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黑人移民生存困境和融合走向——释读《小岛》的空间叙事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277.29 KB
- 文档页数:3
小岛南的主要作品小岛南是一位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达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以下将介绍小岛南的几部主要作品。
《孤独的岛屿》是小岛南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孤岛上的男主人公为线索,通过讲述他与岛上的动植物、自然环境以及与外界的联系,表达了对孤独、自由和人性的思考。
小岛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岛屿的美丽景色和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孤独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
《时间的礼物》是小岛南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这本书以时间为主题,通过讲述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时间面前的感悟、选择和成长,探讨了时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塑造。
小岛南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在阅读中深入思考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的画册》是小岛南的一部散文集。
书中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的散文作品,内容涵盖了生活、自然、艺术等各个领域。
小岛南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思考。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触动,小岛南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价值。
《追寻梦想的旅程》是小岛南的一部励志小说。
小说以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为线索,通过讲述他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表达了对梦想的追求和坚持的重要性。
小岛南以生动的笔触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主人公的奋斗历程,激励读者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坚持不懈。
《爱的循环》是小岛南的一部爱情小说。
小说讲述了两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中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
小岛南以细腻的笔触和情感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复杂。
小说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引发了读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小岛南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达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复杂。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影响了许多读者的思想和人生观。
相信未来,小岛南还会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为文学界贡献更多精彩的作品。
叙事的坚守与前进凭借《芒果街上的小屋》,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一举成名,之后她的另一部小说《拉拉的褐色披肩》依然延续了她的一贯风格,但当年“芒果街上的小女孩”已经把她的笔打磨得更加不凡,而眼光却更加澄澈深邃。
一、坚守(一)叙事的身份与基调:他者。
作为生活在美国的拉丁族裔,作为墨西哥裔移民的后代,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有着深刻的“他者”体验,这一切都反映在她的创作中,成为整个创作的底色,她说:正是我感受到的这种“他者的属性”,这种愤怒,最终迫使我写了那种别人从来没有写过,也只有我才能写出来的东西。
①希斯内罗丝的父亲是墨西哥人,移民到美国生活,她的母亲则是移民的第二代,一家人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常常往返于芝加哥与墨西哥城,不断地搬迁和常常“在路上”的状态反映在《芒果街上的小屋》里,是埃斯佩朗莎对于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渴望,而在《拉拉的褐色披肩》中,则是拉拉一家那场看似喧嚣实则无奈的旅行。
身为墨西哥裔移民,被美国主流社会拒斥在外的处境使得希斯内罗丝对自己的“他者”身份越加敏感,所以她不仅需要一所能够武装自己的房子,更要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清晰而坚定的认同。
埃斯佩朗莎一直在观察着芒果街,观察着芒果街上的人,她的心中清楚地知道这条街上的人同街外的那些真正的美国人是不一样的。
她用富有墨西哥裔移民特色的语言喃喃地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玉米肉粽(tamales)、震簪(tebleeque)、祖父(abuelito)、妈妈们(las comadres)等西班牙语词汇在女孩的笔下随处可见,②对街道上人们的生活真实地去表现,在这是一种对所属文化的求真和建设,坚强的女孩尽管承受着作为“他者”的刺痛,却不愿抹去身上异质的痕迹,这是她无法放弃的东西,让她最后说出那句“我离开是为了回来”。
而在《拉拉的褐色披肩》中,这种有色族裔的移民叙事基调同样明晰,而对“他者”文化的建设则更深入到了墨西哥的文化和历史当中,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读·闻·观135一、借用移民题材,融合多元气质电影和小说都讲述了偷渡的小渔为与男友在国外取得居住权,被迫与外籍老头结婚骗取绿卡的故事。
小说和电影都塑造了一个善良的移民少女如何在异乡忍受生活磨难,与各种人和谐相处的美好形象,流露出中西文化差异、华人移民身份卑微等生命移植带来的痛。
除此之外,电影融入了导演张艾嘉、监制李安和原著作者严歌苓三人共同的精神气质,展示了多元主题和微妙的人际关系。
李安曾在《喜宴》等电影中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张艾嘉作为女性导演,她的电影以表现细腻著称。
电影将原著的地点从悉尼搬到纽约,隐含着纽约是个文化大熔炉,更适合表现文化间的冲撞的意图。
二、左翼作家“马里奥”和“老头”的形象比较1.电影:文化差异的强化小说中的马里奥是一个西方底层人物的形象——潦倒的卖艺老人。
严歌苓只是淡漠地称其为“老头”。
张艾嘉却用知识分子替换了这个不甚高明的出身,并赋予他人名“马里奥”。
张艾嘉没有采取小说中对老人的消极描写。
他是一个左翼作家,看似生活凌乱却心怀理想。
好赌抽烟的他对生活持一种放弃又优雅的态度,虽然与好友开着“我抽这玩意就是想让自己早一点死”的玩笑,但当好友试图安慰他“活着就好”时,他却反过来提醒老友,他之所以看起来活着,是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死人,而你则是不快乐的活人”。
这足够显示出他内心的清醒富足。
他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根源是这个残酷功利的国家让他失望。
张艾嘉的老人形象更具浪漫色彩,其作用是为了强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为之后的文化交锋下双方的互相融合做铺垫。
小渔所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弱者,最终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中取得了平等。
电影里的马里奥和小渔二者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小渔东方式的纯净感动了老人,他在小渔的影响下重拾写作,向小渔学中文。
另一方面,老人对小渔的西方式人道主义的启蒙让其放下戒备,并开始追求自我。
2.小说:文化差异的超越严歌苓在小说中更追求文化差异的超越。
小渔和老头都是文化大熔炉下的边缘人。
黑与白的交汇——论安德里娅利维的《小岛》中的双重叙事蔡晓燕
【期刊名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作为英国少数族裔作家群体中的新生力量,牙买加裔作家安德里娅·利维可谓成绩显著,其代表作《小岛》更被视为移民文学的新胜利。
在小说中,利维采用双重叙事策略,从黑人移民和英国白人的双重视角呈现了英国社会在进入多元化时代前后的真实状态并反映了在这一历史时刻下黑白双方的精神创伤和身份困惑。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蕴含的黑白双重声音,并进一步分析作者如何借助双重叙事策略来重新审视英国历史,思考黑白双方的关系以及重构英国身份。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蔡晓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试析托尔斯泰娅短篇小说《奥凯尔维利河》中的彼得堡文本 [J], 孙超
2.书写“我们”共同的历史——评安德里娅·利维的《小岛》与《长歌》 [J], 张峰
3.安德里亚·利维荣获2004年度奥林奇小说奖 [J], 隋华
4.安德里娅·利维《小岛》中的反种族主义研究 [J], 高园园;徐英宁
5.女性命运的抗争者
——乌利茨卡娅作品《索涅奇卡》中塔尼娅与娅霞性格命运探析 [J], 司俊琴;陈珊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崔曙海短篇小说《日出》中早期朝鲜移居民的生存环境作者:林圆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7期【摘要】本论文在作品《日出》中故事发生时间为背景,研究了朝鲜人民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移居到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朝鲜人称作“间岛”地区的生活。
对比了到达间岛的朝鲜人追求的理想国与现实的差距,还有作品中反应的部分朝鲜人的生活。
对最终还是选择归国之路的原因,与对朝鲜人民革命思想的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幸福独立运动移居民矛盾间岛一、前言被沦为殖民地的朝鲜,强制的日军统治下,无端的剥夺与侵略迫使朝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使得朝鲜人为了寻找一线生机背井离乡移居到间岛。
离开故乡的热土被生活所迫移居到了想象中的理想国间岛,但这里的生活与想象中完全相反,当时东北地区也被日军占领,所以很多朝鲜人选择了回乡。
本以为在间岛可以将自己的青春全部投入到反日革命运动中的万洙,跟在朝鲜做反日斗争时一样,被关进了监狱。
认为只要是儿子身边,不管是哪都会是幸福家园的金小史,在儿子被抓进监狱后,果断选择了归国的路。
崔曙海(1910-1932)是从1918年到1923年5月移居到间岛的作家。
在他之前他的父亲也在1910年“韩日合并”之后有过间岛生活经历。
崔曙海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犀利的洞察力为基础,来反应朝鲜人民的悲惨现实生活,且注重写实主义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小说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优秀作家。
二、幻想与现实中的“间岛”1、幻想中的间岛在小说中对间岛的幻想与憧憬分为革命家与一般人两个类型进行研究。
首先是革命家万洙和他的朋友,他们所憧憬的满洲是可以洋溢青春热血的新天地。
他们目睹了朝鲜的惨状,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们为能够使祖国可以摆脱这样的局面,未能够解放朝鲜国家,将自己的身躯投入到革命中,希望能够为祖国出力。
他们抱着这样的幻想来到了他们想象中革命的圣地满洲。
文中提到万洙在坐船离开朝鲜的时候幻想着中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义士俯视苍天,等待时机,充满机遇的场所。
对麦卡勒斯小说中封闭地理空间的一种解读对麦卡勒斯小说中封闭地理空间的一种解读-地理论文对麦卡勒斯小说丨封闭地理空间癿一种解读内容摘要:麦卡勒斯在小说丨描写了众多封闭癿地理空间,如呿啡馆、厨房、军营、监狱等。
在麦卡勒斯癿笔下,这些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癿空间,组吅形成一种有如蛛网一般癿封闭空间模式,表现出人生孤苦癿精神特征,象征了人们在各种生存困境乀下压抑而又无望癿精神状态。
本文将对小镇、呿啡馆、厨房、监狱这一些其体癿封闭空间进行论述,从而分析这些封闭地理空间隐喻下癿循环孤独。
兲键词:麦卡勒斯地理空间封闭孤独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斱文学癿代表作家,她癿一生倍受病痛折磨,十五岁时患风湿热,但被误诊呾误治。
乀后,她经历了三次丨风,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癿身体,导致她在29岁时瘫痪。
卡森?麦卡勒斯癿作品多描写孤独癿人们,孤独呾疏离癿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癿所有作品丨,并烙刻在她丧人生活癿各丧局面。
在阅读麦卡勒斯小说癿过程丨,我们可以収现,南斱小镇是所有故事情节収生、収展癿主要地理空间。
同时,这丧空间意象又包含着数丧分散却又相互兲联癿小空间意象,如呿啡馆、厨房、军营、监狱等。
在麦卡勒斯癿笔下,这些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癿空间,组吅形成一种蛛网一般癿封闭空间模式,表现出人生孤苦、生活单调癿精神特征,象征了人们在各种生存困境乀下压抑而又无望癿精神状态。
这种封闭癿地理空间在麦卡勒斯癿小说文本里从开始到最后,所传达出癿孤独感受始终没有改变,并丏表现出一种相当稳定癿特征。
我们可以假设,即使将小说丨癿人物呾事件一一隐去,而只是仅仅独立地描绘这些封闭癿地理空间,都会让我们产生寂寥孤独而又沉闷忧郁癿感觉。
下面将对小镇、呿啡馆、厨房、监狱这一些其体癿封闭空间进行论述,从而分析这些封闭地理空间隐喻下癿循环孤独不人性冷漠。
一.小镇通过麦卡勒斯在小说丨客观癿描述,我们可以为南斱小镇贴上这样癿标签——隑绝、寂寞、沉闷、病态。
“小镇是寂寞癿,忧郁癿,像一处非常偏僻、不丐隑绝癿地斱”[1],“小镇本身是很沉闷癿;镇子里没有多少东西,只有一家棉纺厂、一些工人住癿两间一幢癿房子、几株桃树、一座有两扇彩色玱璃癿教堂,还有一条几百码长不成模样癿大街。
论文摘要: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标志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他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这些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18世纪英国初期资本主义丰繁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海外殖民扩张意识。
本文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了这部小说中所表达的种族歧视和殖民文化。
论文关键词:种族歧视殖民文化白人黑人食人者《鲁滨逊漂流记》作为笛福的代表作,展现了一幅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画卷。
种族歧视的现代形式是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的。
像其他殖民文化文学作品一样,这部小说把白人描写成“上等种族”,说他们是公平的,仁慈的人;相反地,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被描写成“下等种族”,说他们过着原始生活,有着不文明举止,舞蹈跳得笨拙难看,并且残忍到吃人肉。
本文从白人,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三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所体现的种族歧视和殖民文化。
一公平,仁慈的白人欧洲白种人的国际地位来源于历史上他们资本主义的先发展。
在《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中,鲁宾逊遇到了四位船长,他和四位船长代表着文明仁慈的西方白人。
鲁滨逊遇到的第一位船长是他朋友的父亲,在追随这位船长进行生平第一航海而遭遇沉船事件后,船长像父亲一样用低沉而关心的语气敦促鲁滨逊回家。
第二位船长是鲁滨逊在英国认识的,这位船长正直无私,他从船长身上学到很多,此次航行后鲁滨逊变成船员和商人。
这位船长像一位师长无私地帮助他学会经商。
第三位船长在海上救出鲁滨逊并免费为他运送货物,笛福描写这个船长的仁慈不单单是承诺,也付诸了行动。
鲁滨逊在巴西当农场主期间,船长为鲁滨逊带来各种工具和种植所需用具,对他帮助很大。
鲁滨逊在离开农场去航海前,他指定这位船长为他的继承人。
但船长把一半财产归他自己,一半运往英国。
作者对这位船长的仁慈和慷慨地描写篇幅很大,最大程度地美化早期资本家。
如果上面的这些对文明白人的美化描写是因为他们对鲁滨逊所做的善事,那么第四位船长是因为接受鲁滨逊的帮助而被描写成文明的西方人,这位船长的公平仁慈表现在了他极富诚信,知恩图报。
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解读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正如美国社会批评家哈罗德·克鲁斯所言,“美国黑人与殖民地民族有着许多共同的社会经济因素……”。
就像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黑人在不同程度上蒙受着饥饿、没有文化和疾病之苦,他们被束缚在耕地上、城市和半城市的贫民窟中,忍受着文化的匮乏和异族统治的心理反应……。
美国黑人从一开始就以殖民地人民的形式存在。
他的被奴役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同时发生,他的被奴役正是国内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
美国不是要在非洲建立一个殖民主义帝国,而是把殖民主义制度带回国,在南方各洲实行……。
将黑人的地位从纯粹的殖民地黑人地位区别开来的唯一因素是,他的环境仍在‘故乡’祖国,非常接近于主要的族群。
”美国的历史就是占据社会主流的欧裔白人对黑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内部殖民史。
美国非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正是在这种后殖民的语境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采用细腻敏锐的视角,在其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以殖民地形式存在的非裔黑人在美国三百多年的历史,揭示出影响黑人们对美国社会认同感及造成黑人身份认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蓄奴制度的历史、种族歧视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肉体及精神的破害,同时莫里森将璀璨的黑人民族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到黑人的力量以及黑人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由此暗示着只有沐浴在民族文化中才能找回自我。
正如莫里森对自己作品最中肯的评价:“我的作品源于希望的愉悦,而非失望的凄怆。
”莫里森的作品印证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美国黑人对种族和民族文化主体身份的认证危机及追寻。
莫里森强调:“认同祖先,认同集体,黑人个体可以在精神上获得圆满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