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 格式:docx
- 大小:41.27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 建筑史:指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轨迹。
建筑史研究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变化,还涉及到建筑与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关系。
2. 古代建筑:指的是在古代时期所兴建的建筑物,其形式和风格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多种类型,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艺。
3. 仿古建筑:指的是后世人在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恢复的建筑物。
仿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艺术。
4. 木构建筑:指的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筑物。
木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结构灵活、造型多样、工艺精湛。
5. 砖木结构:指的是在建筑中同时使用砖和木材作为结构材料的建筑系统。
砖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建筑物不同部分的需求,并且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6. 笔架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物的出檐部分向四周伸出,形状如同笔架。
笔架式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以拱券式为主的形式,丰富了建筑风格。
7. 曲尺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建筑的平面呈曲线形状。
曲尺式建筑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效果,常用于庭院、园林等场所。
8. 园林建筑:指的是以园林为主题的建筑群体。
中国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精巧的构造和丰富的意象,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9. 角楼:指的是城墙或城门的两侧建造的突出物,其形状通常为四角形或多角形。
角楼不仅起到城防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
10. 抱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建筑物的上层伸出并支撑在下层之上,形成了一种抱着的效果,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和造型艺术价值。
中国建筑史形考作业1至4一、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范畴中国建筑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各历史时期建筑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古代至近现代的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涉及建筑类型、风格、结构、材料、装饰和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演变过程以及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建筑设计能力。
二、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经历了从穴居、半穴居到地面建筑的变化。
夏、商、周时期,木构架建筑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开始出现,宫室建筑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布局。
秦汉时期,砖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高层建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古代至中世纪的中国建筑古代至中世纪的中国建筑包括寺庙、塔、桥梁等。
其中,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塔是佛教建筑的代表,多用于供奉佛像或舍利子。
桥梁则是古代中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近现代的中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
这一时期的建筑代表包括上海外滩、南京路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五、中国建筑传统风格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木构架为主,注重对称和均衡,采用中轴线布局。
这种风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传统建筑的材料以木材为主,结构多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
建筑的装饰多采用雕刻、绘画等手法,色彩以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
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观。
六、中国建筑类型研究中国建筑的类型繁多,包括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宫殿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居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和权威。
寺庙是中国古代宗教活动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不同宗教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其中涌现了许多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史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1. 四合院(Siheyuan):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指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空建筑群。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正房、厢房、配房和院落,并以院落为核心。
四合院追求内敛、简约的设计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
2. 木结构(Mujiegou):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丝绳索系等传统技艺,兼具牢固性和美观性。
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技艺。
3. 垂花门(Chuihua Gate):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门型,多用于连接各个院落或建筑物之间。
其特点是门顶呈弧形,上挑下垂,内外檐都悬挂有彩画或雕刻的花鸟图案。
垂花门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和装饰性,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4. 斗拱(Dou Gong):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檐和屋顶。
其特点是由相互咬合的木构件组成,形成稳定的支撑框架。
斗拱的设计考究了力学原理和美学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5. 黛瓦(Daiwa):黛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瓦片,以其青绿色的颜色而得名。
黛瓦富有光泽,耐久性强,并能有效防水防火。
黛瓦常用于屋顶覆盖和檐口装饰,赋予建筑以独特的色彩和特殊的气质。
6. 仿木结构(Fangmu Jiegou):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法,用砖代替木材来构建木结构的效果。
仿木结构能够弥补木结构可能出现的腐朽和虫蛀等问题,同时保持了木结构的美观和传统风格。
7. 衔接(Xianjie):衔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技法,用于连接不同构件或部分。
衔接承担着增加稳定性、传递力量和美化外观等功能。
中国建筑史内容
中国建筑史是指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中国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1.史前时期:中国建筑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的洞穴和土坯建筑,以及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玉器等建筑装饰。
2.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主要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城墙等类型。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故宫和颐和园等。
3.近现代建筑:中国近现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例如民国时期的南京总统府、上海外滩等。
4.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例如鸟巢、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厦等。
除了建筑本身的发展,中国建筑史还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中国建筑史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内容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三、陵墓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1)佛教寺院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礼拜寺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三、佛塔与经幢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一、概说1)住宅型制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二、实例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明清皇家苑囿二、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四、风景建设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二、选址与布局三、审美与建筑设计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专题二、大木作专题三、墙壁专题四、屋顶专题五、小木作专题六、彩画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实验教学(8学时)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一、引言《我国建筑史》是一门涵盖了我国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及其发展历程的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门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其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在本文中,我将从课程内容、学习收获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建筑史》课程进行认识与思考。
二、课程内容《我国建筑史》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古代建筑:介绍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建筑的特点、风格、材料以及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通过学习古代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以及我国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现代建筑:介绍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情况,包括现代建筑的特点、风格、技术创新以及与国际建筑的对比。
通过学习现代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建筑在当代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
3. 建筑文化:介绍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包括建筑与宗教、哲学、艺术的关系,以及建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建筑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建筑的精髓所在,以及我国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三、学习收获通过学习《我国建筑史》课程,我获得了许多收获:1. 对我国建筑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深入了解了我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这不仅有助于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对我今后从事建筑设计及相关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对我国建筑文化的把握和理解,使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国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建筑文化,我更加明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3. 对国际建筑发展的认识和比较,使我了解了我国建筑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建筑需要与世界接轨,学习比较国际建筑发展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四、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我国建筑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加强与国际接轨,提高自己的建筑设计水平。
我也将积极参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才华,为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与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一、商(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中国建筑史第五周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社”。
前朝——处理政务,后寝——生活居住。
汉、晋、南北朝:正殿两旁设东西堂,三者横列(横向三朝)。
隋:纵向布置三殿称“三朝”——大朝、中朝、常朝。
唐: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大花园;唐三朝——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明清: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明: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清: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二)实例1.唐代大明宫a:大明宫在城东北龙首原上,居高临下,面积为明清故宫的4.5倍;b:“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后加大花园。
2.内廷部分:地势较低,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周围有30-40座殿阁楼台,宫苑相结合。
麟德殿——天子赐宴、朝见、观舞之处。
麟德殿面阔11间、进深17间,面积5000㎡,规模宏大。
外朝三殿:含元殿——外朝、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内朝。
含元殿:高台10余米,13开间,副阶周匝,面积2000余平方米,(与故宫太和殿相近),两侧有飞廊连阙楼(左翔鸾右栖凤),坡道70余米,共7折称龙尾道,气势雄伟、壮丽。
【含元殿依隋的承天门形制是门阙,这一形式影响后世,如明清故宫午门,阙和主体建筑至此相连而不各自分立】北京故宫特点:(1)规模庞大、功能齐全、布局井然、古代大型组群布局的典范。
(2)择中立宫、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布局上对前朝各个时期优秀作法形制集大成者;三朝:太和殿——外朝、中和殿——常朝、保和殿——燕朝。
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3)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三层8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左文华殿(太子读书处)、右武英殿(召见大臣);内廷三殿:乾清宫(皇帝正寝)、交泰殿、坤宁宫(皇后居所);两侧东六宫、西六宫等。
后御花园(4)太和殿举行典礼、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的场所;面阔11间,进深5间,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三层汉白玉须弥台基,宏大威严,金碧辉煌。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一)建筑1. 仰韶文化: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二)其他·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一)夏(前2070~前1600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夏都之一;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未见瓦,“茅茨土阶”。
(二)商(前1600~前104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3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两座庭院式建筑4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商晚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十几米,四出羡道,多殉葬人物·已大量使用“青铜器”,青铜工艺达到纯熟的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岐山凤雏村中国第一四合院(即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二进院寺庙建筑2 湖北岐春出土一处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周礼考工记》·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四)春秋(前770~前47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秦国雍城宗庙遗址居中为太庙,左右为昭、穆二庙祭祀坑,识别祭祀性建筑的标志。
庙后方亭式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整。
·“高台榭,美宫室”,防刺客、防洪水、供帝王登临之乐·人物:公输班-鲁班·开始修筑长城·瓦大量使用·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咸阳市秦咸阳一号宫殿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木构架环绕的台榭式建筑,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一层夯土、绕以回廊;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各国国都都很大,齐国为例,南北5公里、东西4公里,有高16m 的夯土台,居民7万户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前221~前206)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 1 阿房宫2秦始皇陵墓-骊山陵(未开挖)边长350m ,残高43m 以上;墓东侧兵马俑·秦都、宫殿不遵周礼(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建) ·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三)汉(前206~公元220)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1 长安城第七大城 “斗城”,未按周礼;建于西汉渭水南岸;S=36平方公里,城门12座,5座宫殿,八街九陌,168闾里 2 汉长安南邻出土11座礼制建筑 王莽九庙遗址,仍属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3四川雅安高颐墓阙汉代地面以上遗存的建筑有墓前的石阙、墓表、石亨堂、石象生等,另外就是崖墓、砖石墓等中的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间接地建筑形象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结构特点、装饰风格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古代建筑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装饰风格及建筑技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故宫、颐和园等著名古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建筑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介绍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各时期的建筑特点。
(2)详细讲解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装饰风格及建筑技艺,结合建筑模型、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古代建筑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古代建筑发展历程2. 古代建筑结构特点3. 古代建筑装饰风格4. 古代建筑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答案要点:故宫的建筑特点包括:对称布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等;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皇权至上、儒家思想等方面。
2. 作业题目: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答案要点:古代建筑在设计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如选址、布局、材料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深入了解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单体建筑的构成:①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间构成单座建筑,间由相邻两榀房加构成。
②槽”概念: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列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佛光寺大殿)③其他相关概念: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依次逐柱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倒。
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反宇向阳:古代房屋檐翼角向上翘起,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二:建筑群的组合:建筑群组合的基本原则及实例(北京故宫、天坛);庭院的围合方式——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用廊围合)主房前两则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间,前设院墙与院门,通称“三合院”。
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
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
实例—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型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天坛—1)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2)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3)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4)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中国建筑史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全部了解)木架建筑的优势: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木架建筑的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木架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南),抬梁式(北)。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住出檐部分的重量。
屋顶形式六页图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重檐盔顶四角攒尖建筑类型(古代穴居、巢居)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的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群以群体组合见长。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建筑与环境处理方法: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文学和风水的手段)———————————————————————————————————————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李春建)唐代618~907(7~9)对应欧洲中世纪前期;拜占庭帝国395~1453(4~15)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越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又进一步发展(隋唐木楼阁式塔仍为主,但保存下来的唐塔都是砖石塔,有密檐式,楼阁式,单层塔。
西安大雁塔为楼阁式,西安小雁塔为密檐式);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两宋960~1279(10~13)对应中世纪晚期,及哥特式(12~15)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的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唐以前实行夜禁和里坊制,但日益发展的手工业与商业必然要求突破。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座位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如正定兴隆寺。
4建筑装修与色彩又很大发展,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格子门。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6园林兴盛。
第五节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代1271~1368藏传佛教内传出现了喇嘛教寺院——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
祠庙殿宇采用“减柱法”应对经济凋零木材短缺,因没有科学依据而失败。
明代1368~1644(14~17)对应文艺复兴时期15~16建筑特点: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发展创造了条件。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性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尤其是江南一带。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明代的家具是闻名于世界的,家具在明代达到顶峰。
风水术到明代已达到极盛期。
清代1636~1911(17~20)对应巴洛克17;古典主义17下半叶;直至现代主义运动前建筑特点:1园林达到极盛期。
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不能比拟的;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康熙乾隆两朝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和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嘛庙,俗称“外八庙”。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于装修设计水平。
“样式雷”,图纸称“画样”,模型称“烫样”,工程说明书称“工程做法”;5建筑艺术仍有所创新。
水湿压弯法;对接包镶法。
———————————————————————————————————————第二章城市建设第一节概说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又城与郭的位置。
城市保护国君,郭是看管人民。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翁城”。
城墙每个一定间距,设墩台称故台或“”,此外还有窝铺,城垛(垛口,雉堞,女墙)战棚等。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夏商起就总结和确立了这一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筑布置经验,沿用至今,为适应各地不同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是也是因地制宜的。
里坊制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百度)第二节汉至明清时期的都城建设中国古代都城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
原因是经济中心东移。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黄泉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属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治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官邸以及相应的市政设施,最后才是一般的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汉长安,城市布局不规则。
唐长安,59页以隋大兴为基础,高颖和宇文恺负责。
为解决用水,开广通渠,东南角作芙蓉苑。
至唐因宫殿东北角移至大明宫,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城市中心偏东为其特点。
有东西两市,街坊大小不一,庙宇很多,但道路皆为土路,唯有宰相到宫殿有“沙堤”,街景单调,里市制也束缚着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的发展。
排水运输不便。
明清北京65页以元大都改建,较大都南移。
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
明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
北京城布局以皇城为中心。
位于南北中轴线上。
北京紫禁城位于全城中心。
北京全城有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
北京道路以两条南北道路为主,一从崇文门起,另一从宣武门起,东西交通不便。
第三节地方城市建设明清西安76页平原地带城市力求方整,长方居多,道路宽敞笔直,做十字或丁字布置,长安即为一例。
古城苏州77页图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第三章住宅与聚落第一节概说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住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
第二节住宅构筑类型83——91页图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汉已成熟,北方多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多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
2竹木构干阑式: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用于潮湿山区或水域,构件有榫卯和企口。
汉代已很盛行。
3木构井干式:东北、云南林区。
4砖墙承重式:山西、河北、河南、陕西5碉楼: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6土楼:福建、广东、赣南7窑洞: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8阿以旺:新疆南部9毡包:内蒙古、新疆北京四合院,图93页北方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
大门分屋宇式与墙垣式两种。
前者等级高。
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屋如耳房也有用平顶。
墙厚重,对外不开放,朝内庭院面采光,故院内噪声低、风沙少。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1,茅茨士阶的原始阶段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3,雄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唐大明宫明清北京宫殿P113-116 图114,115宫城称为紫禁城,东西760米,南北960米。
周围有护城河。
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它的主要手法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建筑处理上,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屋顶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使用。
午门、太和殿重檐庑殿;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重檐歇山;其余相应降低级别。
建筑色彩用强烈的对比色调。
第二节坛庙坛庙有三类:一,祭祀自然神社稷坛祭土地之神;先农坛,皇帝祭神农和行籍田礼之处;五月,五镇是山神,四海,四渎是水神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明堂”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是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施令等。
是朝廷举行的最高级的祀典和朝会场所。
汉长安,名堂辟雍,早期大型建筑遗存二,祭祀先祖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北京太庙太原晋祠三,先贤庙曲阜孔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北京天坛P122坛庙建筑的登峰造极之作。
圜丘、祈年殿第三节陵墓唐乾陵为唐高宗李治之陵,墓室藏于梁山之中,利用双峰为墓前双厥,使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极为成功。
明十三陵图139开曲折自然式神道先河。
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
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
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