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
- 格式:pdf
- 大小:43.92 MB
- 文档页数:140
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简称“三调”),其中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那么,什么是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将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进行划分和归类,以便对土地的利用情况有一个清晰、准确的了解。
在三调中,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和覆盖特征等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可以全面掌握土地的类型、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包括了多个大类,比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等。
先来说说耕地。
耕地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在三调中,对于耕地的调查非常细致,要区分水田、水浇地、旱地等不同类型,还要了解耕地的质量、坡度等情况。
园地则是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的土地。
比如果园、茶园、橡胶园等。
林地是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以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林地对于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其他草地。
草地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商服用地包括零售商业用地、批发市场用地、餐饮用地、旅馆用地等,这些土地主要用于商业经营活动。
工矿仓储用地则是用于工业生产、采矿、仓储等用途的土地。
住宅用地是用于居住的土地,包括城镇住宅用地和农村宅基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包括机关团体用地、新闻出版用地、教育用地、科研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等,这类土地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
特殊用地包括军事设施用地、使领馆用地、监教场所用地等。
交通运输用地涵盖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等,是保障交通运输畅通的重要基础。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与三大地类对照表附录B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与三大地类对照表,列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三大地类。
具体内容如下:1.农用地1.1 水田、1.2 水浇地、1.3 旱地、1.4 园地、1.5 茶园、1.6 橡胶园、1.7 其他园地、1.8 乔木林地、1.9 竹林地、1.10 红树林地、1.11 森林沼泽、1.12 灌木林地、1.13 灌丛沼泽、1.14 其他林地、1.15 天然牧草地、1.16 沼泽草地、1.17 人工牧草地、1.18 农村道路、1.19 水库水面、1.20 坑塘水面、1.21 沟渠、1.22 设施农用地、1.23 田坎。
2.建设用地2.1 商业服务用地、2.2 物流仓储用地、2.3 工业用地、2.4 采矿用地、2.5 盐田、2.6 城镇住宅用地、2.7 农村宅基地、2.8 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用地、2.9 科教文卫用地、2.10 公共设施用地、2.11 公园与绿地、2.12 特殊用地、2.13 铁路用地、2.14 轻轨交通用地、2.15 公路用地、2.16 城镇村道路用地、2.17 交通服务场站用地、2.18 机场用地、2.19 港口码头用地、2.20 管道运输用地、2.21 水工建筑用地、2.22 空闲地、2.23 其他草地、2.24 河流水面、2.25 湖泊水面、2.26 沿海滩涂、2.27 内陆滩涂、2.28 沼泽地。
3.未利用地3.1 未利用地。
以上是附录B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与三大地类对照表的内容。
可以看出,这个表格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三大地类,分别是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每个地类下面又分为很多具体的类型,比如农用地下面有水田、水浇地、旱地等等。
这个表格对于国土调查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的利用情况。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表A.2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一级类编码名称00 湿地01 耕地02 种植园用地03 园地04 林地05 草地06 国土绿化用地07 建设用地08 交通运输用地09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 矿产资源用地11 旅游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二级类名称含义00 湿地指红树林地、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间歇性的沼泽地、泥炭地、盐田、滩涂等。
0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010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XXX、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02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含蔬菜)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2 种植园用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0201 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0201K 可调整果园指由耕地改为果园,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0202 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0202K 可调整茶园指由耕地改为茶园,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
03 园地指种植花卉、观赏树木、草坪、绿化带、采摘园等的土地。
0303 花卉园指种植花卉的园地。
0304 观赏树木园指种植观赏树木的园地。
0306 采摘园指供游客采摘水果、蔬菜等的园地。
04 林地指以乔木为主,覆盖面积大于0.1公顷,树高大于3米,林木密度大于50株/亩的土地。
0402 竹林指以竹为主的林地。
06 国土绿化用地指为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美化城市、增加绿地、防沙治沙等目的而设置的土地。
0603 防护林指为防止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保护农田、城市、交通、水源、生态环境等而设置的林地。
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土地,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对于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就是我们认识和管理土地的重要工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三调”。
“三调”全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
它的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
在“三调”中,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是关键的一环。
这种分类系统就像是给土地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让我们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和特点。
那么,“三调”的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具体包括哪些呢?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
这其中包括耕地,比如水田、水浇地、旱地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还有园地,像是果园、茶园等;林地,比如乔木林地、竹林地等;牧草地;以及其他农用地,比如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等。
建设用地则是用于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常见的有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包括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等;交通运输用地,像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机场用地等;水工建筑用地等。
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未利用地是指还没有被开发利用或者难以利用的土地。
比如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等。
虽然这些土地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但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可能会有新的开发潜力。
为了准确地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调查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
他们要通过实地勘察、卫星遥感影像、测绘等多种手段,获取土地的信息。
在实地勘察中,调查人员会亲自走到每一块土地上,观察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卫星遥感影像则能够提供大范围、宏观的土地信息,帮助发现一些难以到达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测绘技术则可以精确测量土地的面积、形状等参数。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和编码1. 引言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是我国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而土地分类和编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土地调查的概念、重要性和目的等方面展开探讨,重点围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分类和编码展开深入解析。
2. 土地调查的概念和重要性土地调查是指对某一地区或全国地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测量和评价。
它旨在了解土地的质量、用途、利用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重要依据。
而土地分类和编码作为土地调查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土地进行细致的分类和编码,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的性质和特征,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土地分类是将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特征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以便于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有效管理。
土地分类有利于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土地分类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帮助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而土地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地形地貌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多种手段,通过对土地的地貌特征、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4. 土地编码的作用和技术要求土地编码是对土地分类结果进行数字化、标准化的编码体系,其目的在于方便管理和利用这些分类结果。
其作用在于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共享,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资源评价、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支持。
而土地编码的技术要求包括编码的唯一性、稳定性、易操作性和易识别性等,这就要求编码体系必须科学合理、系统完备,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地的特征和分类结果。
5.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分类和编码实践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我国采用了统一的土地分类标准和编码体系,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价。
通过对土地的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类,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土地编码体系。
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一、调查分类(一)国土资源调查分类国土资源调查是土地利用现状工作中的基础,是政府制定国土规划、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相关行政管理的必要条件,也是地理信息和空间数据基础。
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对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影响巨大,尤其是土地利用现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国土资源调查的精度和准确性密切相关,因此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必须细致、严谨、科学和完善。
国土资源调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土地分类区划、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用途现状、土地使用权状况、用地面积、资源状况和条件等。
2、土地质量评价调查:主要评价土壤功能、土质、土层、地貌、地下水、气候、植被、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3、地形地貌调查:主要调查地形、地表形态、地貌类型、地貌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等因素。
4、野生动植物调查:主要着重评价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种群分布、栖息地质量和环境条件等因素。
(二)任务分类1、土地利用区划土地利用区划是指根据地区自然环境、土地资源、人口、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化发展等因素进行划分的特定区域内确定土地利用的类型和范围。
2、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在不同区域内按照土地的物理特性、生态环境、地方生产和生活需求等因素,合理进行不同类型的细节利用,利用的类型有农业、林业、畜牧业、工矿业、水利、居住区、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3、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是指在土地利用类型下细致安排各种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土地利用的方法和途径,通常包括自耕、租种、集体经济合作和土地经营权转让等。
4、土地利用划分土地利用划分是指将同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划分,按照不同用途和需要,进行分类、编码、登记和调查等程序的过程,如农业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和铁路用地等。
5、土地权属、管理、流转等情况的调查这部分主要描绘土地权属、管理、流转等情况,包括土地证、经营权、承包合同等文件的编制和管理等情况,并分析土地流转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准确的调查和分类,对于合理规划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调”,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其中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在“三调”中,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这一分类系统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地的利用状况和特点,为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的基本原则。
其一,科学性原则。
分类要基于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遵循科学规律,能够准确反映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
其二,实用性原则。
分类应满足土地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便于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
其三,继承性原则。
充分考虑以往土地调查和分类的成果,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便于对比分析和历史数据的衔接。
其四,开放性原则。
分类系统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扩展性,能够适应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变化和新的需求。
“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工作分类采用了二级分类体系。
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 8 个类别。
每个一级类下面又细分了多个二级类。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
水田是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浇地是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旱地是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 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 70%的土地。
包括果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等。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乔木林地、竹林地、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木林地、灌丛沼泽、其他林地等。
草地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