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叶青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答案 第四章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p.96)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凡是盐都是强电解质;(2)BaSO4, AgCl难溶于水,水溶液导电不显著,故为弱电解质;(3)氨水冲稀一倍,溶液中[OH-]就减为原来的一半;(4)由公式cα可推得,溶液越稀,就越大,即解离出来的离子浓度就越大。
=K aθ(5)溶度积大的沉淀都容易转化为溶度积小的沉淀。
(6)两种难溶盐比较,θK较大者其溶解度也较大。
sp答:(1) 不正确。
强电解质应在水溶液中能够百分之百的离解。
但有些盐,如:HgCl2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度远达不到百分之百,所以不是强电解质。
(2)不正确。
溶解在水溶液中的BaSO4, AgCl可以百分之百地离解,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只是由于它们的溶解度非常小,所以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不显著。
(3)不正确。
氨水在水溶液中产生碱离解平衡:NH3 + H2O = NH4+ + OH-当氨水被稀释时,离解平衡将向氨离解度增加的方向移动,所以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的[OH-]将高于原平衡浓度的1/2。
(4) 不正确。
溶液越稀,离解度就越大,但溶液中相应离子的浓度是弱电解质的浓度c和离解度的乘积,所以离子的浓度还是会随着c的降低而降低的。
(5) 不正确。
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盐而言,溶度积大的物质未必是溶解度大的物质,严格的讲,应该是溶解度大的物质易于转化溶解度小的物质。
(6) 不正确。
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盐,θK较大者其溶解度也较大。
对于不同类型的难sp溶盐,不能直接用溶度积的大小来比较它们的溶解度。
2. 指出下列碱的共轭酸:SO42-, S2-, H2PO4-, HSO4-, NH3;指出下列酸的共轭碱:NH4+, HCl,HClO4, HCN, H2O2。
答:SO42-, S2-, H2PO4-, HSO4-, NH3的共轭酸分别是:HSO4-, HS-, H3PO4, H2SO4, NH4+;NH4+, HCl, HClO4, HCN, H2O2的共轭碱分别是:NH3, Cl-, ClO4-, CN-, HO2-。
一.选择题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氢原子中 ,电子的能量只取决于主量子数nB.多电子原子中 ,电子的能量不仅与 n 有关 ,还与 l 有关C.波函数由四个量子数确定D.是薛定格方程的合理解 ,称为波函数解:选 C.波函数是由三个量子数n,l,m确定的,与自旋量子数m s无关。
2.下列波函数符号错误的是()A. 1.0.0B. 2.1.0C. 1.1.0D. 3.0.0解:选 C.n,l,m三个量子数的取值必须符合波函数的取值原则,即n>l≥∣m∣,所以 1.1.0 是错误的,应改为 1.0.0。
3.2p 轨道的磁量子数取值正确的是()A. 1,2B. 0,1,2C. 1,2,3D. 0,+1,-1解:选D。
只有 D 符合磁量子数的取值原则。
因为m 取值受角量子数l 取值的限制,对于给定的 l 值, m=0, 1, 2,⋯, l,共 2l+1 个值。
2p 轨道的角量子数 l= 1,所以磁量子数 m=0, 1。
4.基态某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是()A. 3,2,+1,+1/2B. 3,0,0,+1/2C. 3,1,0,+1/2D. 2,1,0,-1/2解:选 A。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其能量高低由n,l 共同决定,二者数值较大且均符合四个量子数取值原则的就是能量最高的电子。
5.某元素原子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式为[Ar]3d34s24p2,则该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A. d 区Ⅶ B 族B. p 区Ⅳ A 族C. s 区Ⅱ A 族D. p 区Ⅳ B 族解:选 A 。
某元素原子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式为 [Ar]3d 34s24p2,由此可知其基态原子的电子结构为 [Ar]3d 54s2,由分区及族的划分原则可知 A 是正确的。
6.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采用sp3不等性杂化的是()A. BeCl2B. H2SC. CCl4D. BF3解:选B。
可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BeCl2的中心原子采用sp 等性杂化; CCl4的中心原子采用 sp3等性杂化; BF3的中心原子采用sp2等性杂化。
分析化学第五版-第四章-酸碱滴定法课后标准答案第四章酸碱滴定法思考题1. 从质⼦理论来看下⾯各物质对分别是什么?哪个是最强酸?哪个是最强碱?试按强弱顺序把他们排列起来答:HAc (Ac -)Ka=1.75×10-5; H 3PO 4(H 2PO 4-)Ka 1=7.52×10-3;NH 3(NH 4+)Ka=5.7×10-10; HCN (CN -)Ka=6.2×10-10 HF (F -)Ka=6.8×10-4;(CH 2)6N ((CH 2)6NH +)Ka=1.4×10-9 HCO 3-(CO 3-)Ka 2=5.61×10-11 酸的强弱顺序:H 3PO 4 > HF > HAc> (CH 2)6N 4H + > HCN > NH 4+ > HCO 3-碱的强弱顺序:CO 3- > NH 3 > CN - >(CH 2)6N 4 >Ac - > F - > H 2PO 4- 2. 写出下列物质在⽔溶液中的质⼦条件式答:(1)NH 4CN [HCN] + [H 3O +] = [NH 3] + [OH -](2)Na 2CO 3 2[H 2CO 3] + [HCO 3-] + [H 3O +] = [OH -](3)(NH 4)2HPO 4 2[H 3PO 4] + [H 2PO 4-] + [H 3O +] = [NH 3] + [OH -]+[PO 43-] (4) (NH 4)3PO 4 3[H 3PO 4] + 2[H 2PO 4-] + [HPO 42-]+[H 3O +] = [NH 3] + [OH -] (5) NH 4H 2PO 4 [H 3PO 4] + [H 3O +] = [NH 3] + [HPO 42-] +2[PO 43-]+[OH -] 3. 欲配制pH 为3的缓冲溶液,应选下列何种酸及其共轭碱⼆氯⼄酸(1.30)⼆氯⼄酸(2.86)甲酸(3.74)⼄酸(4.76)苯酚(9.95)答:选⼆氯⼄酸(缓冲溶液pH ≈pKa=2.86)5. NaOH 标准溶液吸收了空⽓中的CO 2,当⽤于滴定(1)强酸;(2)弱酸时,对滴定的准确度各有何影响?答:滴定强酸时:(1) 若⽤甲基橙为指⽰剂,终点pH ≈4,消耗2mol 强酸,即2molNaOH 与CO 2反应⽣成1molNaCO 3仍消耗2mol 强酸,基本⽆影响;(2)若⽤酚酞作指⽰剂,终点pH ≈9,⽣成NaHCO 3,即2molNaOH 与CO 2反应⽣成1molNaCO 3只消耗1mol 强酸,有显著影响。
第四章 习题参考答案2.答: (1)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
减免方法:校准天平或更换天平。
(2)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
减免方法:校准容量瓶和移液管或更换成配套的容量瓶和移液管。
(3)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
减免方法:做空白实验。
(4)随机误差。
(5)过失。
(6)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
减免方法:做空白实验。
3 解: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mL 02.0±,即读数的绝对误差mL a 02.0±=EE r1=%1100500.202.0%100±=⨯±=⨯T E a E r2=%1.0%10000.2002.0%100±=⨯±=⨯T E a 结果表明,当用去的标准溶液的体积越大,读数的相对误差越小。
8 解:(1)2位;(2)5位;(3)4位;(4)3位;(5)2位;(6)2位9 解:4位 %75.14%10024.244015.182%1002H 2)(2222=⨯⨯=⨯⋅=O H BaCl O O H 理ω 可见,BaCl 2·2H 2O 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大于10%,故测定结果应以4位有效数字报出。
10 解:甲报告的结果是合理的。
因为题中所给的试样质量为3位有效数字,报告结果也应保留3位有效数字。
或:甲报告的结果是合理的。
因为当分析结果为1%-10%,报告结果应保留3位有效数字。
或:称量的相对误差=01.000.202.0±=± 甲结果的相对误差=01.002.101.0±=± 乙结果的相对误差=001.0021.1001.0±=± 可见,甲结果的相对误差与称量的相对误差相当,故甲报告的结果是合理的。
11解:%33.26%)33.26%35.26%36.26%27.26(41=+++=X %03.0%30.26%33.26=-=-=T X E a %2.0%100%30.26%03.0%100=⨯=⨯=T E E a r 12 解:(1) %42.55%)40.55%38.55%46.55%47.55%45.55%36.55(61=+++++=X %42.552%40.55%45.55=+=M X %04.0%)02.0%04.0%04.0%05.0%03.0%06.0(61=+++++=d%07.0%100%42.55%04.0%100=⨯=⨯=x d d r %05.016%)02.0(%)04.0(2%)05.0(%)03.0(%)06.0(1222222=-+⨯+++=-∑=n d S i %09.0%100%42.55%05.0%100=⨯=⨯=X S Sr R=x max -x min = 55.47%-55.36%=0.11%13解:19153918915912-⋅=++=g ng X 甲 19173920911920-⋅=++=g ng X 乙 准确度:1)(1916915-⋅-=-=-=g ng T X E a 甲甲 %2.09161%100)()(-=-=⨯=T E E a r 甲甲 1)(1916917-⋅=-=-=g ng T X E a 乙乙 %2.09161%100)4()(==⨯=T E E a r 乙 ∴甲、乙两人测定结果的准确度相当。
第四章 解离平衡1 各种说法均为错误。
(1)有的盐,如HgCl 2, 易溶于水,但电离度较小,属弱电解质。
(2)BaSO 4、AgCl 等虽难溶于水,但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为强电解质。
(3)氨水为弱电解质,稀释时,电离度增大,因而[OH -]比原来的1/2大。
(4)α=[H +]/c, [H +]=c α, 稀释时c 减小显著,α略有增大,[H +]减小。
(5)只有相同类型的沉淀比较,溶度积大的沉淀才易转化为溶度积小的沉淀。
(6)只有相同类型的难溶盐比较,K θsp 较大者其溶解度也较大。
3 解 为质子酸的 [Al(H 2O)6]3+, HCl 为质子碱的 CO 32-, NO 32-, Ac -, OH - 既为酸又为碱的 HS -, H 2PO 4-, NH 3, HSO 4-, H 2O4 解 强酸中 H 3N +-CH 2-COOH 强碱中H 2N -CH 2-COO - 纯水中H 3N +-CH 2-COO - 5 解 α = [H +]/c[H +] = [Ac -] = α c=0.042×0.010=0.00042mol/L据 α = (K θa /c)1/2 (α<5%时,该式成立) K θa =α2 c = 0.000422×0.010=1.76×10-5 7 解 c = 0.20/0.40 = 0.50mol/L [H +] = 10-2.50 = 3.16×10-3mol/Lα = [H +]/c = 3.16×10-3/0.50=0.00632<0.05K θa = [H +] 2 /c = (3.16×10-3)2/0.50 = 2.0×10-58解 (1)0.1mol/LHCl 具有最高的[H +]; (2)0.01mol/LHF 具有最低的[H +]; (3)0.1mol/LHF 具有最低的解离度; (4)0.1mol/LHCl 和0.01mol/LHCl 具有相似的解离度,均接近100%。
第四章(p.96)1.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 凡是盐都是强电解质;(2) BaS04, AgCI难溶于水,水溶液导电不显著,故为弱电解质;(3) 氨水冲稀一倍,溶液中[0H-]就减为原来的一半;(4) 由公式;-K c可推得,溶液越稀,「就越大,即解离出来的离子浓度就越大。
(5) 溶度积大的沉淀都容易转化为溶度积小的沉淀。
(6) 两种难溶盐比较,K sP较大者其溶解度也较大。
答:(1)不正确。
强电解质应在水溶液中能够百分之百的离解。
但有些盐,女口:HgCl2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度远达不到百分之百,所以不是强电解质。
(2) 不正确。
溶解在水溶液中的BaSO4, AgCl可以百分之百地离解,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只是由于它们的溶解度非常小,所以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不显著。
(3) 不正确。
氨水在水溶液中产生碱离解平衡:NH3 + H 2O = NH 4+ + OH -当氨水被稀释时,离解平衡将向氨离解度增加的方向移动,所以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的[OH -]将高于原平衡浓度的1/2。
(4) 不正确。
溶液越稀,离解度:•就越大,但溶液中相应离子的浓度是弱电解质的浓度c和离解度:•的乘积,所以离子的浓度还是会随着c的降低而降低的。
(5) 不正确。
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盐而言,溶度积大的物质未必是溶解度大的物质,严格的讲,应该是溶解度大的物质易于转化溶解度小的物质。
(6) 不正确。
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盐,K sp较大者其溶解度也较大。
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盐,不能直接用溶度积的大小来比较它们的溶解度。
学习参2. 指出下列碱的共轭酸:SO42-, S2-, H2PO4-, HSO「NH3;指出下列酸的共轭碱:NH4+,HCI, HClO 4, HCN, H 2O2。
答:SO42-, S2-, H2PO4-, HSO 4-, NH 3 的共轭酸分别是:HSO,, HS-, H 3PO4, H 2SO4, NH 4+;NH4+, HCI, HCIO 4, HCN, H 2O2 的共轭碱分别是:NH 3, Cl-, CIO4-, CN-, HO 2-。
第1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A. 蔗糖(C12H22O11)溶液B. 葡萄糖(C6H12O6)溶液C. 丙三醇(C 3H8O3)溶液D. 尿素((NH2)2 CO)溶液解:选D。
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
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
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A. NaCl溶液B. C12H22O11溶液C. HAc溶液D. H2SO4溶液解:选D。
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
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
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A. 胶团B. 电位离子C. 反离子D. 胶粒解:选D。
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
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A. 胶体的布朗运动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C. 胶团有溶剂化膜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解:选D。
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
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1 第四章 配位化合物习题 参考解答 1. 试举例说明复盐与配合物,配位剂与螯合剂的区别。
试举例说明复盐与配合物,配位剂与螯合剂的区别。
解 复盐(如KCl·KCl·MgCl MgCl 2·6H 2O)在晶体或在溶液中均无配离子,在溶液中各种离子均以自由离子存在;配合物K 2[HgI 4]在晶体与溶液中均存在[HgI 4]2-配离子,在溶液中主要以[HgI 4]2-存在,独立的自由Hg 2+很少。
很少。
配位剂有单基配位剂与多基配位剂:单基配位剂只有一个配位原子,如NH 3(配位原子是N);多基配位剂(如乙二胺H 2N -CH 2-CH 2-NH 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这种多基配位体能和中心原子M 形成环状结构的化合物,故称螯合剂。
形成环状结构的化合物,故称螯合剂。
2. 哪些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可以作为配合物的形成体?哪些分子和离子常作为配位体?它们形成配合物时需具备什么条件?子和离子常作为配位体?它们形成配合物时需具备什么条件?解 配合物的中心原子一般为带正电的阳离子,也有电中性的原子甚至还有极少数的阴离子,原子甚至还有极少数的阴离子,以过渡金属离子最为常见,少数高以过渡金属离子最为常见,少数高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原子也能作中心离子,如Si(Ⅳ)、P(Ⅴ)等。
等。
配位体可以是阴离子,如X -、OH -、SCN -、CN -、C 2O 4-等;也可以是中性分子,如H 2O 、CO 、乙二胺、醚等。
、乙二胺、醚等。
它们形成配合物时需具备的条件是中心离子(或原子)的价层上有空轨道,配体有可提供孤对电子的配位原子。
有空轨道,配体有可提供孤对电子的配位原子。
3. 指出下列配合物中心离子的氧化数、配位数、配体数及配离子电荷。
子电荷。
[CoCl 2(NH 3)(H 2O)(en)]Cl Na 3[AlF 6] K 4[Fe(CN)6] Na 2[CaY] [PtCl 4(NH 3)2] 解 配合物配合物 氧化数 配位数配体数配体数 配离子电荷电荷 [CoCl 2(NH 3)(H 2O)(en)]Cl Co(+3) 6 5个,分别为Cl -(2个)、en 、NH 3、H 2O +1 Na 3[AlF 6] Al(+3) 6 6个F - -3 K 4[Fe(CN)6] Fe(+2) 6 6个CN - -4 Na 2[CaY] Ca(+2) 6 1个Y 4- -2 2 [PtCl 4(NH 3)2] Pt(+4) 6 6个,4个Cl -,2个NH 3 0 4. 命名下列配合物,指出中心离子的氧化数和配位数。
第四章配位化合物习题参考解答1. 试举例说明复盐与配合物,配位剂与螯合剂的区别。
解复盐(如KCl·MgCl2·6H2O)在晶体或在溶液中均无配离子,在溶液中各种离子均以自由离子存在;配合物K2[HgI4]在晶体与溶液中均存在[HgI4]2-配离子,在溶液中主要以[HgI4]2-存在,独立的自由Hg2+很少。
配位剂有单基配位剂与多基配位剂:单基配位剂只有一个配位原子,如NH3(配位原子是N);多基配位剂(如乙二胺H2N-CH2-CH2-NH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这种多基配位体能和中心原子M形成环状结构的化合物,故称螯合剂。
2. 哪些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可以作为配合物的形成体?哪些分子和离子常作为配位体?它们形成配合物时需具备什么条件?解配合物的中心原子一般为带正电的阳离子,也有电中性的原子甚至还有极少数的阴离子,以过渡金属离子最为常见,少数高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原子也能作中心离子,如Si(Ⅳ)、P(Ⅴ)等。
配位体可以是阴离子,如X-、OH-、SCN-、CN-、C2O4-等;也可以是中性分子,如H2O、CO、乙二胺、醚等。
它们形成配合物时需具备的条件是中心离子(或原子)的价层上有空轨道,配体有可提供孤对电子的配位原子。
3. 指出下列配合物中心离子的氧化数、配位数、配体数及配离子电荷。
[CoCl2(NH3)(H2O)(en)]Cl Na3[AlF6] K4[Fe(CN)6] Na2[CaY] [PtCl4(NH3)2]K2[PtCl6] [Ag(NH3)2]Cl [Cu(NH3)4]SO4 K2Na[Co(ONO)6] Ni(CO)4[Co(NH2)(NO2)(NH3)(H2O)(en)]Cl K2[ZnY] K3[Fe(CN)6]二硫代硫酸合银(I)酸钠四硫氰酸根⋅二氨合铬(III)酸铵;四氯合铂(II)酸六氨合铂(II) 二氯⋅一草酸根⋅一乙二胺合铁(III)离子硫酸一氯⋅一氨⋅二乙二胺合铬(III)解Na3[Ag(S2O3)2] NH4[Cr(SCN)4(NH3)2] [Pt(NH3)6][PtCl4][FeCl2(C2O4)(en)]-[CrCl(NH3)(en)2]SO46. 下列配离子具有平面正方形或者八面体构型,试判断哪种配离子中的CO32-为螯合剂?[Co(CO3)(NH3)5]+[Co(CO3)(NH3)4]+[Pt(CO3)(en)] [Pt(CO3)(NH3)(en)]解[Co(CO3)(NH3)4]+、[Pt(CO3)(en)]中CO32-为螯合剂。
第四章习题解答
4-1答:(1) 提出稳定轨道的概念,并将量子化条件引入原子轨道的概念中。
(2) 阐述了基态和激发态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 说明了电子跃迁与能量的关系,并初步解释了原子光谱
波尔理论首次将量子化条件引入原子轨道的概念中,并推算出氢原子半径和电离能,较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局限性:①波尔理论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
②波尔理论不能说明氢原子光谱精细结构;
4-2答:1. 主量子数(n)用来描述电子出现几率最大区域离核的远近,同时也是决定原子内电子能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角量子数(l)是决定电子能量的次要因素,并表示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角量子数的取值决定于主量子数。
磁量子数(m)表示原子轨道在核外空间不同的伸展方向,其取值决定于角量子数。
自旋量子数(m s)代表着电子不同的自旋方向,m s是不依赖于其他量子数而存在的独立量。
4-3答:l值有3个,即3s、3p、3d。
4-4答:(1) n=2 l=1 m=0 合理
(2) n=2 l=2 m=-1不合理l最大取值为n-1
(3) n=3 l=0 m=+1 不合理m最大取值为l
(4) n=2 l=3 m=+2 不合理l最大取值为n-1
4-5答:(2,0,0,±1/2);(2,1,0,+1/2)(2,1,1,+1/2)(2,1,-1,+1/2)或为-1/2
4-6答:①5d ②4s ③3p ④3d ⑤3d ⑥3s
能量由高到低次序为:①>④=⑤>②>③>⑥
4-7答:(1)2s2;铍Be (2)2s22p1;硼 B
(3)2s22p3;氮N (4)2s22p4;氧O
(5)5s25p66s1;铯Cs (6)3d104s1;铜Cu
4-8答:①E3s = E 3p= E 3d<E 4s ②E3s<E 3p<E 4s<E 3d
4-9答:(1) 29Cu:[Ar] 3d104s1;Cu2+:[Ar] 3s23p63d9;
(2) 26Fe:[Ar] 3d64s2;Fe2+:[Ar] 3s23p63d6;
(3) 47Ag:[Kr] 4d105s1;Ag+:[Kr] 4s24p64d10;
(4) 53I :[Kr] 5s25p5;I-:[Kr] 5s25p6;
4-10答:(1) Al (2) Na (3) P (4) Be
4-11答:(2)O、Cl、H
4-13答:(1) Mg2+>Al3+均为主族元素,同周期从左至右,最高价离子半径减小;
(2) Br-<I-均为主族元素,同族中从上至下,离子半径增大;
(3) Cl->K+相同最外层电子构型,阴离子大于阳离子;
(4) Cu+>Cu2+同种元素,高价离子半径小于低价离子半径;
4-14答:①离子键的形成:(1)活泼金属原子和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通过电子转移分别变成相应离子;(2) 正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作用而相互吸引,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
②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③一般电负性相差较大(>1.7)的元素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间形成离子键。
4-15答:离子构型有5种,即2电子构型、8电子构型、18电子构型、9~17电子构型以及18+2电子构型。
Al3+:8电子构型;V3+:9~17电子构型;Mn2+:9~17电子构型;
Fe3+:9~17电子构型;Sn2+:18+2电子构型;Sn4+:18电子构型;
Pb2+:18+2电子构型;Cu+:18电子构型;Cu2+:9~17电子构型;
Ni2+:9~17电子构型;Cr3+:9~17电子构型;O2-:8电子构型;
Ba2+:8电子构型;Ag+:18电子构型;
4-16答:N2:1个σ键、2个π键;CO2:2个σ键、2个π键;
BBr3:3个σ键;C2H2:3个σ键、2个π键;SiH4:4个σ键;
4-17答:HgCl2:直线形无极性;BF3:平面三角形无极性;
CHCl3:平面三角形有极性;PH3:三角锥形有极性;
H2S:V形有极性;
4-18答:C2H6:sp3;C2H4:sp2;CH3-C≡CH:sp3和sp;
CH3CH2OH:sp3;HCHO:sp2;COCl2:sp2;
4-19答:(1)CH4:色散力;
(2)He和H2O:诱导力、色散力
(3)HCl气体: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4)H2S: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5)甲醇和水: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氢键
4-20答:(1)C6H6无;(2)C2H6无;(3)NH3有,分子间
(4)H3BO3有,分子间;(5)HNO3 有,分子内;
4-21答:乙醇分子间有氢键,而二甲醚分子间没有氢键:
4-22答:①BeO的离子键强度大于LiF;
②SiO2为原子晶体,CO2为分子晶体;
③金刚石为原子晶体不能导电,石墨层状结构间有自由电子可以导电;
④H2O分子间有氢键,而H2S分子间没有氢键;
⑤Na+为8电子构型,而Ag+为18电子构型,18电子构型的离子对阴离子作用力大于8电子构型的离子;
⑥由F2到I2分子量增大,半径增大,则色散力增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