折算容积率后的建筑面积为:S R=S×H/H RS R--计算容积率的建筑面积;S--设计楼层的建筑面积;H--建筑设计层高;H R--折算容积率的基准层高。
有顶盖、不封闭的空中花园(含景观阳台,下同),其进深小于等于3.0米时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建筑面积,进深大于3.0米时按其全部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住宅需设置空中花园的,每套住宅只能设置一处。
空中花园外部不应再设置阳台、设备平台、花池等,其开敞面宽应不小于其主要朝向面宽的2/3。
空中花园的设计形态不规则的,其进深按平均值计算。
飘窗的窗台与室内地坪高差应大于等于0.45米。
窗台与室内地坪高差小于0.45米的不作为飘窗,建筑面积按如下方式计算:窗台至窗顶的净高大于2.1米的计算全面积;净高小于等于2.1米且大于等于1.5米的计算一半面积;净高小于1.5米的不计算面积。
有上述设计内容的建筑,在申报图纸时须提供相应部位大样详图,以确定构造形式及其窗台高度。
户式集中制冷、供热的设备平台宜集中设置,其投影总面积每户应小于等于4平方米。
符合上述要求的设备平台不计算建筑面积;其投影总面积每户大于4平方米的按全部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报建图纸中应明确建筑外墙保温隔热层厚度,外墙保温隔热层所占建筑面积应在经济技术统计表中单列,不计入容积率指标。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常州市实施细则2.2.3 制定和实施新建居住区的规划,应按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国家和省城乡规划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开发项目分期实施的,配套公建设施的配建原则及实施时序需在规划条件中具体明确。
住宅、办公和普通商业建筑(大型商场、大型超市、专业市场及特殊商业除外)折算容积率的基准层高按表执行。
建筑设计层高小于等于折算容积率的基准层高的不折减容积率,建筑设计层高大于折算容积率的基准层高的需折算容积率。
经折算容积率后的建筑面积为:S R=S×H/H RS R--计算容积率的建筑面积;S--设计楼层的建筑面积;H--建筑设计层高;H R--折算容积率的基准层高。
有顶盖、不封闭的空中花园(含景观阳台,下同),其进深小于等于3.0米时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建筑面积,进深大于3.0米时按其全部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住宅需设置空中花园的,每套住宅只能设置一处。
空中花园外部不应再设置阳台、设备平台、花池等,其开敞面宽应不小于其主要朝向面宽的2/3。
空中花园的设计形态不规则的,其进深按平均值计算。
飘窗的窗台与室内地坪高差应大于等于0.45米。
窗台与室内地坪高差小于0.45米的不作为飘窗,建筑面积按如下方式计算:窗台至窗顶的净高大于2.1米的计算全面积;净高小于等于2.1米且大于等于1.5米的计算一半面积;净高小于1.5米的不计算面积。
有上述设计内容的建筑,在申报图纸时须提供相应部位大样详图,以确定构造形式及其窗台高度。
户式集中制冷、供热的设备平台宜集中设置,其投影总面积每户应小于等于4平方米。
符合上述要求的设备平台不计算建筑面积;其投影总面积每户大于4平方米的按全部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报建图纸中应明确建筑外墙保温隔热层厚度,外墙保温隔热层所占建筑面积应在经济技术统计表中单列,不计入容积率指标。
绿地率计算(2)绿地率计算法则第⼀条:为加强建设项⽬绿地率审核验收管理,根据有关规范规定,结合市区实际,制定本计算规则。
第⼆条:本规定所指的绿地率是指⼀定城市⽤地范围内,各类绿化⽤地总⾯积占该城市⽤地⾯积的百分⽐。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当地植树绿化覆⼟要求、⽅便居民出⼊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他屋顶、晒台的⼈⼯绿地。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第三条:绿地⾯积是指⽔平投影⾯积,不得按⼭坡地的表⾯积计算。
在绿化植物重叠的,不得重复计算⾯积。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镇(乡)村绿地分类标准》)第四条:本规定所指的建设项⽬⽤地与范围,是指建设项⽬总⽤地中扣除有建设项⽬⽅代征的区外道路、公共对外道路⽤地(即净⽤地⾯积)。
(《铜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上下载资料)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产绿地、风景林地等各类城市规划绿地,建设⽤地内的游泳池、消防⽔池,以及城市规划控制的⾃然溪河等⽔体和被保护的古树、城市⼈⾏道路上的绿地均不参与计算绿地率。
(《铜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六条项⽬建设⽤地范围内的地⾯绿化覆⼟深度不应低于0.15⽶,不宜低于0.3⽶。
且应实⾏草⽪绿化全覆盖;⽆覆⼟或只覆⼟⽆覆盖的规划验收时不计⼊绿地⾯积。
(《绿化种植⼟壤》CJ/T 340—2011,《铜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七条建设项⽬⽤地范围内的各类绿地包括以下类型绿地:(⼀)地⾯绿化⽤地:覆盖各类⽣长机质,上部⽆建筑物、构筑物遮挡,适于栽植各类植物的⽤地。
覆⼟⽆露⼟部分,按投影⾯积的100%计算。
(《铜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上下载资料)(⼆)悬空建筑(阳台、⾬棚等)下绿地⽤地:悬空建筑⾼度⼤于或等于2.2m的,按投影⾯积的100%计算。
⾼度⼩于2.2⽶⼤于1⽶的,按投影⾯积的50%计算,⾼度⼩于1⽶的,绿地⾯积不予计算。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综合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07•【字号】淮政发[2006]123号•【施行日期】2006.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房地产市场监管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综合管理的通知(淮政发[2006]12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规范全市房地产开发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现就加强我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综合管理工作通知如下:一、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出让管理(一)实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
全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公开出让前,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召集规划、建设、房产、物价等相关部门认真做好项目地块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不同地段类别对拟出让的地块提出《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经政府研究批准后,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附件,主要内容必须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必备条款。
《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项目性质、规模和开发期限;规划控制指标及规划设计要求;工程质量标准要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筑的建设要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成后的产权界定;解困房和拆迁安置房的政府收购数量和收购价格等。
(二)严格市场准入。
按房地产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规定,对土地竞买者的资金实力进行审查,对开发企业从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强综合评价,严格市场准入,确保土地开发企业具有相应的项目运作实力和能力。
(三)逐步以楼面地价方式出让土地。
在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时,应根据项目性质和规划控制指标,逐步推行以楼面地价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保证项目规划控制指标的落实。
二、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管理(一)强化规划方案的审批管理。
规划部门对开发企业报批的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初审后,由规划部门牵头,召集建设、国土资源、房产、园林、消防、环保、人防、广电、供电、供热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对照土地出让合同的内容,对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会审,不符合要求的,规划部门应要求开发企业改正,不改正的不予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中心城区规划管控技术规定为提升示范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强化规划与建设管理要求,提高建设项目品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X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X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居住用地(一)用地规划要求1.容积率新建居住类项目容积率应控制在2.5以下;保障安置类住宅容积率应控制在3.0以下。
2.建筑密度新建全低层居住项目建筑密度须小于等于35%,全高层居住项目建筑密度须小于等于20%,其他混合高度居住项目建筑密度须小于等于25%。
3.建筑高度(1)为保证沿河观景效果和亲水要求,生态红线外30米内建筑高度不得高于12米,30到50米内建筑高度不得高于24米。
(2)占地面积10公顷以上(含10公顷)或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以上(含1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需进行建筑高度及建筑空间的设计。
进行建筑高度及建筑空间设计时应明确标志性建筑的位置和高度。
进行建筑高度及建筑空间设计的居住区,其高度的变化宜沿城市主要通道的方向安排。
(3)同一居住地块内应有不少于地上住宅建筑面积10%的住宅建筑,其建筑高度比规划建筑控制高度至少下降一档(二类居住用地的建筑控制高度分为18m、24m、30m、45m、60m、80m等6个档次)。
(4)公园、绿地及文物遗址周边建筑高度应依据相关控制要求进行特殊控制。
4.绿化指标(1)新建居住区绿地率需大于等于35%,绿化覆盖率须大于等于50%,配套幼儿园绿地率须大于等于30%。
(2)居住区规划中,在满足绿地率要求的同时应根据居住区规模设置相应的集中绿地,集中绿地应满足以下三个要求:①面积应当占建设项目用地总面积的10%以上;②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③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3)绿化种植要求本地乔木树种应占绿地乔木树种总量的80%以上,乔灌木覆盖率应当占绿地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乔木覆盖率应不低于50%。
淮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指标核定规则(试行)1总则1.1 为规范规划管理行为,统一执行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和国家、省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淮安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1.2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涉及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和建(构)筑物退界、建筑间距计算的,应遵守本规则。
2 建筑面积2.1 核定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应按江苏省《房屋面积测算技术规程》(DGJ32/TJ131-2011)(以下简称《规程》)执行,与本规则不一致的,按本规则执行。
2.2 建筑面积指标应分为计容积率建筑面积(以下简称计容面积)和不计容积率建筑面积。
3 容积率3.1 容积率指标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3.2 在核定计容面积指标时,按以下规则计算:3.2.1 除低层住宅外,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架空层(包括骑楼、过街楼和雨篷等)可不计入容积率:(1)位于建筑底层(含综合楼裙房以上部分建筑首层),或与城市公共天桥、连廊、道路连通的楼层;(2)至少有两个边长与城市或社区公共空间(不含天井等空间)紧密连通、方便到达(附图3.2.1—1、3.2.1—2),其中一个边长不得小于同一单元同侧边长1/2;(3)用于公共活动、绿化、停车(含非机动车),且对公众无条件开放;(4)除剪力墙或结构柱外无其他围护。
(5)门厅、楼梯间等为楼层服务的围合空间应计入容积率。
3.2.2 位于公共空间、开敞且对公众无条件开放的单层廊、亭等景观建筑可不计入容积率。
3.2.3 通向符合不计容条件的地下、半地下车库且至少有一个边长对外开敞不封闭的汽车坡道、自行车坡道、出入口等附属建筑,可不计入容积率。
3.2.4 非住宅建筑中,在两个自然层(含两层)或9米高度范围内没有永久性顶盖或梁的平台(包括阳台等)可不计入,否则按阳台规则计算容积率。
住宅建筑中,平台(包括阳台等)至平台上盖(包括构架)的垂直空间范围内,按阳台规则逐层计算容积率。
连云港市实施《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1.1为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等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专业技术标准,并结合连云港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1.2本细则是与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在连云港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省《技术规定》和本细则。
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也应符合本规定。
1.3连云港市城市规划区范围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内容确定,旧区包括:新浦旧城区范围为海连中路、南极北路、解放中路、盐河北路、人民路以及龙尾河相围合的区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海州旧城区范围为玉带河以南、南大街以东、东风路以北、花园路以西的区域,以及玉带河以北、海连西路以南、幸福路以西至铁路东侧的区域,面积约3.9平方公里;墟沟旧城区范围为大港西路以南、西园路以东、中山路以北、海棠路以西的区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
新区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旧区以外的其它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细则。
城市规划区内乡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苏州市实施细则之一“指标核定规则”(2008年版)1 总则1.1 为规范我市规划管理审批行为,统一执行标准,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规定,结合我市规划管理实际,制定本规划管理实施细则。
1.2 本细则是与《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我市市区范围内的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不适用于私有住房建设工程。
我市其他地区可参照执行。
2 建筑面积2.1 核定建筑工程设计面积应严格按照国标GB/T50353-2005《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执行。
2.2 建筑面积指标应分列计容积率建筑面积和不计容积率建筑面积。
2.3 住宅90平方米以下是指住宅套型建筑面积,其计算规则按照省标DGJ32/J 26-2006《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执行。
3 规划容积率3.1 容积率指标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3.2 在核定建筑容积率指标时,以下情形可不计入:3.2.1 架空层并且对公众开放的活动空间或车库,但门厅、楼梯间等为楼层服务的围合空间应计入。
3.2.2 两个以上边长不封闭、顶部用透光顶盖遮盖并且对公众开放的活动空间。
3.2.3 结构顶板高出室外地坪基准标高不大于1.5米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3.2.4 自然坡地建筑,按坡度方向,以建筑外墙边的最高和最低室外地坪的连线为基准,建筑楼层顶板高出该基准线不大于1.5米的平面范围。
3.2.5 住宅楼底层层高不大于2.4米的配套车库。
3.2.6 住宅建筑在两个自然层高度范围内没有永久性顶盖的露台。
3.2.7 配建的配电房、公共卫生间、燃气调压房、垃圾房等市政配套用房和廊、亭等景观建筑。
3.2.8 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顶板下表面与楼面的净高不足2.10米部分的面积以及坡屋顶内所有不上人闷顶。
3.2.9 窗台面抬高200mm以上的飘窗或层高不大于2.2米的落地飘窗。
3.2.10 建筑内消防部门确认的避难层;层高不大于2.2米的设备层。
DB50/T 910—2019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常规园林绿化种植工程技术规范 (2)4.1 施工准备 (2)4.2 种植场地整理 (2)4.3 种植土 (2)4.4 种植穴(槽) (4)4.5 植物材料 (4)4.8 植物种植 (5)4.9 草坪建植 (6)4.10 水(湿)生植物种植 (7)5 行道树种植 (7)5.1 一般规定 (7)5.2 种植 (8)6 立体绿化 (8)6.1 一般规定 (8)6.2 屋顶绿化种植 (9)6.3 立面绿化 (9)6.4 坡面绿化 (9)7 极端气温条件下植物种植 (9)7.1 一般规定 (9)7.2 气温35℃以上条件的植物种植 (10)7.3 气温5℃以下条件的植物种植 (10)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大树移植 (11)DB50/T 910—2019园林绿化种植工程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园林绿化种植工程及与苗木种植紧密相关的附属设施建设的一般性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园林绿化种植工程,特指从工程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阶段。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JJ82-201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75-199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T24-1999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 木本苗DBJ/T50-044 园林栽植土壤质量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施工技术交底 technical clarification在某一单位工程开工前,或一个分项工程施工前,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向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的技术性交待。
其目的是使施工人员对工程特点、技术质量要求、施工方法与措施和安全等方面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以便于科学地组织施工,避免技术质量等事故的发生。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市区建设项目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市区建设项目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淮政发〔2006〕3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部、省属驻淮单位:现将《淮安市市区建设项目收费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淮安市市区建设项目收费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建设的新情况,进一步加快建设大城市的步伐,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清河区、清浦区范围内新建、翻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项目(不包括私人住宅建设),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实行统一收费。
建设工程项目涉及的所有收费,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市城建指挥部办公室收费中心(以下简称城建收费中心)集中缴纳。
未按规定缴费或未按规定程序审批减免的,规划、建设、国土、房管等部门不得办理建设证照相关手续。
城建收费中心实行集中统一收费后,原收费单位实行零收费。
原收费单位委托城建收费中心集中领取财政票据、集中收费,由物价部门负责换发统一的收费许可证。
具体的收费项目是指省以上有权部门批准的涉及建设工程的各种规费,收费标准以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为准(具体项目见附件)。
第四条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以下简称配套费)征收办法如下:(一)配套费征收标准1、住宅类:按105元/m2收取配套费;2、生产性建设工程,按20元/m2收取配套费。
生产性建设工程指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不含为生产服务的办公、科研、食堂等辅助设施;3、营业用房建设工程,按105元/m2收取配套费。
营业用房包括商业用房、宾馆、招待所、服务性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金融设施及住宅区内的营业用房;4、行政办公和其他建设工程按105元/m2收取配套费。
淮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指标核定规则(试行)1总则1.1 为规范规划管理行为,统一执行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和国家、省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淮安市实际,制定本规则。
1.2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涉及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和建(构)筑物退界、建筑间距计算的,应遵守本规则。
2 建筑面积2.1 核定建筑工程的建筑面积应按江苏省《房屋面积测算技术规程》(DGJ32/TJ131-2011)(以下简称《规程》)执行,与本规则不一致的,按本规则执行。
2.2 建筑面积指标应分为计容积率建筑面积(以下简称计容面积)和不计容积率建筑面积。
3 容积率3.1 容积率指标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3.2 在核定计容面积指标时,按以下规则计算:3.2.1 除低层住宅外,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架空层(包括骑楼、过街楼和雨篷等)可不计入容积率:(1)位于建筑底层(含综合楼裙房以上部分建筑首层),或与城市公共天桥、连廊、道路连通的楼层;(2)至少有两个边长与城市或社区公共空间(不含天井等空间)紧密连通、方便到达(附图3.2.1—1、3.2.1—2),其中一个边长不得小于同一单元同侧边长1/2;(3)用于公共活动、绿化、停车(含非机动车),且对公众无条件开放;(4)除剪力墙或结构柱外无其他围护。
(5)门厅、楼梯间等为楼层服务的围合空间应计入容积率。
3.2.2 位于公共空间、开敞且对公众无条件开放的单层廊、亭等景观建筑可不计入容积率。
3.2.3 通向符合不计容条件的地下、半地下车库且至少有一个边长对外开敞不封闭的汽车坡道、自行车坡道、出入口等附属建筑,可不计入容积率。
3.2.4 非住宅建筑中,在两个自然层(含两层)或9米高度范围内没有永久性顶盖或梁的平台(包括阳台等)可不计入,否则按阳台规则计算容积率。
住宅建筑中,平台(包括阳台等)至平台上盖(包括构架)的垂直空间范围内,按阳台规则逐层计算容积率。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4.12.29•【字号】淮政办发〔2014〕132号•【施行日期】2014.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淮政办发〔2014〕13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淮安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12月29日淮安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应对本市突发公共事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应急避难场所科学化、规范化建设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0〕55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76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淮安市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维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具有应急设施(设备),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一般指利用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学校操场和大型停车场等场地以及公共场馆、校舍、建筑面积不小于4000平方米的民防工程等经设计建设而成的避难空间。
第四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工作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负责,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组织实施。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协调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维护的管理工作,负责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设计审查和施工验收,负责制订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建设计划。
《都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技术原则》1.范围本原则规定了园林绿化中旳乔木、灌木、花卉、草坪、地被等旳养护管理规范以及检查验收原则,合用本市规划市区旳都市绿地旳养护管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献《河北省2023年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要点》(冀办发〔2023〕47号)《河北省都市容貌整改导则》3.术语和定义3.1 树冠: 树木主干以上集生枝叶旳部分。
3.2 花蕾期: 植物从花芽萌动到开花前旳时期。
3.3 叶芽: 形状较瘦小, 先端尖, 能发育成枝和叶旳芽。
3.4 花芽:形状较肥大, 略呈圆形, 能发育成花或花序旳芽。
3.5 不定芽: 在枝条上没有固定位置, 重剪或受刺激后会大量萌发旳芽。
3.6 生长势: 植物旳生长强弱。
泛指植物生长速度、整洁度、茎叶色泽、植株茁壮程度、分蘖或分枝旳繁茂程度等。
3.7 行道树:栽植在道路两旁, 并构成街景旳树木。
3.8 地被植物: 指植株低矮(50cm如下), 用于覆盖园林地面旳植物。
3.9 分枝点: 乔木主干上开始出现分枝旳部位。
3.10 主干:乔木或非丛生灌木地面上部与分枝点之间部分, 上承树冠, 下接根系。
3.11 主枝:自主干生出, 构成树型骨架旳粗壮枝条, 。
3.14 3.12 侧枝: 自主枝生出旳较小枝条。
3.13 小侧枝: 自侧枝上生出旳较小枝条。
春梢: 初春至夏初萌发旳枝条。
3.15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 对园林植物采用浇灌、排涝、修剪、防治病虫、防寒、支撑、除草、中耕、施肥等技术措施。
3.16 整形修剪:用剪、锯、疏、捆、绑、扎等手段, 使树木长成特定形状旳技术措施。
3.17 冬季修剪: 自秋冬至早春植物休眠期内进行旳修剪。
3.18 夏季修剪: 在夏季植物生长季节进行旳修剪。
3.29 伤流:树木因修剪或其他创伤, 导致伤口处流出大量树液旳现象。
3.20 短截:在枝条上选留几种合适旳芽后将枝条剪短, 到达减少枝条, 刺激侧芽萌发新梢旳目旳。
3.21 回缩: 在树木二年以上生枝条上剪截去一部分枝条旳修剪措施。
第二条本市市区范围内进行建筑物建设的停车设施配建,适用本《标准与准则》。
市区范围内根据用地发展和交通条件,划分为三类停车分区:A类区:以淮安区镇淮楼为核心,东至楚州大道,南至堂子巷,西至里运河,北至翔宇大道的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域。
B类区:以淮海广场为核心,北至盐河,南至解放东路,西至北京路,东至承德路、沈阳路、翔宇北道、越秀路所围成的核心区。
C类区:淮安市市区范围内除A、B类区外其他区域。
第三条淮安市规划局是本市停车设施配建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标准与准则》。
第四条本《标准与准则》所称的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是指建筑物建设时需配套建设的提供本建筑业主使用的车辆停放,以及以本建筑为目的地的外来车辆停放的设施与场所;所指的车辆包括各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第五条建筑物应按照节地、节能、安全、高效的原则配建停车设施,停车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第六条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原则上应设置在其用地范围内,但在同一道路或者相邻道路上建设的两宗以上的建设项目,其相邻距离不超过100米的,在统一申请、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条件下,经过批准后可集中统一设置停车设施。
第七条建筑物应按附表1规定的标准分别配建机动车、非机动车泊位。
对已有建筑的改建和扩建,其改、扩建部分应按附表规定设置各类停车位;原建筑物配建不足,新增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且超过原建筑规模25%的,应同时补充配建原不足差额数的20%。
临时性建筑物应按附表规定设置各类临时性停车位,临时性停车位一般应在地面设置。
其中,非对外开放的临时性建筑物按照指标配建确有困难的,在合理解决临时停车需求,并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适当减少泊位配建数量。
第八条达到住建部颁布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中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时应通过交通影响分析确定停车配建设施要求,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应按《江苏省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编制要点》开展。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区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准则(试行)的通知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区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准则(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6〕14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淮安市区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准则(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淮安市人民政府2016年10月24日淮安市区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准则(试行)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的规划管理,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建筑物建设的停车设施配建,适用本准则。
根据用地发展和交通条件,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划分为三类停车分区(详见附件1):A类区:楚州大道以西,涧河以北,里运河、城西北路以东,翔宇大道以南所围成的区域。
B类区:盐河以南,北京南北路以东,延安东西路、深圳路以北,天津路、南昌路(古淮河南)及翔宇大道(古淮河北)以西所围成的区域。
C类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除A、B类区外其他区域。
第三条淮安市规划局是本市停车设施配建规划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解释本准则。
第四条本准则所称的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是指建筑物建设时需配套建设的提供本建筑业主使用的车辆停放,以及以本建筑为目的地的外来车辆停放的设施与场所;所指的车辆包括各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
第五条建筑物应按照节地、节能、安全、高效的原则配建停车设施,停车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淮安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2018〕754)、《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淮政办传〔2020〕35)等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对海绵城市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各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
市住建、发改、行政审批、自然资源和规划、财政、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依法依规履行各自职责,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我市得到全面、科学、规范落实。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保证海绵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投入。
第四条淮安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涉及相关规划建设的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规划设计第五条国土空间规划应当体现海绵城市理念,道路、绿地、水系、排水防涝、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第六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落实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分解、细化到地块。
第七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供应城市建设用地时,应当依据详细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指标纳入规划条件。
土地划拨供地的建设项目,应在选址意见书中明确其海绵设施建设基本要求,并纳入土地划拨条件。
土地出让供地的建设项目,应在规划条件中明确其海绵设施建设内容和要求,并纳入土地出让条件。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对具有涵养水源功能的城市林地、草地、湿地等地块出让和使用进行管控,保证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土地需求。
第八条统筹考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于项目设计、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实现海绵设施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运营使用。
淮安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条为了推进淮安市绿水园林城市建设,进一步规范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根据《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江苏省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是指城市工业、民用、商业、市政、公共设施等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依法按规定建设的绿地。
第三条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地的规划建设,均应执行本规定。
第四条城市建设项目应按《条例》的规定建设足额配套绿地。
配套绿地建设应坚持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竣工的原则。
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绿化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和施工单位承担。
第五条城市建设项目绿地率的计算
(一)城市建设项目绿地率=(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100%
(二)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的计算按本规定第六条执行。
(三)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的计算:
1.新开发区、旧城改造和市政、文化、体育设施等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总面积=(以计算容积率的规划用地红线范围内总用地面积-项目用地内配套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用地面积),其中规划用地红线范围内总用地面积=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规划用地红线图中确定的道路红线闭合范围的总面积或以道路红线与用地边界线闭合范围的总面积。
2.单位权属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若单位绿化用地面积达到和超过《条例》规定指标的,以单位总面积计算建设用地总面积;若单位绿化用地面积低于《条例》规定指标的,按规划局核发的红线图为准。
3.如建设项目规划用地红线内涉及规划绿地,如该规划绿地参与计算容积率指标但不计算绿地率指标并负责实施的,以规划用地总面积减去规划绿地面积之差额计算该建设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同时要求规划绿地与该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
第六条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指标计算规定
(一)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计算原则:
1.配套绿地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中(公共)绿地、建筑物旁边绿地、道路绿地三部分。
2.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确定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等各类城市规划绿地(以下简称规划绿地),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不得占用规划绿地。
规划绿地内不得建设与园林绿化无关的项目。
且不得计入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
3.配套绿地面积指垂直投影面积,不得按山坡地的表面积计算。
4.旧城改造建设项目需进行集中绿化建设的实际可配套绿地面积以施工图设计阶段审查意见为准,不得自行降低。
5.各种类型的运动场地不计入配套绿地面积。
6.建设用地内的游泳池、消防水池,以及城市规划控制的自然溪河等水体不计入配套绿地面积。
7.城市道路绿地(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的绿化用地)不计入配套绿地面积;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项目内部道路绿地应计入配套绿地面积。
(二)城市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的计算:
1.配套绿地面积:距多层及以下建构筑物外墙1米起算,距高层建筑物外墙1.5米起算。
如建筑物底层架空的内部绿化与外部绿地联为一体的自架空底层建筑物外墙基起算绿地面积。
2.建设用地内集中(公共)绿地中的植物种植面积不得小于集中(公共)绿地面积的80%,小于80%的按实际种植物面积计算。
3.人工景观水体面积可记入配套绿地,其面积不得大于配套绿地面积的10%,超过部分不予计算。
4.铺设草坪砖的停车场,按10%计入配套绿地面积;居住(小)区内种植乔木的室外停车场,株行距在6米*6米以内全冠乔木且乔木胸径在12厘米以上的,100%计入配套绿地面积,其余情况按实际绿地面积计算配套绿地面积。
第七条新建居住小区集中(公共)绿地的规定:
小区集中(公共)绿地是小区配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满足下列规定:(一)集中(公共)绿地建设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合理布局,乔灌草结合,适地适树,植物种植面积不得低于集中(公共)绿地总面积地的70%。
(二)集中(公共)绿地用地面积应符合以下要求:居住小区人均不小于1.5
平方米,且不低于居住区建设总用地面积的10%。
(三)单块集中(公共)绿地应符合以下要求:面积大于400平方米、宽度大于8米,并可布臵一定的游憩活动设施。
第八条地下架空平台绿化冲抵集中绿化面积的规定
(一)地下架空平台绿化是指全地下或半地下建构筑物顶层上面具有一定覆土深度的绿化形式,其中半地下的应与城市道路相联系,至少有一面与城市道路标高基本一致,并具有公共性。
城市建设项目地下架空平台绿化应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景观质量,并有利于附近居民休憩活动,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二)地下架空平台绿化经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审定后,可按不同情况、不同比例冲抵集中绿化面积。
地下架空平台绿化面积计算范围从地上建筑物垂直投影线外1.0米起算。
种植土层深度指种植土的实际深度,不包括架空平台屋顶板、防水层和排水层构造厚度,其中防水层和排水层总厚度一般按30厘米计算。
具体按以下办法折算冲抵:
1.种植土层深度大于1.5米的,按实际植物种植面积的100%冲抵集中绿化面积;2.种植土层深度大于1.0米、小于1.5米的,按实际植物种植面积的60%冲抵集中绿化面积;
3.种植土层深度大于0.4米、小于1.0米的,按实际植物种植面积的20%冲抵集中绿化面积。
(三)地下架空平台绿化冲抵集中绿化面积的城市建设项目,其配套绿地和架空平台绿化的绿化工程,必须完成绿化工程设计方案,报市园林局批准后方可实施绿化工程;必须实行绿化工程质量监理和竣工核定。
第九条屋顶绿化面积冲抵集中绿化面积的规定
多层建筑(建筑高度小于24米的建筑、居住建筑8层以下)与低层建筑屋顶绿化,绿化种植土层深度大于0.3米、宽度大于4米、面积大于80平方米、并便于人们使用的,经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审定后,可按其实际植物种植面积的20%冲抵集中绿化面积,但冲抵的比例不得大于规定指标的10%。
第十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