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共26页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26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关键信息项:1、护理目标2、护理评估内容3、护理措施分类4、病情观察要点5、并发症预防措施6、患者教育内容7、护理人员职责8、护理记录要求1、护理目标11 早期发现和识别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12 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提高其舒适度。
13 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4 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护理评估内容21 了解患者的受伤机制、时间和受伤部位。
22 评估患肢的疼痛性质、程度、部位和起始时间。
23 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
24 测量患肢的筋膜室内压力,必要时进行动态监测。
25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6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3、护理措施分类31 一般护理311 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温度和湿度适宜。
312 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313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32 病情观察护理321 密切观察患肢的疼痛、肿胀、感觉和运动情况,每 1 2 小时评估一次。
322 注意观察伤口敷料的渗血、渗液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323 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压和心率,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3 疼痛护理331 评估疼痛的程度,根据疼痛评分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如药物镇痛或非药物镇痛。
332 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和缓解方法,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
34 心理护理341 关心和安慰患者,倾听其诉求,给予心理支持。
342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4、病情观察要点41 疼痛是否进行性加重,且镇痛措施无效。
42 患肢肿胀是否持续加重,皮肤张力是否增高。
43 皮肤颜色是否变暗、发紫,温度是否降低。
44 感觉是否减退或消失,运动功能是否障碍。
45 筋膜室内压力是否升高,超过 30mmHg 时应警惕。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常规一、概述四肢的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由筋膜形成的间隔区之中,这是一个闭合的空间,当其中压力增加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及组织功能。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如不及时诊断和抢救,可迅速发展为坏死,导致肢体残废,甚至危急生命。
这些综合征可由骨折、挤压伤等引起,最常发生的是小腿和臂掌侧。
(一)病因骨筋膜室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
骨筋膜室综合征起因于室内压力增高。
1.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或空间变小由于外力挤压所致,引起局部缺血;继而当外力解除后,发生组织水肿。
见于以下受伤者:①肢体用绷带、石膏、夹板、止血带等包扎过紧、时间过长; ②受伤时肢体长时间受压。
2.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剧增见于以下受伤者: ①肢体长时间缺血后,肌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发生水肿,水肿使骨筋室内压上升,妨碍静脉回流,致渗出更多,形成恶性循环; ②骨折并有软组织严重损伤,出血和损伤性炎症使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剧增; ③骨折伴有较大血管损伤,或者并有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使骨筋膜内压剧增。
(二)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如不及时处理,可出现全身症状。
1.疼痛创伤后早期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是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至晚期,当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即消失,再无疼痛。
2.指或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
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3.患者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肿胀,有严重压痛,触诊可感到室内张力增高4.当肌肉缺血较久,发生广泛环死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搏加快。
血压下降、白红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等。
(三)诊断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上升后,可以造成上述肌肉及神经的改变,时间过久,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为重要。
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患者,女性,20岁,主诉:机器绞伤致右腕疼痛、肿胀、活动受限7小时,于当地制动后来本院急诊。
于急诊接受X线片检查、CT 检查,常规化验、临时制动、紧急对症治疗后,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一、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一)入院时1.诊疗情况入院后查体: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5/75mmHg。
患者主诉机器绞伤致右腕疼痛、肿胀、活动受限7小时,于当地制动后来本院急诊。
于急诊接受X线片检查、CT检查,常规化验、临时制动、紧急对症治疗后,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患者伤后无昏迷、头痛、头晕、气促、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小便正常,大便尚无。
专科查体:患者右手虎口处可见皮肤开放性损伤,鱼际肌肉挤压损伤,右手及腕部见软组织明显肿胀、张力大,右腕部压痛,右腕主动、被动活动受限。
右上肢肢端皮肤温暖,色泽正常,弹性差,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肢体肌肉牵拉痛阴性,皮肤痛触觉正常,手指主动活动存在。
辅助检查:X线示右桡骨远端骨折,移位轻度,有碎块,关节面粉碎,约3.0mm。
CT示骨折粉碎,关节内移位明显。
异常化验结果:WBC 14.12×109/L,中性粒细胞相对值85.6%,淋巴细胞相对值11.2%,血糖8.8mmol/L。
患者当日入院后即在全麻下行清创术、桡骨远端切复内固定术、前臂减张术和负压引流置入术,术毕于6PM返回病房,患肢手指血运良好,主动屈伸活动存在,伤口引流管及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负压引流管均通畅,次日晨共引出血性液体约65ml,VSD负压吸引共引出血性液体约100ml。
术日晚8PM患者主诉疼痛,遵医嘱肌注哌替啶50mg后可间断入睡。
思维提示[1]患者年龄较小,工作时受伤,右手为优势手,患者担心伤情影响今后的手术,呈现出悲观、焦虑的情绪,需对患者的情绪进行疏导。
[2]患者右前臂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需采取护理措施,减轻疼痛,促进睡眠。
⾻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筋膜间隔区肌⾁、神经、⾎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造成的⼀种早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
1.术前动态监护 (1)⾻筋膜室综合征早期,多以局部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为主要表现。
在护理监护过程中,有71例病⼈表现为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性加重。
尤其当指(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指(趾)时,可引起不可忍受的疼痛。
护理中要会鉴别是原发伤引起的疼痛,还是肌⾁缺⾎引起的疼痛。
前者可通过复位和固定使疼痛逐渐减轻,⽽后者则表现为受累肌⾁被动牵拉痛或肢体远端痛,多表现为静⽌时仍存在疼痛。
当本征晚期缺⾎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消失,⽆疼痛感时,提⽰有病情加重的可能,更应加强监护。
护⼠准确及时记录疼痛发⽣的时间和程度,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资料的重要依据。
(2)观察和监测远端脉搏及⽑细⾎管充盈时间。
受累间隔内肌⼒减弱、组织肿胀,都会使动脉与⽪肤距离增⼤,脉搏相对减弱。
若脉搏真正消失,则可能是⾎管损伤或晚期⾻筋膜室综合征致动脉闭塞。
根据本征患者的不同表现,其中感觉两点分辨⼒障碍的有54例(占76.05%),动脉搏动较健侧减弱的有42例(占59.15%)。
其中24例患者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细⾎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肌⾁已发⽣缺⾎坏死,体温有上升趋势,报告医师后⽴即⾏切开清创、减压术。
故肢体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观察,综合分析。
护⼠此时的临床经验尤为重要,因为病情的细微变化若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延误病情。
由于我院护⼠对⾻筋膜室综合征长期保持敏感,尚未发⽣危及⽣命的严重后果。
(3)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
⼊院后常规记录各项⾎、尿标本的检验时间和结果,以备随时与病情发展情况进⾏对⽐。
因本征除肢体损伤严重外,亦可引起全⾝的创伤反映,其中12例因缺⾎时间超过12~36h,出现肌⾁⼴泛坏死和神经功能障碍。
9例⾎中可见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草转氨酶均上升,尿中出现肌球蛋⽩、尿隐⾎阳性。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如何护理一、概述:骨筋膜间室综合症是指四肢骨筋膜室内组织压升高,使其循环和功能遭受损害,造成肌肉和神经严重缺血出现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如不及时治疗很快发生坏死或坏疽,甚至危及生命。
二、护理要点1. 执行骨科一般护理常规2. 术前护理(1)护理及处置备皮1. 手术野备皮饮食1. 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 术前禁饮食用药1. 遵医嘱用药物检查1. 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钾、血红蛋白测定及有关肾功能衰竭的化验检查环境空气新鲜、清洁、安静、温湿度适宜。
有条件置单间,病室空气净化。
疼痛的程度、发展过程1. 评估疼痛的程度及发展过程。
2. 鼓励病人表达疼痛的感受。
3. 观察病情,疼痛剧烈时或由疼痛转为无痛时都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心理护理观察有无悲观、恐惧,给予相应指导1.应以热情的态度,精湛的技术及稳重的举止,为患者治疗和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合作。
2.对于有恐惧、悲观情绪的患者,应给与疾病指导,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肢情况观察患肢的皮肤色泽、肿胀程度、感觉、运动、动脉搏动情况1.观察有无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出现剧烈疼痛,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观察患肢如有冰冷、紫绀或苍白、感觉障碍、脉搏搏动减弱或消失、毛细血管充盈缓慢或消失、肌肉瘫痪时立即通知医生准备行切开减压术。
3.怀疑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将患肢平放,不高于心脏水平,以免加重缺血。
4. 术后护理:手术日程评估观察要点护理措施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应警惕失血性休克1.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并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 如有进行性的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时,遵医嘱加快输液速度,预防休克。
3. 出现高热时,应给予物理降温,观察效果并记录。
4.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预防感染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如渗血、渗液较多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伤口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