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流感病毒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 格式:pdf
- 大小:71.61 KB
- 文档页数:3
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合理设计与筛选摘要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每年影响数百万人的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对流感病毒一直缺乏安全有效的控制手段,这使得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成为当前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随着病毒学研究的进展,对流感病毒复制和感染过程的机理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作为抗流感药物研究的靶标,比如: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质蛋白MZ以及核酸内切酶等。
本文以其中的一种靶标化合物即神经氨酸酶为研究对象,对其抑制剂做出合理的设计及筛选,为研究与合衬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方向。
关键词:流感;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定量构效关系1、立项依据1.1、流感的危害以及防治现状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在儿童、老人及高危人群中的死亡率很高。
流感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并能导致死亡。
流感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有数据表明,每次流感爆发期会使全球人口的近10%感染致病。
仅在20世纪,流感的大流行就有三次,每次均使25%~35%的人感染致病,死亡率超过2%。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生过五次流感的大流行和若干次小流行,造成数十亿人发病,数千万人死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预防和治疗流感给人们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导致劳动力的下降和人力资源的紧张。
然而面对己对人类健康、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流行性感冒,人类却一直缺乏有效的手段。
1.2、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预防与治疗流感的现状NA抑制剂是目前探索抗流感化学治疗药物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它可以有效地阻断流感病毒的复制过程。
与其它类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相比,NA抑制剂具有更高的疗效及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对所有的流感病毒亚型均有效,也很少出现病毒的抗药性。
流感治疗中奥司他韦的最新临床研究流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流感病毒引起。
每年流感都会导致大量人群感染,给社会带来重大负担。
在对抗流感病毒的治疗中,药物奥司他韦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首先,奥司他韦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在阻断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最新的临床研究表明,奥司他韦可有效抑制多种流感病毒株的生长,包括目前广泛传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
这一发现为奥司他韦在流感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奥司他韦对于高危人群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高龄人群、免疫系统受损者和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往往更容易受到流感的侵袭,症状也更加严重。
然而,通过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显示,奥司他韦对于这些高危人群的治疗效果不亚于其他治疗方式,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更为显著。
这意味着奥司他韦有可能成为治疗高危人群流感的首选药物。
另外,奥司他韦具有出色的抗病毒作用和较低的耐药性。
研究人员发现,在奥司他韦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流感病毒的复制速度明显减慢,病毒株的数量也大幅减少。
而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相比,奥司他韦抗病毒效果的持久性更佳,病毒对其的耐药性较低。
这一特点使得奥司他韦成为流感治疗中的热门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奥司他韦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奥司他韦在正常剂量下的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
然而,对于儿童、孕妇和一些存在特殊情况的患者,如肝肾功能损害者等,还需要更加严格的监测和使用指导。
总体而言,奥司他韦在流感治疗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在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减轻临床症状以及缩短疾病持续时间方面,奥司他韦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奥司他韦在流感治疗中的疗效,同时深入研究其对不同人群的作用机理和安全性。
相信未来,奥司他韦会在流感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降低流感给社会和个体带来的负担,并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抗流感病毒药物简介背景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致病病原体是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
抗病毒药物是减少流感相关发病和*的重要预防和治疗措施,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
抗病毒药物主要可分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病毒RNA聚合酶抑制剂、血细胞凝聚素(HA)抑制剂、M2离子通道阻滞剂等。
一、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目前国内已上市的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对甲型H1N1、甲型H3N2 和乙型流感有较高的敏感度,对H5N1 和H7N9 禽流感有抑制作用。
1.奥司他韦:奥司他韦适用于成人及年龄≥1 岁的儿童,肾功能正常的成人给药方式为口服75 mg /次,2 次/ d,疗程为5 d,重症患者治疗剂量和疗程需加倍。
老年人、轻度或中度肝损伤以及妊娠女性无需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相应调整剂量。
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头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障碍并发症。
2.扎那米韦:扎那米韦一般吸入给药,适用于7 岁以上人群。
用药剂量为10 mg/次,每日2 次,疗程为5 d,重症患者疗程可延长至10 d以上。
WHO指南推荐,在没有奥司他韦或不能使用奥司他韦时,重症或疾病进展患者给予扎那米韦吸入治疗。
对于原有并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不建议使用。
3.帕拉米韦:我国已经批准帕拉米韦用于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
适用于重症、无法接受吸入或口服NAI和对其他NAI疗效不佳或产生耐药的患者。
用药剂量为300~600 mg,静脉滴注,1次/d,疗程5 d以上。
当肌酐清除率为10~30 mL/min时需相应调整剂量。
二、病毒RNA聚合酶抑制剂目前国内已上市的病毒RNA聚合酶抑制剂有玛巴洛沙韦和法维拉韦。
1.玛巴洛沙韦:适用于成人及年龄≥12 岁青少年普通型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给药方式为单剂次口服,体质量为40~80 kg 的患者使用剂量为40 mg,体质量≥80 kg 的患者使用剂量为80 mg。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作用与功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乙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作用机制、药理学性质、药效学参数以及其在多种病毒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同时,还将探讨其副作用和注意事项,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一、作用机制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主要成分是奥司他韦(Oseltamivir),这是一种口服抗流感病毒药物,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与乙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部位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病毒繁殖与扩散,达到治疗的目的。
具体而言,奥司他韦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以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群特有的神经氨酸酶(NA)金属活性部位结合,从而抑制NA酶的活性,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繁殖与扩散。
与此同时,奥司他韦还能够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的毒性,增强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并抑制肝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肝细胞的损伤和病程。
对于C型肝炎病毒,奥司他韦主要通过抑制该病毒的RNA合成和病毒衣壳蛋白的合成,从而干扰病毒的繁殖与扩散。
此外,奥司他韦还能够促进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减轻肝细胞的病变和病程。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奥司他韦通过抑制病毒的繁殖、扩散以及对宿主细胞的损伤,减轻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并促进机体对病毒的清除,加速康复。
二、药理学性质1. 吸收: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主要通过口服途径给药,口服后迅速吸收。
在胃肠道中,奥司他韦会被脂酶酯酶酯化成为活性代谢产物奥司他韦磷酸酯(Oseltamivir phosphate),即最终有效成分。
奥司他韦磷酸酯的生物利用度约为重复给药时的80%。
2. 分布:奥司他韦在体内主要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中,包括肝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肺脏等器官。
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约为42%。
3. 代谢与消除:奥司他韦主要经代谢酶肝磷酸酯酶(Hepatic esterase)的催化下进行水解代谢,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奥司他韦羟哌冬酯酸(Oseltamivir carboxylate),后者是奥司他韦的主要代谢产物。
抗流感药的研发进展及市场情况流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可以导致高热、头痛、咳嗽、喉咙痛、鼻塞、乏力、肌肉疼痛等症状。
随着全球化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增加,流感的传播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因此,抗流感药的研发和市场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发进展目前,世界上已经上市或正在研发的抗流感药主要有四类,分别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未分类别的抗病毒药物、神经氨酸复合物受体拮抗剂和RNA内切酶抑制剂。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主要有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
这两种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但是,它们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需要在感染后48小时内开始治疗才能有效。
未分类别的抗病毒药物如瑞德西韦和索烷司帕等,能够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
目前,瑞德西韦已经被批准用于COVID-19的治疗,但对流感的疗效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神经氨酸复合物受体拮抗剂如巴拉那韦和拉米夫定等,能够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这类药物的疗效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RNA内切酶抑制剂如貝南韦、貝诺夫韦、藥威亨等,能够抑制病毒复制的关键酶,从而控制病毒的复制。
这类药物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中已经获得了不少成功,但在流感病毒的治疗中仍需进一步研究。
市场情况随着流感疫情的不断加重,人们对于抗流感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全球抗流感药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
据预测,2025年全球抗流感药市场规模将达到8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2%。
当前,欧洲是全球最大的抗流感药市场,占据市场份额的42.8%。
其次是北美市场,占据市场份额的30.3%。
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增加,预计未来几年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在抗流感药的研发上,全球的大型制药公司纷纷加大投入力度,争相开发新的抗流感药物。
目前,罗氏是全球最大的抗流感药品生产商,其主要产品包括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
此外,阿斯利康、拜耳、默克等国际知名制药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抗流感药的研发和生产。
总的来说,抗流感药的研发和市场需求将会继续增长,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型药物面世。
抗流感病毒的主要药物有哪些?其作用机制是什么?
使用的原则是什么?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是阻止病毒由被感染细胞释放和入侵邻近细胞,减少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对甲、乙型流感均具活性。
在中国上市的有两个品种,即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
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能有效缓解流感患者的症状,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节省医疗费用,并有可能降低某些人群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48小时内早期使用效果尤其明显。
(2)M2离子通道阻滞剂。
作用机制是阻断流感病毒M2蛋白的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病毒复制,但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两个品种。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神经质、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轻度头痛等,多见于金刚烷胺;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大多比较轻微,停药后可迅速消失。
此两种药物易发生耐药。
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使用原则是:坚持预防隔离与药物治疗并重、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并重。
应在发病36小时或48小时内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虽然有资料表明发病48小时后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亦有效,但是大多数研究对早期治疗疗效更为肯定。
抗流感病毒药物、特殊人群甲流抗流感病毒药选择及肝肾功能不全用药注意事项老人、儿童、产孕妇等特殊人群是甲型流感高发期高危人群,发生重症流感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病情严重者危及生命。
抗流感病毒药物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在发病48h内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早期治疗可获得更好临床效果,出现流感样症状48h后治疗有一定临床获益。
抗流感病毒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M2离子通道阻滞剂、血凝素抑制剂及 RNA 聚合酶抑制剂。
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群免疫功能降低、大多患有慢性疾病,更易患流感且易引发严重并发症,80%-95%流感死亡发生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
奥司他韦在用于治疗或预防爆发流感的老年疗养院住院人群是安全有效的。
玛巴洛沙韦在用于治疗年龄≥65岁老年人时可显著改善流感症状并缩短其持续时间。
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孕产妇是罹患流感重症感染高危人群。
妊娠或产后4周女性,在感染流感病毒后容易发展为重症,出现肺内肺外严重并发症;在合并其他疾病时发生重症流感风险更高,准备妊娠和妊娠阶段女性都属于接种流感灭火疫苗优先对象。
孕产妇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原则:1、与疑似或确诊甲型流感感染者密切接触后预防性应用抗病毒药物。
2、流感季节,孕产妇考虑流感病毒感染时尽早抗流感病毒治疗。
3、抗流感病毒药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在发病48h内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流感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h重症患者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肝肾功能不全用药1、肾功能不全用药。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磷酸奥司他韦和帕拉米韦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扎那米韦无需调整剂量。
2、肝功能不全用药。
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无需调整剂量。
黄酮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梁宇楠;王德传;王悦旸;张慧鑫;张黎明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16(43)9
【摘要】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是抗流感病毒药物的重要靶点.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系列黄酮类化合物对流感病毒NA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结构与传统NA抑制剂差异较大.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报道的黄酮类NA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为抗流感病毒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页数】3页(P120-122)
【作者】梁宇楠;王德传;王悦旸;张慧鑫;张黎明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
【相关文献】
1.黄酮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QSAR研究 [J], 孙家英;赵冰;薛超;梅虎
2.启发式方法研究黄酮类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定量构效关系 [J], 刘坤平;李惠茗;赵琦;颜军;郭晓强;甘亚;张晓昀;苟小军;
3.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J], 张黎明;王德传
4.抗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种类及活性的研究进展 [J], 孙家英
5.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J], 木巴拉克·热合买提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及使用说明随着病毒性疾病的增多,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使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病毒药物可以帮助人们抵抗病毒感染,缓解症状,甚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及其使用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病毒性疾病。
一、抗流感药物抗流感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流感病毒感染,包括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
常见的抗流感药物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阿那米韦等。
奥司他韦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减轻症状。
它适用于治疗12个月及以上的患者,每日口服两次,持续5天。
但需要注意的是,奥司他韦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的安全性尚未确定。
扎那米韦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通过抑制病毒RNA聚合酶来阻断病毒复制。
它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的患者,每日口服两次,持续5天。
扎那米韦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
阿那米韦是一种核苷类似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减轻症状。
它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的患者,每日口服两次,持续5天。
阿那米韦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二、抗疱疹药物抗疱疹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
常见的抗疱疹药物有阿昔洛韦、曲安奈德和伏立康等。
阿昔洛韦是一种DNA聚合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DNA合成来减轻症状。
它适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的各种疱疹病毒感染,包括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和生殖器疱疹等。
阿昔洛韦可以口服或静脉注射,具体用法和剂量需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曲安奈德是一种局部应用的抗炎药,适用于治疗皮肤和黏膜的疱疹病毒感染。
它可以作为外用药膏或喷雾剂使用,每日使用3-4次,持续5-7天。
曲安奈德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
伏立康是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抑制病毒复制。
它适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的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每日口服三次,持续7天。
伏立康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
三、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318一苎竺竺兰!竺兰竺竺竺!竺!!竺兰兰竺!塑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研究进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北京100020)张隽综述王辰审校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
摘要神经氨酸酶(NA)抑制剂是近年研制成功的一类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对于流感的治疗和预防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文综述NA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药理学特征、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预防;治疗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的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A、B、C三型,A型常以流行的形式出现,B型常造成局部暴发,C型则多散发。
三型流感病毒均可感染人类,近百年来,流感曾发生过四次世界性的大流行,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但因流感病毒抗原性的变异,有可能导致疫苗无效。
而传统的治疗流感的金刚烷胺类药物由于副作用大、耐药发生率高及对B型流感病毒无效等缺点,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探索新的安全、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
早在1942年,人们就发现流感病毒表面有一种酶能够使病毒本身从红细胞上脱落下来,此后,对此机制进行了研究,证实这种酶即为神经氨酸酶(NA).且推测此酶的抑制剂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1969年合成了第一个NA抑制剂,它虽然能够抑制流感病毒复制,但抑制作用弱、特异性低。
1993年,成功地合成了第一个强效的、特异性的流感病毒NA抑制剂Zanamivir。
1997年,第一个口服的NA抑制剂Oseltamivir研制成功。
1999年,第二个口服NA抑制剂RWJ一270201进入临床试验。
大量研究表明,NA抑制剂对于流感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Zanamivir和Osdtamivir已于1999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A)批准用于流感的治疗,Oseltamivir还被批准用于流感的预防。
第27卷第1期Vol 127,No 11广西农业生物科学Journal of G uangxi Agric 1and Biol 1Scie nce 2008年3月Mar 1,2008 收稿日期:2007212227; 修回日期:2008201210。
基金项目国家3子课题项目(B 66)。
作者简介韦航(2),女(壮族),广西邕宁人,广西大学助理研究员、编辑,硕士;2@x 。
文章编号:100823464(2008)0120073205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的研究韦航1,杜奇石2(1 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广西南宁530005;2 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5)摘要:以31个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2lgI C 50)已知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为训练集,选用16个分子的理化描述子,包括分子的形状,静电作用能和范德华作用能以及疏水描述子,用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 2QSAR)方法建立了预测模型。
计算中使用偏最小二乘(PL S)和主成分分析(PCA)降低变量维数,减少噪音干扰。
用交叉验证法(leave o ne out ,LOO)检验了预测模型的可信性,并用一个由4个抑制剂组成的测试集进一步验证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证实了QSAR 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QSA R 预测模型的建立为抗流感药物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有用的研究工具。
关键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流感药物;构效关系;药物设计中图分类号:Q782 文献标识码:AQu ant itat ive str ucture 2a ctivity r ela tionship (QSAR)studiesof influenza neura minida se inhibitor sW EI Hang 1,DU Qi 2shi 2(1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5,China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5,China)A bstract :A Q SA R p re dicti ve mode for neurami nida se i nhibit or de si gn was bui lt usi ng a t raini ng set consi st s of 31mol ecules 1In t he QSAR calculation 16molec ul ar p hysicoche mical descript ors were used ,including mol ecula r shape de scrip tor ,elect rost atic and Van der Waal s i nt eraction descriptor ,and hydrophobic descriptor 1Partial l ea st square (PLS)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 ysi s (PCA)were used to reduce t he di mensions and noi se error in t rai ni ng set 1The Q SA R predictive model was checked wit h t he cross vali dation L OO (leave one o ut )t est 1And t he predicti ve model was f urt her te sted i n a 42inhibit or t est set 1The Q SA R predictive model of neura mi nida se i nhi bitor s provided a useful tool for anti 2i nf lue nza drug design a nd i t s developme nt 1K ey w or ds :neura mini dase ;i nhi bitor ;anti 2infl uenza dr ug ;Q SA R ;drug design流感病毒是引发高度传染性的流行性感冒暴发的病原体[1,2]。
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据统计,流感病毒每年会造成全球300~500万例严重病例和25~50万例死亡病例[1]。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流感列为全球公共卫生十大威胁之首[2]。
目前,国际上预防与治疗流感的主要措施有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疫苗研究滞后,使用受限,抗流感药物使用方便、见效快,因此抗病毒药物在防治流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临床上主要有两种抗流感病毒药物,即M2离子通道阻滞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ueraminidase inhibitors,NAIs);但M2离子通道阻滞剂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且药物不良反应大,大部分流感病毒对其耐药且耐药株产生迅速[3],故WHO建议M2离子通道阻滞剂耐药性监测不再为各国流感中心监测的主要任务,临床上也建议不再使用该类药物防治流感[4]。
相比之下,NAIs对甲型和乙型流感均有效[5,6],在卫生部颁发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中[7],奥司他韦被列为抗流感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和WHO推荐的人禽流感预防和治疗的储备药物。
然而,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流感病毒耐药仍是当下需要密切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重点讨论流感病毒对NAIs的耐药机制和研究进展。
1 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流感病毒是隶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包膜病毒[8],主要分为甲型(A)、乙型(B)和丙型(C)3种类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es,IAVs)抗原变异频繁,传染性强,常引起暴发流行;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es,IBVs)和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es,ICVs)抗原性非常稳定[9]。
帕帕拉拉米米韦韦氯氯化化钠钠注注射射液液江江西西省省南南昌昌县县血血吸吸虫虫病病防防治治站站公公共共卫卫生生科科李李立立武武4月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抗流感新药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
帕拉米韦是一种新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现有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对甲型和乙型流感有效。
H7N9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亚型。
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是我国首个静脉给药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于那些流感重症患者、无法接受吸入或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患者和对其他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疗效不佳或产生耐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国家药品审评部门根据新药审评的各项规定对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进行了严格审评,采取早期介入研发,加强沟通与指导等支持措施,在确保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审批进度,满足临床需要。
目前,作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我国批准上市的还有磷酸奥司他韦片剂和扎那米韦吸入剂。
我国是继美国、日本、韩国等少数几个批准帕拉米韦上市的国家之一。
帕帕拉拉米米韦韦(( P P e e r r a a m m i i v v i i r r )),,又名RWJ-270201或BCX-1812,分子量为328 ku,是一个新颖的环戊烷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是继扎那米韦(Zanamivir)和奥司米韦(Oseltamivir)研发成功并于1999年上市之后的又一新型流感病毒NA 抑制剂。
该药物于2000年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药学院Babu 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实验室研制成功。
国外对帕拉米韦抗病毒的体内外试验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能有效抑制各种流感病毒株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具有耐受性好、毒性小等优点。
作作用用机机理理::帕拉米韦是 Babu 等在分析唾液酸、扎那米韦、奥司他韦与NA 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的环戊烷衍生物,与环连接的基团有亲水的羧基和胍基,以及疏水的异戊基和乙酰氨基,4个极性不同的基团分别作用于流感病毒 NA 结构中不同的活性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