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课程代码:12340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

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一般将正式进入

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

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

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

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

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

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

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

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

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11、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方法:(选择)

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又称谈话法。)

问卷法(效率高,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

作品分析法(是指对儿童的各种作品,如绘画、手工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和分析儿童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1、胚胎的发展阶段:(选择)

(1)胚卵期(合子期):受精卵植入子宫,在子宫壁“着床”,大约需要2周左右;

(2)胚胎期:从植入子宫一直持续到怀孕的第8周;

(3)胎儿期:受孕第9周到分娩。

2、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组成。

3、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唐氏综合征、杜氏综合征、柯氏综合征、超雄性综合征。

4、致畸因素指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的因素,包括药物、烟酒及咖啡因等麻醉品、辐射、化学物质和污染等。

5、影响胎儿发育的母亲因素包括: (1)母亲的生育年龄

(2)母亲的疾病

(3)母亲的情绪

(4)母亲的营养

6、大脑单侧化指的是大脑两个半球的单侧化现象。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左半球掌握着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动作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而右半球则负责空间视觉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名词解释)

7、无条件反射是婴儿最早的动作。新生儿的反射可分为生存反射(有明显的适应价值,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和原始反射(不具有确保新生儿生存的价值,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几个月就会消失,如抓握反射,游泳反射)。

8、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到下(首尾律: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由近及远(近远律:从躯干到四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大小律: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选择)

9、动作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简答)

(1)动作对大脑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2)动作使个体对外界刺激更加警觉,使感知觉精确化;

(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个体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并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

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2)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选择)

视觉偏好法(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偏好哪一种);

习惯化方法(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不再做出反应。去习惯化:即婴儿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化后,随着另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便立刻消失的现象。);

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激励其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

高振幅吸吮法(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其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3、出生后3周,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出生3个月的婴儿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4、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5、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个特性有关,即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选择)

6、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7、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味觉偏爱。

8、知觉大小恒常性:是指不管物体离眼睛距离多远,及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变化如何,都能够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尺寸不会变化的能力。

9、从4岁开始,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5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10、婴儿的视觉偏好:喜欢轮廓清楚的图形、喜欢有环形和有条形的图形、喜欢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喜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喜欢人脸多于其他图形、喜欢正常的人脸,不爱看眼鼻嘴位置歪曲的人脸。

11、婴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3岁儿童基本上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3个月的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通常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仍未达到完善。(重点)(选择)

12、深度知觉又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1960

)创设的视崖装置,通过视崖实验发现,儿童深度知觉发展较早,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感觉到视觉悬崖的存在,说明他们已经具有的深度知觉的能力。(重点)(选择)

13、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能了解。

14、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现实的知觉。(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表现:(简答)

(1)观察的有意性逐渐加强;

(2)观察的顺序性提高;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4)观察的理解性逐步发展。

15、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重点)(理解、应用、分析)

(1)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降低或者提高,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

(2)感受性的变化:同一感受器,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要有效利用幼儿的各种适应现象,例如,在让幼儿闻某种气味时,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为适应而分辨不出气味;播放音乐时声音不应过大,以免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

(3)感觉的对比:感受器官因为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

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教师运用颜色的对比,可以使活动室的美术装饰相映衬,红花还得绿叶配;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利用视觉对比,突出要演示的对象,使幼儿看得清楚,印象深刻。

(4)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是有选择性的,一部分刺激物是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以及主体状态等都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5)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标记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在教学中,尽量充实教材内容,并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由于客观事物常常是包含多种属性的复合刺激物,因此我们队客观事物的感知也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将看到、摸到、听到的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刚开始理解或探索事物的学前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

第四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名词解释)

2、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简答)

(1)注意有助于儿童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2)注意有助于研究和促进儿童感知;

(3)注意有助于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

(4)注意能有效维持儿童的活动坚持性。

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定向性注意(儿童注意的最初形态)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目的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需要意志努力的、由意识支配的注意。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在同一情境下,儿童对某类刺激信息表现出集中的注意,而忽略其他刺激或信息的现象。(名词解释)

4、3个月以后,经验开始在幼儿的注意中起作用。

5、3-6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1)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6、幼儿无意注意发展的特点:(重点)(简答)

(1)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是事物的物理特性;

(2)对幼儿有意义的事物逐渐成为引起其无意注意的因素;

(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稳定和深入。

7、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重点)(简答)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展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特别是在承认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在特定的活动中完成。

8、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重点)(论述、分析)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后天训练或强化能够对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产生影响;

成人应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助于幼儿注意的集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幼儿注意的选择性还与幼儿的情绪和兴趣有很大关系。

(2)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广度,指的是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注意到的刺激的数量。幼儿注意的广度很小,因此教师应(1)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2)避免过多刺激同时出现(3)要使用能吸引幼儿兴趣,唤起幼儿情绪的教学方法。

(3)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指的是注意持续集中于同一活动或事物的时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高,易受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活动的时间应长短有别。

(4)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注意集中于不止一种活动或事物。幼儿注意的分配较弱,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有意注意,并尽量使幼儿将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联系起来,促进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9、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过多的无关刺激、疲劳、缺乏兴趣、活动组织不合理等。

10、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对策:(重点)(简答)

(1)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

(4)提高教师合理组织活动的能力与智慧。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记忆影响学前儿童知觉能力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想象、思维水平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记忆影响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2、“客体永久性”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概念,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3、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1)记忆保持时间延长;

(2)记忆容量增加;(记忆广度增加,记忆范围扩大,工作记忆出现。)

(3)记忆内容丰富化;

(4)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5)元记忆能力的发展;

(6)记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4、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名词解释)

5、根据记忆的内容对象不同,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等。从发展顺序看,最早出现运动记忆,然后是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幼儿记忆中最为重要的记忆),最后是语词记忆。

6、记忆的提取方式分为再认和再现(回忆)。再认是指当记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头脑中呈现曾经记忆过的事物;再现,又称回忆,是指记忆过的事物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再次在头脑中呈现记忆过的事物的过程。

7、元记忆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1年提出,是指个体自身对记忆过程的认知。元记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体验、元记忆监控三个部分。学前儿童的元记忆主要表现为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两个方面。

8、儿童常使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视觉复述、特征定位、复述、组织策略等。

9、3-6岁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重点)(简答)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10、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策略:(重点)(简答、论述)

(1)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2)使儿童明确记忆的任务;

(3)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策略;

(4)帮助儿童进行合理的复习。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关:想象依靠原有表象;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

(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有关:想象印发情绪,情绪影响想象。

(3)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有关。

2、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重点)(简答)

(1)想象从无意性发展导初步出现有意性;

(2)想象从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初步具有逻辑性。

3、想象是对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名词解释)

4、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重点)(简答)

(1)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主题不稳定;

(3)内容不系统;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5、再造想象指的是根据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自身的想法,独立在头脑中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名词解释)(选择)再造想象是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形式。

6、再造想象的特点:(1)依赖于语言描述

(2)随情境变化

(3)实际行动是必要条件

7、学前儿童想象夸张的表现: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部分;混淆假想与真实。学前儿童想象夸张的原因:认知水平的限制;情绪的影响;表现能力的局限。(重点)(简答)(选择)8、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及特点:(1)表露式创造

(2)原型的简单改造

(3)情节和数量的发展

9、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1)提出“无稽”的问题

(2)自编故事

(3)创造性游戏

(4)创造性绘画

10、2-3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1)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

(2)想象过程缓慢;

(3)想象与记忆无明显界线;

(4)想象内容贫乏;

(5)想象依赖于感知;

(6)想象依靠语言指导。

11、3-4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和稳定的主题;

(2)想象内容单一、不系统。

12、4-5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重点)(简答)

(1)以无意想象为主

(2)想象出现有意成分;

(3)想象目的和计划简单。

(4)内容趋于丰富,缺乏体系。

13、5-6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重点)(非常重要)(简答)

(1)有意想象表现明显;

(2)内容丰富且有情节;

(3)创造想象表现明显;

(4)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14、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重点)(简答)(论述)

(1)尊重儿童的想象;

(2)成人的引导;

(3)增加儿童经验积累;

(4)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名词解释)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间接性是指思

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思维的发生、发展标志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选择)

2、思维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标志着儿童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标志着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3)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4)标志着儿童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学前儿童思维方式的发展:思维发生的时间是在2岁左右,萌芽的标志是语词概括能力的出现。

①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趋势(直觉行动思维是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是一种以直

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1)思维解决问题逐渐复杂化;(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概括化;(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加强。

②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或表象以及

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名词解释)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除此之外还有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等。

③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

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

(2)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变化特征(重点)(简答)

①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是对行动的总结;

②思维主要是以表象为工具,边说边做,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③思维依靠语言,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4、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其中,2-4岁是前概念阶段,4-7岁是直觉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或12岁-14或15岁),每一个阶段都表明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新水平。(选择)

5、客体永久性:即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后,婴儿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

6、守恒:是指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它的物质含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7、运算:指的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即外部动作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一种具有可逆性的心理操作。

8、自我中心思维:它是指儿童在一个时间只能考虑到事物的一种特征,由于没有真正掌握物体

的要领,不能依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和关系来解决问题,只能凭自己的个别经验、个体意义的象征进行思考,自我中心的倾向严重。

9、幼儿最初掌握概念的特点:内容贫乏;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

10、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实物概念,且以低层次概念为主,以具体特征为主。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主要是日常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选择)

11、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特点(重点)(简答)

(1)判断形式的间接化;

(2)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3)判断根据的客观化;

(4)逻辑判断的明确化。

12、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推理是指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间接推理比较复杂,可以进一步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等。

13、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特点与趋势(重点)(简答)

(1)在内容上,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在依据上,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语言来说明理解;

(3)在程度上,从对事物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复杂的、较深刻的理解;

(4)在客观性上,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在相对性上,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1、言语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交际功能、概括功能、调节功能。

2、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环境论(模仿说,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怀特赫斯;强化

说,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先天论(代表人物乔姆斯基)、相互作用论。

3、语言学习的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简单了解)

(1)幼儿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的交流者;

(2)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语言辩证统一的过程;

(3)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进行学习有机统一;

(4)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完整的语言。

4、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语音知觉的发展先于正确语音的发展;语言理解的发

生发展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

5、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前言语阶段(0-12个月)言语发生阶段(1-3岁)和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

6、7岁)其中,前言语阶段主要分为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言语发生阶段主要分为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岁半)、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岁半-2或3岁)(重点)(选择)

6、语言意识指的是儿童对语言的自觉态度。

7、儿童使用代词的频率最高,掌握名词的数量最多。

8、积极词汇是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是指儿童不能理解或者能够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名词解释)

9、儿童句型的发展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单词句,1-1岁半,只有一个词的句子;电报句,1岁半到2岁半,两三个单词组成)(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复合句: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关较大的单句所构成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10、情境言语指的是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所表达意思的言语形式,对话言语就带有较强的情境性。连贯言语指的是只依靠语言本身便能使听者理解的言语形式,独白言语一般连贯性较强。对话言语指的是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独白言语指的是个体单独向他人陈述。(名词解释)

11、口吃是一种语言节律障碍,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是造成口吃的主要原因。说话时过于紧张、激动或急躁能导致儿童口吃,此外,模仿也能造成儿童口吃。消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主要方法。(选择)

12、学前儿童口语的培养:

(1)激发儿童言语交往的需要;

(2)适当引导;

(3)鼓励言语创造性。

13、内部言语又称“自我中心言语”,是对自己的、不出声的言语。(名词解释)

14、儿童自言自语的形式主要是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其中,游戏言语指的是在儿童游戏中出现的自言自语,边说边做,用语言丰富自己的动作和行动,特点是比较完整、细

致,有表现力;问题言语指的是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出现的自言自语,常常是儿童自问自答,特点是简单、零碎。4-5岁儿童的问题言语最丰富。

15、识字的阶段主要分为泛化阶段、识字阶段和再现阶段,学前儿童识字主要出于泛化阶段和识字阶段,书写活动是儿童识字的再现阶段。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1、情绪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情绪激发学前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动机;

(2)情绪影响认知发展;(促成知觉选择,监测信息移动,影响工作记忆,影响思维活动,影响语言发展)

(3)情绪影响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

(4)情绪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

2、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新生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分为三种:怕、怒、爱。

3、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提出了情绪分化理论,认为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惧怕;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等。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婴儿已经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的情绪反应,即愉快和不愉快。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的微笑和兴趣。(选择)

4、婴儿最初的笑都是自发性的,也称为内源性笑。4个月以后,婴儿开始出现有差别的笑,这是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笑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5、幼儿情绪发展的趋势(重点)(简答)(论述)

(1)情绪的社会化

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③情绪表达的日渐社会化。

(2)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

情绪的丰富化和深刻化主要是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的,情绪的丰富化指得是情绪过程的日益分化以及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绪的深刻化指的是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③情绪的内隐性逐渐增强。

6、幼儿高级情感的发生与发展: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道德感是指由自己与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2)美感是指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

(3)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

7、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策略(重点)(简答)(论述)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①保持和谐的气氛

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

(2)成人的情绪自控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①肯定、鼓励为主

②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③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重点理解,看课本)

①转移法

②冷却法

③消退法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重点理解,看课本)

①反思法

②自我说服法

③想象法

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个性的基本特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个性的结构包括个性的调控系统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的调控系统又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和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选择)

2、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和态度,具有分离感和同一感两个特征。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成分。

3、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是代名词“我”的掌握,大约在2-3岁。(选择)

4、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重点)(简答)

(1)从依从性的评价到独立评价;

(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3)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4)从情绪化评价到理智评价。

5、儿童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到强烈的内心体验;

(2)从暗示性体验到独立性体验;

(3)自尊的出现。

6、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重点)(简答)

(1)从他人控制到自己控制;

(2)从不会使用控制策略到会使用控制策略;(控制策略的发展)

(3)儿童自我控制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7、气质指的是个体特有的、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托马斯等人将儿童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容易型抚育、困难抚育型、发育迟缓型。

8、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稳定态度以及惯常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9、学前儿童性格的特点:(重点)(简答)

(1)好动

(2)好奇、好问

(3)好模仿

(4)好冲动

第十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依恋是指儿童与主要的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2、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等采用“陌生情境法”,将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回避型和焦虑-反抗型。安全型(约占70%)依恋的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静愉快地玩耍,当陌生人进入时,母亲在场会使婴儿感到安全,当母亲离开,婴儿的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焦虑-回避型(约占10%)依恋的幼儿,母亲是否在场对其探

究行为基本没有影响,对母亲的存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焦虑-反抗型(约占20%)依恋的幼儿,任何一次与母亲的短暂分离都会引起他的大喊大叫,情绪激动。(选择)

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早期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2)早期依恋对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良好依恋关系的塑造(重点)(简答)

(1)及时满足孩子各种合理的需要;

(2)多与孩子身体接触,进行积极情感交流;

(3)对孩子的行为正确理解并给予敏感的回应;

(4)保持养育者和婴儿稳定的抚养关系;

(5)保持教养方式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一致性;

(6)成人不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儿童。

5、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1)有助于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2)有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

(3)能为儿童行为提供榜样;

(4)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5)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

6、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可以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

7、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有个性特征、社交策略和能力、行为特征、身体吸引力等;外界因素主要有早期的亲子交往经验和家庭教育条件等。

8、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的同伴交往措施(重点)(简答)

(1)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的条件和机会;

(2)促进孩子喜欢交往,并教给孩子具体的交往技能;

(3)对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细致观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9、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感知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因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自己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

10、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2)移情训练;

(3)创设时间条件和机会,提供指导和帮助;

(4)及时强化,通过表扬和奖励激发和巩固亲社会行为。

11、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任何有意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生物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和气质特点;环境因素主要有榜样的示范和模仿、媒介的影响、强化、挫折、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能力、自控能力等。

1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又称道德的自我中心主义)、他律道德阶段(5-10岁)(也称强制道德、道德现实主义,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也称互惠道德、道德相对主义,根据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重点)(选择)

1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海耶斯偷药),把儿童道德的发展划分为三种主要水平,包括了六个阶段,分别是前习俗水平(前道德)、习俗水平(服从习俗角色的道德)和后习俗水平(自我认可的道德原则的道德)。其中,前习俗水平包括以服从和惩罚为取向以及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两个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以“好孩子”为取向以及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两个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以社会契约为取向以及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取向两个阶段。(重点)(选择)(重点理解,看课本)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发展的背景

1、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容许型)、忽视型。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核心家庭”,即两代人的家庭;另一种是“扩展型家庭”,即三代或四代人的家庭。

2、教师期望、教师评价、教师风格对儿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

4、克服网络对儿童负面影响的措施(重点)(简答)

(1)关注、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2)正确引导,严格控制;

(3)丰富生活,培养兴趣;

(4)抽出时间,与孩子同乐。

5、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身心发展的影响、对儿童人格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以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一)什么是心理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 1、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2、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是有哪几个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发展具有平衡性 (1)加速期:6岁之前第一个加速期,6岁到青年期前为第二加速期P7 (2)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Lorenz)提出 (3)危机期: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Do tenor)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 (3)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 (二)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第二节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一、研究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任务 (一)提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中种心理发展的总趋和年龄特征)。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机制。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纵向研究 (二)横断研究 (三)整体研究 (四)专题研究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 (二)幼儿教师研究的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参与观察法、模拟实验法、教育实验法、作品分析法、家庭访问法) 小结: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的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0岁-6、7岁阶段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科学。我们要以科学态度学习外国经验,总结本国实践经验,开拓和丰富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宝库。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手段也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研究方法也更加综合化,应根据不同研究课题和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技术和方法。 第一节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一)身体特点:1、软弱、娇嫩;2、头大、身长、四肢短 (二)神经系统特点:1、脑的基本结构初具雏型;2、脑功能很不完善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 问题情境: 图片上展示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被送入狼群里生存,若干年后回到人类世界,穿衣举止和人类相差甚远,人们称之为狼孩,为什么狼孩会有如此表现?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又是依据什么? 现在的孩子是否比以前聪明?为什么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心理发展不一样,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课前作业: 在爱课程网上观看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学前儿童发展》第一章第四节的教学录像及相关资源,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发展方面的基本概念。 理论板块 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环境和自身内部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个体是由无数个独立的细胞构成,每个细胞内部都有一个控制中心——细胞核,通过高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核中存在一种杆状结构即染色体,染色体上携带并能够传递遗传信息。染色体的数目因种系类别有所差异,而基因就是染色体中DNA中的一个片段。人类拥有46条染色体,染色体上总共约有十万中基因序列。父母双方通过遗传的方式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儿童染色体上的基因一方来自父亲,一方来自母亲,并且在将来生活中表现出遗传到的特质。 人的祖先的生物特性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人体的形态、构造、血型、神经系统等。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是儿童从亲生父母那继承过来的与生俱来的特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一)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人类的进化史中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的特征在于人类脑和高级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水平,遗传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在解剖学上的特点,人类共有的遗传特性使得儿童具备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 (二)遗传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相关研究表明,同一种族系中智力水平的相关性比异族高,同卵双生子相关性最高。儿童在特殊能力方面的表现,其个体差异性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例如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往往其父母也有着超常的音乐细胞,不可否认个体后天的努力和勤奋对取得成就的作用,但如果能充分利用遗传的优势条件,优先发展优势基因,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作用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生理上的发展和行为模式的一系列演变,这种变化是儿童进入下一成长阶段习得新技能的生理基础。儿童在每一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都是建立在大脑和身体成熟的基础之上,如只有儿童的发音器官成长成熟,具备了发音的前提条件,才能开口发音,也只有大脑中存储了一定的词汇量,才初

附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复习卷

1.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是( B ) A.受表扬 B.好奇心 C.学本领 D.活动身体 2.要求学前儿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是在哪个年龄阶段( B ) A 2-3 B 3-4 C 4-5 D 5-6 3.不符合客观性要求的观察记录是( A ) A 他对自然角很有兴趣 B 他今天早晨来园后第一件事是观察自然角 C 他在自然角观察了20分钟 D 他今天带来小乌龟放到自然角中 4.幼儿科学教育的结果是( D ) A 儿童学到科学知识 B 儿童探索中的发现 C 儿童在活动中所掌握的方法 D 儿童在科学探索中所产生的变化和发展 5.下列观察活动中,属于长期系统观察的是(B ) A 观察彩虹 B 观察春蚕 C 观察水果 D 观察石头 6.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D ) A 2-3 B 3-4 C 4-5 D 5-6 7.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B ) A 科学教育的依据 B 科学教育的方向 C 科学教育的任务 D 科学教育的结果 8.观察周围自然现象的明显特征这一目标适合于( A ) A 小班 B 中班 C 大班 D 小、中、大班 9.“关心、爱护动植物好周围世界”这一目标适合于(B ) A 小班 B 中班 C 大班 D 小、中、大班 10.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在于(A) A 科学以认识自然为目的,技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B 科学回答的“是什么”,技术回答的是“为什么” C科学创造新产品,技术是获得新发现 D 科学是把一般原理运用于个别问题,技术是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原理

11.以下科学活动必须运用实验操作活动的是(B) A 植物的生长 B 摩擦起电 C 生命现象 D 水的流动 12.认识“太阳、月亮、星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哪方面问题(A) A天文现象 B 自然生态 C 物理现象 D 气候现象 不属于 ...电教媒体特点的是( B ) A.形象生动性 B.注意稳定性 C.时空宽广性 D.媒体多样性 14.在设计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目标时,要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活动目标要具有(B ) A.可操作性 B.针对性 C.层次性 D.灵活性 13..属于间接指导的是( B ) A.教师通过同伴的相互学习来实现指导 B.教师通过学习材料的设计来实现指导 C.教师先让儿童自己探索然后再教给他们答案 D.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 14.儿童认为花盆不听话才摔碎了,这属于( B ) A.道德方面的自我中心 B.认知方面的自我中心 C.情感方面的自我中心 D.社会方面的自我中心 15.观察、探索事物成长、变化过程的方法称作( D ) A.个别物体的观察 B.个别现象的观察 C.比较观察 D.长期系统观察 17.属于封闭式问题的是( D ) A.“你发现了什么?” B.“它是什么样的?” C.“你有什么办法?” D.“它们一样吗?” 16.学前儿童难以认识的事物是( D ) A.沙、石 B.土 C.水 D.空气 18.关于集体教学活动优越性的表述,错误的 ...是( B ) A.集体活动的学习效率较高 B.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间接指导较多

学前儿童发展

2014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题猜想:学前儿童发展(六) 简答题 1.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地位。小班幼儿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许多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中班幼儿经过幼儿园一年的教育,无意注意得以发展,他们对有兴趣的活动能够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大班幼儿的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和稳定。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幼儿园中,老师在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时,经常提醒幼儿“注意听老师讲”,就是为了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 此外,幼儿从始至终地听老师讲故事,认真地画画、做手工等都是幼儿有目的的活动,而且为了完成活动要努力控制自己不做别的事,这也是幼儿的有意注意。 2.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答案要点】 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是密切联系着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知觉是多种感觉的有机结合,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总和,它包含了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成分的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感觉也不能脱离知觉而孤立存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觉到事物个别属性时,就同时知觉到具体事物的整体。任何整个事物及其个别属性都是密切联系的。知觉与感觉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统称感知。 3.简述幼儿教育研究的方法。 【答案要点】 幼儿教育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教师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观察,并进行录和评价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儿童发展状况的一种方法,因为言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要外部表现之一。 (3)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发展状况的一种方法。 (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教师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3.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9.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10.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含答案课程代码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儿童发展试卷 (课程代码l2340)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广义的学前儿童的年龄范围是指 A.O~3岁B.3~6岁 C.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前D.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幼儿园前 2.林教授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直接询问儿童的看法、态度,从中分析儿童发展 的特点。林教授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D.观察法 3.儿童身体的发展是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这一发展规律是 A.头尾原则B.近远原则 C.先后原则D.大小原则 4.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A.感知觉B.记忆 C.思维D.想象 5.吉布森的视崖实验装置主要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 C.方位知觉D.深度知觉 6.张老师在上音乐课时,边唱边弹琴,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从注意 的品质来看,张老师的这些行为属于注意的 A.广度B.分配 C.稳定性D.选择性

7.幼儿园放学时,很多家长都在幼儿园门外接孩子,东东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妈妈。 东东表现出的这种记忆现象属于 A.识记B.保持 C.再现D.再认 8.小明听《西游记》故事时,在头脑中浮现了孙悟空的形象。这种想象是A.无意想象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D.幻想 9.妞妞爱问妈妈“星星为什么总眨眼睛?”这说明妞妞的思维特点具有 A.表面性B.经验性 C.拟人性D.片面性 10.一岁半的小强,看到玩具会指着说“拿”,看到食物会说“吃”。这种语言形式是 A.单词句B.电报句 C.简单句D.复合句 11.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行为主义者华生观察发现的新生几的三种基本情绪A.怕B.妒忌 C.怒D.爱 12.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标志是能说出 A.“纯”B.“你” C.“我”D.“妈妈” 13.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主要研究的是 A.条件反射B.道德判断 C.言语获得D.早期依恋 14.学前儿童社会化的第一课堂是 A.游乐场所B.家庭 C.幼儿园D.社区 15.很小的婴儿向大人表示他身体不适、饥饿时,采取的行为方式一般是A.害怕B.悲伤 C.愤怒D.哭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危机期 17.情境言语 18.自我体验 19.亲社会行为 20.客体永久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回答,全部作答的只按前3小题评分。每 小题8分,共24分) 21.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2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23.克服网络对儿童负面影响的措施有哪些?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

《学前儿童发展》模拟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研究学前儿童的最基本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2、儿童对某些特定的反应最容易形成的时期,称为() A、敏感期 B、最近发展期 C、关键期 D、最佳期 3、儿童想像的萌芽阶段是() A、刚出生 B、1-3岁 C、岁 D、3-6岁 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听觉 5、在儿童的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记忆是() A、语词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形象记忆 6、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 A、1岁左右 B、4岁左右 C、3岁左右 D、2岁左右 7、学前儿童对科学概念的掌握() A、需经过专门教学才能掌握 B、可通过日常交往掌握 C、可通过个人积累经验掌握 D、以上都对 8、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主要依靠() A、符号 B、动作 C、表象 D、形象 9、幼儿语音发展顺序中,元音和辅音的发展顺序是() A、元音在前,辅音在后 B、辅音在前,元音在后 C、同时出现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0、华生认为天生的情绪不包括() A、怕 B、爱 C、怒 D、喜 11、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情感是()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自尊感 12、儿童动作发展发展的规律不包括() A、首尾规律 B、前后规律 C、大小规律 D、主次规律 13、18. 某婴儿生活较有规律,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对新异刺激一般反应积极,较易适应环境。按托马斯、切斯等的气质分类理论,该婴儿的气质属于() A、规律型 B、容易型 C、迟缓型 D、困难型 14、儿童在陌生的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这类儿童的依恋模式是() A、安全型 B、矛盾型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密云社区教育中心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 ?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 ?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一)遗传与环境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3.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社会资源: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9.时代性要求: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10.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11.科学教育环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12.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13.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14.探究性教学: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15.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1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形式逻辑 为基础。 2.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3.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6.在我国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7.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8.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重点

科学教育复习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涵义:只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育。 (1)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思维叫做自我中心思维。皮亚杰说“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 。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如:一个孩子喜欢吃巧克力,他会认为其它小朋友也喜欢吃巧克力。 (2)该阶段的另一特点是:认为万物是有灵的、人造的,常常表现出“泛灵论”倾向,即任何 事物都被他们看作有生命的或类似生命的活动,任何事物都有意图和动机的。如:太阳下山去休息了、花儿开了是因为它喜欢小朋友。 三、知识分类理论;一是物理知识,二是逻辑~数理知识。我们应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鼓励儿童在不同的环境中积极活动,为他们提供多种分析综合的材料以及获得材料的机会。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喜欢探究肯于思索等特点,让他们较早较广地接触外界,认识环境,观察自然与社会,亲身实践,这样可以从中获得生动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逻辑数理经验,为日后抽象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3~4 岁(小班) 1、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2、认识带有模范性,缺乏有意性; 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4、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4~5 岁(中班) 1、好奇好问;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 3、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能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5~6 岁(大班) 1、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2、初八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的隐蔽的因果关系; 3、能初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涵义: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六、科学知识教育目标:包括通过教育使学前儿童获取周围世界的广泛的科学经验,或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 七、科学方法教育目标: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 交流和解决问题等,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科学情感态度目标: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 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九、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内容: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的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十、科学经验的涵义:指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亲自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1.学前教育研究的六要素是什么? 1.是什么?(What):反映问题的本质与规律以解决之的认识活动 2.为什么?(Why):即,研究的目的问题。研究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研究主体和方法。 3.谁来做?(Who):即,研究的主体 4.何时做?(When):即,研究的时间问题。指研究的时代性、前瞻性。 5.在哪做?(Where):即,研究的地点。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地点和对象的分布。 6.怎么做?(How):即,研究的方法问题。选择研究方法要依据课题的性质 2.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1)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方案; (4)实施研究方案; (5)得出研究结论; (6)撰写研究报告; (7)评价研究结果; (8)推广研究成果。 第二章 1、问题与课题的关系怎样?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问题工课题 (1)从问题中确定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课题 ( 3 )采取多种方法确定课题 2、选择课题的方法有哪些? (1)从教育理论层面出发 (2)从教育实践层面出发提出 (3)从研究者感兴趣问题中选择课题 (4)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中寻找 (5)从国内外各种信息的分析总结中寻找 3、选择教育研究课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价值性原则:课题面向教育科学自身发展和教育实践需要。即,须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价值。 (2)科学性原则:选题符合教育理论及经实践证实过的教育规律。 (3)创新原则:研究前人未曾解决或未完全解决,有争议而尚无定论的问题;或是从新的角度,依据新的成果,重新研究老的问题。 (4)可行性原则:选题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即,具有实现的客观条件、时机条件和主观条件。 4、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要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第三章 1.文献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模块一 学前儿童发展

1.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遗传:提供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生理成熟: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2)社会因素 环境:自然、社会(狼孩) 教育: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家庭教育影响最大 (3)主观能动性 对外界影响进行主动反应的能力 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教育相结合,促进身心发展的遗传潜能变为现实,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2.埃里克森人格阶段论在幼儿期的具体表现 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这些危机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发展任务——培养信任感 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1.5~3岁) 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感 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独立探索,获得自主个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感 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喜欢尝试探索新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3.皮亚杰认知阶段论在学前期的表现 (1)感觉运动阶段: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的独白、思维具有不可逆性、思维存在集中化,未获得物质守恒概念

4.最近发展区理念 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到达下一个发展区 据此,维果斯基提出了“支架教学”,在儿童无法完成时给予帮助 5.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6.幼儿注意的发展特点及教育措施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地位 会被刺激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或者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所吸引。 教育措施: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具、教具必须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教师说话要清楚、抑扬顿挫;恰当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7.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措施 特点: (1)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2)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 (3)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 (4)一般不会使用记忆策略 措施:

专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资料201506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资料 2015年6月(考试形式:半开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是( B )。 A、加涅B、皮亚杰 C、布鲁纳D、布鲁姆 2、1935年,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 )。 A、雷震清B、陶行知 C、张雪门D、陈鹤琴 3、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 B )。 A、孟子B、墨子 C、老子D、孔子 4、1903年我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幼稚园是( B )。 A、湖南幼稚园 B、湖北幼稚园 C、广东幼稚园D、京师同文馆 5、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 C )。 A、自然、思维和人类的知识体系 B、思维、天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C、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D、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知识体系 6、下列目标中,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四个层次目标的是:( D )。 A、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B、年龄阶段目标 C、单元目标 D、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7、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 D )。 A、科学情感方面的教育目标 B、科学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 C、科学方法方面的教育目标 D、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 8、我国常识教育提出的中班有关植物的目标是( A )。 A、认识常见的蔬菜、水果、花草、树木各二、三种 B、认识常见的三、四种蔬菜、水果,一、二种花草、树木 C、认识常见的蔬菜、水果、干果、树木、花草和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各二、三种 D、认识常见的蔬菜、水果、干果,比较其异同,并进行分类。 9、在幼儿园进行集体活动如“好听的声音”,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 C )。 A、单元目标 B、年龄阶段目标 C、活动目标 D、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10、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B )。 A、心理学依据、科学依据、社会依据 B、心理学依据、社会依据、学科依据 C、学科依据、心理学依据、行为学依据 D、科学依据、社会依据、心理学依据 11、下列主要内容中,不属于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的内容是(C )。 A、季节B、常见动物 C、风土人情D、常见植物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原则的是( D )。 A、地方性B、启蒙性 C、时代性D、环境性 13、例如在选择“熊猫”作为科学教育内容时,除了使学前儿童获得关于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习性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选择与熊猫有关的环境,包括竹林、气候、人们生活等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内容选编的( C )要求。 A、地方性B、启蒙性 C、系统性D、环境性 14、在选编“认识人体”这一主题时,小班可以选择认识脸、眼睛、耳;中班可以选择认识脚和手;大班则安排认识皮肤、身体、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及其功能等。这是内容选编的( D )方式。 A、螺旋式上升B、水平式上升 C、交错式上升D、直线式上升 15、个别物体的观察可在哪个年龄班进行( D)。 A、小班B、中班 C、大班D、各年龄班均可 16、间或性观察可在哪个年龄班进行( B)。 A、小班B、各年龄班均可 C、大班D、中班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 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 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 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 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 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 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 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 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 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 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 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 为和倾向。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 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 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 力、舞蹈能力等。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 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活动的参与。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 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 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机能特征。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 的社会气氛等。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 会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 要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 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 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整理)教师资格考试——学前儿童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 考点一婴幼儿发展的过程 考点预测 3~4岁被称为( )。 A.幼儿早期 B.幼儿初期 C.幼儿中期 D.幼儿晚期 答案:B 考点归纳 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在此过程中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其中,婴幼儿是婴儿和幼儿的统称,这是发展中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儿童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可以把婴幼儿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考点二婴幼儿发展的特点 考点预测 儿童先学会爬,后学会走,这说明儿童的发展具有( )的特点。 A.方向性和顺序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A 考点预测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指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对于每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 考点三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 考点预测 4~5岁是儿童( )的敏感期。 A.口头语言发展 B.形状知觉形成 C.方位知觉形成 D.学习书面言语 答案:D 考点归纳 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敏感期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已有研究提出,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 考点四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期 考点预测 有很多事情,幼儿都喜欢自己做,如果成人反对,他就发脾气,这说明该幼儿处于( )。A.危机期 B.最近发展区 C.敏感期 D.危险期 答案:A 考点归纳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幼儿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