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
- 格式:docx
- 大小:20.88 KB
- 文档页数:6
谈《荷塘月色》的审美赏读《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也是诸多读者十分喜爱的名篇。
笔者虽教学过多遍,但未能成功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文本赏读。
近来拜读余映潮先生的著作,深受启迪,笔者对《荷塘月色》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设计,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的审美赏读。
一、结构美赏读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指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也把圆看作是至善至美的图形。
清代张英说:“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不有圆。
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贴,以至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聪训斋语》卷上)由此可见,圆形结构是古今中外人们都极为推崇的一种最美的结构形式。
“圆”何以至美?有学者指出,主要在于它是一条最完美的闭合曲线。
它到处都是凸出的,不是带尖带刺、瘪瘪凹凹的,因而是最饱满的图形;它的延续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又没有终结,所以又是最完善、最流畅的图形。
《荷塘月色》的行文结构就是圆形的,这不仅体现在作者“出门→小路→荷塘(四周)→回家”的外在行踪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失去宁静”的内在情感变化上。
双线交织,同步推进,内外协调,引人遐思,美不胜收。
教学时,我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精致的圆形结构,引起学生的审美快感,还注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圆”体现在许多文化上的联想。
问题一抛,学生很感兴趣,纷纷讨论,各抒己见。
有说写文章要“圆熟”的,有说处世说话要“圆通”的,有说人生要“圆满”的……不一而足。
学生在品味、甄别中,感受到的是艺术的魅力,收获到的是人生的启迪。
这样的教学,就比单一的讲圆形结构来得深刻,来得有味,来得艺术。
二、语言美品读《荷塘月色》的语言非常精美,尤其是4-6段。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涵泳、品味、玩赏,离不开深层的情感体验。
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咀嚼较深,方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无穷的艺术魅力。
因此,教学时,我一改教师主赏的形式,精心设计三个赏析点,让学生动笔赏析4-6段:1.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从用词的角度进行赏析;3.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以荷塘中的夜景为题材,描述了作者在荷塘月色下的思绪和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月亮被赋予了深厚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纯洁。
下面我们将从《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进行分析,并延伸讨论。
月亮在《荷塘月色》中被描绘的十分美丽,也正如文章中所言:“月是那么的皎洁,清辉洒在每一个细微的物体上,似乎都显出无限的妩媚来。
”这样的描绘给人一种清新、秀美和神秘的感觉。
月亮对应着自然界中的一种美好,不仅给夜色增添了诗意,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一种清凉和安宁。
月亮在《荷塘月色》中也象征着自由和清高。
文章中描写了作者在荷塘边悠然自得地漫步,感受着月色的美妙。
这种自由自在的心境和清高不羁的姿态在月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深刻。
月亮在文中的意境引发了读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无畏。
月亮还在《荷塘月色》中承载了传统的人文情怀。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常常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被视为雅致、高洁、诗意之物,与诗人、文人的情怀息息相关。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借助月光这一传统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回忆和思考。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月亮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以上的三点,月亮在《荷塘月色》中还具有寓意和象征。
月亮是夜晚的明星,在黑暗中给人们以希望和指引。
月亮的圆缺也寓意着生活中的美好与遗憾,给人们以勉励和忠告。
月亮也是爱情的象征,月下之约、月明星稀等词语都与爱情息息相关,给人们以浪漫与梦幻。
在《荷塘月色》中,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共鸣。
延伸开来,月亮的意象也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在古代的诗词中,月亮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描绘思乡之情、赞美女子之美、追求自由之愿。
在古代的绘画中,月亮也常常是画面的中心,象征着宁静、祥和和浪漫。
在现代的文学作品中,月亮更是多次被运用,成为了表达情感、寄托情怀的重要符号。
浅析《荷塘月色》的美学效应《荷塘月色》这篇散文被公认是一篇美文,在这篇散文当中所呈现的审美的过程也是净化灵魂的过程。
作者在文中所力争做到对美的追求,也正是该文美学意蕴所在,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篇美文的美学效应予以浅要分析。
一、从结构上看,是平面性和立体性相结合的(一)平面性:荷塘月色的结构美,从平面性分析结构应该紧紧抓住情感的这条经线,以忧乐结合的心理流程与表现方法的交相互用这个方面入手,这更能使人了解本文的美学性。
作者那颗“孤独彷徨的心”在本文中几乎无处不在,他出游固然是为了遣愁,但令作者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月色下竟是如此的美丽动人,以至于使自己暂时忘记了烦恼,而去欣赏那迷人的夜景,这样便使出游的路线与当时忧乐的心情交相互用而构成一个平面的圆型结构,以一幅幅照片的形式将荷塘美景给读者呈现出来的,同时又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在里面。
这一张张照片式的美景组成的是一幅平面性的山水画,看画的人都忘记了所有的忧愁,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淡淡的、半缓的喜悦,但这种感觉会随着景色的变换而变化的,使作者重新回到了忧愁的心境当中。
徐复观先牛认为“所谓艺术家的精神修养,都是以一具体艺术对象为其界域。
在此界域之内,有其精神上的自由安顿之地,但一日离开此界域,而与危粟万变的世界相接,便会震撼动摇的,其精神上的自由安顿即归于破坏。
” 朱自清先生与“荷塘月景”的情形便是如此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安顿的破坏,使得他的心情时忧时乐。
也常领着读者们顺其推进,这样便形成一个平面圆形的结构。
(二)立体性的表现:《荷塘月色》的结构还为我们展开了一组三维的立体画面,很逼真很生动。
著名的美学者郭昭弟先生指出“三维空问形态的艺术美是能够让审美者从任何视角和视点进行审美感知的立体性艺术美。
” 《荷墉月色》结构的立体性能使读者从任何角度和视点对其欣赏和感知文章给人一种很强的立体感,如在描写“苍茫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四周的景色时,我们就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等各方面对其欣赏,而文章中的有砦锩脚动词运用更使得画面而富有立体感和逼真性,如“飘泻”、“照”、“漏”等字,都使整篇散文的几块立体的图画史显得富有很强的立体感。
《荷塘月色》的三重审美体现【内容提要】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用叠词、修辞、古诗词给我们显示了文本的语言美;用美丽的景物描写和美好的人物形象塑造彰显了散文的艺术形象美;用中国文寄情于自然山水的情怀,和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传达了作者的情感美,这篇文章从这三个大的方面分析了《荷塘月色》的三种审美体现。
【关键词】语言美艺术形象美情感美审美体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在这次对《荷塘月色》的阅读中,我心头忽然一亮,对作品又产生了以往所没有过的感受,旧思新情汇于一起,形成以下几点意识。
生动多样的语言美。
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种文学类作品中,诗歌和散文是比较注重语言美的。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主要是叠词、修辞、古诗词的运用。
出现不少叠词,是《荷塘月色》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在描写荷塘时,朱自清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密密”“脉脉”;写月光用了“静静”“薄薄”“峭楞楞”;写荷塘四周用的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阴阴”。
这些叠词的运用,一是妥帖得体地绘画出文中物象,如“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弯曲,“亭亭”写出荷叶张开后的优美形象,“田田”写出了荷塘中荷叶的密密麻麻;同时大量叠词的运用,还可以给文章带来一种节奏感,产生出音乐美。
用得体的修辞手法润色文本,在《荷塘月色》中也有充分体现。
仅从文章的四、五、六自然段来看,文本就用了八处比喻,三处拟人,两处通感,一处拟物。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一个句子,前面用了拟人,写出了荷花或开,或似开非开的状态;后面用博喻描绘出了月光洒在白花上面的美丽情景。
适时恰当地引入古诗词,除了可以简洁地写出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给文本增添诗词的美感,带来古典的韵味,如文末梁元帝《采莲赋》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散文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
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
”散文美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质俱美自成高格--《荷塘月色》审美例说,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内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
其实十分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经朱自清先生的大笔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们心中一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本文就以《荷塘月色》为例,试从结构、语言、意境三方面来说明散文的审美特质。
一、结构美散文的结构是属于形式范畴。
形式因内容而确立,形式表现内容。
散文结构灵活,随意自由,苏东坡曾说过:“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
但是,随物赋形并不等于任意成形,它首先应当与内容有机结合,要恰当、完美地表现内容。
所以,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必须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有机整体,虽然“本质是散的,但须有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
”(何其芳语)《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
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
先说首尾呼应。
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
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
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
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
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起承转合,果因相连,则体现在全文的结构上。
依照传统的划分方法,《荷》的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荷塘月色》是中国作家林语堂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描绘了作者在荷塘中与月亮相对嬉戏的情景,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追求内心平静的渴望。
文章中的“月”具有丰富的意象,不仅是描绘景物的一种手法,更有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月”在《荷塘月色》中象征着美丽和宁静。
文中用“朦胧的月色”、“燃烧着的绿茶火”等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月光,将月光与绿茶相比,赋予了月亮一种温柔的光辉。
月亮的光辉映照在荷塘上,使其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作者还通过描写静谧无声的夜晚和荷塘幽静的景色,强调了月亮所带来的宁静和恬淡的情感。
“月”还象征着希望和渴望。
文章开头就写道:“到底是春天了,荷叶出水出碧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渴望。
而月亮则在文中成为了实现这种渴望的象征。
月亮的出现,为文中的主人公带来了片刻的快乐与喜悦,使其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
“月”还象征着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灵世界。
在文章的作者提醒人们“且放白鹿青崖口,忍将离别把钩烧。
”这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和不愿意的抗争。
而月则成为了抒发内心情感和追求心灵自由的象征。
通过与月亮的相对和亲近,作者表达了对内心追求的渴望,以及超越生活琐事与局限的意愿。
在延伸的意象分析中,月还可以象征爱情和人生的轮回。
月亮的圆缺变化和持久的存在,使其成为了许多诗歌和文字作品中常见的一个主题。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提到月亮是一个“眉心藏青丝”的姑娘,以及持久存在的荷塘月光。
这两个形象都表现了月亮的持久和连续存在。
月亮的圆满象征了完美与圆满,而月亮的缺少又象征了人生的不完美和缺憾。
通过描绘月亮的特点和存在方式,作者将其与人生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赞美。
《荷塘月色》中的“月”有着丰富的意象,不仅具有美丽和宁静的象征意义,还象征着希望和渴望,以及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灵世界。
在延伸的意象分析中,月还可以象征爱情和人生的轮回。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和意象的延伸,作者通过一种婉约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和完美的追求。
《荷塘月色》中“月”的意象分析及延伸《荷塘月色》是清代文学家林则徐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荷塘夜景中的那轮明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散文以月亮为中心,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人感受到月亮所带来的宁静、美好和哲理。
在《荷塘月色》中,月亮被描绘为一轮明亮的圆月。
在清凉幽静的夜晚,明月的光芒洒在荷塘上,使整个景象显得宁静而庄重。
月光将池塘映衬得格外美丽,使得荷叶、花瓣、蜻蜓、鸟雀都被月光柔和的照亮,仿佛夜晚的一切都处于一种神圣的状态之中。
月亮在《荷塘月色》中不仅仅是景物的一部分,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月亮”,通过描写月亮的美丽和光芒,传达出他对风景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虔诚崇拜之情。
他形容月亮如“鹅卵石”,如“掩映的乳白色的朦胧”,如“蟾宫折桂”,充满了对月亮的赞美和赞叹。
作者在散文中对月亮的描绘,也寓意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月亮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景物,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引导。
月亮的光芒照亮了荷塘,照亮了夜晚的寂静和孤独,使人感受到一种平和与宁静。
在这样的氛围中,作者思考和吟咏人生的意义,对月亮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赞美。
他说月亮“不知今夕何夕,向何处去,欲加之罗帷镜,乘风好去”。
这句话中,月亮被赋予了一种超然的姿态,如同人生的追求,永远在前行,永远在追寻。
《荷塘月色》中的月亮意象还有一层延伸的意义。
月亮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净化和升华。
夜晚的正是阴暗而沉寂的时刻,而月亮的出现却照亮了整个荷塘,给人带来了安宁与美好。
“月光泻在这静寂的庙堂”,这里的庙堂可以理解为灵魂的净土,月亮的光芒则是涤荡心灵的力量。
在月色下,人们的内心被净化和升华,使得人们更加沉思和清明。
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大半个世纪以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大家阅读它,赞赏它,无不为它神妙的境界和精美的文字所折服。
因此,又被选到高中语文的教材里。
《荷塘月色》何以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感情造境之真、哲理构思之巧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而意境则是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荷塘月色之所以有不衰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创造出了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意境。
它不仅创设出了优美的意境,塑造出了丰富鲜明的艺术形象,还有真挚的感情、浓郁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精巧的构思、深邃的意境等。
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微的体验,作者先是细腻、逼真地描绘了苍茫的月光这一特定环境下荷塘那有形有神、有光有色、有静有动、绮丽迷人的特有风貌,使读者读过这篇文章后犹如进入这样一个境界∶苍茫的月光下,作者一个人逍遥自在、从容不迫地走着、踱着。
荷塘里的荷花也显得迷人了,硕大的叶子,亭亭玉立,体态轻盈柔美;洁白的荷花袅娜摇曳、欲开含羞。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时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那灌木、那杨柳留下的参差、斑驳的黑影和那稀疏的像画在叶子上的倩影,那隐现在树梢上的远山……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静谧、淡雅、朦胧,任何一个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会被这美好的景色所陶醉。
这时候,纵使有满怀的惆怅、一腔的愁思,也早已消融在这境界之中了。
其实,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是他深入领悟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的默契和交融,是他生命体验和人格追求融为一体的外化。
正是由于他的敏锐捕捉和留心体察,大自然的风姿神韵及万物之间的关联谐调,才汇聚到作者的笔下,才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神与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
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月光意象与生命哲思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1.1.2作品创作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
1.1.3月光作为作品中的重要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1.1.4通过解读月光意象,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1.2教学目标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月光意象的具体描绘。
1.2.2引导学生探讨月光意象与生命哲思之间的联系。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意象运用的兴趣。
1.3教学准备1.3.1学生预习《荷塘月色》,对月光意象有初步感知。
1.3.2教师准备相关文学作品和背景资料,以便深入分析。
1.3.3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1.3.4准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二、知识点讲解2.1月光意象的描绘2.1.1描述月光在作品中的视觉形象,如“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1.2分析月光与荷塘景色的相互作用,如何营造出宁静、幽美的氛围。
2.1.3探讨月光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如月光作为作者内心世界的映射。
2.1.4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月光意象,如与《春》中的月光意象对比,分析其异同。
2.2月光意象与生命哲思2.2.1分析月光意象如何体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2.2.2探讨月光意象与人生感悟之间的关联,如月光下的反思和自我发现。
2.2.3引导学生思考月光意象对个人生命观的启示。
2.2.4讨论月光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差异。
2.3月光意象的艺术价值2.3.1分析月光意象在《荷塘月色》中的审美作用,如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3.2探讨月光意象对读者情感的影响,如引发共鸣和思考。
2.3.3讨论月光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2.3.4分析月光意象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运用和效果。
三、教学内容3.1作品背景介绍3.1.1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导读:本文是关于《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希望能帮助到您!
《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
陈静云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荷塘月色》教学中,让学生发现朱自清文章的美,固然简单。
然而,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受文中的审美意象;如何激起他们心中对美的追求,主动与文本、作者对话,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显然是更需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文本,发现意象
散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使学生掌握“形散神不散”等结构特征,而应挖掘不同作者在不同文章中呈现出的闪光点。
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出现的大量意象,由明到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分析,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章的审美意象,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精神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最终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
朱自清的散文理解起来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直白、纯真而
质朴的。
但是从审美上来说,又太美,美得不含杂质,美得轻盈、优雅而充满梦幻。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善于使用大量修辞细腻地描绘景物,更重要的是,他对文中独特的女性化意象,处处饱含深情,处处“怜香惜玉”,这让读者也不禁放慢了脚步,温柔了眼神,生怕自己误读了文章,虚度了良辰,玷污了美景。
所谓意象,是指那些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物象。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又苦于无人倾诉,因为“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带上门出去”,从而发现了月光下的荷塘,在一路的欣赏与联想中,与眼中的荷塘、心中的荷花进行心灵对话,逐渐达到心灵的平静,最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这一路上,学生不难发现两个主体意象,即“荷”与“月色”,袅娜羞涩的荷花与如梦似幻的月色合筑起一个空灵静谧的审美世界。
二、归纳意象,探求审美
朱自清是一位女性崇拜者,在散文《女人》中,他直言不讳“我是个喜欢女人的人”,认为“女人是比男人更其艺术的”。
因此,《荷塘月色》中的意象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隐晦地体现出了女性化阴柔的特点。
文风质朴、清新幽美、纤巧细腻。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在情感与理智的经验驱使下,作者往往会倾向于那些自己喜爱的题材和物象,它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
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
在《荷塘月色》中,学生不难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阴柔气息。
无论是从大量对荷花的女性化比喻里,还是所选取的月亮、水、荷花这些阴柔的物象中都可感受到朱自清对阴柔之美的审美偏爱。
1.直接的女性形象譬喻
有人称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女性形象乃“艺术女人的聚会”。
《荷塘月色》中,作者形容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形容白花“袅娜”、“羞涩”“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甚至联想到了采莲的女子,无处不是风姿绰约的女性形象,或轻灵羞涩,或婉约妩媚。
这些女子虽然形态各异,却有着共同的质地——阴柔之美。
朱自清是写女性的高手,散文中不乏各种女性的影子:梅雨潭的“女儿绿”(《绿》),紫藤花是“嘻嘻哈哈的小姑娘”,柔美的树条是“一支支美人的臂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着粼粼细波的湖水则是“西方小姑娘的眼”“颦眉西子”(《瑞士》)。
所有的景物在他眼里无不是可以怜爱的女子,无不带有万千风情,她们的一颦一笑,一肌一容无不可以用来譬喻。
既然在朱自清眼中,各色美景无不是美好阴柔女子的影子,那么在他的笔下,以此来形容眼前的湖光山色、花卉月光便再妥帖不过了。
2.间接的阴柔意象描写
朱自清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爱读“尺牍”、“日记”,崇尚其朴实自然。
后又在北大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有过冲破黑暗的理想追求。
但时局波诡云谲,许多文人难以拨开层层的迷雾,看清前进的方向,只能躲在自己的世界中,叩问灵魂,追寻生命意
义。
这样的情绪变化,使得朱自清的文风逐渐变得隐晦含蓄,笔下的阴性意象也纷呈迭出。
因此,文中除了直接的女性形象譬喻,还有一些间接的阴柔意象描写。
(1)荷花意象
荷花与女性的联系自古有之。
《诗经》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睹花思人,寄托无限相思。
白居易诗句“芙蓉如面柳如眉”,以荷花为喻,赞美杨贵妃的绝世美貌。
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荷”之绰约风姿写尽了日本女郎的楚楚动人。
可见“荷”作为一种意象,象征阴柔婉约的女性,深深扎根在中国文人的艺术心灵之中。
《荷塘月色》中“热闹与冷静”、“群居与独处”形成的巨大反差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荷花意象以独特的风姿,成为与朱自清心有灵犀的女神,同时作者也借荷花努力寻求一种冲淡自然、纯洁明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世界。
(2)水意象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女人与水的关系不可不谈。
朱自清在《扬州的夏日》中说过:“北方与南方有一个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
”这显然是作者的审美偏见,因为在他眼里北方的水“一览而尽”,就连船也是“笨头笨脑”,所以“有水的还是南方”。
《荷塘月色》中也提到:“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
”在北方的磅礴阳刚与南方的轻灵阴柔之间,朱自清倾向后者。
他笔下的水是“脉脉的流水”,“凝碧的波痕”,这些水意象可谓阴柔之至。
(3)月亮意象
月亮与太阳相对,是阴性的象征。
《周易·系辞上》有“一阴一阳之谓道”。
《说文解字》里也谈到“阙也,太阴之精也”。
月亮与女性在中国文化中向来密不可分。
《诗经·陈风》就有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借用皎洁的月亮,表达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荷塘月色》中,作者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沿着曲折的小煤屑路,自由地受用了“无边的荷香月色”,因此体会到了“独处的妙处”,暂时忘却苦闷,欣赏眼前的月色荷塘,“今晚的月光是淡淡的”,“月光如流水一般”。
但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压抑并没有远去,它们实在沉重,“虽然是满月,天上却又一层淡淡的云”,“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那些“黑影”总笼罩在心上,“热闹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
作者努力寻求的平静并没有得到,失落苦闷仍然伴随,文中不断出现这些阴郁的影子,它们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的苦闷与压抑。
三、拓展视野,涉足评论
吕叔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我们叫他做作文,无非是看他会不会把脑子里有的东西很好的组织起来,很清楚地表达出来。
”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荷塘月色》的意象之后,结合课文和已有经验,用自己的眼睛探求作者的女
性审美追求,完成习作《我看佩弦眼中的“她”》。
学生经过之前的研讨探究,大多已有感于心,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此时,让他们作文,达到了“能将脑子里有的东西很好地组织起来”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本次习作的思考、表达、创作、点评、互评,也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最好学习和巩固,是提高学生自身审美素养的一个重要过程。
在散文教学中结合作文教学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和素养,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22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