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山岐江公园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0
现代景观评价—中山岐江公园介绍中山岐江公园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是一个以绿化景观为主题的城市公园。
公园占地约60余公顷,沿岸长约5公里。
公园整体设计以水为主题,建筑各具特色,布局紧凑,翠绿浓郁,成为中山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本文将对中山岐江公园进行现代景观评价。
历史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在加紧建设城市公园。
中山市作为一个工业化城市,寻求完善环境和增加城市文化的方法之一是打造城市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正是中山市政府为了引进更多文化和策划生态城市发展计划的一项重要项目。
设计建筑形态中山岐江公园内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如梁启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岐江飘仙楼等。
这些建筑采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手法,利用高质量的建材、合理的布局和更人性化的设计,让游客在这里感受到更加美好的城市和生活。
植物景观岐江公园内的植物景观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道路两侧各种类型的植树,绿化花坛,生态水池等设施。
此外,公园中还有很多沿江的湿地。
这些绿化设施都是在更新、优化、改善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建成的,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以及放松的空间。
活动场地在中山岐江公园内有许多适合散步、跑步、骑车、钓鱼、摄影等各类活动的场地。
这些活动区域都采用了非常时尚和现代化的设计,无论你来做什么,都能够有一个愉快、舒适的体验。
现代景观评价中山岐江公园拥有完美的绿化景观,还有多个现代化建筑物。
这些建筑和植物所组成的整体场景美轮美奂,将自然与人工景观完美结合。
在这里,游客可以享受到完美的游览和休息地点。
此外,公园内的配套建筑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各种不同游客的需求,并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度假空间。
中山岐江公园是一个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假期和休息场所,拥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物和绿化景观。
公园整体设计以水为主题,建筑各具特色,环境幽雅,景色秀丽,在中山市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城市公园。
人们能够在这里享受到诸多难忘的时刻,并对此印象深刻。
中山岐江公园规划分析首先,中山岐江公园规划的设计理念是以自然生态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完美结合。
公园内主要包括湖泊、森林、山地等自然景观,通过保留和修复原有湿地、河流、湖泊等生态景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休闲娱乐场所。
此外,公园内还设置了步行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道路,方便市民进行休闲健身活动。
其次,公园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场所。
公园内设有各种户外运动设施,如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
此外,公园还规划了游乐设施区,提供了儿童游乐设施、水上游乐设施等,适合家庭、儿童玩耍。
同时,公园还规划了音乐喷泉、景观广场等场所,方便市民举办各种文艺活动。
再次,公园规划注重文化内涵的塑造。
公园内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展示点,如畲族文化园、木雕艺术馆等,通过展览、演出等形式展示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公园还规划了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如舞台、露天剧场等,方便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推动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公园规划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友好。
公园内设有生态池塘、湿地花园等景观,通过湿地植被的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保护和改善周边的水质环境。
公园还规划了植树造林的区域,通过植被的种植和养护,改善空气质量,增加氧气供应。
此外,公园还规划了太阳能路灯、垃圾分类桶等环保设施,推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山岐江公园的规划设计注重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场所,注重文化内涵的塑造,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友好。
通过这些规划,中山岐江公园将成为一个兼具生态、娱乐、文化的综合型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好去处。
同时,公园的规划设计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做出了贡献。
《建筑与世界名园赏析》结课论文——园林2012级中山岐江公园姓名:刘人源学号:2012512280院系:农学院林学系班级:园林2012教师:王翠日期:2015/3/28一、简介项目名称:中山岐江公园地点:广东省中山市建成时间:2001年10月造价:4000万规模:占地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面积:3.6公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俞孔坚简介: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
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
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代表作:陕西省体育馆、法门寺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等。
总述: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为此,我们保留了那些刻写着真诚和壮美、但是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并且用我们的崇敬和珍惜将他们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
面对未来美丽的城市,这里的来龙去脉,属于劳动与创造者的人文灵光。
这个项目由当时尚在初创阶段的广州土人承担施工任务。
面对一个经典的设计,技术和质量上的要求已远不是最困难的事了,他们追求的是对精神与内涵的更为丰富的表现。
本着同样的目标,工程与设计人员之间不断相互融合又相互征服,其中的诸多事件,使贯彻土人理念的路程充满历史意义,甚至就象作品本身一样,最终成为土人发展史上永远的经典。
二、区位分析广东省,地处我国南部(如图1),与八个省份接壤,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
我国公园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中山歧江公园,在各类杂志上看到过多次其设计介绍,多少有些了解,但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公园的图片的时候时候还持有一些疑惑,毕竟这类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案例在国外颇多,比如美国西雅图的煤气厂公园,德国的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等,虽未能亲身体验,但对其设计手法了解颇多。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地处南亚热带。
园址东临石岐江),南依人民桥,北距富华酒店百米,场地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
从总体规划平面图(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与传统设计手法明显不同,多采用工业化上的一些符号,比如在总体道路布局采用直线形的道路系统,公园里构筑物多以规则的几何体呈现等。
在全园的游览中,对我们印象深刻的当属下面几个景点:(1)榕树岛,(2)铁轨,(3)红色记忆装置(红盒子)。
下面将结合公园中这几个典型的景点谈谈我们自己的感感性认识和触,藉以形成对该公园设计途径的理性分析。
景点一:榕树岛公园原有场地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
传统的设计手法多是将这些原有的植被清除或移栽,该公园的设计师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采取了开设支渠形成内湖的方式,对原始的驳岸和植物群落加以保留利用,并形成了整个公园中独特的小岛一榕树岛(图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保留处理的设计途径获得了成功,现在的榕树岛已经成为一个天然的水岛,在南方炎热的环境当中显得尤其重要。
景点二:铁轨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和铁轨的出现为标志。
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
铁轨使机器的运动得以在最少阻力下进行,却为步行者提出了挑战。
而正是在迎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乐趣:一种跨越的乐趣,一种寻求挑战和不平衡感的乐趣。
图3所示,我们能看到铁轨现在的状态,设计师对原有的铁轨进行了适当的再利用:在铁轨的枕木之间放置大小适当的卵石,同时铁轨两旁种植当地的乡土野草,形成公园里独特的景观步行道。
岐江公园调查报告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
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
这一设计理念唤起大多数都市人群童年的梦———野草遍野,安逸平常,与自然亲近!1.1时间的美。
岐江公园到处烙着时间的印记,铁轨向远处伸延消失,柱阵向天空冲刺,岐江灯塔依旧守在岸边,“红色记忆”勾起无限的遐想……思绪随之远近。
1.2工业的美。
岐江公园园址是粤中造船厂,龙门吊、旧机房、旧船、旧装置……都保留下来,透露出一种50、60年代的工业气息。
1.3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
场地绿化采用园址遗留下来的本土植物,江岸浓密的榕树,湖边茂盛的水芋、菖蒲、堤坝上错落的竹林蕉丛,驳岸错落别致,极具趣味,把人带进自然,以及水边驳岸处理,能够满足人们亲水性的需求,开展垂钓、戏水等活动。
1.4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
它身在城市,没有都市的紧张节奏,显露着最原始,最自然的气息;它是平凡的,在这个都市却显得不平常,它蕴含着即将被遗忘的文化。
加法与减法的运用:岐江塔运用了“加法”加以改造,而“不完整的水塔”却运用了“减法”来改造,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于“加法”、“减法”运用的再认识,所谓“加法”,就是在物体原貌的基础上加上某些加固或者装饰的因素,使之符合安全、观赏的要求。
“减法”,就是在在物体原貌的基础上减去部分构件,使之使之符合安全、观赏的要求。
在前期对中山岐江公园的理解中,就了解都这两座水塔均处于安全问题,而采用不同的改造手法,特别是“不完整的水塔(思想水塔)”,原设计构想是跟岐江水塔用一样手法改造,但处于安全考虑,只能把其外衣脱掉,成为现在的“思想水塔”,我想,这一改造改变其原来面貌,但其骨子里还是水塔,所以才取名为“思想水塔”,也是一个静思的空间,就是说观赏者在观赏中自由思想,给观赏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启示:在景观改造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运用适当的手法对景观进行改造,不能单纯追求形式美,而忽略安全要素。
中山岐江公园平面图岐江公园景区分析岐江公园在设计上集场地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于一体。
并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将机器、龙门吊等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来,记录着船厂曾经的辉煌成就与火红记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分区整个场地被分为三个区域,即:北区以广阔草地为主,作为公共休闲区;中区以内湖与保留下来的工厂构筑物构成,作为公园的服务与后勤管理的所在地;南区内以其保留的大叶榕,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
构图原则从图中可知,在岐江公园,它的每一个基质都必有一个核心板块和一个外向的廊道。
其核心原则是,占据所属基质20%时,空间体系的板块便具有很大的发展和稳定优势,且是核心板块。
空间上,还遵循着聚散原则,在对基质进行时空体系划分时,是按60%:40%的原则。
总体布局及其板块划分:岐江公园的绿地中,草地占整个系统的40%,其整个体系以观赏性为主。
乔、木、草三者绿化布局: 此园中,乔灌植物占据该绿地系统偏重于一角。
铺装地面的板块构成:公园铺装地面大致按照60%:40%的原则来进行空间划分的。
整个铺装地面的核心板块建筑处于视觉焦点处,以削弱其他板块的影响。
植物造景在岐江公园,可分为四类:一是广场的方格子式的棕榈科植物列阵;二是自由式的树林草地,以榕树与其他大型林荫树为主;三是路边及岐江岸边的大叶榕作为行道树和庭荫树;四是水边的生物群落。
轴线此园场地以环绕公园的园路作为主线轴,园路由西侧路口开始,经过北侧入口一直到达南区出口才结束,并且,主要景观均沿道路展开。
其中,西侧的儿童活动场所、中部的广场、主题餐厅茶室成为公园的主要景观节点,而骨骼塔、琥珀塔、红房子等都作为次要的景观节点。
场地中保留的铁轨那笔直的造型形成一条明显的视觉轴线,在此基础上,加上柱阵,并运用铁轨方向的湖,另一端布置了湖心岛,以此而形成一条景观次轴线。
次要节点小品琥珀水塔这是一座经历了50—60年的水塔,看起来十分普通,但经过被罩进一个现代科技的玻璃盒后,便具有了别样的艺术价值。
景观分析与评价——中山歧江公园一、概况中山岐江公园位于中山市区中心地带,东临石岐河(岐江),西与中山路毗邻,南依中山大桥,北邻富华酒店,东北方向不远处是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和中山公园,再往北就是逸仙湖公园。
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水面与歧江河相联通。
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在园区的设计上,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岭南园林特色,又采用了西方古典几何式造园,达到了工业场地景观恢复的目的。
二、特色与岭南园林相比,岐江公园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传统的亭台楼阁的传统手法,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
与西方古典园林相比,岐江公园不追求形式的图案之美,而是体现了一种经济与高效原则下形成“乱”,包括直线步道的蜘蛛网状结构,“乱”的铺装以及空间、路网、绿化之间的自由、却基于经济规则的穿插。
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岐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
同时,与之不同的是,岐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新的设计。
并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三、分区整个场地分为三个区域,北区以广阔的草坪为主,大部分关于原造船厂的景观节点都分布在这片区域,作为公共休闲区域也是工业遗产区。
中区以内湖与保留下来的工厂构筑物构成,作为公园的服务与后勤管理的所在地,也建有中山美术馆属休闲娱乐区。
南区其内以保留的大叶榕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是自然生态区。
从动静来看,北区为动区,视野开阔,有大面积铺装的广场。
南区为景区,道路蜿蜒曲折。
四、流线该庭院广场的人流,一部分来自南侧的入口,一部分来自西侧入口,还有南侧入口。
以步行为主,公园与城市没有明显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