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思想史陈鹤琴篇
- 格式:ppt
- 大小:4.77 MB
- 文档页数:12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第一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20世纪初,中国还是一个有着专制传统和80%文盲的国家,千百年来,孩子一直被看做是家庭的附属品,大人们无知却专制地看管着他们,没有尊重和平等。
这时,一位教育家站了起来,愤然地说:孩子的价值有时还不如一只羊、一头牛。
人们对养孩子的方法始终抱着事前无准备,事后不研究的态度。
这位站在时代前沿的儿童教育家就是陈鹤琴,他针对民国时期的死教育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以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有益尝试,他的思想和实践对现今幼儿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迪。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重视儿童的不成熟的力量陈鹤琴的活教育区别于封建、僵化、陈旧的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便是在教育的中心与主体儿童的身上。
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儿童观对于儿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陈鹤琴眼中无论是在外表上将孩子打扮成大人的模样还是在行动上去模仿大人的举止,这样都是旧式家庭愚昧的做法。
正是因为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儿童,中国才多是少年老成的小孩子。
他说:在培养儿童这件事情上,最紧急的就是我们要正确看待儿童,将他们看作儿童对待。
卢梭也曾有过类似的观点:大自然期望孩子们在年少的时候,只长成孩童的样子。
所谓的儿童的样子,即非成人,即按照他们孩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有特征生长。
陈鹤琴把儿童样子的标准归纳为一种未成熟的力量,他要求人们去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这种不成熟,要去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性,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着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即儿童与成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具体表现为:穿着成人化、心理早熟等。
现今儿童听话乖巧的表象下是他们真实的活泼好动的本真。
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中,不乏看起来乖巧的学生,他们两手重叠,背脊挺值地端坐在课桌前,俨然一副懂事的样子,像一个稚气消逝的成熟的儿童。
我们在欣慰这看似和谐的画面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这真的是儿童应该有的样子吗?这与陈鹤琴所描述的旧教育中少年老成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如出一辙。
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陈鹤琴强调幼儿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性和发展规律,教育者应当敏锐地观察和理解这些特点,而非强行将孩子塑造成统一的模式。
在他看来,幼儿如同幼苗,有着自身内在的生长力量。
教育应当是“顺势而为”,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引导,让幼儿的天性得以自然地展现和发展。
他提出了“活教育”的理念,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这意味着幼儿教育不应局限于教室和书本,而应让孩子们亲近自然、融入社会。
通过与真实的世界互动,孩子们能够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经验和知识。
比如,春天带孩子们去观察花朵的绽放,秋天一起感受果实的成熟;去社区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参与简单的公益活动等。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陈鹤琴非常重视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仅能够获得快乐,还能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各种能力。
例如,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建构游戏能够培养空间认知和创造力;体育游戏则增强体质和协调能力。
教育者应当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和材料,鼓励他们自由地玩耍和探索。
在教育方法上,陈鹤琴提倡“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幼儿的学习应当是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进行的。
例如,教幼儿种植植物,让他们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施肥的过程,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从而理解生命的周期和自然的规律。
这种实践式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鹤琴还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两者应当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氛围和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应当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同时也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第一篇: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一南京鼓楼幼稚园,他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
他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他还开创了我国幼儿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观察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
抗战时期,他又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实验研究师范教育。
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他批评当时的幼儿园不是抄袭日本就是模仿欧美,生搬外国的教材、教法,全然不顾中国国情。
“抄来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
”他坚决主张“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可以采用,总之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
同时,他积极地推进为中国平民服务的、培养民族的新生一代的幼儿教育,大声疾呼“幼稚园不是专为贵妇们设立的,还要普及工农幼稚园”,指出这是中国求进步,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发展进步合理的社会之需要。
(二)、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陈鹤琴先生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
在抗战时代,他抱着实验新教育的使命,创建了活教育。
其教育的三大目标是——(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3)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教育观陈鹤琴先生指出,要遵照活教育的精神办幼儿园,必须“以自动代替被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自己去动手用脑获得知识。
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不能搞传统的注人式,消极地管束幼儿,等等。
这样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对旧教育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
2.教育目标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应当是育人,培养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新生一代,培养像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种身体健康、能建设、能创造、能合作、能服务的“现代中国人”。
【其它】陈鹤琴(1892~1982),中国新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他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化、大众化的现代幼教学说体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直到现在,他的思想、学说仍闪耀着光芒。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与“五四”时代新教育运动的教育家以“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相一致,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儿童”,他曾这样写道:“旧式的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新式的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
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偏重社会而忽略儿童的,以(引自《旧式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分别》,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社会而兼顾社会的。
”载《陈鹤琴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042页)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如《三字经》、《弟子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启蒙读物,无一不是以遵守社会规范和禁止行为为前提,很少顾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为儿童创造包括“好动”、“模仿”、“好奇”、“游戏”等特性的成长环境与条件。
在“民主”与“科学”的世界性新教育潮流中,尊重儿童的权利与价值,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本能、兴趣和习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学习和创造能力日益受到教育家们的认同。
美国教育家罗格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总之,新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以儿童生活的需要为转移。
旧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不问儿童能否接受,总要强迫儿童学习。
”(引自《新教育的精神》,载《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在陈鹤琴看来,儿童作为独立个体,不仅是成人的预备,也具有自身的价值和人格,爱护儿童的天性,如“好动”、“好玩”、“饶舌”、“多嘴”等经常被成人视为“顽劣”现象而经常被禁止的行为实际上正是培养儿童个性的途径。
他将学校教育的要素归纳为儿童、教材和教师,其中“三者的关系,儿童是主体,教师度量儿童的能力与个性,用种种最适宜的方法,把教材介绍给儿童。
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精选5篇)第一篇: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陈鹤琴主要教育思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儿童教育“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儿童学。
后称“单元教学”,并被准确定义为:以一个中心把各项活动联系起来。
他强调:幼儿园教育教学应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陈鹤琴提出:“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
”他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关注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主题的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时令季节,最大可扩充到大自然、大社会。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
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感悟我曾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半路出家迈向了幼儿教育事业,在工作七年中,从一无所知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困难与艰辛,也从中在不断学习成长,我知道了幼教事业的先老前辈——陈鹤琴先生。
在他的所倡导“活教育”的思想中,我感悟至深。
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活教育”,陈鹤琴认为要了解儿童的心理,才能谈到教育儿童,活的教育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他指出完全不顾儿童心理特点的“死”教育、抄袭教育,严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对儿童及儿童儿理特点的研究与了解是实施好“活教育”的前提,同时,他认为对儿童的热爱与尊重,具有“爱满天下”的情怀,是贯穿“活教育”实施过程的一条主线。
他指出“幼稚时期(从出生到六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体格,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
”所以幼儿教师要热爱和尊重儿童。
他呼吁全社会都来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
热爱儿童,是作为优良教师的起码条件。
允许他们犯错,给他们探索的自由,把他们视为独立人格的人。
对儿童的体罚只能打击儿童的自尊心。
一、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陈鹤琴先生强调提出: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现在在我带的小班孩子中,有些孩子的入园适应期就特别长,有些孩子的适应期就很短,有些孩子的能力强,有些孩子的能力就弱一些,但经过幼儿园锻炼的过程中都会有所长进。
我发现孩子能力的强弱对于家庭原因关系很大。
现在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老人带的孩子,他们的能力就相对差一些,因为孩子的好多事情,老人都在帮着做,因为他们做的慢,一直在帮他做,不锻炼,孩子自然就做的慢,有些就不会做。
在幼儿园里适应期自然就长,哭闹时间就长。
而爸爸妈妈带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思想比爷爷奶奶先进一些,还有工作忙的原因,很多事情不会包办,而这些孩子的能力就会强一些,独立性好一些,穿衣服穿鞋等就会快一些。
第1篇一、引言陈鹤琴(1892-1982),我国著名教育家、幼儿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他一生致力于幼儿教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以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其教育理念和实践,以期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陈鹤琴的教育理念1. 重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他主张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需求,尊重幼儿的个性和差异。
在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强调生活教育陈鹤琴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幼儿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将教育内容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
他主张通过游戏、劳动、观察、探索等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3. 注重幼儿全面发展陈鹤琴强调幼儿教育的全面性,认为幼儿教育不仅要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幼儿的道德、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发展。
他主张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
4. 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尊重幼儿,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
三、陈鹤琴的幼儿教育实践1. 创建“活教育”理念陈鹤琴于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
在该园,他提出了“活教育”理念,即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
2. 编写幼儿教育教材陈鹤琴编写了《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法》等幼儿教育教材,为我国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他还编写了《活教育》系列教材,包括《活教育》课本、《活教育》活动册等,丰富了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
3. 开展幼儿教育研究陈鹤琴在幼儿教育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幼儿心理发展、幼儿教育方法、幼儿教育管理等。
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幼儿教育指3&mdash6岁儿童的教育。
幼儿教育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从广义上讲,所有能够影响儿童身体发育和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和参加社会活动,都可以被视为幼儿教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为了能更好的同时实现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陈鹤琴明确提出:教师首先必须转型教学思想,展开自我改造,后发生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后从本质上展开转型,不再做旧教师,而是必须搞一个人民的教师,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大力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一)20世纪初中国幼稚教育的问题在陈鹤琴的主张里,幼稚阶段是人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幼稚时期也是奠定人生健全发展的时期,小的来说幼稚阶段对儿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的来说,幼稚教育可以直接影响整个教育质量。
但在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教育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陈鹤琴一共总结以下几点:第一:功课太过于简单,在幼儿课堂中教师只会让幼儿折纸、玩积木、看图书等等。
第二:儿童与外界环境接触太少,呆在游戏室时间太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是需要和外界环境接触,与环境接触越多,小孩子的知识也就越丰富,文化知识就更高。
第三: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教师只会采用团体教学法,完全没有针对性教学,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第四: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幼儿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的幼儿教师根本不知道幼儿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应该培养幼儿什么习惯及技能等等。
(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主张为了更好的改善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陈鹤琴又在1927年发表了新的幼儿教育主张,第一主张:幼稚园应该适应国情,如:幼稚园的设施应体现本国文化,教材、教法只要不违背相关国情均可以使用。
第二主张:幼儿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家长共同的责任,家长千万不能存在孩子放在学校就认为是教师的责任心理,只有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相互促进,方可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陈鹤琴,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倡导的“活教育”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儿童奠定了基础。
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有着独特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个体。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通过感官和动作来探索世界。
因此,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然、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他反对过早地对儿童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主张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育目标上,陈鹤琴提出要培养“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一目标体现了他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关注,不仅注重培养儿童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做现代中国人,意味着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陈鹤琴强调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和幼儿园都应当为儿童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在家庭中,父母要给予孩子关爱和引导,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幼儿园,教师要精心布置教室和活动场地,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让儿童能够自由地选择和探索。
他的“五指活动”课程理论也是其幼儿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指活动”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
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同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通过“五指活动”,儿童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培养综合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陈鹤琴主张“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他鼓励儿童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教师则要在儿童的活动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陈鹤琴还非常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基础,幼儿园教育应当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第一篇: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摘要: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
他倡导“活教育”,为改革传统教育提出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活教育”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对后世教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活教育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陶行知先生有一句批判旧教育的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
30年代末,陈鹤琴提出:教师如何“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学生如何“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在总结自己以往的教育实践和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活教育”的主张。
“活教育”的主张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它要求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
将教学这个过程“活”起来。
而不再像旧教育那样“死”教书。
严格地按照教材所写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没有创新。
这些就是旧教育中所谓的“死”教书,是不可能立足于现今社会的。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这也要求了教育也要有发展、有变革。
而对于学生而言,“活”教育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要有创新思维。
在当下这个人才聚集、竞争激烈的市场,博学不再是竞争的筹码,毕竟现在很多人都拥有广博的知识。
关键在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去,如何进行创新。
一个人光有知识而不懂得运用,那么知识学来也是白学。
因此在“活”教育主张中,要求学生将读书这一过程“活”起来,是适应现在这个处处充满着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社会的一种需要。
在“活教育”这一教育主张中,首先提到的是“活教育”的目的论。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点让我印象深刻。
谈论到做人,不论在什么时代,身处怎样的环境,学会做人都是我们的必修课。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是一种群居的生物,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班级:姓名:学号:[摘要]琛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创者和改革者,他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之路,形成了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
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本文着重介绍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产生、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成因。
Mr. Chen Heqin is our country modern preschool education pioneer and innovator, he explores a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eet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oad, forming a unique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and ideological system. In order to inherit,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Chen Heqin's preschool education though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Chen Heqi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and though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causes.[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活教育;教育实验和研究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和“中国的福禄贝尔”。
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教育问题,探索和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思想体系。
第1篇案例:陈鹤琴的“活教育”实践背景:陈鹤琴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
他提倡的“活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
案例描述:在鼓楼幼稚园,陈鹤琴实施了一系列“活教育”的实践:1. 日常生活教育:陈鹤琴认为,日常生活是儿童学习的基础。
他在幼稚园中设置了各种日常生活情境,如厨房、花园、洗衣房等,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游戏教育: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认识世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他在幼稚园中设置了丰富的游戏活动,如角色扮演、积木搭建、绘画等,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3. 自然教育:陈鹤琴强调,儿童应该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他在幼稚园中设置了户外活动区,让儿童观察植物、动物,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
4. 社会实践教育:陈鹤琴认为,儿童应该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他在幼稚园中组织儿童参观博物馆、医院、工厂等,让儿童了解社会各个领域,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
案例效果:通过实施“活教育”理念,鼓楼幼稚园的儿童在各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他们在日常生活、游戏、自然和社会实践中,不仅掌握了各种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
这一理念在鼓楼幼稚园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篇案例:陈鹤琴在幼儿园开展“晨间活动”陈鹤琴在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附属幼稚园时,十分注重幼儿的晨间活动。
他认为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开始,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锻炼身体、增进亲子关系的重要环节。
具体案例如下:1. 活动内容丰富多样:陈鹤琴将晨间活动分为“游戏活动”、“生活自理活动”、“观察活动”和“晨间谈话”四个部分。
游戏活动包括户外游戏、室内游戏和角色扮演等;生活自理活动包括穿衣、整理床铺、洗手等;观察活动包括观察植物、动物、天气等;晨间谈话则由教师带领幼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