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详细介绍中国戏曲的种类
- 格式:pptx
- 大小:16.14 MB
- 文档页数:19
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
戏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以下是戏曲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戏曲的分类戏曲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京剧、昆曲、越剧、评剧、黄梅戏、沪剧、粤剧等。
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1.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起源于北京地区,流行于北方地区。
京剧以唱功、功夫为主要表演方式,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
京剧的表演服饰、化妆和音乐都具有独特的特色。
2.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
昆曲以唱腔为主要表演方式,强调唱腔的表现力和唱腔技巧,以及角色的精神内核。
3. 越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之一,流行于浙江地区。
越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形式,以其细腻的唱腔、灵动的表演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
4. 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剧种之一,以说唱、打击乐器等表演形式著称。
评剧的表演特点是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5. 黄梅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以湖北黄梅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域。
黄梅戏以唱腔为主要表演方式,音乐节奏明快,富有地方特色。
6. 沪剧:是中国上海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以说唱、念白为主要表演形式。
沪剧的表演特点是语言清晰,表演技巧独特。
7. 粤剧:是中国广东地区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以粤语为演唱语言,表演形式以唱、说、做、打为主要。
二、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的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核心,演员在表演中需要通过动作、声音、表情等多种方式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
1. 唱:唱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形式之一,演员需要掌握不同的唱腔和音乐技巧,通过歌唱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不同的戏曲剧种有不同的唱腔形式,演员需要根据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变化来选择合适的唱腔进行表演。
2. 念:念是戏曲表演中的朗诵形式,演员需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调的轻重缓急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念白也是戏曲表演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戏曲知识点总结一、戏曲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戏曲是一种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演艺形式。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最早的戏曲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的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逐渐形成。
1、京剧: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之一,起源于清代,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是中国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之花”,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梅戏:黄梅戏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由湖北省黄冈地区的地方戏发展而来。
黄梅戏以其柔和、细腻的表现方式,以及温婉典雅的唱腔而著称,被称为“江南第一声”。
3、越剧:越剧是中国戏曲的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上海地区,以其婀娜多姿的表演形式和细腻婉转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越剧以其浓厚的地方文化风格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被誉为“东方曼妙之声”。
4、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粤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而著称,被誉为“南国昆曲”。
5、豫剧: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豫剧以其豪放、激昂的表演形式和浑厚、深沉的唱腔而著称,被誉为“中原昆曲”。
6、秦腔、沪剧、晋剧、川剧、湘剧、闽剧、滇剧等,各地戏曲剧种在不同地区形成并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戏曲文化。
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中,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演艺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戏曲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瑰宝。
二、戏曲的表演形式1、唱、念、做、打:唱指由主要角色演员用唱腔来表演,念指对白的念白表演,做指角色的身段动作表演,打指表演中使用的击打动作,包括武打和打击乐器。
这四种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也是戏曲艺术的核心。
2、唱段、念白、大面、小面:唱段是戏曲中由主要角色演员演唱的乐曲,念白是角色之间的对白表演,大面是全体演员演出的大型场面,小面是由少数演员演出的小型场面。
戏曲的种类1、京剧,曾经称为平剧,是中国国粹。
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最早是在公元1790年,清朝乾隆年间出现,在民国才得以繁荣。
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胡琴)和锣鼓等,在唱腔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布景道具基本都是写意的(虚拟),角色方面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唱、念、做、打,史上杰出的人物代表有梅兰芳、谭鑫培、程长庚等。
2、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国外称为“东方咏叹调”。
其中要提到河南卫视的栏目,颇为大家喜爱。
唱腔方面极具感染,铿锵有力。
角色主要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
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六大名旦。
《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红灯记》、《香魂女》这些经典曲目堪称经典。
3、评剧,也称“蹦蹦戏”,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评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伴奏乐器,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
代表人物有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
《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颇为有名。
4、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发源于浙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以唱为主,题材主要是才子佳人,布景是写意、写实和虚实三种。
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和鼓板、三弦等。
越剧唱腔的特点是婉转和抒情,角色方面主要分为小生、小旦、老生、小丑四类,代表人物有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和戚雅仙。
《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颇为有名。
5、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曲目流传甚广。
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角色方面主要分为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
伴奏乐器使用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等。
中国十大戏曲种类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
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
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
京剧: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
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
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越剧: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
发源于浙江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粤剧: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及港澳、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唱念均用广州方言。
它以“梆簧”为基本曲调,同时又保留昆、戈、广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
伴奏除用二弦、高胡、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外,还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斯管等中低音乐器。
黄梅戏: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
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
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昆剧: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
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
中国戏曲主要种类介绍中国戏曲分为:京剧、越剧、黄梅戏、相声、小品、粤剧、豫剧、秦腔、楚剧、昆曲、评剧、曲剧、客家戏、沪剧、潮剧、评弹、二人转川剧、吕剧、云南花灯、采茶戏、歌仔戏、评书、样板戏等。
这些种类有按艺术表现形式分类的,有些剧是有明显的地域性。
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 年前后,盛行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中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化妆、服装个方面加以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把舞台上各种不同的角色划分成不同的行当,是戏曲艺术的一特殊表现方法。
京剧的生行与流派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
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
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苍三。
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
还有就是整片。
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种类(中国的戏种有哪些类型)戏曲剧种是指中国不同种类的传统戏曲的特定称谓,且中国的戏曲种类丰富,主要有1、京剧:腔调以二黄、西皮为主,伴奏使用胡琴和锣鼓等,被称为中国国粹,是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中介;2、越剧:被称为第二国剧。
多用于抒情,唱腔优美动人,表演情真意切,具有江南灵秀之气。
题材多为“才子佳人”,流派繁多;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为安徽省的重要地方戏种。
唱腔淳朴,表演细腻,真实活泼;4、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发展于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分为东路和西路评剧;5、豫剧:起源于河南,唱腔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行腔酣畅淋漓,有血有肉,擅长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广受欢迎。
6、秦腔: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秦朝,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7、汉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湖北省地方戏曲之一,俗称二黄,它为湖北的主要戏种之一。
8、皮影戏:它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为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稀罕时期,在唐朝时期达到顶峰,其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9、花鼓戏:它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指湖南花鼓戏;10、傣剧:其发源于具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以及佛经讲唱,后吸收皮影戏、滇剧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此戏种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以及欢迎。
中国的“戏种”有哪些?中国的“戏种”有豫剧、评剧、黄梅戏、越剧、京剧。
1、豫剧:豫剧,发源于中原。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2、评剧: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3、黄梅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中国传统戏曲的介绍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源远流长,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戏曲在不同地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剧种,其中著名的有京剧、粤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等。
1.京剧(Peking Opera):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结合了唱、念、做、打 (唱、白、舞、功)的表演形式,注重武打、舞蹈、唱腔和化妆。
京剧常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角色分为生、旦、净、末等行当。
2.粤剧(Cantonese Opera):粤剧是广东地区的戏曲剧种,以广州话为主要表演语言,曲调优美多变,表演形式多样。
粤剧重视歌唱,舞蹈和杂技等表演形式,以及独特的打击乐器伴奏。
3.越剧(Yu Opera):越剧是江苏地区的代表性剧种,源于苏州地区,以苏州话为表演语言。
越剧以其柔美细腻的唱腔和婉转优雅的表演风格而闻名,剧情多以浪漫爱情故事和历史传奇为主题。
4.黄梅戏(Huangmei Opera):黄梅戏主要流行于安徽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唱腔激越明快,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舞蹈动作简练优美。
5.其他剧种:中国传统戏曲还有许多其他的剧种,如豫剧(河南地区)、评剧1/ 2(北方地区)、川剧(四川地区)、闽剧(福建地区)等,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服饰、化妆、表演技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虽然受到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但传统戏曲依然在文化传承、演出艺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保护。
2/ 2。
中国传统戏曲种类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主要的戏曲种类包括:
1.京剧: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北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典范。
它注重武打、唱功、表演和化妆,有着丰富的剧情和戏曲音乐。
2.越剧:
越剧是源自浙江地区的一种戏曲,以女性演员为主,以柔婉的唱腔和优美的舞姿而著称。
越剧在表演上注重细腻和婉转,通常表现浪漫的爱情故事。
3.粤剧:
粤剧是广东地区的戏曲形式,以广府话为主演唱语言。
粤剧包括了武打、歌唱、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有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
4.川剧:
川剧是四川地区的代表性戏曲,以豫剧、川剧等为主。
川剧的表演以川腔为特色,武打动作独特,表演风格豪放激昂,通常包含丰富的地方色彩。
5.豫剧:
豫剧起源于河南地区,是豫剧、秦腔等戏曲的统称。
豫剧的表演形式较为庄重,歌唱部分注重音韵,强调唱功和表演技巧。
6.湘剧:
湘剧是湖南地区的主要戏曲形式,以湘腔为特色。
湘剧的表演风格独特,以柔和、悠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7.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区的传统戏曲,也称为上海滩戏曲。
沪剧在表演形式上融合了多种戏曲元素,有着独特的表演特色。
以上列举的戏曲种类只是中国传统戏曲众多流派中的一部分,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表演、化妆和表演风格,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特色。
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分别是京剧、豫剧、越剧、评剧和黄梅戏。
1. 京剧:被称为“国粹”,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首,形成于北京,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
代表作品有《宇宙锋》、《华容道》、《白门楼》等。
2.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主要流行于河南省,被誉为“最大地方剧种”。
其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主要声腔板式有二八、慢板、流水、散板四种,唱腔铿锵大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
代表作品有《花木兰》等。
3. 越剧:被称为第二国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流传于世界。
4. 评剧: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东路评剧为主,源于民间“莲花落”。
5.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以上就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介绍。
中国戏曲文化知识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下面介绍一些关于中国戏曲文化的知识。
1. 历史背景中国戏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杂剧,后来逐渐发展出举重剧、昆曲、京剧等多种剧种。
2. 剧种分类中国戏曲有多种剧种,其中一些著名的包括:-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是中国戏曲中最经典的剧种之一。
- 评剧:以评话为主要表演形式,音乐节奏独特,多以历史题材为背景。
- 黄梅戏:以黄梅调为主要表演形式,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曲调悠扬动听。
- 二人转:由两名演员表演,以相声、小曲调为主要表演形式。
3. 表演艺术特点中国戏曲运用了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等,以及面谱、服装、舞台布景等元素。
其特点包括:- 唱腔:戏曲以唱腔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不同的音调来表达情感和角色性格。
- 手势:演员通过手势、动作来表达情感和角色的变化。
- 面谱:不同剧种使用不同的面谱,可以直观地表示角色的特点和性格。
- 舞台布景:舞台上常用立体的布景来营造不同的场景,增强戏曲的观赏效果。
4. 文化价值中国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统价值和表现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
中国戏曲还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5. 戏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舞台技术的应用、故事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都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戏曲也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世界各地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6. 结束语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丰富的历史、表演形式和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戏曲。
1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2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
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
3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4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5越剧,中国传统戏曲形式。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
6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中国戏曲简介中国戏曲大全简介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戏曲在一段时间更是盛行,下面看看下面的知识介绍吧!中国戏曲简介 11、昆曲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