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 格式:pdf
- 大小:244.38 KB
- 文档页数:35
《20世纪西方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20世纪西方文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目标20世纪西方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外国文学》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要成就、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提高学生分析鉴赏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方法。
2.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些基本思潮、基本流派、代表作家以及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沟通中西文学的能力,从宏观视野和横向角度来总览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相互影响。
二、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球化的视域、多元化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评价和分析20世纪西方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和作家作品,理清和把握20世纪西方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以及与后现代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20世纪西方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联与相互影响有所认识和了解。
执行本大纲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涉及到20世纪许多的哲学思潮,要求学生在学习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资料阅读。
2.讲课的过程中,采用比较文学的方式,深入分析20世纪西方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3.在具体问题的讲述中,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带领学生展开深度探究。
4.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先修课程外国文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创作理论、创作特征的阐释和重点作品的分析解读。
20世纪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20世纪西方文学流派与各种西方哲学思潮的关系。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俄罗斯文学在满载着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丰硕成果跨人20世纪之后,经历了100年的风云变幻。
新世纪之初,无产阶级文学兴起,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流派流行一时。
20年代,现代主义销声匿迹,苏联文学迅速崛起。
这股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过程。
与此同时,许多著名作家纷纷离开祖国,侨居西方各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构成境外的俄罗斯文学。
在大半个世纪里,境外文学受到境内文学排斥,不能见容于俄罗斯本土;80年代中期,境外文学“回归”成了热门。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风行。
最后10年,进人了多元并存而重视传统的时代。
一.19世纪末一1920年的俄苏文学概况在 19世纪末到 20世纪的前 20年的俄国,工人阶级迅速成长壮大,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列宁主义形成并日益深人人心,越来越强大的革命力量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了无产阶级政权。
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呈繁荣昌盛景象。
诗坛上的主导倾向是探索和创新,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诗歌成了时尚,它们对刚产生的无产阶级诗歌、新农民诗歌和传统诗歌,还有后来在苏维埃时期出现的诗歌,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这构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仅次于19世纪以普希金为代表的“黄金时代”的“白银时代”的主要特色。
俄国象征主义的产生直接来自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流派以1894年3月勃留索夫等人出版《俄国象征主义者》的第一本为诞生的标志。
世纪初的10年是它的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诗人有巴尔蒙特(1867—1942)、勃留索夫(1873—1924)、吉皮乌斯(1869-1945)、索洛古勃(1863—1927)、安年斯基(1855-1909)、勃洛克(1880一1921)、安德列·别雷(1880-1934)和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1866-1949)等。
第二章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A、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首要特征。
B、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20世纪俄苏文学的基本特征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A、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诗歌、先锋派作品荟萃文坛,各种流派都以其艺术独创性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
本世纪下半叶,苏联作家艺术创新的热情更是高涨,文坛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大千景象B、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
☐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
马雷什金、巴别尔、绥拉菲莫维奇、阿·托尔斯泰、西蒙诺夫等人的创作,这种倾向最明显。
☐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
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
法捷耶夫、列昂诺夫、费定、肖洛霍夫、拉斯普京、邦达列夫等人的创作为突出代表。
他们的作品重在分析人物性格的历史,以研究人的心灵世界为己任。
☐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布尔加科夫、普拉托诺夫、左琴科、伊里夫和彼得罗夫的创作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尖刻辛辣地揭露了社会弊端,并以夸张、怪诞、象征性手段来折射现实。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1)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
☐(2)这种理论不排斥浪漫主义,反而要求洋溢理想的激情;也不拒绝揭露生活中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认为这种批判精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组成部分。
☐(3)这种理论不提倡统一的风格,相反,要求作家的创作探索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扩大艺术视野。
外国文学史(下)第一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上)第一节概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思想上:第一,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看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之中大多数同情和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人民群众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地种种罪恶;他们正视现实的发展变化,力求真实地反映时代风貌,在描写生活上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广阔性、真实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他们认识和批判现实的基本武器,但不时仍能闪现出新的斗争精神,或多或少地用阶级观点或者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问题,站在崭新的时代高度去描绘现实。
第二,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们或者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社会底层,五光十色,包罗万象。
第三,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增长,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突出现象。
第四,两次世界大战,因其规模的巨大、战争的激烈,残杀和迫害人民或犹太民族的酷烈,政治斗争的复杂等等,都是以往的战争不可同日而语的。
艺术上:第一,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第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
第三,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第二节英国文学和劳伦斯的创作名词解释:费边主义:1894年伦敦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体现了中产阶级倾向社会主义团体,政治纲领的改良主义,主张用渐变的方法进入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
(一)生平与创作、第一时期:(1906——1910)《白孔雀》自然生命与文明的冲突《逾矩的罪人》《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工业文明批判)畸形情感2、第二时期:(1910——1920)《虹》《恋爱中的女人》《迷失的少女》注:《虹》中的人物形象:第一代:汤姆·布兰温;第二代:安娜·布兰温;第三代:厄秀·布兰温。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一俄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1拉普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3.萨姆金精神4.解冻文学5.阿克梅派6.白银时代7.俄国形式主义1拉普是〃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成立于1923年,领导人物是阿维尔巴赫、法捷耶夫等人。
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多建树,对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起到过促进作用,但是后来推行〃左〃的宗派主义文艺路线才非斥非党派作家,严重阻碍了苏联文学的健康发展。
1932年,苏共中央解散了它,成立了代替性的苏联作家协会。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主要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将其与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1989年,苏联作家协会在新《章程》中删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法,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一创作和批评方法也随之消失。
高尔基的《母亲》是这一创作类型的早期范本。
3.萨姆金精神萨姆金是高尔基史诗性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中的主人公。
他自私自利、自命不凡,灵魂空虚,卑鄙虚伪,海派和仇视革命,是个极端主义者的典型。
〃萨姆金精神〃即市份习气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代名词。
4.解冻文学这一概念来源于爱伦堡发表于1954年的小说《解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文学出现了一股不同于左倾思潮的文学倾向,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迎来了文学的活跃时期,这十年来的文学被称为〃解冻文学〃。
它不同于斯大林时代文坛上的歌颂文学,注意发扬民主精神,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尊重文艺创作的自由,反对文艺追随政治,反对个人崇拜,表达了〃关心人〃、〃爱护人〃的文学主题。
〃解冻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和阿克肖诺夫的《带星星的火车票》。
5小可克梅派是具有代表性的俄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之一,起源于20世纪初,它是从象征派内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以《阿波罗》杂志为理论阵地。
第2章20世纪俄苏文学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得失。
答: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将其与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人民结合起来。
它对苏联文学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并又遭到扭曲,对后来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复杂的影响。
1989年,苏联作家协会在新《章程》中删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法,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这一创作和批评方法也随之消失。
2.如何评价白银时代?答:俄国文学从19世纪末到1917年十月革命这一段时间被称为俄国文学的“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的一批文学巨匠,在对前人的文化遗产加以继承的同时,做出了创造性的发挥,他们所涉及到的许多思想命题,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在都愈来愈多地引起了各国知识分子的关注。
因此,就整体的影响而言,“白银时代”的文化成果似乎还超过了“黄金时代”。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发展年老的现实主义作家仍然活跃于文坛,例如托尔斯泰、契诃夫都在创作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而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新一代现实主义作家也登上了文坛,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现代主义文学派别纷纷涌现,象征主义、阿克梅派和未来派成绩显著象征主义是俄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主要作家和诗人有梅列日科夫斯基、索洛古勃、吉皮乌斯和勃留索夫等。
阿克梅派是从象征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小派别,志在追求至高无上的艺术,主要作家和诗人有古米廖夫、阿赫马托娃和曼德尔施塔姆。
未来派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与革命性,带着否定传统的激进姿态开始创作,追求诗歌语言和形式的革新,主要诗人有谢维里亚宁、马雅可夫斯基和赫列勃尼科夫。
总之,俄国“白银时代”的知识分子所留下的宏篇巨著,所走过的思想历程,所拥有过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代世界文化界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深刻的启迪意义。
20世纪20~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事业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是经过20世纪俄苏社会的变迁与文学自身运动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文学流派。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反映强烈的时代精神,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的主人公形象;3、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苏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末
文艺思潮极其活跃、文学团体和流派不断涌现。
与俄国历史处于新旧交替时期一样,新旧文学观念的嬗变也十分迅捷,文坛出现了多种文学流派、多种文学形态共存的局面。
这一阶段是苏联文学史上文艺思潮极其活跃的时期,文学团体和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其中,“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派、“锻冶场”派、“拉普”派、“左翼艺术阵线”,主张否定文化遗产,以建设新文化为主要艺术宗旨;而“谢拉皮翁兄弟会”、“山隘”派、“构成”派、“诗歌语言研究会”,在不同程度上崇尚艺术形式,提倡纯艺术。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50年代初
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
这一阶段是苏联历史上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1934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成立苏联作家协会,选举高尔基为作协主席,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原则。
苏联文学出
现了一个被称为“红色的30年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1、不包括苏联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延续了19世纪文学的基本精神,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续与发展3、受新世纪社会文化影响而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大社会阵营的影响;第三世界崛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影响。
4、早期发展势头强劲:一批跨世纪作家为主力继承了前辈的批判精神,敢于吸取新的艺术养分。
5、四五十年代有所衰退,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度繁荣使一些作家感到迷惘。
6、7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出现复兴迹象,现实主义方法重新获得重视。
7、受到俄苏文学影响,欧美出现了“红色30年代”。
8、各种非理性思潮影响,对于人类存在状况的探索。
9、拉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爆炸”,对于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
主要思想特征:1、许多作家受到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更加广阔深刻地批判社会黑暗与罪恶。
2、借鉴19世纪作家文学经验,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通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荣枯变迁来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
3、越来越多直接描写无产阶级的生活与斗争。
4、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和反法西斯成为重要的文学主题。
5、“长河小说”的频繁出现,通过多卷本小说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6、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创作有明显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手法更加丰富,探索人的潜意识,从其他艺术借鉴各种手法。
7、淡化情节,不太注重塑造典型人物,更加重视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动机欲望和变态心理的描写。
一、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1、作家们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描写的“内倾性”创作方法上的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综述:(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西方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欧美出现的各种文学流派的总称,它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与人的精神迷惘和困惑,在思想内容、审美追求、表现形式上都表现出反传统的倾向,具有标新立异、大胆试验、追求绮丽的特点,所以也被称为先锋主义、现代派和试验派,比较重要的主义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荒唐派戏剧等。
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
从俄国帝国末期到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流派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代表作品。
前期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受到19世纪末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许多作家继续探索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命运。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母亲》揭示了工人阶级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社会不公的反抗。
符号主义文学20世纪初,符号主义文学在俄罗斯兴起,探索人类灵魂深处的象征和隐喻。
尼古拉·叶赛宁和安德烈·别利亚诺夫是代表性的符号主义作家。
叶赛宁的小说《群魔》讲述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道德和精神困境。
俄国革命文学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作家们以热情和激情的笔触描述了革命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
马克斯·高尔基的小说《革命之路》展示了工人运动的历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党和政府推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家被要求描绘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形象。
马克西姆·高尔基、米哈伊尔·什奈德尔等作家的作品都达到了这一要求。
非官方文学苏联的官方文学政策限制了表达自由和真实性的作品,这导致了非官方文学的兴起。
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大量的地下作家和诗人开始以地下出版的方式发表自己的作品,其中包括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约瑟夫·布罗茨基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
作家们开始运用多种复杂的叙述技巧和文学技巧来探索语言和现实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是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的小说《漂亮的樱桃》。
结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历程丰富多样,从早期现实主义到符号主义、革命文学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每个时期都留下了许多重要作品。
非官方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在压制与个人表达之间探寻出新的道路。
第六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 概述一、19世纪末至1917年的文学1.文学特征:a.流派纷呈、彼此渗透,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多维互动、互相影响、并存发展的新局面b.文学最大限度地跨越自身的界限,与其他人文学科互相叠合交融c.名家辈出、名作繁多d.对社会现实的加倍关注2.小说:现实主义a.库普林(1870—1938) :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和浓墨重彩的渲染,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摩洛赫》《决斗》《火坑》b.布宁(1870—1953):诗人、小说家 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获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乡村》《苏霍多尔》《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c.安德列耶夫(1871—1919):以其哲理意蕴、象征形象、怪诞手法和气氛渲染而更接近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神秘幽深,自成一家”《大满贯》 《红笑》3.诗歌:现代主义a.俄国象征主义:受西欧特别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1893年梅列日科夫斯基发表《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文学宣言。
勃留索夫1894年起至1895年《俄国象征主义者》--独立诗派的标志。
“年长的一代”:梅列日科夫斯基、吉比乌斯、索洛古勃、勃留索夫、巴尔蒙特等;“年轻的一代”:勃洛克、别雷、维·伊万诺夫等。
强调艺术的宗教底蕴,倾向于对生活作神秘主义的领会和理解,以创造独特而非实指意义的形象。
1910年前后,开始衰落,十月革命以后,彻底瓦解。
b.阿克梅派:1912--1913年兴起。
从象征派内部分离出来的纯诗歌流派,以《阿波罗》杂志为理论阵地。
一方面称象征主义为“当之无愧的父亲”,继承它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后期象征主义的神学、玄学倾向,主张文学返回“尘世”,返回有声、有色、有形、有时间、有重量的“此岸”世界和“物质世界”,描述人的内心世界、肉体感受、对生与死的认识,并且赋予其具体可感、精致准确的形式。
即所谓用明确的、“压实的”语言追求诗歌的男性力度和强烈的画感。
1921年消失。
阿克梅派“六杰” ――尼古拉·古米廖夫、戈罗杰茨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纳尔布特、津凯维奇。
c.未来主义:产生于象征主义的“危机时期”。
没有统一的组织和宣言,只有若干互相斗争的派别。
立体未来主义--人数最多、影响最大主要代表:马雅可夫斯基、布尔柳克兄弟、赫列勃尼科夫、卡缅斯基等文学宣言:《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政治主张不一,但思想观念相同:1)欢迎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反对现存的资产阶级文明和传统道德观念,甚至否定一切文化传统。
2)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语言方面,格外重视创造新词新意。
20年代后期该流派逐渐消亡。
d.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 : 20世纪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
描写农村生活,表现农民内心世界,充满质朴、单纯、宁静的美,又略带忧伤的韵味,给诗坛吹入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天蓝色》、《变容节》、《农村日课经》,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开创一代诗风,诗化祖国,诗化大自然,诗化人的感情生活。
创立了苏联文学中跟马雅可夫斯基传统相互补充的叶赛宁传统。
e.“白银时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以19世纪初的“黄金时代”为参照,用来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俄罗斯文学,表示它是仅次于普希金所代表的“黄金时代”的又一个文学创作丰硕期。
二、1917年至20年代末的文学1.活跃于“白银时代”的作家队伍发生严重分化。
2.宗派林立,形形色色的文学团体大量出现。
a.“西徐亚人”(1917—1918)b.“意象派”(1919—1927)c. “谢拉皮翁兄弟” (1921—1926):无领导人、无宣言的松散型文学团体,主要成员隆茨、吉洪诺夫、费定、左琴科,反对政治对艺术的干预,强调形式与技巧。
d.列夫(1922--1929):左翼艺术战线简称e.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无产阶级文化派)(1917—1920):最广泛的无产阶级群众文艺团体f. “山隘派”(全苏工农作家联合会,1924--1932) 《红色处女地》、组织者批评家沃隆斯基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强调文学遗产的作用,提出“真诚”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原则,对“同路人”采取团结的态度。
g. “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1923-1932) :领导人物为阿维尔巴赫、法捷耶夫等人。
文学阵地主要在刊物《在岗位上》和后期的《在文学岗位上》又被称为“岗位派”。
由于“拉普”在其活动期间大搞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在创作上将文学与政治混为一谈,在理论上提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庸俗社会学倾向,1932年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动用组织手段终止“拉普”的活动。
3.无产阶级文学长足发展和作家队伍的快速壮大。
诗坛:“革命文学是从诗歌开始的”杰米扬·别德内依(1883—1945) :《大街》(1922) 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俄罗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第一时期(1912--1917年) 未来主义诗歌创作阶段 《穿裤子的云》(1914--1915)第二时期(1917--1924年) 探索苏维埃诗歌创作。
《我们的进行曲》(1917)、《革命颂》(1918)、《向左进行曲》(1918)、《开会迷》(1922)第三时期(1924—1930)创作高峰期《列宁》(1924)、《好!》(1927)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1923)法捷耶夫:《毁灭》(1927)绥拉菲莫维奇:《铁流》(1924)a.作者都是来自革命斗争的前线。
b.以亲历事实为素材,带有纪实性的特点。
c.创作方法则是把浪漫主义的激情同对人物性格、生活环境所做的现实主义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d.着力塑造共产党员形象,预示出主流文学发展的基本倾向。
马克西姆·高尔基(Maksim Gorky,1868--1936):苏 联文学的奠基人第一时期--19世纪90年代。
探索时期a.浪漫主义作品--《马卡尔·楚德拉》(1892)、《少女和死神》(1892)、《伊则吉尔老婆婆》(1895)、《鹰之歌》(1898)等: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有密切的思想联系, 强调对所描写事件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态度。
b.现实主义作品--《叶美良·皮里亚伊》(1893)、《切尔卡什》(1895)、《柯诺瓦洛夫》(1897)、《二十六个和一个》(1898)等为俄罗斯文学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流浪汉艺术风貌--现实主义基础上强烈的浪漫主义和象征 主义倾向第二时期--20世纪前20年,奠基期《海燕之歌》(1901)、《母亲》(1906)、《俄罗斯童话》(1912--1917)、《俄罗斯游记》(1912--1917)、自传体三部曲-《童年》(1913)、《在人间》(1913)、《我的大学》(1922)第三时期—十月革命以后,创建期《列宁》(1924)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三大力作之一《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母亲》--俄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
人物:尼洛夫娜和巴威尔a.一部新型的社会小说。
内容新颖,描写俄国生活的手法与众不同,通篇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激情b.创作方法遵循新的思想艺术原则,其突出的特征是表现人的新概念c.对“三种现实”,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视人的社会本质d.坚持了列宁所指出的文学的党性原则主流之外的文学:叶赛宁--“最后一个乡村诗人”勃洛克--象征主义长诗《十二个》(1918)皮里尼亚克(1894--1937)--《裸年》(1921)费定(1892--1977)--《城与年》(1924)阿·托尔斯泰(1883—1945)--《苦难的历程》(《两姐妹》1919--1920、《1918》1927-1928、《阴暗的早晨》1941)左琴科(1895—1958)--中短篇幽默讽刺小说巴别尔(1894--1941)--《骑兵军》(1924)扎米亚京(1884—1937)--《我们》(1921)布尔加科夫(1891--1940)--《白卫军》(1923) 《不祥的蛋》(1925)、《狗心》(1926)《大师与玛格丽特》(1940):多种主题互相交织,充满时空的切换变幻,融历史传统、宗教故事、神秘幻想、现实世界于一体《圣经》故事-耶舒阿与彼拉多--神 魔鬼传说--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鬼 现实生活--大师和玛格丽特--人普拉东诺夫(1899---1951)--继承俄罗斯古典文学中描写真理探索者的传统,喜剧和悲剧因素结合,怪诞与写实、讽刺与幽默、抒情与调侃、严肃与滑稽相交融的艺术风格。
反官僚主义三部曲--《切文古尔》(1929)、《地槽》(1930)和《初生海》(1934)三、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文学1.1934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建立苏联作家协会,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的基本方法2.30年代文学特征:a.反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主流文学作品应时而起:革拉特科夫《水泥》(1925),列昂诺夫《索契》(1930),莎吉娘《中央水电站》(1931),卡达耶夫《时间呀,前进!》(1932),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32),爱伦堡《一鼓作气》(1935),潘菲洛夫《磨刀石山庄》(1937),马雷什金《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1938)。
b.表现苏维埃时代新人新思想新风尚的形成马卡连柯(1888--1939)--《教育诗》(1935)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保尔·柯察金:英雄主义和道德纯洁的象征c.诗坛--伊萨科夫斯基和特瓦尔多夫斯基d.出现一批史诗性的作品--《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苦难的历程》《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1905—1984): “顿河史诗作家”早期--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善于安排戏剧性的情节,抓住典型特征刻画鲜明的性格,语言生动并富有感情色彩,对大自然做细腻而动人的描绘中期--长篇史诗《静静的顿河》(八卷四部,于1928、1929、1933、1940年陆续出版)成就:a.苏联文学史上第一部广泛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导致哥萨克乃至整个俄国命运大变化的杰作 b.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阿克西妮亚、娜塔利亚葛利高里·麦列霍夫- “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 “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c.宏大的结构和严整的布局-悲剧史诗艺术表现:高度自觉地运用传统现实主义方法“严峻的现实主义” -“直书全部的真实 ”晚期--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描写普通平凡的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揭示人们对战争、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表达深刻的人道主义主题,为苏联军事战争题材的作品指出了“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