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记忆与想象)
- 格式:ppt
- 大小:11.46 MB
- 文档页数:13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第五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想象是儿童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未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
按照是否具有目的性来划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照形成方式和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来划分,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想象依靠原有表象儿童的想象要以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作为基础,这些表象是儿童之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其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换言之,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客观事实作为加工原材料。
(二)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想象需要以记忆为基础。
想象的发展对记忆活动也有积极影响。
(三)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儿童的想象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依然具有夸张、易混淆以及受情绪影响等特点,还不能达到思维的水平。
换言之,儿童的想象介于记忆和创造性思维之间。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一)想象引发情绪儿童的情绪往往是通过想象引发的。
(二)情绪影响想象想象能够引发情绪,而情绪和兴趣也会影响儿童的想象。
情绪不仅能够引起想象过程,还能够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想象能丰富学前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等,是游戏活动的关键。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想象能够促进理解和记忆活动,引发情绪和兴趣,丰富游戏。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一、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因此,想象的发生离不开儿童表象和语言的发生与发展,也离不开大脑皮质的成熟。
另外,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也是想象发生的关键因素。
二、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中重演2.简单的相似联想3. 此阶段儿童的想象没有或很少有情节的组合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趋势:1. 想象从无意性发展到初步出现有意性2.想象从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初步具有逻辑性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一)什么是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过程,它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记忆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相应的训练方法来进行探讨。
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阶段。
首先是感知记忆阶段,这个阶段出现在生命早期,通常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就可以观察到。
感知记忆是指对于外界刺激的感觉和认知经验,例如对于声音、味道、触觉等刺激的感知和记忆。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接收和处理信息。
其次是工作记忆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在3至5岁间开始发展。
工作记忆是儿童进行思维活动和学习的关键过程,它包括对信息的解码、存储和提取。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并具备较好的注意转移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最后是长期记忆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在6岁以后逐渐形成。
长期记忆是指可以长时间储存和回忆的信息,它可以进一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儿童能够有意识地回忆和表述的记忆,比如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而隐性记忆则是指儿童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记忆,比如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无意识学习的语言知识。
针对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有一些训练方法可供家长和教师参考。
首先,可以通过刺激儿童的感官来促进感知记忆的发展。
比如,可以给儿童听不同的声音,触摸不同的材质等,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感觉和记住这些感觉。
其次,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来训练儿童的工作记忆。
比如,可以给儿童看一些图片,然后让他们回答与图片相关的问题,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最后,可以通过阅读和讲故事的方式来促进儿童的长期记忆。
阅读和讲故事有助于儿童记忆语言和故事情节,同时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方法来促进。
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训练方法,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环节包括识记、保持、恢复。
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再现(回忆)【简答】二、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而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
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
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2、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
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联结起来,使儿童能对知觉到的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
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易区分。
3.记忆与言语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要靠记忆,儿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离不开记忆。
4.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记忆的发展影响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记忆使情感丰富,意志活动稳定。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一、记忆的发生(一)记忆发生的指标从认知心理学观点看,记忆包括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
判断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与所用指标有关。
前语言时期儿童的记忆,一般采用三个指标:1.习惯化;2.条件反射;3.重学记忆。
(二)记忆发生的时间1.习惯化不学而能。
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
2.自然条件反射发生于出生后10天左右;人工条件反射出生1~3天的新生儿即可形成。
采用指标不同,判定记忆发生的时间也稍有不同,但不论用何种方法或指标进行研究,都可肯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简答】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1.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依次出现;2.记忆的潜伏期延长,即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3.由“幼年健忘”到出现可保持终生的记忆。
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部都是再认性质的记忆;2.整个学前期,再现都落后于再认;3.再现在两岁左右出现,再认和再现的差距随年龄增长而缩小;4.再认依赖感知;再现依赖表象。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和想象一、填空题:1.记忆是人脑对()的反映。
2.记忆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形象记忆、()、()和()四种。
3.记忆根据保持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和()三种。
4.想象是人脑对()进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5.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两类。
二、判断题:1.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 (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这种情况属于再认。
()2.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缺乏,所以他们的意义识记多于机械识记。
()3.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没必要刻意去发展幼儿的意义识记。
()4.想象中的形象似乎是我们从未感知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想象和现实没有任何关系。
()5.幼儿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以至于他们在活动之前经常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6.幼儿的想象活跃,而且很大胆,所以他们的想象力比成人还要好。
( )7.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创造想象。
()8.幼儿的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9.鲁迅写出了“祥林嫂”的形象,这是鲁迅再造想象的结果。
()三、单项选择题:1.老师要求幼儿说出刚呈现的卡片上有几只小鸡,而幼儿则回答小鸡是黄颜色的,这是一种()。
A.感觉的对比现象B.幼儿的说谎想象C.偶发记忆现象D.记忆更精确的现象2.表象具有()的特征。
A.形象性和概括性B.有意性和无意性C.形象性和抽象性D.抽象性和概括性3.根据研究,人们发现遗忘的规律是()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前后均衡D.没有规律4.“提笔忘字”属于( )A. 暂时性遗忘B. 永久性遗忘C. 记忆不精确D. 记忆的偶发现象5.下列陈述中,哪个不是幼儿记忆的特点()A. 容易记容易忘B. 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C. 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D.记忆的非常精确6.儿童经常要求大人一遍又一遍的给他讲同一个故事,这是因为()A.儿童想象的主题不稳定B.儿童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C.儿童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D.儿童的想象目的性差7.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画出会飞的、会走的、奇形怪状的房子,这是他们()的结果。
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认知发展规律:1.感知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发展,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儿童对世界的感知逐渐从模糊的、混沌的整体向更加清晰、具体的方向发展。
2.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他们的记忆从无意识、机械记忆逐渐向有意识、理解记忆过渡。
儿童开始能够回忆和再认之前的事件,并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分类和编码。
3.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但仍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行动来理解和思考问题。
4.想象的发展:想象是指创造新的形象或情境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想象从简单的、模仿性的形象逐渐向更丰富、有创造性的形象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表现一些创造性的行为。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规律:1.情感表达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他们开始能够体验和表达更多种类的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等,并开始理解这些情绪的原因和结果。
2.社会认知的发展:社会认知是指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3.社交技能的发展: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解决冲突、合作游戏等。
他们开始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交规则,如轮流和分享。
三、动作和身体发展动作和身体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大肌肉运动和精细动作方面的能力发展。
以下是动作和身体发展的主要规律:1.大肌肉运动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跑、跳、平衡等大肌肉运动能力逐渐提高。
学前儿童认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感知觉言语的关系学前儿童的认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感知觉和言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能力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这些关系进行详细探讨。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与注意1.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能够理解简单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认知来解决问题。
2. 注意是认知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个体在感知、思考和行动过程中选择性地集中精力于某一特定对象或任务上。
学前儿童往往具有较短的注意持续时间和较低的抑制干扰能力,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水平。
二、学前儿童的记忆与想象1. 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或学习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再现的能力。
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较弱,他们常常会忘记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或经历过的事情。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需要通过多次重复和巩固来帮助他们巩固记忆。
2. 想象是指个体在脑海中形成和再现客观事物或场景的能力。
学前儿童的想象能力正在发展中,他们可以通过想象来构建新的概念和解决问题。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和创造性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三、学前儿童的思维与感知觉1. 思维是指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推理的过程。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一定程度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和推理。
通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2. 感知觉是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学前儿童对于感官刺激非常敏感,他们通过感官器官获取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大脑进行加工和理解。
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体验对于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非常重要。
四、学前儿童的言语与认知1. 言语是个体用来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言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七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概述(一)记忆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记忆对学前儿童直觉发展的影响。
知觉是记忆产生的基础,同时个体知觉的发展也离不开记忆。
因为知觉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知识经验,而知识经验的获得与积累就要依赖于记忆。
2、记忆对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发展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和想象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把知觉、思维和想象结合起来,使儿童把知觉到的经验材料通过想象和思维进行加工,没有记忆,想象和思维就失去了工作的对象。
另一方面,学前儿童的想象与记忆经常分不开,2岁儿童的想象几乎就是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3、记忆对学前儿童语言习得与发展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儿童语言的模仿、语词和语句的学习上。
首先,儿童要学习语言先要感知语音,学会发音。
然后,儿童要理解别人的语言,必须在别人把话说完之前先记住前面的部分,准确理解整个语句的意思。
最后,儿童完整表述一句话或一段话也需要把自己说过的词语暂时记忆,以使自己语言表述前后连贯。
4、记忆对学前儿童个性特征形成或发展的影响(记忆是儿童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对情绪情感的影响上。
儿童只有通过记忆才能对经历过的事情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的体验。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1、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变化第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Ps:再认:出现,给提示,让你自己确认。
3岁儿童可以再认几个月前感知通过的事物4岁儿童可以再认一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4岁以后再认的保持时间可以更长些在再现方面,3岁儿童可以再现几个星期以前的事物,4岁再现几个月前的事物。
第二,影响学前儿童的记忆保持的因素a,儿童的认知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机能的指尖成熟,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也逐渐增强,对事物感知的选择性、连续性、精确性都不断提高,记忆水平也会随之获得提高。
b,有关记忆材料的知识准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生活实践中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知识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有利于在记忆对象之间建立各种联系,使回忆容易实现。
(六)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记忆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理解)记--识记(输入信息强调感知的功能)保存(信息的保存)记忆忆再认 ---信息提取再现记忆积累下的经验,知觉才会具有那些特性(2)记忆是想象、思维产生的直接基础(理解)想象和思维都离不开“表象”,而“表象”儿童经验的基本存在形式是记忆的结果。
记忆是联系思维,感知,想象的桥梁,想象思维过程产生的直接原因。
(2)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理解)先前保留在记忆中的情感体验,决定着儿童今后的行为倾向2、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记忆的发生与早期表现(识记、分析)记忆,保持前提恢复(再认和再现)结果识记:把感知或体验到的东西记录下来的过程·保持:把识别的材料保存在头脑里恢复:再认: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再现: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直接出现时,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之呈现在头脑中胎儿的听觉记忆:胎儿末期,听觉记忆确已出现新生儿记忆的表现:1.短时记忆(0-1月) 2.对熟悉事物产生“习惯化”即刺激物频率增加,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婴儿的记忆 1”再现和“回忆”的形式开始出现表现为客体永久性观念的产生2.延迟模仿行为的出现--由回忆支持的(1月-1岁) 3.婴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认生(2)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理解、分析)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量方面的变化记忆的广度: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材料的数量记忆容量逐渐扩大记忆的范围:记忆材料的种类,材料由形象,动作,情绪扩展到语言形式的存在质方面的变化记忆态度的形成:1.指记忆的目的和意图,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记忆称为有意记忆,反之无意记忆2.有意记忆的产生和发展,使儿童成为信息的自动自觉收集者,组织者,和储存者记忆内容的扩大 1,运动记忆2.情绪记忆3.形象记忆4.语词记忆记忆策略 1.复述背诵2.语言中介3.记忆材料系统3、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及记忆力的培养(1)儿童记忆的年龄特征(理解、分析)1.记得快忘记得也快2.记忆不精确:完整性差,容易混淆,无意识记忆效果好,形象记忆占优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3)儿童记忆力的培养(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记忆的积极性2.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和活动中识记材料3.教幼儿学会运用记忆方法和策略4.引导幼儿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5.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七)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想象的发生及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想象的发生(理解) 1.表象的出现2.具有加工能力概念:想象是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结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两个条件:①头脑中要有稳定的想象②要运用内部智力动作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大约1.5-2岁儿童出现想象萌芽,具备想象的基础,通过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儿童想象的萌芽状态及其表现:①儿童最初的想象,基本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极少②儿童想象的初期表现:相似联想,象征性游戏(2)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理解)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2.想象是理解的基础: 想象是学习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认识基础3.想象是儿童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为什么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早期的象征功能基本等同于早期的想象,象征功能的产生标志着儿童的认知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想象的主要表现:以无意性,再造性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刚开始发展,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现实混淆(1)儿童的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识记)含义: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的出现事物形象的过程具体表现: 1.想象主题不稳定2.常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4.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有意想象:含义:是主动的,有目的想象,根据一定任务而进行的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想象? 1.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任务2.提供一些材料3.及时语言提醒4.按照主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2)幼儿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识记)再造想象含义: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对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具体表现:1.依赖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界情景而变化2.儿童想象具有很大的无意性,说明儿童以再造想象为主,缺乏独立性3.记忆表象的极简加工,缺乏新异性(简单的记忆迁移)含义: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去构造新形象表现:1.对形象进行新的组合加工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2.提出的一些不平常的问题上3.对过去经验中的各种事物加以改造,编成新的故事独立性: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的不是模仿的特点且受暗示性少。
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也就是3到6岁这个年龄段,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认知发展主要分为语言、思维、记忆、注意力和感知五个方面。
本文将会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来探讨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
一、语言认知能力发展语言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中最为基础的能力之一。
学前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识别语音和语言学前儿童能够识别不同的语音和语言,并且能够将其准确地分类。
2. 理解语言内容学前儿童能够理解简短的语言内容,并且能够准确地回答简单的问题。
3. 表达语言内容学前儿童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能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二、思维认知能力发展思维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中最为发展迅速的能力之一。
学前儿童的思维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比较学前儿童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并且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分类学前儿童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并且能够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组。
3. 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学前儿童最为突出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善于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事物,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想象。
三、记忆认知能力发展记忆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学前儿童的记忆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短时记忆学前儿童有较好的短时记忆力,能够记住短时间内的信息。
2. 长时记忆学前儿童能够形成较长时间内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通常是以情境和意象为基础的。
3. 记忆策略学前儿童善于利用简单的记忆策略来增强自己的记忆力,如重复、变化和图像等。
四、注意力认知能力发展注意力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中较为薄弱的一个方面。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分散注意学前儿童很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干扰,因此他们的分散注意力比较差。
2. 持续注意学前儿童能够维持短时间内的持续注意,但是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3. 选择注意学前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关注的内容,但是他们往往很难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