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现场救护的基本原则(一)
- 格式:docx
- 大小:18.57 KB
- 文档页数:3
现场急救制度引言现场急救是应对突发事故或紧急状况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挽救生命,减轻伤者的痛苦。
本文将全面解析现场急救制度,以提供一套完整、专业的急救体系。
一、目的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
减少事故或紧急状况导致的伤害程度。
提升医疗急救服务的整体水平。
二、急救原则及时性:在接到急救请求后,应迅速到达现场,确保急救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实施。
人道主义:始终把救助伤者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保障其生命安全。
专业性:遵循医学规律,采取科学、专业的急救措施。
协作性:与其他救援机构、医疗机构保持紧密合作,确保急救工作的顺畅进行。
保护现场:在实施急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事故现场,避免二次伤害。
三、急救流程接报:迅速接听急救电话,了解事故或紧急状况的基本情况。
派员:根据事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派遣适当的急救人员和设备。
现场评估: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应对现场进行安全评估,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救措施:按照急救原则,迅速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心肺复苏等。
转运与后续治疗:将伤者安全转运至医疗机构,并与其医护人员交接,确保伤者得到进一步的治疗。
四、急救设备管理设备清单:列出所有急救所需设备,并定期检查更新。
维护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其随时处于良好状态。
使用培训:对急救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紧急备用:确保关键设备有紧急备用,以应对设备突发故障。
记录与审计:对设备的使用、维护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审计。
五、急救人员培训基础培训:对所有急救人员进行基础医学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
定期复训:定期进行复训,提高急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模拟演练:组织模拟演练,增强急救人员在实战中的反应和协作能力。
技能考核:对急救人员的技能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其具备合格的专业素养。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培训,帮助急救人员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六、急救记录与总结记录要求:详细记录每一次的急救过程、人员、设备、用药等信息。
现场应急救护原则
一、保证安全
发生事故的现场可能存在危险因素,救护员进入现场,首先要考虑环境是否安全。
(一)现场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
(1)交通事故中受损的汽车有可能起火、爆炸或者再次倾覆。
(2)脱落的高压电线或其他带电物体。
(3)化学物质、腐蚀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的泄露。
(4)地震后的建筑物倒塌,余震的发生。
(5)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等。
(二)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
(1)关闭受损汽车的发动机,防止起火爆炸;同时拉起手刹,防止车辆滑动;在车后位置放置警示标志。
(2)抢救触电者时,要首先设法切断电源。
(3)戴防护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
(4)在室外遇到雷雨天气时,要避开高压线、大树、不要使用手机。
二、防止感染
应急救护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及伤病员的保护。
(1)救护员在处理病员的伤口前应洗手,戴医用(乳胶)手套。
如果没有医用手套,也可用塑料袋代替。
(2)有条件时戴口罩。
(3)处理有大量出血的外伤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罩。
(4)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要使用呼吸面膜或呼吸面罩。
三、及时、合理救护
现场如果伤病员较多,救护员应根据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进行救护。
(1)如果现场安全,不宜移动伤势较重的伤病员;如果现场存在危险因素,应将伤病员转移到安全的地点再进一步救护,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2)伤势较重的伤病员避免进食、进水,以免造成窒息。
四、心理支持
伤病员由于发生疾病或受到意外伤害,常会出现情绪紊乱,救护员要关心和理解伤病员的情感,采取保护伤病员的措施。
交通事故现场急救原则遇到伤害事故发生时,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镇静,并设法维持好现场的秩序。
下面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事故现场方面的急救原则,供大家参考。
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原则1、交通事故一旦发生,常有许多人受伤,其中必有少伤势严重或处于频死状态的伤员急需抢救。
能在现场进行及时正确的救护,对于减少事故受害者的伤残或死亡至关重要。
2、心肺复苏:当发生突发的呼吸、心跳停止的时候,要及时对伤员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以挽救伤员的生命,如能在4分钟内开始,成活率最高,现场心肺复苏的程序为:( 1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畅通,打开伤员的嘴巴,清理口腔内的异物,口腔气道通畅;( 2 )其次是维持呼吸,检验伤员是否还有呼吸,若伤员已没有呼吸,可立即采取口对口的呼吸方法,每3-4秒吹气一次;( 3 )其三是恢复血液循环,对心跳骤停的伤员,要立即采取心脏复苏术,抢救者应掌握胸外心脏按压双手配合的正确姿势及按压动作,有节奏地按压心脏。
3、控制严重出血:个体重50公斤的人,其血液量为4000毫升,当失血量达1500 毫升以上时,便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员出现模糊、口渴、头晕、甚至昏迷现象。
外出血的止血方法有:( 1 )直接加压法。
用手掌或手指直接按在伤口上,并保持压力15分钟以上。
( 2 )高举法。
举起伤员出血的肢体,高于心脏部位,以减缓出血部位的血夜流动。
有条件的,可在伤口敷一块清毒纱布或垫干净的衣物包扎。
( 3 )压迫止血法。
当四肢有严重出血时,可压迫肢体的重要动脉。
4、搬运伤员:当意外伤害发生时,宜在对重伤员就地检查伤势和初步处理后再搬运。
搬运方法根据伤员的伤势情况、伤员的体质和搬运的远近及道路情况而定,主要搬运方法有:单人背负法、抱持法、扶持法和四人双手椅托法。
交通安全及交通事故现场救护原则交通安全是指人们在道路上进行活动、玩耍中,按照交通法规的规定,安全地行车、走路、避免发生人身伤亡或财物损失。
针对交通安全严峻形势,要完成全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三下降和特大交通事故起数同比减少的工作目标,全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4·17会议精神,深化“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全面推进“平安畅通县区”活动,继续开展专项整治。
现场急救原则范文
一、确保自己的安全
在进行紧急救援之前,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如果现场存在危险因素,如明火、有毒气体等,应及时远离现场,并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
自身的安全是急救工作的基础。
二、进行现场初步评估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要快速进行现场初步评估。
这包括观察伤
者的呼吸、意识、脉搏等生命体征,并判断伤者是否处于危险状态。
初步
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四、进行基本救护处理
基本救护处理是指对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危急情况下的伤者进行急
救措施。
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处理骨折等,这些常见的基本急救措施应
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之前尽快进行。
在进行基本救护处理时,应尽量避免进一步伤害,比如改变伤者的位
置或姿势时要轻拿轻放,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姿势。
对于骨折患者,可以用
绑扎物进行固定,以减少疼痛和骨折部位的移位。
五、提供心理支持
在紧急情况下,伤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作为急救人员,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安抚伤者的情绪,鼓励他们保持乐观和勇气。
六、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
紧急情况下,急救人员的职责是进行初步的急救处理,而不代替专业医护人员的工作。
一旦基本救护措施完成,应及时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并配合他们的工作。
七、记录和报告
在急救结束后,要尽快对急救过程进行记录,并向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报告。
记录和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医护人员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现场急救目的与原则:急救的目的保存生命──恢复呼吸、心跳、止血、救治休克。
防止伤势恶化──处理伤口、固定骨部。
促进复原──避免非必要的移动、小心处理、保持最舒适的坐/卧姿势、善言安慰。
急救的原则:1、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果断实施救治方法。
2、先处理危重病人,再处理较轻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处理局部。
3、观察现场环境,确保自己和伤者的安全。
4、充分运用现场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来协助急救。
二、怎样拨打急救电话(120)呼救电话应简单明了,语言精炼、准确,无关的话不要说,以免耽误宝贵的时间。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病人或伤员姓名、性别、年龄。
2、病人或伤员致伤(病)原因及目前最危急的状况。
(如昏倒在地、呼吸困难、大出血等,发病的时间、过程,用药情况,过去病史及与本次发病有关的因素)3、病人或伤员目前所处的详细地址、电话,最好选择有明显醒目标志处。
(呼救后应派人在路口等候救护车)4、及时清除楼梯、过道上影响搬运病人的杂物。
5、意外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等造成有成批伤病员时,要说明伤害性质,如中毒、车祸、溺水、触电等,同时要说明受伤人数、候车地点、呼救人的姓名身份。
三、现场急症之——中暑中暑的原因和表现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中暑症状-1★先兆中暑症状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可恢复。
★轻症中暑症状除头晕、口渴外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
事故处理基本原则包括
在处理事故时,无论是交通事故、工业事故还是其他类型的事故,通常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来确保事故的处理是公正、有效和系统的。
以下是事故处理的一些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在处理事故时,必须基于事实和证据,避免猜测和假设,以确保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被准确认定。
2.公正:处理事故时应当保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所有涉及的人员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3.公开: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公开事故的处理过程和结果,以增加透明度和公众的信任。
4.便民:处理事故时应当考虑到涉及人员的需求和便利,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5.效率:应当尽快处理事故,以减少对受影响人员和社会的影响,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6.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处理事故时,应当尊重和保障所有涉及人员的基本人权,包括隐私权、人格尊严等。
7.保护公共安全:在处理事故时,应当考虑到公共安全,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导致更大的损失或伤害。
8.预防为主:除了处理已经发生的事故,还应当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在未来再次发生。
9.全面调查:在处理事故时,应当进行全面调查,包括收集证据、询问目击者、分析原因等,以确保所有相关信息都被考虑在内。
10.责任明确:在处理事故时,应当明确各方的责任,包括事故责任人、相关单位和管理部门的责任,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些原则通常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事故处理,但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要根据事故的性质、规模和影响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现场救护程序及原则(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现场救护程序及原则一、迅速判断事故现场的基本情况在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现场,面对危重病人,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要评估现场情况,通过实地感受,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闻味来对异常情况做出初步的快速判断。
1.现场巡视(1)注意现场是否对救护者或病人造成伤害。
(2)引起伤害的原因,受伤人数,是否仍有生命危险。
(3)现场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需要何种支援,采取的救护行动等。
必须在数秒钟内完成。
2.判断病情现场巡视后,针对复杂现场,需首先处理威胁生命的情况,检查病人的意识、气道、呼吸、循环体征、瞳孔反应等,发现异常,须立即救护并及时呼救“120”或尽快护送到附近急救的医疗部门。
二、呼救1.向附近人群高声呼救2.拨打“120”急救电话(1)电话中应说明:伤员人数、大概病情及本人的姓名、身份、联系方法。
(2)发现伤员所在的确切地点,尽可能指出附近街道的显著标志。
(3)病人目前最危重的情况,如昏倒、呼吸困难、大出血等。
(4)现场已采取的救护措施,如止血、心肺复苏等。
注意:不要先放下话筒,要等救援医疗服务系统调度人员先挂断电话。
急救部门根据呼救电话的内容,应迅速派出急救力量,及时赶到现场。
三、排除事故现场潜在危险,帮助受困人员脱离险境四、交通事故需保护事故现场在事故现场周围放置三角形警告标识,指派专人指挥交通。
将出事汽车引擎关闭,拉紧手刹,并用石块固定车轮。
禁止用火或抽烟。
即使夜间,也只能凭手电筒或车灯处理事故现场。
一般不随意把伤员移出事故现场,但若伤员处于潜在危险之中或伤情急迫,应迅速施救,伤员出事位置要作标记。
巡查四周有无被撞击而抛出车外的人,若有,应妥善处置。
切勿接触有电流、电线的车辆及物体。
小心保管伤员的财物,清点登记,并找旁证人签字。
简述现场救护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现场救护是指在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中,为了保护伤者生命安全和减少后续损失,采取紧急救治措施的过程。
在现场救护过程中,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简要介绍现场救护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安全第一原则在现场救护中,保护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救援人员在进行救护任务时,必须分析事故环境和情况,评估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的安全。
只有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才能更好地保护伤者。
二、快速施救原则在紧急救护中,时间就是生命。
救援人员要尽快到达现场,并快速进行初步评估和救治。
在施救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移动伤者,避免不必要的延误,争取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
三、科学施救原则现场救护要遵循医学原理和救护规范,科学施救是保障伤者生命安全和减少后续损失的基础。
救援人员应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根据伤者的病情和现场条件,进行科学、有效的救治。
四、优先救治原则在现场救护中,要根据伤者的伤情和生命威胁程度,进行优先救治。
一般情况下,应首先处理伤者的生命危险因素,如呼吸道阻塞、心脏骤停等。
然后再进行其他伤情的评估和救治。
五、团队合作原则现场救护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多个救援人员之间的紧密配合和有效协作。
救援人员应按照各自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救援任务。
团队合作能够提高救援效率,降低救援风险。
六、信息共享原则在现场救护过程中,救援人员要及时、准确地将现场信息与医院和其他相关机构进行共享。
这样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伤情描述和现场情况,为后续救治提供参考和支持。
七、人道关怀原则现场救护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应用,更是对伤者的人道关怀。
救援人员除了提供紧急救治措施外,还要关心和安抚伤者的情绪,提供心理支持。
在救援过程中,要尽力减少伤者的痛苦和恐惧。
八、持续跟进原则救援人员在现场救护结束后,还需要对伤者的情况进行跟进。
这包括转运、入院治疗和康复过程。
持续跟进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确保伤者能够恢复健康。
事故现场救护的基本原则(一)
意外伤害、突发事件,一般都发生在动荡不安全的现场,而专业人员到场需要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因此,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要评估现场情况,注意安全,对伤员所处的状态进行判断,分清伤情、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失时机地、尽可能地进行现场救护。
现场救护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在生命得以挽救,伤病情得以防止进一步恶化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减少伤残的发生,尽量减轻病痛,对神志清醒者要注意做好心理护理,为日后伤员身心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要记住现场救护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
——迅速判断致命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循环稳定;
——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CPR)。
无论是在作业场所、家庭或在马路等户外,还是在情况复杂、危险的现场,发现危重伤员时,“第一目击者”对伤员的救护要做到:
(1)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负责,理智科学地判断。
(2)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员的安全。
(3)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
(4)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措施减轻伤员的痛苦。
(5)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一)自救、互救
1.紧急呼救
当紧急灾害事故发生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110呼叫急救车,或拨打当地担负急救任务医疗部门的电话。
2.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
在事故的抢救工作中不要因忙乱而受到干扰,被轻伤员喊叫所迷惑,使危重伤员落在最后抢出,处在奄奄一息状态,或者已经丧命,故一定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总原则。
3.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
在可能再次发生事故或引发其他事故的现场,如失火可能引起爆炸的现场,应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以免发生爆炸或有害气体中毒等,确保救护者与伤者的安全。
4.先分类再运送
不管伤轻伤重,甚至对大出血、严重撕裂伤、内脏损伤、颅脑损伤伤者,如果未经检伤和任何医疗急救处置就急送医院,后果十分严重。
因此,必须坚持先进行伤情分类,把伤员集中到标志相同的救护区,有的伤员需等待伤势稳定后方能运送。
5.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
救护人员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通常先到现场的医护人员应该担负现场抢救的组织指挥职责。
6.消除伤员的精神创伤
一切有生命威胁的刺激对人都能引起强烈的心理效应,‘进而影响行为活动。
灾害给伤员造成的精神创伤是明显的,对伤员的救护除现场救护及早期治疗外,尽可能减轻其精神上的创伤。
7.伤面的救护措施
为应对紧急情况,员工和公民都应学习和掌握采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对伤员进行紧急处理。
8.正确处理窒息性气体引起的急性中毒
存在窒息性气体的事故现场,引起危害的特点是突发性、快速性、高度致命性,救护人员应戴防护用具,正确施救,以降低死亡率,并防止救护人员中毒。
9.尽力保护好事故现场
(二)现场伤情、伤员分类和设立救护区标志
救护中为减少抢救的盲目性,节省时间,较准确地按伤情分别进行有组织的救护,快速进入“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医护人员的作用,把救护力量投入到最需要救护的伤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