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5.84 KB
- 文档页数:3
《二泉映月》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夸姣理想的精神。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二泉映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份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造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正、矢志不渝追求夸姣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认识阿炳,交流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
2、教师介绍阿炳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富饶、萦绕、哭泣、泯灭、抒发、委婉、跌宕、倔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2、检查自学情况。
(1)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2)通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2) :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傅到二泉赏月的情景。
第二段(3—4):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5—6) :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3、学生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1、请学生自己辨别,交流注意点。
2、学生练习书写。
四、布置作业1、誊写词语。
2、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一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前播放课件:屏幕出现课题及月光水面树影图景,同时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导语:让我们随着这委婉动听的二胡曲进入我们的课堂,进入美丽的二泉世界吧。
(师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同时举起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书空。
)1、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欣赏了惠山二泉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色,谁能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带领大家神游美丽的二泉?(学生可用书中的八个词,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老师展示图片,为大家再现美景。
)2、这样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情?二、品读坎坷。
1、像梦境一样令人陶醉的如诗如画的美景,双目失明的阿炳,他能看到吗?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2、又是一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二泉,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认真读读,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3、生默读、划。
大声地读一读。
指名读相应句子。
同学们,俗话说,会读书的人,不仅要会把薄书读厚,还要会把厚书读薄。
你们能把这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吗?(坎坷)坎坷的本意是什么?联系上下文想想,坎坷在问中指什么?文中对阿炳的坎坷经历有具体的描写吗?4、还有吗?还有吗?是啊,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生活的年代离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比较遥远,要走进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但你们平时在郑州的街头有没有见过一些衣衫破旧、卖艺为生的人?当年的阿炳就是这样一个流落街头、卖艺为生的人,或许衣衫更破、处境更糟。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优秀10篇)(3)自由品读,交流感受。
4、合作朗读:刚才同学们各自朗读了令自己最为感动的片段,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朗读整个小节,选择你们认为最有表现力的朗读方式,把《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意境完整地呈现给大家。
(学生分组自由练习)5、汇报评析。
6、齐读升华:这首曲子饱含着阿炳一生的爱和恨,愤和忧。
听着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阿炳那历经坎坷的痛苦,那寻求光明的渴望。
惠山的泉,就是那失明的双眼热泪流,二泉的月,就是那生命中一叶不沉的舟。
让我们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中齐读第五自然段,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对阿炳的崇敬。
(全班配乐齐读)四、总结激情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阿炳触景生情,并通过琴声来倾吐情怀。
就这样,《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作为一个无锡人,我们都为拥有《二泉映月》这举世闻名的艺术杰作和阿炳这位民间音乐家而感到无比自豪。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触景生情二泉映月倾吐情怀转载自仪征漫网站《二泉映月》教学案篇八小学音乐校本教案音乐欣赏《二泉映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乐曲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请学生例举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的名称。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重要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
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作者介绍1. 华彦钧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
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二泉映月》教案优秀6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⒈播放录音,创设情境。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
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⒈你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音乐委婉连绵,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边沉思往事;琴声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⒈阿炳用心创作音乐,我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集中体现这首名曲内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吗?(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找出来后认真读一读,并结合《语文补充阅读》中这篇课文的助读部分去仔细体味它的丰富内涵好吗?二、中心突破,精读第5自然段⒈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⒈⒈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⒈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听,同时仔细听听别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⒈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⒈出示: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⒈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优秀3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一教材说明:《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有志竞成”中的一篇文章。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刚直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学情分析:《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
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表达乐曲丰富内涵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关注《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孕育”过程。
教学过程:一、重温“二泉映月”美景1、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五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家阿炳早已融入惠山的一抔净土之中。
然而,他钟爱一生的美景依旧。
让我们再次来到无锡,来到无锡的惠山,伴着美好的月色共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出示课件:茫茫月色月光如银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淙淙流水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抽生朗读,其他同学欣赏。
教师激励评价。
“一组灵动的文字,就是一幅曼妙的风景。
让我们再读这组词语,用我们甜美的声音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
”学生齐声朗读。
(过渡)天上的明月啊,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呀,依然清洌。
看着这月,赏着这泉,似乎依稀听得见阿炳踽踽而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设计意图:由“二泉映月”这道给予阿炳丰富音乐情感的风景引入,既回忆了已有的认知状况,完成以旧拓新的任务;又利用声音、图片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教学轨道上来。
《二泉映月》教案教学设计范文四篇《二泉映月》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二泉映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造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正、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认识阿炳,交流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
2、教师介绍阿炳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富饶、萦绕、哭泣、泯灭、抒发、委婉、跌宕、倔强、一泓清泉、静影沉璧2、检查自学情况。
(1)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2)通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傅到二泉赏月的情景。
第二段(3—4):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5—6):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3、学生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1、请学生自己辨别,交流注意点。
2、学生练习书写。
四、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欣赏和学习《二泉映月》的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欣赏和学习古典音乐作品《二泉映月》。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该曲目的背景、特点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实践演奏和欣赏,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掌握《二泉映月》的基本乐理知识。
3. 学会演奏《二泉映月》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二泉映月》的背景介绍。
2. 乐曲的结构和主要乐器。
3. 乐曲的基本乐理知识。
4. 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5. 欣赏和评价《二泉映月》的要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背景介绍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该曲目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步骤二:乐曲的结构和主要乐器介绍《二泉映月》的乐曲结构和主要乐器。
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组成部分和各个乐器的角色,加深对乐曲整体结构的理解。
步骤三:基本乐理知识教授《二泉映月》的基本乐理知识,包括音符、节拍、调式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乐曲的基本乐理概念,并能正确演奏乐曲。
步骤四: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介绍《二泉映月》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通过演示和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指法和表现技巧,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和表现能力。
步骤五: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音乐录音或现场演出,并提供相关的评价指标和问题,让学生能够理性评价乐曲的表现效果和艺术价值。
教学评估1. 学生对《二泉映月》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演奏《二泉映月》时的准确性和表现能力。
3. 学生对《二泉映月》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资源1. 《二泉映月》的音频和视频资源。
2. 乐器演奏示范视频和乐谱。
3. 相关的音乐理论教材和参考书籍。
参考资料1. 《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和研究论文。
2. 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
2024年《二泉映月》教学设计(通用5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通过快速浏览、轻声读、默读、大声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展开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结合圈画批注法、比较阅读法并借助乐曲的反复聆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了解阿炳的坎坷人生,深切感受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准备:《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浓缩了阿炳不幸的人生遭遇,再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自学了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读不懂的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初步交流,且对文中描写惠山二泉景色的优美词语进行了圈画识记和熟读积累。
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力争不漏读不错读发音正确。
教学理念及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情境教学理念和情智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借助笔记本的乐曲录音,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小黑板和大黑板。
教学过程:一、“入境始与亲”1、揭示课题:二泉映月。
指名开火车读课题。
读出韵味来。
2、师:二泉映月现如今在无锡惠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课文里有许多优美的词语描绘了这道美丽的风景,我们上节课已经交流过,(相机出示小黑板)再来读一读。
读出美感,读出静的感觉。
(两到三遍)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3、师:课题二泉映月指的是什么?(阿炳创作的二胡名曲。
第一课时已经交流过,此问旨在复习和过渡。
)下面我们一起来精心听一听这首不朽的乐曲。
(播放乐曲)听完乐曲后的小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二、“疑义相与析”1、师:创作人阿炳是听着什么创作出了这首不朽的乐曲?(二泉的泉水)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记叙了阿炳的几次听泉?(两次)分别是课文的哪两个自然段写到的?(2、4自然段)2、师:轻声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两次听泉的不同之处。
想一想,为什么?生交流:(第一次听泉是师父带着,只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第二次听泉是邻家少年搀扶着,不光听到了淙淙的流水声,还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因为年幼的阿炳天真单纯,不谙世事,而长大后的阿炳饱经风霜,经历了坎坷的人生----)(相机板书:淙淙流水坎坷人生)3、师:阿炳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坎坷人生?课文的哪一小节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作了叙述?(第3小节)默读第3小节,用三角符号标出让你为之感动的词句。
《二泉映月》教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二泉映月》的曲调和构成。
2.能够正确演奏《二泉映月》的乐曲。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二泉映月》的曲调和构成。
2.练习跳弓、顺弓和继续弓等技巧。
3.集体合奏及个人表演。
教学准备:1.音乐教室。
2.小提琴及琴弓。
3.乐谱及音乐播放设备。
4.学生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让学生细细聆听。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乐曲曲调和构成(15分钟)1.教师讲解《二泉映月》的曲调和结构。
2.教师演奏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曲调。
3.学生一起练习乐曲的主题和变奏部分。
三、练习技巧(30分钟)1.教师讲解并示范不同的技巧,如跳弓、顺弓和继续弓等。
2.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进行练习,重点练习技巧。
3.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调整。
四、集体合奏(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集体合奏,分配不同的声部和乐器。
2.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
3.学生逐渐熟悉合奏的过程和感受。
五、个人表演(20分钟)1.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演奏技巧和表演能力。
3.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感受,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出一些乐曲的延伸学习,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二泉映月》的曲调和构成有了更深的了解,并通过练习技巧和集体合奏提高了演奏水平。
同时,个人表演环节也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通过互相欣赏和交流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
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音乐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泉映月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歌中的名曲,曲调悠扬,富有情感。
本文将通过二泉映月这首民歌,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民歌的情感理解。
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锻炼语言表达与思维逻辑。
3. 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步骤1:欣赏音乐1. 引导学生先闭上眼睛,聆听二泉映月音乐。
2. 让学生用五个形容词或词组来形容音乐的氛围和情感。
步骤2:阅读歌词1. 将二泉映月的歌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静读歌词。
2. 提问学生,他们对歌词中表达的意象和情感有什么理解。
步骤3:分析情感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歌曲中的情感和意象,并理解其中的寓意。
2.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步骤4:阅读评论1. 分发二泉映月的评论文章给学生阅读。
2. 在评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上进行讨论,并与自己的理解进行对比。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欣赏、歌词阅读和评论解读,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二泉映月这首歌曲的魅力。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拓展了对于音乐作品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同时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评论,学生还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
五、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二泉映月的理解,创作一篇与其相关的故事或诗歌。
2. 学生可以尝试演唱二泉映月,体验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六、结语通过对二泉映月的阅读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提高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还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也丰富了他们的审美观和文化自信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引入优秀音乐作品,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引言】《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二胡独奏曲,由高胜美创作。
它以细腻独特的音乐表达了月色如水,江水如月的意境,并融入了二胡独特的表现力,成为了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二泉映月》的教学设计展开,为教师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 了解《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故事;2. 能正确理解和演奏《二泉映月》的基本乐理知识;3. 能够掌握曲目的基本演奏技巧;4. 能够演奏出曲目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在教学开始之前,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二泉映月》的背景和创作故事。
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视频观赏、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达信息。
由于这首曲子是二胡独奏曲,教师可以特别介绍一下二胡乐器的特点和演奏风格,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曲子。
2. 乐理知识学习为了能够正确地演奏《二泉映月》,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
教师可以讲解常见的乐谱符号、节拍、音符长度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谱面上的信息。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奏、打节拍器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曲目的节奏感。
3. 曲目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段教授《二泉映月》的曲目。
可以先从简单的部分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教师可以通过分解音、弹奏示范、反复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曲目的基本演奏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曲目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4. 演奏实践学生在掌握了曲目的基本演奏技巧之后,可以进行小组合奏或者个人独奏,展示自己的演奏成果。
教师可以组织音乐会、展示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同伴的鼓励和赞赏中提升自信心,并进一步完善演奏技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背景知识和乐理知识,向学生传递相关信息和知识点;2. 示范法: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演奏,帮助学生理解曲目的演奏风格和技巧;3. 练习法:通过分段练习、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曲目的演奏方法;4. 听觉法: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名家演奏的版本,培养对曲目的艺术欣赏和感受能力。
二泉映月说课稿15篇二泉映月说课稿1一、教材简析1、说教材《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是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阿炳创作这首名曲的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整篇__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体验。
我计划用两课时来讲这篇课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学会课文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大意,了解阿炳的不幸遭遇、《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
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2、说教学目标第二课时我设下两个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②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说教学重、难点①在第五自然段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理解文字内涵,熟读成诵。
②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及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方法《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
由于文中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历的小学生来说领悟__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将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来进行本课时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材料中的情感内涵读懂、悟透,以此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体会,从而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通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__的写作意图,体会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准备1、二胡曲《二泉映月》。
2、课文朗读录音。
3、第五自然段内容投影。
四、教学过程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一)导入新课程,创设情境。
(二)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三)总结内容,课外延伸。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1篇《二泉映月》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来历以及曲作者阿炳艰难的人生之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重点语句。
热爱民族音乐,懂得音乐可以表达心声,战胜苦难。
教学环节: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引发质疑。
板书课题,刚刚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二泉在哪里?二泉映月是什么?……)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有些问题可能会通过你的读书迎刃而解,有的问题则需要深入地学习包括和老师、同学的交流、碰撞才能够明晰。
针对最初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初步感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旋律。
初步概括:二泉映月是什么?引发二次质疑:说到二泉映月是一首曲子、一首二胡曲、一首阿炳创作的曲子,此时的你又想问什么问题?(阿炳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想表达什么?这首曲子为什么能够享誉海内外?……)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出示阿炳塑像:这就是二泉映月的曲作者阿炳(简介阿炳)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文字一同走近阿炳,走近阿炳的心灵世界,走进阿炳的音乐时空。
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尤其要读准生字的读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检查读书情况:主要指导读通读顺、不读破句,合理停顿。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提问:__哪些段落写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创作的过程?(4——5自然段)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质疑:为什么原来听不到任何声音,现在却能够听到这么多的声音?理解“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此时,如果你置身在葱茏的树林中,眼前是一轮明月,一泓清泉,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欣赏着摇曳的藤萝,你的心情如何呢?然而这么美妙的景色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永远也看不到了。
他只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只能听到发自他心底的那些声音。
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默读2、3课文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答案,看看师父说了什么让他这样铭刻于心,自己又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的感伤?出示四幅图画,使学生感受阿炳的生活,并选择一幅用文字表达出来。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
3、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和表现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文字感受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查阅有关阿炳、二泉映月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二胡曲,还是一处风景。
二、民主导学任务一:发现一道风景。
欣赏二泉美景,感悟文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句子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课件展示(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4、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5、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
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6、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任务二、体验一段人生。
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阿炳经历了哪些坎坷呢?1、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2、展开想象,走进阿炳当时的生活。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师引读:听着淙淙的流水声,想起师父的话,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让阿炳从中听到了别的声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积分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他为什么叹息?为什么伤心?倾诉什么?有事再呐喊什么?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想象还包括哪些吗?(无尽的忧伤,绝望的彷徨,莫名的失落,凄惨的遭遇)任务三:理解一首曲子。
二泉映月教案音乐引言:《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的古筝曲目,由中国音乐家齐秋平所作。
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向您介绍如何运用《二泉映月》这首音乐来设计一份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音乐作品。
一、教案概述1.1 教案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讨论,学生将能够:- 理解《二泉映月》这首音乐作品的意境和主题;- 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技巧;- 通过表演、欣赏和创作活动来深入体验和理解这首音乐作品。
1.2 目标学生本教案适用于音乐课堂的初学者和对古筝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1.3 教材准备-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用于播放音乐作品的演奏视频);- 乐器(古筝);- 打印或复制《二泉映月》谱子;- 音乐欣赏工具(如音乐播放器、耳机等);- 音乐创作材料(如乐谱纸、铅笔等)。
二、教学活动2.1 欣赏音乐首先,播放《二泉映月》的演奏视频,学生们可以闭上眼睛,仔细聆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音乐中的节奏、旋律、音色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听完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们对这首音乐作品的感觉和印象。
2.2 音乐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泉映月》这首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结构、元素和技巧。
例如,讨论音乐的调式、节奏型、重复、变化和和声等方面。
这有助于学生深入探讨音乐作品背后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2.3 古筝演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二泉映月》这首音乐作品,教师可以邀请一位擅长古筝的学生或音乐家进行现场演奏。
学生们可以观察演奏者的手指动作和表情,体验古筝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技巧。
2.4 乐器体验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亲自体验古筝乐器的演奏。
可以让学生们使用一些简单的乐器练习弹奏《二泉映月》中的一些音符或乐句,以体验演奏的乐趣和技巧。
2.5 音乐创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以《二泉映月》为灵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二泉映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二泉映月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泉映月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第十册第9课课文。
【二】教材简解:《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五】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闭眼、想象,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进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设计思路:《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二泉映月》创作背景和曲目特点。
2.熟悉琵琶和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表现风格。
3.掌握《二泉映月》的基本乐曲结构和旋律。
4.通过合奏体验琵琶和二胡的共同表演特点和和谐配合。
二、教学内容安排1.创作背景介绍2.乐器演奏介绍3.乐曲学习与合奏4.比赛与评价三、教学重难点1.学习琵琶和二胡的演奏技巧。
2.学习掌握乐曲的基本结构和旋律。
3.学会与他人合作,实现和谐的配合演奏。
四、教学过程设计1.创作背景介绍通过课堂上的图片、音乐欣赏和讲解介绍《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首描写湖南洞庭湖夜晚的月光照射下,渔民的心情和景色的音乐作品。
2.乐器演奏介绍学生分组进行琵琶和二胡的演奏介绍。
各组学生轮流介绍乐器的起源、结构和演奏技巧。
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辅导。
3.乐曲学习与合奏学生先进行琵琶和二胡的技巧训练,包括左手指法、右手演奏技巧的练习。
然后针对乐曲的结构与旋律进行学习,分组进行小组合奏。
老师提供指导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乐曲的基本要求。
4.比赛与评价进行小组比赛,评选出最佳的合奏团队,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主要从技巧、音准、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
通过比赛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1.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知识了解较少,对琵琶和二胡的乐器特点和演奏技巧也不熟悉。
在介绍乐器演奏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乐器演奏技巧的理解也较为肤浅。
2.乐曲的学习和合奏过程中,学生对乐曲的结构和旋律掌握不够牢固。
在合奏中,很多学生存在节奏不准、音准不稳等问题,导致整个合奏的效果不佳。
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多维度引入乐器演奏介绍,从课本知识、音乐欣赏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琵琶和二胡的特点和演奏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
2.针对学生合奏中存在的问题,增加练习时间,确保学生对乐曲的结构和旋律掌握扎实。
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1.会识、会写“锡、惠、倾、愤、饶、坛、享”7个生字,绿线内“茏、搀”等9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坎坷、饱经风霜”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
3.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一生的艰辛。
通过二胡曲《二泉映月》,体会琴声的变化,并感悟阿炳在乐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主人公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2.体会乐曲旋律的变化,以及乐曲的丰富内涵。
理解并学习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二泉映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直接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题是《二泉映月》,跟老师一起写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相机出示字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理解词语意思)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划出表示阿炳身世的词语,试着用这些词语介绍阿炳的一生。
(找出双目失明、疾病折磨、卖艺度日等词语,尝试介绍主人公坎坷的一生)
(3)初步了解《二泉映月》,找出描写《二泉映月》乐曲的句子,读一读。
4.了解阿炳。
(多媒体出示人物简介,指名读)
5.了解“二泉”(音乐;景点)。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一个代表作品,。
通过预习,你对这首乐曲了解多少呢?老师这里搜集了部分资料要和大家分享,请看大屏幕。
(师读)
(2)看了这段文字的介绍,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曲子呢?(多媒体播放乐曲)
(3)现在大家都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了,但其实啊“二泉映月”也是我们江苏省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
课文中就有不少描绘这道风景的文字,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相关语句。
(指名回答,评价;出示词语: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淙淙流水、月光似水等词;出示图片;再读词语;)
6.二泉的风景是那么的迷人,月夜又那么静谧、美好,阿炳有没有去过二泉呢?文中写他去了几次?在美丽的二泉边,他做了或听到了什么?快读课文,完成练习。
(理解文中“师父”为什么不是“师傅”;多媒体出示练习)
7.根据三个小练习题,划分文章层次。
(小结)
第一段(1~2):描写了二泉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色,以及小阿炳跟随师父到二泉边赏月的情景。
(听泉)
第二段(3~4):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当他再次来到二泉,心潮澎湃。
在淙淙的流水声中,他似乎听到了许多其妙的声音。
(再次听泉)
第三段(5~6):写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了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
月》。
(创作名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相机出示字词卡片,学生分读
2.引导学生竖着读,找规律(第一竖列描写月光,第二竖列写阿炳的经历,第三竖列写乐曲节奏的变化);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二、体验人生
过渡:谢谢刚才起来读词同学,大家都很棒!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勇敢、善于思考并乐于解决问题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有明显的进步。
1.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双目失明的阿炳是通过什么来了解周围的世界的呢?(听)对,借助耳朵仔细倾听是双目失明的阿炳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
请大家拿起笔来,在文中找出描写“听”的句子,找到一个就可以举手示意。
(生汇报)这一段一共出现了几次“听”?(4次)
2.在这一小节中,我们了解到少年时的阿炳曾经跟随师父去过二泉,在赏月时,师父突然问了小阿炳一个问题,问了什么问题?在美丽的二泉边,他听到了什么?
3.“奇妙”是什么意思?(非常特殊、奇特;妙:美妙;奇特而又美妙)
4.什么样的声音是奇特而又美妙的呢?(如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
小结:饱经风霜的师父告诉阿炳,长大后就能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此时的阿炳,是多么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好去听听师父说的那些奇妙的声音。
5.他等啊等,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阿炳终于长大了,他又一次来到二泉边,他终于听到了“奇妙的声音”(生读第三自然段)。
6.可是他听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等词;板书),大家看看这些词,你觉得这些声音奇妙吗?怎么了,明明他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是师父欺骗了他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和他的身世有关吗?这些年,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1)师父离世
(2)双目失明:(理解并感受)
请闭上你们美丽的大眼睛,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黑暗、看不见)
阿炳在小的时候,和你们一样能看见这五彩斑斓、美丽的世界,而现在的他什么也看不见了,永远的生活在黑暗中,这就是双目失明带来的痛苦!
(3)卖艺度日:(交流体会)
你见过街头卖艺的人吗?能为我们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那个情景吗?
卖艺的人得到的钱很少很少,而阿炳又是一个盲人,其卖艺度日的艰难可想而知。
7.生活的穷困,疾病的折磨,阿炳屈服了吗?
8.比较句子这样写的好处,理解句子表达的感情
(1)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他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9.正因为双目失明、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坐在二泉边,听着淙淙的流水声,阿炳想起了师父的话,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渐渐地,渐渐地.....(齐读句子),在阿炳的心中想起了“叹息声、哭泣声、倾诉声、呐喊声”。
小结:段末省略号是阿炳说不尽的心酸、道不尽的苦楚、流不完的眼泪。
三、通过乐曲节奏变化、感悟情怀
1.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为什么不找一个人来倾诉呢?(身世;孤独;贫困;没人能理解他)
2.根据要求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要求)
3.《二泉映月》一共有三个乐章
(1)第一个乐章是“起初,琴声......”舒缓的乐章表达了阿炳怎样的情感呢?
(想念师父、家乡);’
(2)“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进入高潮的乐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3)最后一乐章,节奏回到了舒缓。
4.文中告诉我们,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四个爱”,齐读阿炳爱的是什么。
(ppt)(1)音乐是如何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
物质上:卖艺养活自己精神上:是朋友、知己,使孤独远去
小结:当他感到孤独的时候,拉着二胡曲,听着美妙的音乐,他仿佛感受到了朋友的陪伴,心中感到十分温暖。
好像病痛也随之远去,内心无比幸福。
这就是音乐给人的力量,这就是音乐给阿炳度过苦难一生的无穷力量。
(2)齐读“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3)原来,只要心中有爱,眼中就会有光明;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拥有一切。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
享有怎样的盛誉呢?看大屏幕。
(4)著名的日本演奏指挥家认为该怎么听?(跪下来听)
他跪阿炳的什么呢?是被什么打动了呢?(苦难、不屈不挠的意志)
5.用心聆听乐曲
结合阿炳的坎坷经历,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音乐。
四、布置作业
结语:有人说,苦难给我们带来的只是痛苦、哭泣,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懂得了苦难还可以为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坚强、带来向往。
正因为有了苦难,让阿炳创作出了名曲。
所以,让我们勇敢的拥抱苦难吧!
五、板书设计
10、二泉映月
奇妙泉声
听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心声
跪下来!琴声。