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25
2023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1.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培养学生在英语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和专业应用方面的能力发展。
二、课程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全面综合的语言技能,能够在各种不同语境下进行有效交际,并具备较强的文化涵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 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英语文学、语言学、翻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的专业工作和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1. 英语听力: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语速的理解能力,培养其对不同语境下谈话的理解能力和听力交际能力。
2. 英语口语:通过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在日常交际和专业交际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提高其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性。
3. 英语阅读: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英语写作: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撰写各种文体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5. 英语文学:通过文学材料的学习,了解英语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6. 语言学:通过语言学理论的学习,了解语言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语言研究能力。
7. 翻译实践:通过翻译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互动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专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角、英文报刊阅读、英文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评台。
五、考核与评价1. 本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语言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语言与文化课程代码:1906920课程类型: 公共选修课学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64 实验(上机)学时:0 先修课程:基础英语适用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语言与文化》是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
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敏锐的感知力。
本课程涉及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成语、谚语和格言、典故、委婉语和禁忌语以及敬辞和谦辞等,以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它告诉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
本课程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本课程,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西方日常交际、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有一个较系统和清楚的了解,并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能够写出较高水平的论文。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外作业、考试等。
教学以课本为依据,通过对课文的详细讲解使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其中过程性成绩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测试占70%。
无故缺课每达到三次,扣平时成绩2分;书面作业出现雷同,所有相关人员扣平时成绩1分;考试作弊,成绩为零。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Chapter 1 Introduc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exampl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U.S.;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理解The reason causing these differences;掌握The concept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Chapter 2 Words---Same, Similar, Different?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examples of words used in translat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version;理解:The differences caused by different cultures;掌握:How to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when translating.Chapter 3 More on Words---Cultural Distinctions and Connotations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examples of words used in translat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version;理解:The differences caused by different cultures;掌握:How to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when translating.Chapter 4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exampl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daily life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American;理解:The differences in greetings and farewells; The differences in ways of address; The differences in compliments and praises; The differences in miscellaneous social amenities;掌握:The differences in greetings and farewells; The differences in ways of address; The differences in compliments and praises; The differences in miscellaneous social amenities;Chapter 5 Idioms, Proverbs and Sayings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functions of idioms, proverbs and sayings in Chinese and English;理解:The concepts of idioms, proverbs and sayings in Chinese and English.掌握:The examples and translation of idioms, proverbs and sayings in Chinese and English.Chapter 6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理解:The concepts of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掌握:The examples and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Chapter 7 “Colorful” language---More on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differences of “Colorful” language in Chinese and English理解:The reason causing these differences掌握: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Colorful” language in Chinese and EnglishChapter 8 Allusions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sources and concepts of allusions;理解:The functions of allusions;掌握:The examples of allusions in China and the USA. Chapter 9 Euphemisms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concepts of euphemisms;理解:The functions of euphemisms;掌握:The examples of euphemismsChapter 10 Taboos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concepts of taboos;理解:The functions of taboos掌握:Different taboos in different culturesChapter 11 Language of Respect and Humility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concepts of Language of Respect and Humility;理解: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of Respect and Humility;掌握: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Language of Respect and Humility. Chapter 12 Some Differences in Writing Style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reasons causing Chinglish理解:The differences of Writing Style掌握:Some aspects should be noticed in translationChapter 13 Varieties of English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concept of variety;理解:The reasons causing different varieties;掌握:Different varieties of EnglishChapter 14 Body Language----Nonverbal Communication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The concept of body language;理解:The functions of body language;掌握:Different embodiments of body language.四、实验(上机)内容无五、学时分配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601100540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英文名称: Linguistics课程性质:必修课程总学时:64 学分:4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医药贸易方向)适用层次:本科先修课程:英语语法,精读等承担院部:人文学院学科组:英语专业学科组二、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本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向学生介绍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语言与文化、社会、思维等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所获得的知识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及增强对英语中一些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两个,即: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方面研究的能力。
1、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本课程以英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介绍英语语言的内部结构、表现形式和意义以及与人的心理、社会、文化艺术、信息科学、教育等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听讲与自学,对英语语言学、语言学分支、流派及其发展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提高对英语的理性认识,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作为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课程,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从事英语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研究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要求那些对语言学有兴趣并有意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和所学的语言学知识从事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用英语进行表达或撰写论文。
(二)教学基本要求1.“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语言理论基础课。
它从理论上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西班牙语语言及文化(一)》教学大纲二、本课程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选修课程,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通过对西班牙语和西语国家文化的学习,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西班牙语学习方法和技巧,用西班牙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多元化意识。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Lección 1:¡Hola!(一)本单元教学目的熟悉几种西语国家有代表性的文化,掌握a、e、i、o、u、p、t、f、l的发音。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西班牙语语言特点;元音a、e、i、o、u;辅音p、t、f、l。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a、e、i、o、u、p、t、f、l的发音(四)本单元参考文献1)《走遍西班牙1》,王磊编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标准书号:ISBN:52)《现代西班牙语(学生用书)(1)》,董燕生、刘建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标准书号:ISBN:73)Fonética: Los sonidos de español:~acadtech/phonetics/spanish/(五)分节主要内容1.介绍身边常见的西班牙语元素;2.元音a、e、i、o、u;3.辅音p、t、f、l;4. 课文¡Hola!;5. 讲解贴面吻。
Lección 2:¿Es él...?(一)本单元教学目的掌握m、n、s、y、ll、h的发音,熟悉西班牙语中的主格人称代词及动词ser的用法。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辅音m、n、s、y、ll、h;西班牙语中的主格人称代词及动词ser的用法。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m、n、s、y、ll、h的发音和动词ser的用法(四)本单元参考文献1)《走遍西班牙1》,王磊编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标准书号:ISBN:52)《现代西班牙语(学生用书)(1)》,董燕生、刘建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标准书号:ISBN:73)Fonética: Los sonidos de español:~acadtech/phonetics/spanish/(五)分节主要内容1. 辅音m、n、s、y、ll、h;2. 主格人称代词;3. 动词ser;4. 西班牙人名构成;5. 课文¿Es él...?。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引言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传统的语言教学往往注重语法及词汇的学习,但今天的语言教育更加强调语言与文化的整体性。
因此,本文档旨在为语言与文化教学制定一个大纲,以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恰当地使用语言。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习俗。
3. 培养学生的相对语言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应对言语中的文化差异。
4. 培养学生的文化解读能力,使其能够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字。
二、教学内容1. 跨文化交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和习俗。
- 学习并模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音、语调和非语言交际方式。
- 学习并模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用语和社交礼仪。
2. 文化意识教育-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习俗。
- 学习并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 通过文化活动和研究项目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文学和传统习俗。
3. 相对语言能力培养- 学习并理解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如直接和间接表达、态度和礼貌等。
- 学习使用语境和语用知识来理解和运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
- 学习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语言转换和语境适应。
4. 文化解读能力培养- 学习通过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来解读特定文本和语言。
- 学习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文本和语言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 学习如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传播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交际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2.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和语言,使学生学会识别和解读文化差异。
3.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学习。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走进不同文化场景,体验当地文化,并通过观察和交流收集相关信息。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语言文化基础: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积累、语法分析、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2、文学鉴赏:选取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文化学概论:介绍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4、语言学概论: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语言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5、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还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部分组成。
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将占总评成绩的30%,期中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将占总评成绩的50%。
期末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现代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系统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语言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熟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3. 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 培养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5. 培养科学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单元:语言学导论- 课程介绍- 语言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第二单元:语音学- 语音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语音的分类和描述方法- 音位和音素的关系- 语音变体和语音规则- 语音变异及其社会文化因素第三单元:词汇学- 词汇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词汇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词法变化和语义变化- 词汇的产生与演变- 词汇的记忆和组织第四单元:句法学- 句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句法结构和句子类型- 词序和短语结构- 句法规则和语法关系- 句法分析和句法理论第五单元:语义学- 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词义和句义的表示和解释- 语义关系和语义推断- 语义变化和语用学的关系- 语义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第六单元: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话语的结构和功能- 话语行为和话语援引- 话语规范和话语权力- 话语分析的应用领域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全面掌握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2.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语言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3. 研究小组: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研究,进行语言学研究和项目实践。
4. 课堂互动:通过讨论、演示和问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兴趣。
五、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对全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幼儿园英语启蒙教学大纲:语言能力与文化认知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英语启蒙教学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幼儿进行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认知发展。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幼儿成长特点的英语启蒙教学大纲,以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的全面发展。
二、语言能力的培养1. 打牢语言基础在幼儿园阶段,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英语启蒙教学大纲中,我们需要注重打牢幼儿的语言基础,包括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轻松地学习英语。
2. 探索语言运用除了打牢语言基础外,英语启蒙教学还应该注重幼儿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启蒙教学大纲应该全面培养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
通过听故事、唱歌、朗读和书写等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全面提高英语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三、文化认知的促进1. 引导跨文化交流在英语启蒙教学中,除了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引导幼儿进行跨文化交流,促进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可以帮助幼儿打开眼界,拓展视野,提高文化品味和文化包容力。
2. 培养文化自信英语启蒙教学大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让他们自豪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成就,可以激发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幼儿园英语启蒙教学大纲,我认为应该注重全面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让他们在快乐学习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回顾通过对幼儿园英语启蒙教学大纲的深度和广度评估,我们可以看到,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的培养是其核心要义。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描述
《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掌握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语言相关问题。
二、课程目标
1.理解语言的定义、功能、结构以及涉及的各个层面;
2.掌握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它们进行语言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3.了解语言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流派,理解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4.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语言问题。
三、教学内容
1.语言学概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3.语言的结构和层次(音韵、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
4.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
5.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关系;
6.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
7.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生成语法学等主要流派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等。
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五、考核方式
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参与等;
2.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3.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其进行评分;。
普通语言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80111F10课程名称: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课程类别:专业教育(核心)课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先修课程:英语语音、英语词汇与语法适用专业:英语专业教材: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五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教学参考书:Pool, S. C.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语言学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二、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该课程的设置的意义在于,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语言的起源、定义、特征和功能;熟练地掌握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语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了解语言学理论与文学作品分析和欣赏,语言学与计算机技术,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掌握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初步具备独立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按照英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参照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本课程所承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如下:(一)在知识要求上,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语言的定义,特征和功能,了解语言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熟悉主要语言学理论,掌握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二)在能力要求上,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的语言学理论独立从事具有一定难度的语言材料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三)在素质要求上,本课程要求学生在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做到资料共享。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研究方法收集相关语料,并且能够对语料进行分类和分析。
《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语言学英文名称:Linguistics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36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测验+课堂表现+作业+出勤:40%,期末考试:60%授课对象:英语专业先修课程:基础英语$教材:《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栋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参考书:《现代语言学》,何兆雄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该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开设在三年级下学期。
本课程向学生介绍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语言与文化、社会、思维等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本质特征和语言学习过程的主要特点的了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效率。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
基本把握课程的体系与结构。
了解英语语言的起源、发展及其变化过程,进一步熟悉与理解英语语言的有关现象与概念。
2.对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和语言与外语教学等方面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将所学的语言学基础知识用于指导第二语言的学习,提高语言理论素养,特别是提高英语的正确运用能力和得体的交际能力。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音位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学与外语教学2.教学难点:句法学,语义学,心理语言学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语言学的概念、语言的概念及其甄别性特征。
2.熟悉语言学研究中的几对基本概念。
3.了解语言学研究的各个语言层面以及语言学的各个分支。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语言学的概念、语言的概念及其甄别性特征。
2.教学难点:语言学研究中的几对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式、讨论式【教学时数】2学时【思考与练习】1﹒How do you interpret the definition of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What ar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What does each of them study3﹒What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good ,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language4﹒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have been specified by C. Hockett to show that it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第二章音系学【目的要求】1.通过语音学部分的学习,了解各种发音器官及其作用,英语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方式和特点,分清宽式标音法和窄式标音法的区别。
《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语言学导论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考核类别:考试+考查适用对象:本科适用专业:英语总学时、学分: 36 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两个,即: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方面研究的能力。
(一)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本课程以英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介绍英语语言的内部结构、表现形式和意义以及与人的心理、社会、文化艺术、信息科学、教育等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听讲与自学,对英语语言学、语言学分支、流派及其发展等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提高对英语的理性认识,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英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能力作为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课程,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从事英语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研究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要求那些对语言学有兴趣并有意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和所学的语言学知识从事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用英语进行表达或撰写论文。
二、课程教学要求《语言学导论》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必要的语言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研究、运用语言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结束时,学生需达到以下要求:(一)了解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区别及普通语言学的主要分支。
(二)系统了解语言学各分支的知识,即语音学、音位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 了解语言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所形成的学科,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的基本知识与研究方法。
(四)了解语言学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五)能够用英语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撰写语言学方面的论文。
三、先修课程语音、语法、听力、口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英语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阅读、词汇学等专业方向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语言的定义特征,语言学的主要分支;2. 元音和辅音的类别以及描述方法,音位过程;3. 词素的定义和分类,词的构成方法;4. 三种句法关系,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5. 单词与句子的涵义关系;6.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 掌握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2. 了解文化对语言的塑造。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相关文化知识资料。
3. 活动准备:小组讨论题目、文化体验活动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个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引发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疑问,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让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2. 以各国语言、文化的例子,解释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对语言的塑造。
三、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提供几个案例,让他们分析其中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西方国家的问候礼节、中国的传统节日等。
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四、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和文化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上网、阅读相关资料等方式,了解该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等,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五、展示和分享(20分钟)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报告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PPT、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六、文化体验活动(20分钟)根据学生选取的国家或地区,组织相应的文化体验活动。
可以是语言交流活动,也可以是传统手工艺制作、风味小吃品尝等。
通过实际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七、小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强调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反思对其他语言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八、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观后感,描述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关于语言和文化的新知和感受。
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大纲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包括学生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内容,涵盖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文化知识包括中国历史、地理、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等。
3. 教学方法,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教学评价,明确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绩。
此外,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大纲还可能涉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教师培训和发展、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大纲是指导中国语言文化教学的重要
文件,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提高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大纲
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course of linguistics 课程编号:总学时:32 先修课程:英语精读、英语泛读、现代汉语、英美概况等适用专业: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学习完本大纲规定的内容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英语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从而加强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和英语语言教学能力。
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思维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同时了解部分主要语言学流派。
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既能借助语言学理论整理和吸收语言知识,又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语言。
二、课程教学内容、形式和结业标准1. 教学内容:本课程由7章构成(1)导论:导论:语言学的概念和意义,语言学的概念和意义,语言学的概念和意义,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和语言学里一些重要区别性概语言的区别性特征和语言学里一些重要区别性概念。
(2)语音学:语音学的概念和范畴,辅音的发音方式和发音部位。
了解发音器官和国际音标。
(3)音系学:音位学的定义,音素的区别性特征以及跟音素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超语段特征:音节、重音、音高等。
(4)形态学:形态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词素的类型,构词法种类。
(5)句法学: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生成规则;直接成分分析法,句法功能和范畴。
(6)语义学:语义学的研究范畴吗,各种意义关系以及意义分析的方法,历史上不同的意义观和研究语义学的方法。
(7)语用学:语用学的概念,意义和语境的关系、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了解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了解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8)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 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关系,语言的变体,Sapir -Whorf 假说。
2. 教学形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大纲中英语言文化对比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主要介绍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对比中英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用法、语气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独特之处。
同时,本课程还将详细介绍中英两种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掌握常见的语法差异。
2.熟悉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用法,学会正确运用。
3.掌握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气表达方式,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4.了解中英两种文化的传统习俗,理解和尊重差异。
5.熟悉中英两种文化的价值观,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6.培养比较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中英语言的基本语法对比a.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所有格的表示方式b.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表达方式c.动词时态的差异d.代词的使用方法和差异e.句子结构和语序的不同2.中英语言的词汇用法对比a.词汇的多义性和不同的用法b.习语和俚语的差异c.文化背景下的词汇使用差异3.中英语言的语气表达方式对比a.措辞和委婉语的使用b.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的差异c.语气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4.中英文化的传统习俗对比a.中英节日与庆祝方式的差异b.饮食文化和用餐礼仪的差异c.传统婚礼和葬礼习俗的异同5.中英文化的价值观对比a.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b.时间观念和工作习惯的差异c.人际交往方式和沟通风格的区别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中英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通过互动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角色扮演: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中英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境差异。
4.跨文化交流:通过与英语系学生的交流,促进中英学生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演讲:要求学生就其中一方面的差异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中英语言文化对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语言与文化》教学大纲目录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 课时)一、语言的定义二、文化的含义三、语言与文化的关四、课堂讨论第二节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意义和方法(1 课时)一、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二、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三、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第二章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节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课时)一、汉字的历史二、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三、课堂讨论第二节古汉字反映中国原始生活图景(1 课时)一、远古的畜牧业二、远古的贸易与货币三、远古的农业社会四、其他五、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第一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物质文化(1 课时)一、词语的本意二、从词语的本义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三、课堂讨论第二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制度文化(1 课时)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二、以传统伦理为基础的礼仪制度三、君权至上的官僚制度四、课堂讨论第三节从词语本义看古代汉民族心理文化(1课时)一、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二、课堂讨论第四节从词语发展看社会文化(1课时)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促使词语发展二、新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三、词语发展的文化意义及其价值四、课堂讨论第五节色彩词的文化引申义(1 课时)一、色彩词的含义二、色彩词的文化意义三、课堂讨论第六节数词的文化引申义(1 课时)一、数词的含义二、数词的文化意义三、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第四章从谚语和成语看中国文化第一节从谚语看中华民族文化(1课时)一、谚语的定义二、谚语反映的主要内容三、从谚语看中华民族文化四、课堂讨论第二节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1课时)一、成语的定义二、成语反映的主要内容三、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四、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第五章姓名与中国文化第一节姓氏的来历(1 课时)一、起源二、课堂讨论第二节《百家姓》简介(1 课时)一、《百家姓》来源二、课堂讨论第三节人名系统与汉民族文化(1 课时)一、汉民族人名的特征二、人名类别三、课堂讨论第四节人名是民族文化的镜象(1 课时)一、人名的民族文化内涵二、课堂讨论二、本章复习思考题三、扩展阅读书目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第一节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1课时)一、地名的语言学特征二、地名与历史文化三、课堂讨论第二节地名与中国社会文化、民族心理(1课时)一、地名反映古人迷信活动和宗教信仰二、地名反映中华民族对龙神崇拜的心理三、地名寄托人民求安宁、求福寿的意愿四、地名反映中华民族重宗族的社会心态五、课堂讨论本章复习思考题扩展阅读书目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专业选修课。
编写目的: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提纲挈领,理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阐明语言与文化如何相互作用。
课程简介:语言是构成文化的最根本要素之一,文化为语言的发展、丰富和创新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本课程是从字词本义、引申义与文化、民俗语言与文化、姓名地名与文化等多层面探讨语言与文化的水乳交融关系,有大量例证分析并注重理论指导。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语言和文化进行深层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中国文化;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适体性、提升交际的成功率,同时也强调语言调查和学以致用。
基本要求:既不单纯研究语言,也不专门探讨文化,而是着眼于两者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以解析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共18学时,具体如下:第一章总论(2 课时)第二章汉字与中国文化(2 课时)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6 课时)第四章从谚语和成语看中国文化(2 课时)第五章姓名与中国文化(4 课时)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2 课时)第一章总论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介绍语言、文化各自的定义,从而引申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问题。
要求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对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性质、意义和方法形成初步的印象。
本章的重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意义和方法。
本章的难点:语言的文化性质与语言的文化价值。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 课时)一、语言的定义语言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一)广义1.含义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用来交际、互通信息的所有的符号系统,还包括视觉、触觉的各类符号。
2.范畴语言本身也属于文化范畴。
(二)狭义从狭义来说,则指人类用于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也就是指谱写人类文化史的最重要的符号,一般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二、文化的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一)广义美国著名学者萨姆瓦(Larry A. Samovar)对文化的阐释。
1.从文化的来源角度“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处世态度、社会阶层的结构、时间观念、空间关系观念、宇宙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
”2.从文化的普遍性角度“文化是持续的、恒久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习惯性行为。
”3.广义层面他所阐释的是广义的,即为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1)物质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2)精神文化。
即心理文化,指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①隐性的特征。
②深层次的特征。
(二)狭义人类学家戴乐尔(E. B. Tylor)的阐述。
1.从文化的综合性角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2.狭义层面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是本讲的重点。
(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存在的重要标志。
1.语言具有最大的包容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类所有的生产、创造、教育等文化活动靠语言记录、表达。
2.语言文字具有永久性它把人类各种文化活动、知识经验记录并代代传下去,可以说他们是历史的“活化石”。
(二)没有文化,语言也不可能存在1.文化是语言的“底座”美国已故的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e)在其《语言论》一书中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2.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地位无论怎样重要,它毕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在其产生、变化和发展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四、课堂讨论怎样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意义和方法(1课时)一、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属于文化语言学,而文化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它是就汉语和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着眼于同文化有关的语言现象。
(一)重视汉语交际的传统价值1.中国人有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家庭是社会基础,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2.中国人特别重视教育子女和讲究子女孝道“孝”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精华和缩影。
(二)重视普通话的地方变异形式1.地方普通话南腔北调在以各自的地方音影响普通话,从而形成地方普通话。
2.地方普通话的客观性地方普通话一定会长期存在,这是客观事实。
(三)重视汉民族的传统心理1.尊卑次序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了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和心理。
(1)若用对举方式构成的复合词时,次序一般是“先尊后卑”:①天地、君臣、父子生死、存亡、来去、进出等。
③胜败、远近、大小、优劣等。
(2)也有例外情况,如左右、贫富等。
2.中庸“求中”是汉民族传统心理。
(四)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意义从汉语来看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之列,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
加深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加深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共变现象,有利于社会交际。
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有利于理解汉语的字、词、句。
二、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除了一般通用的科学方法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查分析法要了解语言文化现象,必须深入进行调查。
深入调查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必须有分析才会体现第一手资料的价值。
(二)文化差异对比法通过比较不同民族语言在结构上和使用上的差异来揭示他们产生不同文化现象的根源有比较才有对优势和不足的认识。
比较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三)投影分析法语言的内容可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可以为我们再现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
(四)文化符号分析法可以从汉字形体考察中国文化发展历史。
(五)文化结构分析法在语言分析中注入文化学的血液,而非单纯描写分析语言结构。
(六)文化心理分析法从语言使用中揭示分析民族心理因素。
三、课堂讨论汉语言在中国文化研究中的地位。
本章复习思考题语言的含义。
文化的含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意义。
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
扩展阅读书目1.《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 年9 月,第1版,第1-30 页。
2.《汉语与中国文化》,林宝卿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1-45页。
3.《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16-184页。
4.《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郭锦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38页。
5.《语言文化纵论》,张维鼎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3 月,第1 版,第1-34 页。
第二章汉字与中国文化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在于介绍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分析如何从汉字形体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古汉字如何反映中国原始生活图景。
要求学生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能运用本章所学到的技能自己分析某些简单的汉字对中国古代生活的反映。
本章的重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汉字形体考察中国古代社会。
本章的难点:有些古汉字和中国原始生活图景现在已消亡,这对全面认识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带来困难。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节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课时)一、汉字的历史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晚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前期。
(一)算法之一如果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历史。
(二)算法之二如果从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文物(陶器上的花纹,代表不同意义的记事符号或图画)算起,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二、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
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
(一)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纵横两个角度来看(1)汉字从纵的方面来说是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整个演变过程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