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辞典(沪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语文你是我的辞典
人生难免要有风雨,此时我们该怎样面对?
露丝·辛德拉斯基
要求:
初读课文,概括本文故事内容。
思考“你是我的辞典”,“辞典”有什么含义?“你”指代谁?“我”指代谁?
明线:父亲以我为师,学习语言
暗线:我以父亲为师,学习“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
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本杰明和她的女儿的,选择自己觉得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并概括人物性格。
文中有多处出现表示高兴喜悦的词语,请你找一找,划下来,思考为什么多处描写这个家庭的欢笑。
本杰明:
乐观、幽默、顽强、忍辱负重
女儿:
刻苦发愤
1、摘录你所欣赏的人物描写,再次品读,选择文中的一位人物写200字左右简单的人物分析
2、课外和父母一起阅读叶圣陶的《夜》,再次体会双线式结构的作用。
你是我的辞典教学目标:1、学习用日常小事来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写法。
2、通过圈画、品味人物描写的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主人公乐观积极、开朗自信的性格。
教学重点:通过圈画、品味人物描写的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的深刻含义,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布置预习:熟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曾经有这么一句话,伤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一定给你打开了一扇窗。
的确,在人生的旅途中,人总会遇到艰难困苦,那么,面对生活的挫折,面对逆境,我们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你是我的辞典》,也许主人公本杰明一家会告诉我们那扇窗在哪里?(板书课题)二、速读课文,了解内容(本文写了哪几件事?)三、默写词语(检查阅读效果)装潢洋溢嵌弥补艰难困苦不耐烦鄙视烟消云散学而不厌融化戳渴望怔怔地兴高采烈肩负抑制激励四、明确文章内容1、本文写了“我”与父亲的哪几件事?明确:第7—21节:“我”给父亲打时,意外地听到别人喊他哑巴,我非常愤怒。
(父亲学语言的原因)第22—27节:“我”教父亲学语言,父亲教会了我提问的艺术。
(互相学习)第28—32节:我发奋努力,父亲改变主意不让我上大学,后又支持。
(一场风波)2、除此以外,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第1—6节:介绍了父亲的特点:聋哑人,性格开朗乐观。
第33—42节:我勤奋努力,成为学院里最优秀的学生。
(学习的收获)五、再读课文,读懂课题:再读课文,思考:题目“你是我的辞典”中的“我”“你”各指代谁?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①女儿是父亲的辞典:第20节“露丝,你就是我的老师,我的活字典”②父亲是女儿的辞典:第26节“他教会了我提问的艺术”。
第42节“是父亲激励着我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是他教会了我如何观察、思考问题;是他那无声的言语,教我学会了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
”六、品味课文,把握形象:父女两人是彼此的辞典,那么,这部辞典里都写了些什么?(通过圈画、品味人物描写的重要词句,把握人物形象)可从下面两个小问题入手:①女儿是父亲的辞典,那么女儿教会了父亲什么?明确:女儿教会了父亲说话。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整册教案1《女孩独立》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圈划词句,使学生掌握边叙边议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母亲不同阶段的想法和做法的探讨,感受女孩走向独立的每一个阶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人都是要长大要独立这一道理,明白应正确走好独立的每一步。
二、教学重点、难点:1、如何理解母亲的想法和做法?2、文章中三次写到照片,用意是什么?3、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导入1、导语设计:你眼中的独立是怎样的呢?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讨论)2、走近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1982年起开始发表处女作,迄今已出版作品四百万字左右。
主要作品:《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等。
(二)初读课文1、朗读课文,圈划出不熟悉的词语,准备交流。
2、疏通字词及读音:怯怯的探头探脑阅历记载荣耀情深意切葱郁泪如泉涌积淀崛起六神无主慰藉怂恿安详甜腻瞥见心乱如麻秉性冷言冷语翌日豁然开朗兴致勃勃心心相印喜极而泣(三)分析概述作者独立的事件和过程以及收获:(“我”为何要保留一张14岁时拍的照片?)人物:14岁的我事件:初次离家外出学农过程:怯怯的充满好奇……有了底气仿佛有了阅历感悟:人都是要长大要独立的。
从独立中感悟到了愉悦,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四)分析概述作者对于女儿面对独立这一过程的转变提问:作者自己独立的过程一笔带过,(略写)那么,当作者的女儿也恰好要进入这一过程时,作者的想法和做法是怎样的呢?圈划词句,整理概述。
讨论:你同意妈妈的做法吗?为什么?(五)想象,角色转换理解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提示:先找出小鸟独立前经过的一段过程中的行为,再考虑当她这么做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沪教版七上《你是我的辞典》(公开课课堂实录)(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共3篇沪教版七上《你是我的辞典》(公开课课堂实录)(沪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1沪教版七上《你是我的辞典》(公开课课堂实录)【背景介绍】《你是我的辞典》是沪教版七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它启示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运用词典,更可以运用身边人的言行举止或者社会现象,去探究语言及文化。
教学实践证明,这篇文章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是一个很不错的教材。
【实录】时间:2020年10月20日地点:晨光中学二楼221教室主讲:李老师主题:身边的辞典——《你是我的辞典》李老师开场白: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你是我的辞典》这篇课文,这一次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百科全书、语文课本,我们要深入生活,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寻找语言、文化和人际交往的奥秘,开放我们的视野,帮助大家运用所学,提升交际能力。
首先,李老师安排了学生们小组互动讨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辞典”,这些“辞典”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语言、知识、文化、人际互动等,都可以成为他们的辞典。
最后,她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分享他们找到的“辞典”。
小组讨论完毕,李老师开始上课。
第一部分:阅读与理解李老师要求学生先自己向课本中寻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口述。
1、请学生读一遍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如何理解这种关系。
2、课文中出现了“老式拖拉机”、“玉米花”等词汇,接下来请大家说说,这些词汇在哪些语境和情境下使用。
3、请大家谈一谈文中“辞典”的意义,为什么要有辞典?全面、权威、科学性。
4、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用老式拖拉机来比喻这个辞典?5、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在辞典中发现的人类情感包括:尊重、感恩、宽容、共情等等。
6、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哪些事情?第二部分:拓展知识1、李老师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资讯以及其他渠道,查找相关资料来扩展我们的知识。
2、李老师分享了一些语言、文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包括网上流行语、约定俗成的礼仪、跨文化交际等等。
你是我的辞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2.学习用日常小事展示人物精神世界的写法。
3.学习主人公乐观积极、顽强自信的品格。
【正音正字】潢huáng嵌qiàn怔zhēng【积累词语】烟消云散学而不厌百教不烦毫无保留兴高采烈大吃一惊【朗读课文】【结构层次】本文描写一个困苦的家庭相濡以沫,共渡难关的故事。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是通过一天晚上的一件事情”),写爸爸小时候失去听觉和说话能力,却从不悲观,总是把困难转变成幽默。
第二部分(从“那天晚上,妈妈给我一枚硬币”到“我拥抱了他”),写爸爸心地善良,能够容忍一切;他决心每天学习新单词,提高语言能力。
第三部分(从“从那一刻起”到“并且毫无保留地教给了父亲”),写“我”每天教爸爸学习语言;爸爸也鼓励“我”学会提问的艺术。
第四部分(从“可是有一天,父亲突然改变了主意”到结束),写“我”的大学生活非常愉快,“我”勤奋学习终于成为学院最优秀的学生。
【课文分析】本杰明是故事的主人公,他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有顽强、乐观、忍辱负重的精神品格。
作者对本杰明没有作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用日常小事展示人物精神世界,通过女儿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加以表现。
文章写女儿的刻苦发奋和最终成功,也从侧面表现了本杰明的不平凡的人格。
【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2.对课文质疑,思考“第二课时”的讨论题。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1. 标题“你是我的辞典”,具有哪双重含义?2. 用两句话(不超过30字),概括文章两方面的内容。
3. 全文的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4. 具体说说父亲学习语言为什么会有困难?5. “学而不厌”出自哪本古籍?它的后一句是什么?6. 选择本杰明的一句话,谈谈其深刻含义。
7. “我”对父亲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如何逐步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8. 这篇文章写困境,还有耻辱和愤怒,但是文中始终洋溢着“笑”。
你是我的辞典
一、学习目标:
1.具体了解并概括文中父女如何面对逆境共过难关的故事。
2.通过剖析题目的含义,把握行文两条线索,并从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中体会主人公一家的精神风貌。
二、学习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对浅显的故事,在文中空处或深究质疑,或心有所动写出点滴感悟。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带有手语表演的MV《感恩的心》,营造氛围。
2.由三对三篮球赛夺冠的过程中所遇的不顺、坎坷说起,引入课题。
(二)整体阅读:
文中哪些人物遇到了哪些逆境?
要求学生交流,从文中找出感悟的依据。
(三)再读课文:
父女俩如何面对逆境?
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四)深究课文:
1.“你”、“我”指谁?“辞典”里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语句体会。
2.要求学生概括题目含义。
3.明确课文两条线索并行发展的写法,领悟课文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五)读写拓展:
文中哪些段落写得精彩,你喜欢并可以仿写?
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悟,结合身边生活场景和自己感受,仿写一则片断。
你是我的辞典(沪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本文双线结构。
2、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划、品味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过学习课文,结合学生个体学习生活体验,学习主人公乐观积极、开朗自信的性格。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主题是“面对逆境”,这篇散文描写了一个困苦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濡以沫的故事,很好地又一次诠释了单元主题。
文中的父亲的宽容的胸襟,坦然承受困难的精神是值得初一的学去体会、品味的。
根据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特点及本篇课文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朗读、圈划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最终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学重点:
在默读、朗读中圈划人物描写,以父亲为主线,概括父亲的品质,把握作者情绪的脉络,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
概括是初中阶段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在概括的基础上更容易理清课文的双线结构。
从而让学生体味作者构思的巧妙。
教学重点在于主旨的把握,引导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辅以圈划、旁批等方法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作者的情绪脉络,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地把握主旨作铺垫。
教学难点:
课文双线结构的把握及词句的品味。
设计意图:
课文一条是明线:父亲以我为师,学习语言;一条是暗线:我以父亲为师,学习“真正的、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语言。
这样的双线结构的文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把它作为一个学习的难点。
可以从“笑”字入手,把握作者情绪的脉络,学生可能难以想到,也需教师点拨指导。
可从题目入手,解决此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1、问题导入:人生总会面临困境,此时我们该怎样面对?
2、板书课题:提问:“你是我的辞典”,“辞典”有什么含义?“你”指代谁?“我”指代谁?以问题导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想法畅所欲言,激发课堂兴趣。
理解题目的含义从主题导入,为学生能顺利地把握主旨起了铺垫的作用。
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体会,为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打下基础。
整体理解1、初读课文,要求概括本文内容,初识“你是我的辞典”的含义。
2、父亲的这部辞典里写着什么? 1 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带着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思考。
2、以父亲为主,讨论这部辞典里写着什么。
(自信、乐观、豁达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父亲身上的特有的魅力。
品析人物
咬文嚼字
把握主旨朗读、圈划、提问:
1、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本杰明的,在女儿心中父亲是怎样的?选择自己觉得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并概括人物性格。
2、文章结尾的一句话,运用了排比,请学生体会父亲在作者心中的份量。
再读课文、圈划并思考:。
1、朗读、圈划句子和词语,讨论交流中概括人物品格
本杰明:乐观、幽默、顽强、忍辱负重等
2、从句子入手,把握作者情绪的脉络,体会本杰明一家乐观开朗的情绪,进而体会作者描写本杰明的立意所在。
养成对文本深入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提炼与概括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文章结尾的一句话,运用了排比,请学生体会父亲在作者心中的份量。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1、请学生说说本杰明一家对待困难的态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在成长过程中,你一定受到关爱无数,写一件你最受感动的事。
3、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业。
选择亲子阅读完成作业。
(2、3题选做)能结合所学有所体会、感悟。
养成积累的习惯。
初步尝试能根据课文描述进行简单人物分析。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题是“面对逆境”,这篇散文描写了一个困苦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濡以沫的故事,很好地又一次诠释了单元主题。
文中的父亲的宽容的胸襟,坦然承受困难的精神是值得初一的学去体会、品味的。
根据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特点及本篇课文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朗读、圈划作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最终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本文有两条线索,我将父亲放在主要的位置上,舍弃了女儿。
因为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个身处困境的父亲能如此乐观,实在不易,这也是贴近学生生活和本单元主题的。
但这样的取舍可能有失偏颇,学生第一次接触双线结构的文章,在思路上会有些混乱。
课前,备课时,我也有过困惑,对文章的切入不知从何着手,后来在研读文本之后,才决定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形象——父亲入手,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
可是上课情况表明,课前“备学生”不充分,没考虑到学生上课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所以课堂上虽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但他们的发言却不尽如人意。
“一切要为学生”不能成为一句空话,我想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好各方面的考虑。
古今中外不少名人面对逆境都能够开朗自信、乐观向上。
如果本文能结合这一点作有效的拓展的话,这无疑对于学生是一次极好的德育渗透的良机。
文中父亲的乐观的品质恰是生活中人们所溃乏的。
所以在课堂的拓展、作业部分,我充分给予学生自主的权利,让他们选择一样来做,是拓展亦是对所学文章的一个有力补充。
本节课,我个人和学生都很投入,都真实地走入了文本,体会到父亲的一颗跳动的心,真实而感人。
本次上课,因为钻研了教材,还是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由此可风,钻研教材的备课功夫必须扎实。
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对教材的分析游刃有余,进而想学生所想,自己在备课时也同时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当然,课堂上我的激情不足,是一大弊病。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绘声绘色地表现力是相当重要的,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