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以下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
内异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病率可达 10%~15%,且呈明显上升趋势。
内异症患者中 80%有明显痛经史,50%合并不孕,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
然而,医学界目前没有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西医常规药物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伴生的症状可能在子宫切除以后仍然复发。
因子宫内膜异位症逐年增高的发病率,也因于西药激素类药物治疗本病长期使用有一定副反应,即便手术治疗也存在复发率。
因此发掘与研制治疗内异症安全、有效地中药复方制剂,探寻其疗效机理,已成为近年来中医妇科学术界甚为关注的研究方向。
积极有效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维护妇女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医学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病因病机中医学古文献中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名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在中医学可归属为痛经癥瘕月经失调和不孕等范畴。
祖国医学典籍中类似本病的记载很多,如《金匮要略》曰经水不利,少腹满痛。
《医林改错》中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等。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瘀血流滞作,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气弱而不行。
总有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癥日积而渐以成癥矣。
说明肝郁气滞,寒湿凝滞,冲任损伤等都是内异症的病因。
近年来中医学家对本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认为瘀血内阻为本病病机已达成共识,1990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标准修订为血瘀症,认为瘀血阻滞胞宫、冲任是其基本病机,而瘀之形成,又与脏腑功能失常、血气失调以及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
或为七情抑郁、劳伤气血、房室不节或手术创伤等,导致冲任损伤,胞宫藏泻功能异常,以致离经之血蓄积体内而成瘀血,瘀血阻滞胞宫则痛经,瘀血阻滞胞络则不孕,瘀血阻滞脉道则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为瘀血内停日久,湿浊继生,渐成癥瘕积聚。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西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99-0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荀爱华*万贵平**指导老师:汤伟伟***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210028)**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210028)2012年2月14日收稿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 )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引起下腹痛、痛经、性交不适、不孕、月经异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妇科常见疾病。
中医古籍对EM 并无专门记载,根据临床表现及症状,辩证当属祖国医学“痛经”、“症瘕”、“无子”、“月经不调”等范畴。
EM 的主要临床问题是盆腔疼痛和不孕,本文现将近几年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中医治疗辩证治疗:中医学目前认为,EM 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地出血,蓄积于局部,并引起其周围组织纤维化,此为“离经之血”,故血瘀为本病的关键,所以中医治则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还应兼顾其他素体情况,或补气,或补肾,或调肝,或祛寒,或清热,或兼以解毒等。
邢氏将本病辨证为肾虚瘀结,治以活血化瘀治其标,温肾益气治其本,经前期治以活血化瘀,温阳止痛,方用温经汤加减;不孕症以周期治疗,采用补肾活血汤加味;癥瘕治以益气补肾,化瘀消瘕,自拟方补肾化瘀方治疗取得一定疗效[1]。
而边氏认为本病发病机制为阳虚寒凝,冲任胞宫瘀阻,采用补肾温阳化瘀方药治疗,并从生活质量评分和痛经情况分析,与单纯使用孕三烯酮进行对照,前者明显优于后者[2]。
徐氏认为,血瘀肾虚痰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以活血祛瘀、补肾化痰为法组方,拟定“消瘕汤”治疗本病,痰瘀虚同治,攻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散瘀而不耗血,应用此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3]。
薛氏对寒凝血瘀型者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同时对合并症采用介入或针刺治疗,治疗有效率达92.1%,与单纯应用孕三烯酮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中医学中可以归属为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在《第七届国际子宫内膜移位正会议纪要》[1]表明表明发病率在10%~15%,有不少的中医专家采取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很多的临床治疗经验。
林新琴,邓高丕[2]等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法及用药规律探讨》中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以及用药规律,总结治疗用药规律。
郑剑薇[3]在《浅谈子宫内膜移位症及其治疗》中提出淤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根源,在中医治疗中采用气滞血瘀、瘀热互结,能够起到调理患者气血肝肾的效果,无副作用。
马秀荣,牛午平[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的研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现治疗效果要高于西医治疗。
我国对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成效很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疾病,腹腔镜检查显示,在不孕患者中有患者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据32%左右,西药治疗以及腹腔镜等治疗在本质上就是改变月经周期的雌激素水平,停药后很容易出现反弹情况。
中医治疗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本文主要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1.病理研究依照我国多面对妇科学异位症的研究,可以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基本病因为淤血阻滞,常见病因包括气滞血瘀、肾虚血瘀、热滞血瘀等,长久积累,影响患者肺腑,逐渐发展成病理改变。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研究,目前还存在不少的争议。
西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微环境[5],异位内膜导致输卵管扭曲僵硬,进而引起不孕不育,在西医研究中也有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免疫功能异常常等造成[6],超过40%的患者会出现多种高特价的特异性抗体,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遗传学说[7]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由多基因、多因组组成,可能存在家族史,家族中有母亲或者姐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人,发病率风险提高7倍以上。
91
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1 动物实验模型
1.1 手术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中最常用的造模方法为手术法,即摘取自身或异体子宫角移植到异侧子宫角和/或腹壁复制动物模型。
造模前2-5天选用阴道涂片方法观察雌性大鼠动情期[3],造模前24h选择同一动情期的雌性大鼠皮下注射己烯雌酚[4](注射剂量为0.1mg/kg),麻醉,脱毛(阴道口附近),无菌条件下纵向切开腹部,结扎子宫角两端,剪取单侧子宫,纵向切开后在生理盐水中剥离肌肉和内膜组织,切取一定大小子宫内膜组织,将内膜面对里侧缝合固定到腹壁[5]和/或异侧子宫[6],缝合腹腔,腹腔注射庆大霉素0.1ml/只消炎,造模成功后研究药物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Yuechao Zhao和J.Cohen [7]分别选用C57BL/6和B6CBA/F1小鼠通过手术移植法制备动物模型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
1.2 自发性模型
Splitter(1972)和Bertens(1982)照射射线致猕猴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经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与人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尤为接近,但非灵长类自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来源少、发病几率低、发病周期长,耗资大,且短期内无法获得大量的信息,故科学研究中其利用率相对较低。
2 治疗方法
2.1 分型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久病多虚”、“通则不痛”,从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其发病机理可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肾虚血瘀、寒凝血瘀等4种
类型[8]
,通过辩证确定发病原因,制定治则,开方治疗。
2.2 外敷法
局部热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中药,借助其温热之力,使药物循经络传至脏腑及病变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庞保珍等[9]用消异种子丹贴脐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其总有效率为94.69%。
2.3 针灸疗法
现代中医药研究表明,针灸疗法能温通经络、行气血,活血化淤。
熊运碧等[10]通过针灸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患者70例,30 min/次,2次/日,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其总
有效率高达95.7%。
3 结语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实验研究越来越深入,基于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先进的研究手段进行机理的探讨,但其仍然存在实验设计过于盲目、缺乏与现代学科的有机结合、样本量小等问题。
未来应加强具体证型的本质研究,使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更加完整、系统、清晰。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45.
[2]李卫红,范玉婵.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治疗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3):160-161.[3]纳冬荃, 熊亚隆,周映华,等.“消内异颗粒”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效学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4,(1): 35-37.
[4]罗健英,吴基,陈金和.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和评价[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17(1):33-35.
[5]Jianfeng Zhang, Yan Zhu, Xianying Zhou, Shufang Hao, Shuwu Xie, Jieyun Zhou, Xiangjie Guo, Zhao Li, Yunsheng Huang, Qinghua Chen. Evaluation of biodegradable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nomegestrol acetate in a rat model of endometriosis[J].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4,65:15-20.
[6]沈洪沁,洪波,张薇.活血散结栓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清IgG、IgM、IgA 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4,17(4):9-10.
[7]J. Cohen, A. Ziyyat, I. Naoura, N. Chabbert-Buffet, S. Aractingi,E. Darai, B. Lefevre. Effect of induced peritoneal endometrio-sis on oocyte and embryo quality in a mouse model[J]. J Assist Reprod Genet,2014,11:6-16.
[8]安明胜,何淑明,侯文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4,31(4):79-82.
[9]庞保珍,赵焕云.消异种子丹贴脐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13例[J].吉林中医药,2004,24( 6):22-23.
[10]熊运碧,祝育德.低频治疗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3(3):23-24.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朴成玉1 张颖2 吴修红2,1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为临床常见的妇科疑难病症,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部位而引起的疾病[1],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呈上升趋势,并趋于年轻化。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痛经或持续性下腹痛、不孕、性交痛、月经失调等,
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2]。
目前,临床上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主要是激素类药物)、手术及药物与手术结合疗法,但疗效并不理想,复发率高,毒副作用较大。
中医药主要从整体观出发,执行辩证施治,配伍用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在提高受孕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且停药后复发率低,毒副作用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实验研究相对薄弱,故加强相关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药 综述中图分类号:R2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5)03-0091-01
基金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基金(2012RFLXS012);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资助项(ZHY10-W26)。
作者简介:朴成玉(1980—),女,籍贯黑龙江,助理研究员,生药学博士,主要从事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吴修红(1978—),女,籍贯黑龙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质量评价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