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 格式:pdf
- 大小:374.29 KB
- 文档页数:20
《20世纪西方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20世纪西方文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目标20世纪西方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外国文学》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要成就、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提高学生分析鉴赏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方法。
2.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些基本思潮、基本流派、代表作家以及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沟通中西文学的能力,从宏观视野和横向角度来总览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相互影响。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球化的视域、多元化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评价和分析20世纪西方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和作家作品,理清和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以及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20世纪西方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联与相互影响有所认识和了解。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涉及到20世纪许多的哲学思潮,要求学生在学习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资料阅读。
2.讲课的过程中,采用比较文学的方式,深入分析20世纪西方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3.在具体问题的讲述中,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带领学生展开深度探究。
4.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先修课程外国文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创作理论、创作特征的阐释和重点作品的分析解读。
20世纪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20世纪西方文学流派与各种西方哲学思潮的关系。
外国文学史下编论述题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新的特点?答:1、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停留于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的外在方面,而是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2、现实主义虽然仍在塑典型形象,但典型往往不再高尚或卑劣,或歌颂或批判的两极化现象,而是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适应当代的发展与人们欣赏要求,吸收了一些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大了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
2、论萧伯纳剧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1、批判讽刺了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包括中产阶级的文明习俗和伦理道德;2、描写了中产阶级一代人的软弱;3、思考了更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态度与个性问题。
艺术特色:1、以”机智“为中心特色的幽默风格;2、有意识地扩大语言技巧在现代戏剧舞台上的作用,相对压缩或简化动作与情节;3、对固定的喜剧程式进行了谐谑摹仿;4、在写实手法的基础上引入,结合了梦幻、象征、神话等非写实手法。
3、《美国的悲剧》的主要艺术成就是什么?答:1、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2、鲜明强烈的对比描写;3、独特的心理分析。
4、劳伦斯的创作内容与风格。
答:10部长篇小说,40余篇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和4部剧本。
小说从对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提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和冲突,深刻展现了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创作分4个时期:1906年-1908年为早期《白孔雀》《逾矩的罪人》《儿子与情人》第二时期《虹》《恋爱中的女人》《迷失少女》第三时期《亚伦的藜杖》《袋鼠》《羽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5、论《儿子与情人》的母与子的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
答:常被认为是一部描写”恋母情结“的典型小说,主人公保罗与母亲的感情超出了一般母子之情,彰显了世俗母子伦理的冲突和困境。
6、联系小说的主旨,试分析罗曼.罗兰塑造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个艺术形象。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俄罗斯文学在满载着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丰硕成果跨人20世纪之后,经历了100年的风云变幻。
新世纪之初,无产阶级文学兴起,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流派流行一时。
20年代,现代主义销声匿迹,苏联文学迅速崛起。
这股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
与此同时,许多著名作家纷纷离开祖国,侨居西方各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构成境外的俄罗斯文学。
在大半个世纪里,境外文学受到境内文学排斥,不能见容于俄罗斯本土;80年代中期,境外文学“回归”成了热门。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风行。
最后10年,进人了多元并存而重视传统的时代。
一.19世纪末一1920年的俄苏文学概况在 19世纪末到 20世纪的前 20年的俄国,工人阶级迅速成长壮大,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列宁主义形成并日益深人人心,越来越强大的革命力量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了无产阶级政权。
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呈繁荣昌盛景象。
诗坛上的主导倾向是探索和创新,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诗歌成了时尚,它们对刚产生的无产阶级诗歌、新农民诗歌和传统诗歌,还有后来在苏维埃时期出现的诗歌,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这构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仅次于19世纪以普希金为代表的“黄金时代”的“白银时代”的主要特色。
俄国象征主义的产生直接来自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流派以1894年3月勃留索夫等人出版《俄国象征主义者》的第一本为诞生的标志。
世纪初的10年是它的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诗人有巴尔蒙特(1867—1942)、勃留索夫(1873—1924)、吉皮乌斯(1869-1945)、索洛古勃(1863—1927)、安年斯基(1855-1909)、勃洛克(1880一1921)、安德列·别雷(1880-1934)和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1866-1949)等。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
从俄国帝国末期到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流派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代表作品。
前期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受到19世纪末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许多作家继续探索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命运。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母亲》揭示了工人阶级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社会不公的反抗。
符号主义文学20世纪初,符号主义文学在俄罗斯兴起,探索人类灵魂深处的象征和隐喻。
尼古拉·叶赛宁和安德烈·别利亚诺夫是代表性的符号主义作家。
叶赛宁的小说《群魔》讲述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道德和精神困境。
俄国革命文学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作家们以热情和激情的笔触描述了革命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
马克斯·高尔基的小说《革命之路》展示了工人运动的历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党和政府推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家被要求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形象。
马克西姆·高尔基、米哈伊尔·什奈德尔等作家的作品都达到了这一要求。
非官方文学苏联的官方文学政策限制了表达自由和真实性的作品,这导致了非官方文学的兴起。
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大量的地下作家和诗人开始以地下出版的方式发表自己的作品,其中包括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约瑟夫·布罗茨基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
作家们开始运用多种复杂的叙述技巧和文学技巧来探索语言和现实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是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的小说《漂亮的樱桃》。
结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历程丰富多样,从早期现实主义到符号主义、革命文学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每个时期都留下了许多重要作品。
非官方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在压制与个人表达之间探寻出新的道路。
第二章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A、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
B、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A、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
本世纪下半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大千景象B、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
☐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
马雷什金、巴别尔、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倾向最明显。
☐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
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
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
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
☐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尖刻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1)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
☐(2)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精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组成部分。
☐(3)这种理论不提倡统一的风格,相反,要求作家的创作探索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扩大艺术视野。
外国文学史(下)第一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上)第一节概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思想上:第一,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看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之中大多数同情和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人民群众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地种种罪恶;他们正视现实的发展变化,力求真实地反映时代风貌,在描写生活上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广阔性、真实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他们认识和批判现实的基本武器,但不时仍能闪现出新的斗争精神,或多或少地用阶级观点或者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问题,站在崭新的时代高度去描绘现实。
第二,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们或者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社会底层,五光十色,包罗万象。
第三,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增长,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突出现象。
第四,两次世界大战,因其规模的巨大、战争的激烈,残杀和迫害人民或犹太民族的酷烈,政治斗争的复杂等等,都是以往的战争不可同日而语的。
艺术上:第一,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第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
第三,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第二节英国文学和劳伦斯的创作名词解释:费边主义:1894年伦敦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体现了中产阶级倾向社会主义团体,政治纲领的改良主义,主张用渐变的方法进入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
(一)生平与创作、第一时期:(1906——1910)《白孔雀》自然生命与文明的冲突《逾矩的罪人》《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工业文明批判)畸形情感2、第二时期:(1910——1920)《虹》《恋爱中的女人》《迷失的少女》注:《虹》中的人物形象:第一代:汤姆·布兰温;第二代:安娜·布兰温;第三代:厄秀·布兰温。
第二章20世纪苏俄文学概述1.20世纪苏俄文学特征(1)继承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又有新探索,深厚的人道主义是俄罗斯文学的传统,也是苏联文学的特征。
(2)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战斗性,表现出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但个人崇拜和极“左”思潮也导致文学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
(3)不断发展的现实主义文学是问文坛主潮流,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运用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察描写现实,表现新的主题和人物。
但也有过多种文学思潮流派并存、相互影响渗透的局面。
2. “阿克梅派“双壁:阿赫玛托娃,曼德尔什塔姆3.俄罗斯文学分两大板块: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侨民文学4.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苏联文坛,后又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这一概念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
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并又遭到扭曲,对后来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复杂的影响。
5.解冻文学以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
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6.战壕真实派指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在苏俄文坛崭露头角的一批亲历卫国战争的青年作家。
他们的作品多以个人经历或所见所闻为素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再现战场上的实景,写出了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在前沿战壕中的真实感受,从而突破了以往的战争题材作品偏重描写“司令部真实”的旧有模式。
7.回归文学首先是指20世纪初白银时代的作品、三代侨民作家的作品,经过若干年风雨,终于回归俄罗斯读者手中。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下编(第二章20世纪俄苏文学)【考点】一:五个名词解释1.“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
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和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又纷纷登场,出现了如别雷、勃洛克和阿尔志跋绥夫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
2.“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苏联20-30年代初最大的文学团体,其组织曾遍及全国。
它的前身是“十月”文学小组、“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莫普”)等组织。
1925年,成立“全俄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瓦普”),后改名为“拉普”,最后于1930年联合成立了“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联盟”(“伏阿普”)。
“拉普”对促进苏联文学的发展起过一点作用,但是他们拉山头、搞宗派,打击“同路人”,以及提出违反创作规律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等做法,阻碍了苏联文学的健康发展,1932年被解散。
3.俄国形式主义:形成于“白银时代”、活跃于苏联20年代文坛的一个学派。
这一学派在探讨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发展规律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学性”见解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他们对诗歌韵律和节奏、小说结构和句法,以及悲剧理论等方面的探讨也卓有成就。
不过,这一学派中的不少人坚持文学发展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内在过程、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观点,显示了它的局限。
这一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家后移居国外,带动了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在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并对世界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1、不包括苏联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延续了19世纪文学的基本精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续与发展3、受新世纪社会文化影响而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大社会阵营的影响;第三世界崛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影响。
4、早期发展势头强劲:一批跨世纪作家为主力继承了前辈的批判精神,敢于吸取新的艺术养分。
5、四五十年代有所衰退,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度繁荣使一些作家感到迷惘。
6、7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出现复兴迹象,现实主义方法重新获得重视。
7、受到俄苏文学影响,欧美出现了“红色30年代”。
8、各种非理性思潮影响,对于人类存在状况的探索。
9、拉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爆炸”,对于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
主要思想特征:1、许多作家受到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更加广阔深刻地批判社会黑暗与罪恶。
2、借鉴19世纪作家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通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荣枯变迁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
3、越来越多直接描写无产阶级的生活与斗争。
4、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和反法西斯成为重要的文学主题。
5、“长河小说”的频繁出现,通过多卷本小说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6、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创作有明显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手法更加丰富,探索人的潜意识,从其他艺术借鉴各种手法。
7、淡化情节,不太注重塑造典型人物,更加重视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动机欲望和变态心理的描写。
一、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1、作家们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描写的“内倾性”创作方法上的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综述:(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西方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欧美出现的各种文学流派的总称,它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与人的精神迷惘和困惑,在思想内容、审美追求、表现形式上都表现出反传统的倾向,具有标新立异、大胆试验、追求绮丽的特点,所以也被称为先锋主义、现代派和试验派,比较重要的主义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荒唐派戏剧等。
20世纪20~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事业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是经过20世纪俄苏社会的变迁与文学自身运动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文学流派。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反映强烈的时代精神,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的主人公形象;3、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苏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末
文艺思潮极其活跃、文学团体和流派不断涌现。
与俄国历史处于新旧交替时期一样,新旧文学观念的嬗变也十分迅捷,文坛出现了多种文学流派、多种文学形态共存的局面。
这一阶段是苏联文学史上文艺思潮极其活跃的时期,文学团体和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其中,“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派、“锻冶场”派、“拉普”派、“左翼艺术阵线”,主张否定文化遗产,以建设新文化为主要艺术宗旨;而“谢拉皮翁兄弟会”、“山隘”派、“构成”派、“诗歌语言研究会”,在不同程度上崇尚艺术形式,提倡纯艺术。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50年代初
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
这一阶段是苏联历史上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1934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成立苏联作家协会,选举高尔基为作协主席,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原则。
苏联文学出
现了一个被称为“红色的30年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第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2章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A、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
B、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A、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
本世纪下半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大千景象B、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
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
马雷什金、巴别尔、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倾向最明显。
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
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
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
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
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尖刻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1)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
(2)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精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组成部分。
(3)这种理论不提倡统一的风格,相反,要求作家的创作探索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扩大艺术视野。
D、作家的艺术思维发生了重大变化,把对现实的形象描绘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
要求对生活现象进行史诗性、全景性描写,并与哲理思考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现实主义呈现出综合艺术的态势。
历史感与现实感在作品中相互渗透,并由此衍生出多样化的结构方式。
多线索、多层次的复合网络结构小说应运而生。
多时性的叙述笔调广泛被采用,象征、变形、怪诞、拟人、梦幻、神话模拟等假定性手段,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备受青睐白银时代文学从普希金到契诃夫的俄国文学叫黄金时代,契诃夫以后到十月革命的苏联文学之间,存在着一个过去被忽略的时代--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始于1890年,以诗人和哲学家明斯基的《在良心的光照下》为开始,至1917年结束。
由于许多人后来移居国外,现在又称“外侨文学”、“回归文学”。
阿赫玛托娃《安魂曲》(写于1934—1940年,发表于1987年)。
后期主要作品有:诗集《时代在飞奔》和《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1962)等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列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3、保尔是一个于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
他总是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
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且就是在他与病魔抗争的英雄主义激情中,他包含有“左派”幼稚病的危险。
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
因此,保尔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炼成熟起来的钢铁战士,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保尔性格:顽强、执着、刻苦、奋进、勇敢、奉献、宽容、诚实、坚强、不为命运所屈服。
保尔精神:自我牺牲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热爱读书的精神。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葛利高里形象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作为哥萨克的名誉。
而在这两个方面,葛利高里的结局都是悲惨的。
在个人生活中,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在哥萨克视为天职的战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于白军与红军之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加入白军,最后成了身处绝境的散兵游勇,穷途末路之际,他把武器丢进顿河的冰水之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此时,他与巨大的、冰冷的世界的唯一联系只是他幸存的儿子了。
葛利高里悲剧的原因:A、哥萨克身份。
葛利高里就是在矛盾的哥萨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青年哥萨克的代表,他有责任感、有良心,有哥萨克特有的群体归属意识,也有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
哥萨克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葛利高里的迷惘: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因为他们许诺给受压迫者以自由;还是选择哥萨克,因为自己世世代代身为哥萨克。
就这样,葛利高里是千百万在红军和白军犹豫不决的哥萨克的缩影。
B、一个善良的、有良知的人。
与他那些甘心被白军挟裹的亲戚朋友不同,葛利高里除了哥萨克效忠沙皇的原则之外,还有自己的原则--良心,还有自己的独立意志--珍惜人类生命。
虽然为了生存,自己也要不断地杀人,并且获得过白军颁发的四个乔治勋章和四个奖章,升为白军师长,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他一直痛恨杀人、特别是无缘无故地滥杀俘虏--无论是对红军还是对白军。
葛利高里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叙事特征:史诗性与独特个人视角相结合《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性小说。
这部作品所涵盖的时间从1912年延续到1922年,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所触及的空间从平静的顿河的农庄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从混乱的白军司令部到小村子里的革命委员会,从列强伺机侵入的边疆到中心地带的城市。
肖洛霍夫本人隐退在叙事之后,隐退在主人公之中,这样一来,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就象实际生活中一样,每个人都置身历史之中,而又未必理解历史的走向、原因与意义。
作者的视角与主人公的视角一致,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视角,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视角。
因为从真实的角度来衡量,人活在历史之中,但历史事件只有与个人命运相交织,方才显现出历史对于个人的真实面貌。
简而言之,《静静的顿河》之所以是现实主义杰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史诗性与独特个人视角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静静的顿河》的三重话语(1)、关于主流真理的话语。
从主观上说,肖洛霍夫创作《静静的顿河》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展现顿河哥萨克在革命中的命运,他们在战争,流血和痛苦中走向社会主义的艰难历程。
(2)、关于人性的话语。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哥萨克的日常生活,他们作为个体在战争中的命运,他们的生活追求,他们的肉欲与爱情。
小说中所展示的“人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人对生活的执着,人的生活激情,乃至人的野性、原始生命力。
(3)、关于乡土话语。
肖洛霍夫作为一个自小生活在顿河流域,与顿河有着血肉联系的作家,他对哥萨克那粗野而不乏纯朴、蛮悍而不乏真情的生活,对顿河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着一种本能的亲切感。
解冻文学1950年代初期至1980年代,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第三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定义: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在欧美出现的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大胆探索,锐意求新,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1)、创作主题上,“异化主题”。
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现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A、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B、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表现了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
C、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D、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
(2)、在表现手法上,以“表现法”代替“再现法”,强调艺术表现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的自我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善于采用怪诞、荒唐、反理性逻辑的描写方法。
3、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1、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
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
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
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2、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
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
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
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
代表人物有布勒东(1869-196 6)、阿拉贡(1897-1983)、艾吕雅(1895-1952)等。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
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
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主观感受,追求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
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
4、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要求突破事物表相,;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等。
5、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
在作品中,情节淡化,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
代表作品有爱尔兰的乔依斯(1882-1941)的《尤里西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