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公开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
(2)分析并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小巷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小巷的认知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巷深处》。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通过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主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2.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巷,描述其特点和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教师创建一个模拟小巷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摊贩、居民等,以增强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理解。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锻炼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2. 创意写作:教师指导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小巷的独特情感和观察,培养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七、课堂活动1. 图片展览: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与小巷相关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解释。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命。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人公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同理心。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安排 2 课时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2)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巷深处所蕴含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身边的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巷深处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对小巷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小巷深处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5. 总结提升:(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小巷深处》,巩固所学内容;2. 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的小巷生活的作文;3. 调查身边人的亲情和友情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
1. 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创见;3. 学生对小巷生活情感态度的把握,以及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提升。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 教学素材: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故乡的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展示图片,介绍小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预习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进行诗歌朗诵、歌唱等表演,表达对故乡的热爱。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小巷深处》,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巷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2. 学生朗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感受文章魅力。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交流感悟。
4. 朗读展示: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展示学习成果。
5. 重点解析:教师针对文章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情感,感受小巷生活的美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小巷生活的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开展以“我心中的小巷生活”为主题的学生作文比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用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朗读展示,第二课时主要用于重点解析、情感体验和小结反馈。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巷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理解。
2. 课文中语言特色的鉴赏。
3. 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对课文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2. 相关资料: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进程1. 课前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
2. 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小巷深处》,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 课堂讲解(2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 情感教学(10分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能够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 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
2.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创新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巷深处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主题?(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欣赏与借鉴(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2)布置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美好生活的向往。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积极态度。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写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完成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文教育初探——《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福建省晋江市内坑小学:徐志翔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适合初屮生学习。
它的语言浅显明了,但情感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加深儿女对母亲的理解;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H己的内心情感。
二、学生分析:学生刚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
特别是思念H 己的母亲。
但是他们又搞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
这正是学生的天真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
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幼稚的心里种下“孝”的种子。
三、设计理念: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H标:1、德育FI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会母女Z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并认识母亲对子女成长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2、知识FI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懂得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动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词,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反馈:这个环节学生普遍比较能投入,能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共鸣,流下了眼泪,特别是女同学。
另外同学们在谈口己感受吋均认为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动,血且容易引起h己对往事的回忆。
我想借助一些优美的喑示来上语文课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时学生的心底是纯真无邪的。
2、学牛分组讨论,畅谈感受。
A、母亲对R己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反馈:有的同学谈自己生病吋母亲连夜或官雨送他(她)到医院的故事;有的同学则谈了母亲在自己学习生活屮的巨大帮助;有的同学甚至提到母亲如何对口己进行呕心沥血的教育,如何为了儿女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
初中语文公开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 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 “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得好, 它表现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
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 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
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
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 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
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
按句式说话:这
是一个故事。
瘦瘪炫耀执著揶揄落
寞哽咽蹒跚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
“这是一个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
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
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
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学板块:品味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
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得好,它表现了
4、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1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1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1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 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1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
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小结:
通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
母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对作品有了
更深的感受。
第三个教学板块:感悟课文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2、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事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 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4、比较阅读:《又见秋风起》
5、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
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
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
的亲情吧!
6、布置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
“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