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革命与台湾往事的长篇书写(1934-1936)——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
- 格式:pdf
- 大小:308.98 KB
- 文档页数:4
 当代散文诗大展作品(一)当代散文诗大展作品历史的声音(1949---1978)柯蓝郭风李耕徐成淼许淇孔林耿林莽王尔碑海梦邹岳汉敏歧流沙河刘虔刘湛秋陈慧瑛严炎唐大同陈志泽叶庆瑞蔡旭李华岚桂兴华●柯蓝散文诗柯蓝简介:柯蓝:笔名亚一、木人,原名唐一正,1920年生,湖南长沙人。
1935年就读于第一师范五十三班,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新闻文化工作。
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先后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
主要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写成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
由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在十一个解放区用九个版本印行,还受到毛主席的推荐,由军调部带到大后方在香港出版,流行东南亚,被日本、苏联翻译。
1945年写成反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在香港出版后受文坛泰斗茅盾先生的赞扬,也被日本、苏联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早霞短笛》是中国第一部题材、形式多样的散文诗集,他首创提出了以中国散文诗的联组形式、载体论和散文诗的四大美学特征等理论,改变了中国散文诗的历史面貌。
建国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文艺月报》编委等职。
1958年与文秋合写长篇小说《蔺铁头红旗不倒》。
1961年回湖南深入生活,从事专业创作。
我国第一个国际上获多次大奖的电影《黄土地》是根据他本人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创散文改编电影获国际大奖之先。
他创作的传记文学《王孝和的故事》、《徐特立传--命运之谜》等也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并获大奖。
他和夫人文秋共同创作的历史革命长篇小说《风满潇湘》是以毛泽东主席秋收起义为背景的,被湖南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上演。
《苏联大百科全书》也开设了关于他的辞条。
2023年邵阳市高一联考试题卷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
《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
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
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
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
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语文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进人民大众的内心和生活。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
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
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城市诗歌的相关话题近年被广泛谈论。
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
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的形象和个人魅力,有人认为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其诗歌。毛泽东诗词,形象地呈现了其个人情感、情怀和胸襟。无论是“诗缘情”还是“诗言志”,毛泽东诗词都直接显现了独特个性。 诗歌就是要真实地呈现自我,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修辞立其诚”,诚就是实,真实无妄、坦诚无伪也。这样的诗歌,才能人诗互证,凸显诗人的本色、诗人的情感,从而呈现诗人之真形象、真精神。 毛泽东诗词中,如果说体现人诗互证的是抒情诗,那么,体现诗史互证的就是叙事诗。很多人都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时间、地理、人物、情感等元素,均保留在诗中。 革命进程中的很多重要历史,大都留痕于毛泽东诗词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长征诗歌,如《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长征时期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期,他完整地用诗歌记录了伟大的长征,他的诗作具有历史的现场感、鲜明的时代性,记录了伟大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细节事实。 毛泽东在给《诗刊》编辑部的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后来,他又说:“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实际上,毛泽东才是真正将古典、民间和现代结合起来、极具创造性的诗人。他通过改造旧形式、创作新内容,做到了新旧结合。他把旧体诗写活了,尤其是写新中国新气象的一些诗作。 学者贺桂梅在《毛泽东诗词与当代诗歌道路》一文中认为,毛泽东诗词最独特的地方,在其“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混融而成的特性。其读者层广泛覆盖旧体诗词爱好者 群体、新文学受众群体和社会主义当代文学实践群体,称其为受众最广的作品也不为过。广泛的受众群也意味着,毛泽东诗词具有某种超越古典、现代、当代而又同时涵纳三者成分的混融特点,它创造的是一个极其独特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有着“古典中国”的样貌,但又是“现代性逻辑”的构造物,同时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化身和主观镜像。它从古典中国生发出来,又越出了五四新文学的视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了革命中国和文学的当代性内涵。简单地称之为“旧”或“新”,都不足以诠释其独特性。如何阐释毛泽东诗词这种古今混融的特点,事实上不仅是如何理解当代文学与当代诗歌道路的难题,也是如何评价世界史意义上的中国文明独特性的一大挑战。这些观点,从一定意义上总结了毛泽东诗词对于当代诗歌的启示和意义。 (摘编自李少君《开辟诗歌新境界-毛泽东诗词对于当代诗歌的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中,广大劳动人民始终处在社会最底层,人格被侮辱,利益被漠视,生命如草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主心骨,有了代言人,有了捍卫者。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些观点和情愫充盈在他的诗词中。 1928年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毛泽东作《西江月·井冈山》以示庆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字里行间彰显了对由工农组成的红军官兵的无比信心。“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他对胜利成竹在胸。 毛泽东诗词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人民英雄观。如“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等等,无不显示出对人民群众巨大力量的高度肯定和深情礼赞。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离开瓦窑堡,率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2月5日,红军抵达陕北清涧县,当晚下起鹅毛大雪。第二天,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敌情。站在白雪皑皑、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眺望巍巍群山,对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思悟一起涌上心头,词作《沁园春·雪》喷薄而出,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已远去,真正的英雄现在何处?毛泽东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在词后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正像他指出的那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人民观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人民的胜利,都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所坚持的人民观点的胜利。 (摘编自焦维东《品悟毛泽东诗词的人民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比历史更真实”是很多人的共识;陈寅恪也说过,诗歌里包含着时间、地理、人物和情感等诸多元素。 B.毛泽东许多反映革命的诗词采用叙事的方式,对真实历史事件只是进行客观描述和记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 C.毛泽东诗词所创造的独特艺术世界,始于“古典”,又没有止于五四新文学,做到了古今融合且有所超越。 D.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创作形式上极具创造性,在内容上还具有人民性的特点,将人民的巨大力量融入作品进行歌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因为毛泽东有着真实的革命经历,才使他的诗词能够反映真实的情感。 B.毛泽东诗词记录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和杜甫的诗歌有着相似之处。 C.毛泽东诗词“传统”与“现代”混融而成的特性对于当代诗歌具有启示和意义。 D.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经历,说明作品中的人民英雄观是有感而发的。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新旧诗歌创作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旧诗形式严格,束缚人的思想,所以不建议人们学习。 B.要确立新诗的主体地位,但在形式上要遵从旧诗的形式要求。 C.可以在民歌和古典融合的基础上,创造新诗的形式和内容。 D.新诗的形式比内容还要重要,不注重形式的新诗就没有读者。 4.材料二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 5.请结合材料一,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谈谈毛泽东诗词作品的主要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树上的月亮 马平 ①二十年前,我在成都有了一处居所。那是一套逼仄的旧房,在一幢低矮建筑的二楼,前窗朝西,后窗朝东。一年四季,我在家里只能看别的建筑的前脸后背,看不见太阳怎样升起来,又怎样落下去。 ②但是,在后窗,我可以看月亮。 ③后窗下面有一个小小的园子,种满了枇杷、棕树、枸树、黄桷树和皂荚树。它们在白天里好像并不存在,因为我并没有工夫留意它们。到了夜里,在天空播撒的月光下,那些暗淡的树影就像一个个婆娑的故事。我把电脑安置在后窗那儿,这样,我在夜里写作的时候,每一个故事都相伴在我一侧,或者部分地参与文字中。 ④一天夜里,我从电脑面前扭过头,突然看见了圆圆的月亮,在窗外那一片狭小的天空中,在高大的枸树和皂荚树之间。而在那之前租住的房子里,树影和月影都看不到,没想到它们一下子全都到窗间来了。尽管月亮被金属防护栏切割了,但没有关系,挪动几下座椅,完整的月亮就复原在金属线条里,就像装进了画框。枸树在月色中兴奋起来,巴掌大的叶子在微风里一晃,就把月亮遮了大半。但也没有关系,眨眼间,微风又让那些叶子翻开了,露出来一个硕大的果子。这是成都的月亮,条条框框的月亮。它在那后窗难得一见,而那前窗又见不上它,街灯和车灯倒是夜夜流淌不息。大多数夜晚,我只能在后窗那儿,看一看因灯火时明时暗的天光。那依然没有关系,老实说,就是夜夜有大月亮,我也不一定夜夜有赏月的雅兴。何况,天地是那样局促,月亮每次出来,不一会儿,就撩枝拨叶爬 到楼顶上面,看不见了。 ⑤谁都在说,最好的月亮,还是老家上面那一个。这已经成为大家想念老家的一个理由,我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媚俗。只不过,我想起老家的时候,若是有月亮出来,大树会抢在它前面先出来。 ⑥我有记忆的时候,老家一带的山岭和沟壑差不多秃了,还好,有几棵大柏树剩了下来。老家屋后不远有一座山,大柏树就散落在山脚的大路边上。不知道受了哪一个季节的风吹,它们的头全都偏向一边,远远看过去,就像几个老人,埋头向着一个方向行走,怎么也做不到彼此靠拢。老家没有后窗,我却有在月亮下面望着那些树影的记忆,好像还听见过大柏树咳嗽的声音,已经记不清是在梦里还是梦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柏树都不见了踪影。它们都上了年岁,不会趁着夜色跑掉,大概是那样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咽了气。老家屋前也有一棵大树,就在院坝边上。那是伯父家的核桃树,主干比水桶还要粗,撑开的枝叶差不多把一整个院子遮住了。每年春节,堂兄都会用斧头在它身上砍出一些小嘴,喂它一点干饭,指望它在新的一年结出更多的核桃。因此,我小时候一直有核桃吃,还在夜里爬上核桃树藏过猫猫。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四仰八叉睡在簸箕里面,睡在核桃树面前的院坝中间,大睁着眼睛看满天星星,或者月亮。树是我和月两点一线间的尺度,大月亮上来的时候,核桃树就小了,夜鸟一样的叶子发出羽毛一样的声音。我平躺着望上去,圆月亮比圆簸箕小,而我自己更小,像一只蚕。天上飘来了一朵云,月亮便一点一点移动,簸箕仿佛也跟着移动了,最后连院坝也旋转起来。月亮钻进云里的时候,我往往会糊涂起来,自己好像悬挂在核桃树上。月亮钻出来了,好像被柔软的云擦拭一遍,比先前更晃眼了。我闭上眼睛,核桃树叶一样从高处飘落下来,立即就感觉到了,隔着簸箕的石板热乎乎的,带一丝
最新汉语言本科网核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阶段作业4试题与答案题目1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未标记题干以第一人称记述女主人公苏怀青从迈上花轿到走出“围城”的婚姻生活的小说是()。
选择一项:a. 《酒后》b. 《围城》c. 《结婚十年》d. 《歧途佳人》反馈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结婚十年》评论写评语或修改得分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未标记题干标志着夏衍的话剧创作成熟的代表作是()。
选择一项:a. 《法西斯细菌》b. 《秋瑾传》c. 《赛金花》d. 《上海屋檐下》反馈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上海屋檐下》评论写评语或修改得分题目3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未标记何其芳早期散文创作的代表是散文集()。
选择一项:a. 《画梦录》b. 《春醪集》c. 《乌篷船》d. 《宇宙风》反馈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画梦录》评论写评语或修改得分题目4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未标记题干在《诗镌》第七期上发表诗论《诗的格律》,并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的诗人是()。
选择一项:a. 郭沫若b. 闻一多c. 徐志摩d. 朱自清反馈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闻一多评论写评语或修改得分题目5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未标记题干田汉1920年创作完成的第一部剧本是()。
选择一项:a. 《获虎之夜》b. 《梵峨嶙和蔷薇》c. 《咖啡店之一夜》d. 《名优之死》反馈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梵峨嶙和蔷薇》评论写评语或修改得分题目6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未标记题干1933年从法国回车后,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同时以“刘西渭”为笔名在文学批评界有较大影响的戏剧家是()。
选择一项:a. 夏衍b. 李健吾c. 丁西林d. 田汉反馈Your answer is correct.正确答案是:李健吾评论写评语或修改得分题目7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未标记题干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第16章新诗(二)16.1 复习笔记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其代表刊物有《新诗歌》旬刊等,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
他们提出要“捉住现实”,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同时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还做了创造诗歌形式的各种试验,运用了如大众合唱诗、诗剧等多种形式,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3)代表作家作品蒲风的《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茫茫夜》《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殷夫的《孩儿塔》;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穆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守堤者》等。
(4)中国诗歌会的不足①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但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②艺术上比较粗糙;③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2.臧克家(1)臧克家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这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并由此称其为“泥土诗人”。
其代表作有《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2)臧克家往往将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以及诗的节奏、韵律,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苦吟”派)的影响。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1.后期新月派的形成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包括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以及陈梦家、方玮德等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下)平时作业1(2004秋使用)说明:本作业在学习完教材第十二讲后进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最好在课堂内进行),作业采用"开卷"形式,可以参考本课程教材,以及专科阶段的有关教材等其他教学资料。
作业时间为150分钟(两个半小时),作业总分为100分,本作业与期末考试的题型相一致。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三里湾》着重突出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一是王金生的民主和睦的模范家庭,一是马多寿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家庭。
2."智斗"是《沙家浜》的精华所在。
这场戏的三个主要人物是阿庆嫂、胡传魁与刁德一。
3.舒婷的第一部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
4.《红灯记》最早的戏剧演出出现在沪剧舞台上, 改编自电影剧本《革命自有后来人》。
5.《李家庄的变迁》在故事中溶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民国19年蒋阎战争,民国25年(1936年)红军北上,民国26年(1937年)抗战开始以及阎锡山与八路军合作、组织牺盟会、新旧军的冲突、人民政权的成立等。
6.京剧《沙家浜》是从沪剧《芦荡火种》移植的。
7.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是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8.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狱警传,似狼嚎"的唱段,李铁梅"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唱段等,都是个性化的,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心态。
9.江河在1985年创作的"史诗"代表作是《太阳和他的反光》。
10.在赵树理研究中,对赵树理作品的再认识有着重要意义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1962年召开于大连。
11."样板戏"在整体的写实风格的基础上,也发挥了传统京剧的虚拟特长,如《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打虎上山"中杨子荣的"马舞"等。
【考试时间:7月4日08:30~11:00】玉溪市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期末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
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第32卷第lO期 2014年l0月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0URNAL OF JIAYING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Vo1.32 No.10
Oct.2014
农村革命与台湾往事的长篇书写(1934—1936) ——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作ee(中)
陈红旗 (嘉应学院文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1934—1936年间,客籍诗人蒲风创作了两部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和《可怜虫》。《六月流火》讴歌 了农民反抗怒潮下的巨大力量,展现了革命流火将烧遍穷乡僻壤和旧世界即将被砸碎的壮阔图景。《可怜虫》则 表达了诗人希望台湾早日摆脱日本殖民地命运的爱国情怀。蒲风的叙事长诗不仅为左翼文艺界赢得了荣誉,还 带动了任钧等左翼诗人乃至4o年代解放区诗人的叙事长诗创作。 关键词:蒲风;客籍诗人;《六月流火》;《可怜虫》;叙事长诗 中图分类号:12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2014)10—0062—04
1934年冬,由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蒲风被 迫流亡日本,在流亡的13子里,他积极参加“左联” 东京分盟的活动,并与国内同人合作创办了诗刊 《诗歌》和《诗歌生活》。蒲风非常重视诗歌的政治 效用,表现在早期创作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六月 流火》。该诗集于1935年11月脱稿,是由短诗连 接而成的叙事长诗。《六月流火》的语言和节奏都 非常紧凑,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内 容主要是反映国内的阶级斗争和表现战士的战斗 激情。由于《六月流火》铿锵有力,揭露了国民党 “打内战”的罪恶,所以在1936年4月被国民党以 “鼓吹阶级斗争”的罪名查禁。 众所周知,“中国诗歌会”同人是以“创造大众 化诗歌”为主要任务的,而蒲风一直在向这一方向 努力,他曾强调说,“为着真正企图证实我们的作品 是否适合于大众化的程度,我们应当把作品拿到民
收稿日期:2014—05—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ZW058);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09YJC751035);广东省普通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06ZD75001);广东省高等学校学 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科研类项目(2013WYXM0106);广东省 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项目【粤财教[2013]246号]。 作者简介:陈红旗(1974一),男,吉林双辽人,教授,博士,主 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众里头去实验”…。因此,有学者评价蒲风的叙事 长诗《六月流火》时认为:“在《六月流火》这本意欲 ‘表现大时代下的农村动乱’的长诗中,诗人创造性 地运用了自己故乡流行的客家山歌的形式,广泛采 集了岭南农民群众中活的口语,利用‘对唱’、‘轮 唱’、‘合唱’等民间歌谣的传统手法,并创造了‘大 众合唱诗’这一旨在抒发‘大众心声’的新形式,气 势磅礴地反映了党所领导的农民暴动。”【2 这种概 括是非常精准的。其实,作者的意指通过诗名就已 经暗示得非常清楚,“六月流火”是从《诗经・豳 风・七月》中演化出来的,一方面是意指天气酷热 超过七月,另一方面是喻指革命的火星将演化为熊 熊烈焰燃遍整个中国。 《六月流火》一诗是以作者回乡时所听取的真 实故事为根底写成的。诗的开头就描写了农村生 活的艰苦和农耕作业的辛劳。炎夏六月,“火”在天 空和地上,煎干了云团,晒黄了丝瓜,晒裂了人体, 也榨干了农人的血汗。太阳是农人的磨难者,又是 农人“生命的灵光”,辛勤劳作终于换来了回报,尽 管捐税如毒针一样螫人农民的骨骼,但青葱的早稻 还是给他们带来了渺小的希望和虔诚的愿望。他 们祷告天地神明给他们带来丰收,歌颂太阳的永 恒,怀念“往昔的春色春光”,在偶尔的酒足饭饱后 会开怀歌唱。然而,好景不长,田地里突然出现了 测量的士兵,刺刀上的闪光和士兵的丈量行为引起 第32卷第10期 陈红旗农村革命与台湾往事的长篇书写(1934—1936) 63 了农人们的惊慌,他们知道有坏事要落在自己的头 上了。果然,贪腐的乡长很快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国民党为了“剿匪”要把农人们的土地征去建 造公路。镇里的恶绅将测量队伍引离自己的田地, 却把“小绿旗”插在了农人们的命根子上。这真是 “凭空降下了大刀”,而刀尖正对准农人的胸膛。农 人们抗议军阀把公路建筑在他们的祖坟上,他们寄 希望于官长们的良心发现,但一纸布告让他们失 望,他们的生命线——坟墓、田土即将失去,在绝望 中他们歌颂着祖宗的“伟绩”和土地的生力。重压 之下必有反抗,农人们爱护自己的土地,他们不想 白白饿死,他们知道土豪劣绅们在“做鬼”,金钱战 胜了正义,枪杆戳破了弱者的公理,强盗不在乎弱 者的眼泪,他们害怕弱者的团结和反抗,农人们在 知晓这个道理后,自发地拿起了武器,决定用武装 斗争来解决一切难题,于是,“流火”点燃了各个村 庄和反抗者的心,他们不再在乎什么“警告”,他们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他们等待镇压的士兵。 与此同时,那些思想落伍守旧的农民依然寄希望于 哀求和顺从可以换回官长们的成命一割禾令,结 果换来的却是殴打和烧杀。愤怒的村民发动了暴 动,他们如“万马奔腾的海浪”,赶走了可恶的士兵; 他们如“决堤的滚滚黄河水”,汇成了一股反抗的怒 潮。世界仿佛着了火,官长们开始逃跑,走狗们被 吓得不停地“战摇”,刽子手们惊恐得不住地“颤 抖”。农人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不久有 大批士兵前来镇压,他们屠杀无辜的农人,他们如 野兽般咆哮、逞凶,可他们还没有凶过一个晚上,就 在夜里遭遇了农人友军的埋伏。晨光来临之际,农 人们多了无数友军,无论是青壮年还是老人、幼童 都“起来了”,准备用他们“铁黑的手”建造起“铁黑 的城墙”,他们共着时代一起“生存”或“死亡”,并 开始让流火蔓延到各村落。最后,作者意味深长地 写道:“火照耀着稻珠金黄!/火将烧出了新生命的 辉煌,/辉煌!”这就传达出了一种革命斗争必胜的 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六月流火》是一首非常特 别的叙事诗:一方面,该诗长达千行,气势矫健,形 式上运用了“大众合唱诗”的形式,讴歌了农民反抗 怒潮下的巨大力量,展现了革命流火将烧遍穷乡僻 壤和旧世界即将被砸碎的壮阔图景;另一方面,该 诗是左翼文学作品中最早歌颂“长征”的作品之一。 在《六月流火》的第十九节“怒潮”中,诗人充满激情 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形成的“铁 流”:“铁流哟,到头人们压迫你滚滚西吐,/铁流哟, 如今,幡过高山,流过大地的胸脯,/铁的旋风卷起 了塞北沙土!/铁流哟,逆暑披风,/无限的艰难,无 限的险阻!/咽下更多量数的苦楚里的愤怒,/铁流 的到处哟,建造起铁的基础!” 在诗人看来,“长 征”就如同一股“铁流”,将把革命火种传遍神州,将 跨越万千险阻,将席卷一切反革命势力,将取得人 民战争的最后胜利。显然,蒲风作为一个诗人是非 常敏锐的,他感知到了“长征”所彰显出来的雄浑气 势和巨大能量,“长征”在他的眼前呈现出了别样的 壮阔景观和生命律动。这也让蒲风意识到短诗是 无法表现“长征”的伟大和壮阔的,所以,他在《六月 流火》的跋文中说:“假如我们要来歌咏铁流群的西 征北伐,不用说,我们不只描述其勇敢的胜利,我们 决不能忘记种种困境里的情绪的提起。对于士兵, 对于上级的指挥,对于百姓们的欢迎、接济等等,我 们的脑海里也决不能不十分牢记。——请问,这一 种伟大的史诗,写起来是不是一篇起码千行以上的 叙事诗体?”H 应该说,蒲风意欲选择长篇叙事诗体 来歌咏“长征”这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史诗并 非偶然,这体现了他激昂的革命精神、创作姿态和 张扬的写作策略,在“文化围剿”极为严酷的20世 纪30年代,24岁的蒲风敢于写下这 }乏诗,足以体 现他的革命朝气和如火激情。这也 《六门流火》 在当年吸引诸多青年读者的秘密所在。
1936年夏,蒲风从日本回国,先在上海短暂停 留,后来辗转于青岛、福州、汕头、厦门、广州等地。 在此期间,蒲风一直在从事长篇叙事诗《可怜虫》的 创作与整理。1937年12月,《可怜虫》得以出版。 《可怜虫》共分为六部分,除《序诗》和《尾声》 外还包括四章,分别是《现实的梦》《魔鬼的跳舞》 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4年1O月 《可怜虫》和《悲剧》。从这种结构思路来看,《可怜 虫》与郭沫若的诗剧《凤凰涅槊》非常相似。①从诗 歌的内容来看,《可怜虫》讲述的是一个台湾教师与 日本女子的婚恋悲剧故事。《序诗》是对一则关于 春之女神的神话的现代演绎。司春女神在噩梦中 苏醒过来:她起先梦到自己愉快地在青绿的原野或 森林里和热情的长夏跳舞,正当她们跳得热情高涨 时,大暑、小暑两个孩子从远处奔来,报告她们“秋 老来人”,于是欢乐的筵席被拆散,她们被秋老请去 参加其女儿白露小姐的生日欢庆大会,她们喝醉 了,不久恶魔的冬便向人间出动,并伺机陷害春之 女神,结果她在梦中逃跑时被吓醒了。醒后,春之 女神开始忙碌,让春天支配了整个世界,也让人间 的青年男女情窦初开,但他们终因离别而悲苦、哀 愁。《现实的梦》写男主人公林伟辛(台湾人)在四 年前留学日本东京,跟女主人公静子(日本人)由结 识而恋爱,虽然招致静子父母的反对,但二人还是 秘密结婚并潜回台湾,林伟辛就职于某中学当教 员,静子则安心做家庭主妇,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 生活。不过,他们的性情并不完全相同,林伟辛困 于丑恶现实,总是做恶梦;静子天性活泼,喜欢做浪 漫的幻梦。结婚不久,他们有了女儿惠子,并结识 了一个新朋友一诗人台灵。本来,他们的生活充 满了生趣,但一场春梦之后,静子决定回访故乡东 京,去追寻过往的快乐回忆和浪漫情怀,这就埋下 了悲剧的种子。《魔鬼的跳舞》写静子回国一年中, 倍受父母的摆布和欺骗,陷入极度的悲怨之中。原 来,她的父母算计好了,等静子回到东京后,他们想 尽办法断绝静子与林伟辛及惠子之间的通信联系, 极力消除静子的归思之情,并把她幽禁在笑里藏刀 的姨母家,尽量作甜言蜜语的挑拨离间。这个恶毒 的姨母不停地辱骂台湾人是野蛮、愚昧的贼种、土 匪,渐渐地静子失去了自我判断力,被魔鬼的跳舞 蛊惑和欺骗了。《可怜虫》讲惠子得白血病夭折,林 伟辛经常去惠子的坟冢哀吊。他在无尽的悲愁中 想起了带着搜寻静子使命去东京的好友台灵。通 过台灵,他知晓了静子已另结新欢、不思回台的事 实。他气得发疯,决定去东京寻找静子。《悲剧》写
林伟辛到东京后找到了静子住地,在访问静子被拒 和遭到刻薄的辱骂后,他买了一把小刀又去探访, 被再次拒见和遭到“亡国奴”的辱骂后,暴怒的林伟 辛伺机将静子刺死。警察把林伟辛囚禁在监狱中, 他疯狂地谩骂魔鬼世界,忆起了慈爱的父母以及家 乡的一些情状,也想到了诗人台灵和民族解放问 题,于是他让台灵完成关于其悲剧的诗篇,并终因 排遣不了内心的矛盾和苦闷而选择自杀。临死前, 他还在自己的血泊中吟唱着悲歌。《尾声》写诗人 把春之女神引发的这个现实故事记录下来,以便世 人能够记住林伟辛的名字和他的悲剧,进而鼓励自 己和他人去追求“真理的实践”。 蒲风写《可怜虫》的目的是希望台湾早日摆脱 日本殖民地的命运,正如该诗集扉页上所写的那 样:“台湾岛/台湾岛/黑夜茫茫/何日旦?”显然,《可 怜虫》所表达的对台湾回归祖国的热切期望,所描 绘的中日国民之间存在的巨大精神差距,以及不为 民族争生存不行的道理,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极具 启发性。在蒲风看来,伟大的诗人会在现实人生中 通过想象上天人地,去追求历史的真实和真理的光 辉。《可怜虫》正是他这种创作思想的生动体现。 在日本避难期间,诗人敏锐地感知到了日本人对中 国人的歧视、误解和辱骂,所以他将自己乃至中华 民族长期郁积的苦闷、希望、渴求、悲哀、痛楚,以长 篇叙事诗的方式快速宣泄出来,这导致《可怜虫》有 些“潦草”,缺少精雕细琢的“完美”感,但它通过如 火的激情和紧张的旋律,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并充满了崇高之美。所以诗人黄宁婴称赞《可怜 虫》为1937年叙事诗的“仅有的硕果” J。应该说, 这种评价虽然有些过誉,但也充分体现了左翼文艺 界对这部长篇叙事诗的认可。 客观地说,蒲风叙事长诗的实践意义是比较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