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解放战争 高三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45
考点 17 解放战争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1945年8月,毛泽东在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曾风趣地说:“民主也成了蒋介石的时髦货!他要演民主的假戏,我们就来他一个假戏真演。
”这反映了当时( )A.蒋介石放弃了民主谈判 B.国内和平形势复杂C.国共两党谈判破裂 D.国民党乘机发动了内战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
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
”为此,解放军实施了()A. 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B. 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C. 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D. 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3、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下面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耻辱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C.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4、邓小平在论述某一战略行动时说:“正像刘司令员(刘伯承)所讲,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刚好是个‘把’。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
”这个战略行动()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C.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5、1949年4月20日和21日,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四艘军舰溯江而上,不顾三野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鸣炮警告,闯进三野部队防区江面,双方展开激烈炮战。
这说明()A. 解放战争陷入胶着状态B. 国民党军队不堪一击C. 当时中英关系急剧恶化D. 解放战争具有反帝性质6、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宁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解放战争》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
”这体现的原则是()A . 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B . 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C . 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D . 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2. (2分) (2017高一上·太和月考) 民国时期的政治评论刊物《观察》的创始人储安平在1947年总结了一种广泛持有的观点:现政权的支持阶层原是城市市民,包括公教人员、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
现在这一批人没有对南京政权有好感的。
这表明国民党()A . 失去执政合法性B . 已经丧失了民心C . 丧失了执政地位D . 缺乏群众基础3. (2分)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
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
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A . 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B . 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C . 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D . 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4. (2分)图中所示事件的影响是()A .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开始战略转移B .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C .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D .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5. (2分)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第17课解放战争二、本课目标【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和平民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考纲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学习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内战爆发、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2)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赴重庆谈判;选择中原作为反攻方向的原因;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3)情感价值观:争取和平的努力表明中共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中共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解放战争时期的阶段特征;三大战役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为什么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三、疑难解析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什么不直接发动内战,还要进行重庆谈判?国共两党实践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1)蒋介石不直接发动内战的原因①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实现和平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蒋介石还没有作好内战的准备,企图以谈判来争取时间;③以谈判的形式妄图将内战责任嫁祸于共产党。
(2)国共两党自身实践的不同结果说明:①国民党失败的根源在于违背了人民的意志和历史发展潮流;②共产党成功的根源在于它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检测反馈知识点1 重庆谈判和解放战争的爆发★1.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的中国①处在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②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③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④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和平的真正原因是A.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B.国内需要和平建设C.中共已经有相当强大的力量D.国内舆论呼吁和平、反对内战3.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 17 解放战争考点 17 解放战争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1945年8月,毛泽东在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曾风趣地说:“民主也成了蒋介石的时髦货!他要演民主的假戏,我们就来他一个假戏真演。
”这反映了当时( )A.蒋介石放弃了民主谈判 B.国内和平形势复杂C.国共两党谈判破裂 D.国民党乘机发动了内战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
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
”为此,解放军实施了()A. 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B. 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C. 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D. 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3、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C. 当时中英关系急剧恶化D. 解放战争具有反帝性质6、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材料主要阐明( )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致性B.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C.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D.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7、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 “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
”文中“这一事件”指的是( )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D.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8、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第17课解放战争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1)背景:①美国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
②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目的:为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
①概况: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②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重庆)(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3、内战的爆发(1)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方针: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3)结果:共产党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又粉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条件:①力量对比发生变化②土改激发积极性(2)反攻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战略决战:(1)1948年9月-1949年1月。
长江以北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结果: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渡江战役:由于国民党政府缺乏诚意,国共北平谈判破裂。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屈辱的历史从此结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主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17课解放战争1.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规定,中国领土向美国全部开放,美国船舶有驶往中国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等。
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旨在( )A.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互利B.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C.获得美国对内战的支持D.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答案:C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为内战所做的准备。
结合《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的背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是为了获得美国的支持发动内战,故A项错误,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国之一,故D项错误。
2.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答案 B 根据时间“1946年”以及电文内容可以看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内战。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国民党只是为发动内战做准备,故A项错误;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故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人民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故D项错误。
3. (2019广东六校三联)1947年苏联向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价值1.51亿卢布的各种武器、设备和战略材料;1948年苏援增至3.35亿卢布,1949年进一步增至4.206亿卢布。
与此同时,美国也向国民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
这反映了( )A.中苏两国关系走向破裂B.冷战从欧洲蔓延至中国C.世界局势影响解放战争D.美苏两国主导国共内战答案 C 二战结束后,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从材料信息可知,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和美国分别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提供大量援助,这反映了世界局势影响解放战争,故选C项。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7讲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07190192夯实基础【P33】一、内战爆发【基础梳理】1.重庆谈判(1)原因:国民党: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揭穿蒋介石的阴谋。
(2)结果:签署《双十协定》(1945年)。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3.内战爆发①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②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重难突破】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的必然性(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使然。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地位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消灭本国共产党。
所以,美蒋勾结起来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真题演练】一月九日星期三唉!今天的中国寄生虫太多了……国事一天一天的好转了,国家的一切将决定在明(十)日之政治协商会议,此会如果成功,实四亿五千万苍生之幸福,万一不幸则后患无穷,吾人拭目以待。
A.1946年 B.1947年C.1948年 D.1949年【解析】政治协商会议有两个,1946年的重庆政协会议和1949年的北平政协会议,故排除B、C。
根据题干材料中“如果成功,则人民幸福;如果不成功,则后患无穷”可知是1946年的重庆政协会议,重庆政协会议讨论和平建国问题,但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1946年6月,内战准备就绪后,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