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细胞综合征HPS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5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诊疗规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mdrome,HPS)又称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HLH),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
本综合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或遗传性,另一类为继发性,后者常由感染及肿瘤所致。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由于基因异常导致NK细胞和细胞毒杀伤细胞(CTL)的细胞毒功能缺陷,无法清除抗原刺激增生的淋巴细胞并保持免疫应答自限性,从而使机体的免疫应答失控而导致HLH发生。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是体内某种因素启动了免疫系统活化机制所导致的一种反应性疾病。
巨噬细胞被活化的T淋巴细胞刺激后功能失控,分泌过量的细胞因子,导致所谓“细胞因子风暴”,使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本身都处于失控的活化状态,这种恶性循环所致的异常免疫活动对正常组织和细胞进行攻击,临床就出现HLH 的系列表现。
1 病史与体检1.1 年龄:一般认为在2岁前发病者多提示为家族性HLH,8岁后发病者,多考虑为继发性HLH。
在2~8岁之间发病者,则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进一步明确。
成年发病亦不能排除家族性HLH。
1.2 发热:发热一般为持续性,亦可自行退热。
1.3 肝脾肿大:肝脾肿大明显,且呈进行性。
1.4 皮疹:皮疹无特异性,常为一过性,往往在高热出现。
1.5 淋巴结肿大:约有一半的病人有淋巴结肿大,可有巨大淋巴结。
1.6 肺部症状:病人可有咳嗽、胸闷、气促,肺部啰音,多为肺部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所致,但难与感染鉴别。
2.拟诊噬血细胞综合征辅助检查项目(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红细胞计数(RBC)及形态、血红蛋白(H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BPC)和形态。
噬血细胞综合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噬血细胞综合征概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由感染、肿瘤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
该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HPS,可以影响各个年龄人群。
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噬血现象为主要特征。
主要治疗措施为药物治疗。
英文名称: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其它名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免疫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原发性 HPS 为遗传病。
发病部位:其他常见症状:持续发热、皮肤黏膜苍白、头晕、乏力主要病因:遗传、感染、肿瘤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免疫学检查、脑脊液检查、骨髓检查、病理检查、X 线、CT、MRI、基因检查重要提醒:本病起病急,预后差,出现相关症状后应及时就诊。
临床分类:病因不同,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遗传性或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获得性或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多由病毒引起,称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也可由细菌、真菌、原虫(尤其利什曼原虫)等引起。
(2)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尤与恶性淋巴瘤相关(LAHS),最多见的淋巴瘤是T/NK 细胞淋巴瘤。
(3)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目前认为是HLH 的一种特殊类型,见于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幼年性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患者。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一种罕见的、潜在致命的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异常的免疫激活和异常的细胞增殖。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包括婴儿、儿童和成人。
目前对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治疗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本文将就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传统治疗方法1. 化疗在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中,传统的化疗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通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化疗,以抑制异常的免疫激活和异常的细胞增殖。
传统的化疗方法往往有严重的副作用,如免疫抑制和毒性反应等,因此不能满足临床上对于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的需求。
2. 免疫抑制剂除了化疗外,免疫抑制剂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异常的免疫激活和异常的细胞增殖。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甲氨蝶呤等药物。
虽然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控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感染的风险,并且存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
3. 对症支持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是指在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血液制品输注、饮食调理、营养支持等措施,以维持患者的生命征象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症支持治疗在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靶向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对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一些特定的信号通路在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成为了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新方向。
IL-6抑制剂托珠单抗和IL-1抑制剂阿奇沙姆以及沙利度胺等药物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
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类既能够抑制异常的免疫激活,又能够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的研究表明,免疫调节剂对于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具有潜在的疗效。
噬血细胞综合征一、概述1、定义: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由不同原因导致的以过度炎症反应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2、患者常表为发热,肝脾肿大,进行性血细胞减少。
3、临床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包括家族性HLH、X连锁淋巴增殖性疾病等;继发性通常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HLH临床特征的疾病群,包括有病毒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和其他病原体导致的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及伴发于自身免疫病的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在继发性HLH中,以继发于EB病毒感染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HLH临床上最为多见。
二、检验1、血象: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血红蛋自<90gL,血小板<100 x 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x10^9/L)。
2.骨髓象:骨髓、脾脏、脑脊液或淋巴结发现噬血细胞现象 , 未见恶性肿瘤细胞。
3.生化检查:血甘油三酯增高,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清铁蛋白增高4、血浆可溶性CD25(可溶性IL-2受体)升高。
5、NK细胞活性下降或缺乏。
三、诊断凡临床上有急性发病,高热,肝脾肿大,进行性血细胞减少者可考虑本病。
1.分子生物学检查符合HLH(例如存在PRF, UNC13D、STX1I 基因或SAP基因突变)2,符合以下8条标准中的5条:①发热超过1周,最高体温38.5;②脾大;③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④甘油三酯增高(>3.0mmol/L)和(或)维蛋白原降低(<1.5g/L);⑤血清铁蛋白增高(>500ug/L):⑥血浆可溶性CD25 (可溶性1L-2受)升高(>2400U/L);⑦NK细胞活性下降或缺乏;⑧骨髓、脾、脑脊液或淋巴结中发现噬血细胞现象,未见恶性肿瘤细胞。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大量噬血细胞(吞噬自身正常细胞或外来病原体的细胞)活化并释放大量炎性因子,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反应。
HPS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表现:HPS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其中,持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肝脾肿大也比较常见。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皮疹、神经系统症状等。
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铁代谢等方面的检查。
HPS患者通常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以血小板减少和贫血最为常见。
此外,肝功能异常也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和转氨酶升高。
凝血功能障碍也是HPS患者的常见表现。
3.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HPS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噬血细胞增生、组织损伤等病理变化。
4.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免疫系统是否出现异常。
通过对患者的血清、淋巴细胞等进行免疫学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和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5.病因学检查:病因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感染了某些病原体,从而引发HPS。
常见的病因学检查包括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等感染指标的检查。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对噬血细胞综合征进行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HPS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怀疑患者患有HPS,应该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