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9.17 MB
- 文档页数:57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案200 1 ~200 2 学年第一学期院(系、部)建筑系教研室建筑历史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任课专业、年级、班级99建筑学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职称、职务教授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2001 ~2002 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实施小结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采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任课教师:朱永春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谢鸿权辅导教师、助教:谢鸿权任教班级 99建筑学计划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总课时学时,学分,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本学期计划授课学时,其中理论 5 9 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实施情况: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 5 9 学时,其中理论5 9 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按实施教学编写的教案理论有 22 部分,实验(实践、实习)有部分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成绩计算方式考试90% 作业10%教学小结:按计划授完全部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宋材栔制度为难点,可单独设一节介绍《营造法式》与大木作制度。
任课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系主任签名:年月日教案2002 ~200 3 学年第一学期院(系、部)建筑系教研室建筑历史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任课专业、年级、班级 00建筑学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职称、职务教授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华侨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